目的 评价利用Florida探针对不同程度牙周炎的基础治疗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牙周科轻度、中度和重度牙周炎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行牙周基础治疗.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采用Florida探针检测患者的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检测位点为患者全口天然牙(不包括第三磨牙)的近中颊、颊侧正中、远中颊和舌侧正中4个位点.轻度牙周炎共检测1370颗牙5480个位点,中度牙周炎1180颗牙4720个位点,重度牙周炎940颗牙3760个位点,比较治疗前后PD、CAL的变化.结果 中、重度牙周炎的PD和CAL均有明显改善(P<0.05).轻度牙周炎PD治疗前后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附着丧失略微加重.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对中、重度牙周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轻度牙周炎在治疗时应注意避免器械的过度使用,以免引起医源性损伤.Florida探针能够较准确、客观地评价牙周状况.
作者:赵溪达;张建全;潘亚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西藏那曲地区藏族学生砖茶型氟牙症及龋病流行情况,并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方法 2004年7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2~17周岁的471名藏族学生,按WHO推荐的Dean分类法和龋病调查方法对氟牙症及龋病患病情况进行检查;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氟牙症与龋病的相关性分析用MantelHaenszelχ2检验和线性相关性检验;将不同程度的氟牙症按Dean标准分级,并与龋病患龋率进行分层趋势χ2检验.结果 氟牙症患病率为53.5%,氟牙症指数为1.09,属中度流行地区;恒牙患龋率较高(56.7%),程度较重(龋均为4.09±2.106);龋病的发生与氟牙症呈高度正相关(χ2MH=12.060,P<0.01;OR=1.954,P<0.01),为显著线性关系(χ2=12.715,P<0.01);随着氟牙症程度的加重,患龋率呈上升趋势(χ2=14.846,P<0.01).结论 砖茶型氟牙症已成为当地龋病高发的易感因素;减少氟牙症的发生,应成为当地藏族学生预防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黄克强;高秀秋;李春山;姜明欣;任甫;王鲲;李曦光;席焕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几种常用带蒂组织辩行口腔软组织缺损即刻修复的可行性,比较各瓣的优缺点,并为带蒂组织瓣的选择提出建议.方法 对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1985-2006年期间346例口腔恶性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单一带蒂组织瓣行即刻修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疗效评估包括修复部位、修复方法、组织瓣大小、手术时间、鼻饲管和气管切开术使用率、皮瓣相关并发症、皮瓣供区美学评价、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等.结果 组织瓣总成功率为94.2%,其中108例带蒂组织瓣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31.2%).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前放疗关系密切(P<0.05).鼻饲管及气管切开术的使用率与修复部位有关.在供区美学评价中,颈阔肌皮瓣(87%)和胸锁乳突肌皮瓣(81%)具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 胸大肌皮瓣适于修复组织缺损大的口咽以及舌、口底缺损;对于早期口腔癌切除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且术前未行放疗的患者,颈部带蒂组织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而对美观要求不高,身体状况欠佳的大面积颊黏膜缺损可采用额瓣修复.
作者:韩其滨;张文峰;赵怡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钛板支抗对正畸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3年12月至2006年11月期间,大连市口腔医院应用微钛板矫治的12例患者,分析其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模型等临床资料,评价微钛板对牙齿移动特征及正畸疗效的影响.结果 12例正畸矫治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12例患者使用的23枚微钛板均由同一外科医生埋入,每个微钛板埋入时间需10min左右.微钛板作为绝对支抗的应用时间为9~20个月.治疗中23枚微钛板均稳定,无脱落.其中9例患者利用微钛板在远、近中方向上调整牙齿位置,其移动方式以整体移动为主.上下颌磨牙远中移动多可达3.5mm.结论 微钛板作为一种绝对支抗,实现了传统正畸手段在牙齿近远中移动、压低方面难以完成的牙齿移动类型,有效地获得了传统正畸方法难以达到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琳;吴平;王明锋;李伟;张海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根管治疗是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首选和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根管系统进行机械和化学的清理、成形和消毒,将根管严密充填,以去除根管内容物对根尖周围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变或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
作者:边专;闫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美国牙髓病学专家Gutmann<牙髓病学解难>一书的开卷语中,引用了1884年一位英国牙髓病研究者的话:治疗前花一小会儿时间思考一下根尖病的病因,使我们理解欲达到成功目的所必须做的事;倘若病变来自感染牙髓的分解,那么将其清除,即可将多数病例治愈.
作者:高学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迄今为止,根管治疗术仍是治疗牙髓和根尖周疾病有效的方法,近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使根管治疗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根管治疗的预备器械、预备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根管充填材料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根管手术显微镜的使用,使根管治疗的临床成功率可达90%以上.
作者:梁景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根管预备的生物学目标是尽可能地控制根管系统的感染,然而,由于根管系统的无规律性,如根管间狭长间隙(narrow isthmi)和根尖三角区(apical deltas)等,单纯器械预备不可能彻底清理.
作者:倪龙兴;余擎;陈兴兴;谷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根管治疗是牙髓和根尖周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根管的清理和成形、根管系统的消毒、完善的根管充填是保证根管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三维根管预备就不会有三维充填,从根管系统去除感染物质比向根管系统放入充填材料更重要,但临床上仍有约60%的根管治疗失败归于不完善充填.本文仅从三维根管充填角度做一评述.
作者:詹福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962年Bowen开发出第一个牙色材料复合树脂,随着无机填料的不断改进,复合树脂的性能日趋完善,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复合树脂与牙体间的密合度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密合度低则易形成边缘微渗漏,进而导致复合树脂充填后的继发龋、充填物松动、脱落等不良后果.
作者:李子木;仇丽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897年,比利时Ermengem在调查食用生火腿后死于以神经麻痹为特征的全身中毒病例时,从火腿和尸体中分离出致病微生物,并命名为肉毒杆菌,他把分离出的肉毒杆菌注入动物体内后可导致与人类相似的疾病发生[1].
作者:丁刚;王松灵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患者女,12岁.2007-01-22 因滑雪摔伤3d后由外院转入.检查:面部不对称,左侧颜面明显肿胀,张口受限,全口仅左侧磨牙有接触.开闭口时未触及左侧颞下颌关节动度.
作者:刘奕;张文君;毕玮玮;杨鸣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开(牙合)畸形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口腔错(牙合)畸形,由于上下牙弓及颌骨垂直向发育异常,上下颌牙在正中颌位及下颌功能运动时无(牙合)接触,这将导致患者咀嚼功能减退,下颌功能紊乱,发音障碍,影响患者颜面的美观,甚至造成心理障碍,由于此种错(牙合)畸形的病因和形成机制极其复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对开(牙合)畸形进行正确的诊断并应用合理的矫治方法治疗,取得稳定的矫治效果,一直是正畸医生追求的目标和面临的课题之一.
作者:胡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13岁.磨牙中性关系,B7D7正锁(牙合),上牙弓拥挤7.7mm,下牙弓拥挤7.3mm;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直面型,下颌均角.诊断:安氏I类错(牙合),骨性I类错(牙合),上下牙列中度拥挤,见图1.
作者:武广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前,为了提高固定义齿修复的美学效果,口腔医学研究热点已集中在无金属修复体上.许多陶瓷,如尖晶石、氧化铝和二硅酸锂增强的陶瓷材料等,用来作为无金属修复的材料.Raigrodski分析了不同全瓷系统,并得出增强陶瓷仅可用于前牙单冠或前牙三单位固定桥的结论.
作者:刘小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现代正畸采用多种固定矫治系统,产生的牙齿移动方式主要为倾斜移动和整体移动,且各有其优缺点.在拔除前磨牙病例治疗中,拉尖牙向后占用的治疗时间较长.
作者:王瑞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创刊之际,回顾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和学科的发展历程,以致广大口腔医学工作者.1 中国口腔医学教育和口腔医学的优势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牙医学教育是二元化体制.以美国Haydan和Harris于1840年在马里兰州创办第一个牙科学院称巴尔的摩牙科学院(Baltimore College of Dental Surgery)为标志的近代牙医学教育,从起始就是完全独立的办学体制,不附属在医学院内,而是和医学院平行的独立牙科学院.
作者:张震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本文采用铸造支架配合上下颌金属翼板修复单侧下颌骨全切的病例,半年后复查,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战德松;郝凤渝;唐新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创刊号与读者见面了,这是广大口腔临床医生的期盼,也是我国口腔医学界的一件大喜事.我向为这本期刊的创办付出关爱和辛劳的各位领导、同仁和编职人员表示由衷的谢意.
作者:路振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在口腔修复领域中烤瓷修复已是固定修复的首选,但在众多临床病例中,每个患者的口腔条件是否适合这种修复是值得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之一.
作者:王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本文对1例比较复杂的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特殊矫治方法,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武广增;吕泽锋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