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在金属钛表面类骨磷灰石上制备胶原蛋白与羟胆固醇复合生物活性涂层的可行性.方法 研究于2013年12月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进行.采用酸-碱热处理结合仿生矿化沉积的方法在钛表面构建一层均匀的类骨磷灰石,采用物理吸附方法将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共同或单一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构建钛表面的复合涂层.结果 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验证了钛表面的类骨磷灰石;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定性证明了胶原蛋白被成功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上;微二喹啉甲酸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测定固定在复合涂层上的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含量.结论 通过酸-碱热处理和仿生矿化沉积方法可在钛表面构建一层均匀的类骨磷灰石,通过物理吸附方法可成功将胶原蛋白和羟胆固醇共同或单一固定在具有类骨磷灰石涂层的钛表面,构建钛表面的复合涂层.
作者:朱静涛;刘帆;崔福斋;刘奕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氟保护漆对于学龄前儿童乳磨牙的防龋作用.方法 于2012年2月在沈阳市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7所幼儿园的320名3岁儿童.将经过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儿童作为试验组,将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儿童乳磨牙每半年涂1次氟保护漆,为期2年,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做口腔卫生宣教.在试验前后对两组儿童乳磨牙患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304名儿童完成了试验,其中试验组114人,对照组190人.乳磨牙患龋率、龋均、龋面均,试验组分别为50.88%、1.76±2.27、2.96±5.28,对照组分别为63.68%、2.39±2.50、3.77±5.17.其中,试验组的患龋率和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6.031和t=-2.190,均P<0.05);而两组龋面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6,P>0.05).乳磨牙龋病发病率、新增龋均、新增龋面均,试验组分别为15.79%,0.65±1.73,1.49±3.49,对照组分别为24.74%,1.23±3.17,2.20±5.94.其中,试验组的龋病发病率和新增龋面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3.390和t=-1.311,均P>0.05);两组新增龋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2,P<0.05).乳磨牙邻面新增龋面均,试验组为0.70±1.78,对照组为1.15±1.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0,P<0.05).结论 氟保护漆对于乳磨牙窝沟无显著防龋作用,但对邻面龋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作者:张瑜瑜;张颖;和睦;雷双;路振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与胶原膜靶向结合后在兔颅骨引导骨再生(GBR)模型中的成骨效应.方法 将20只普通级雌性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周组和6周组,每组10只.所有大白兔均制备颅骨GBR模型,在颅顶骨植入4个钛筒,分别盖rhBMP-2/CBD胶原膜(rhBMP-2/CBD胶原膜组)、rhBMP-2胶原膜(rhBMP-2胶原膜组)、胶原膜(胶原膜组)和不盖膜(空白组).分别在2周和6周时处死各对应组的大白兔,取样制作硬组织切片和石蜡切片,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2周时可见胶原膜阻挡了纤维组织的长入,4组钛筒上层均无新骨生成,其中rhBMP-2/CBD胶原膜组钛筒顶端毛细血管增生量明显较其余3组多.6周时可见rhBMP-2/CBD胶原膜组钛筒上层大量新骨生成,与来源于颅骨骨面的新骨界限明显,而其余3组钛筒顶端未见新骨生成.结论 rhBMP-2与胶原膜靶向结合可形成具有骨诱导性的胶原膜,缓释rhBMP-2使胶原膜下方大量新骨生成,表层成骨可阻止纤维组织的长入和防止植骨床的塌陷,使成骨速度加倍.
作者:赖春花;周磊;宁晖丽;张迪;周震;杨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上后牙区牙缺失后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时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种植修复是否安全可靠.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行种植修复的上颌后牙区缺牙后牙槽嵴严重萎缩(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 mm)病例26例,均采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种植体,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并测量种植体周软组织指数,进行回顾性研究.分别测量术后及终修复体戴入1年后随访时的边缘骨水平、根尖骨高度及软组织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 共35颗种植体纳入本研究,边缘骨吸收为(1.21±0.40)rmm,术后根尖骨高度为(1.33±0.52)r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为(1.20±0.52)rmm,随访时根尖骨高度较种植体植入后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35颗种植体的改良菌斑指数(mPLI)为1.46±0.78,改良出血指数(mSBI)为1.26±0.74.结论 当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不足5mm时,可运用冲压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种植体,其效果较为满意.
作者:任帅;宋应亮;魏洪波;张思佳;谭乃文;周宇超;刘向伟;赵雯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血小板浓缩制品富含多种生长因子,是自身生长因子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牙周组织缺损修复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其中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浓缩生长因子较为常见.文章对自身生长因子在重度牙周炎中的应用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林敏魁;刘娟;闫福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牙周炎是影响牙齿支持组织的一种感染性疾病,重度牙周炎严重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和功能,并且和多种全身疾病密切相关.明确重度牙周炎的诊断标准对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以及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对重度牙周炎的诊断标准和牙周炎进展的判断标准做一简要介绍.
作者:李厚轩;闫福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文章对重度牙周炎患牙的牙髓状态、感染根管与牙周组织的关系、重度牙周炎时牙髓治疗的特点及行牙髓治疗后对牙周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讨论.
作者:谭葆春;钟泉;闫福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重度牙周炎病情严重,通常需要牙周手术和多学科联合治疗,但是,非手术治疗仍然是重度牙周炎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文章将简要介绍牙周非手术治疗的目标、器械、方法,重点介绍在重度牙周炎治疗中如何选择非手术治疗器械,以及非手术治疗后如何进行再评估并制订后续手术治疗方案.
作者:陈斌;闫福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手术治疗是重度牙周炎治疗的重要方法,探诊出血、牙周探诊深度和牙周附着水平是评估疗效的主要临床目标.菌斑控制是决定疗效重要的因素.
作者:张璇;刘玉;杨洁;闫福华;孙卫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正畸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牙齿整体的三维位置从而获得相对正常的咬合关系,因而正常(牙合)是诊断和治疗错(牙合)畸形的基础与标准.牙齿近远中倾斜度是正常(牙合)重要组成因素之一,目前测量牙齿近远中倾斜度的方法各有千秋.本文就各种测量牙齿近远中倾斜度的方法做一综述.
作者:姚政铎;周林曦;沈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含量居第三位,仅次于铁、锌.近些年来,由于铜是主要的抗菌元素之一及铜本身的相关特性使其成为在骨植入材料应用方面研究的热点.文章就铜抗菌性和生物学活性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悦;赵宝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根分又病变是牙周炎病变波及多根牙根分叉区,导致根分叉处的牙周附着丧失和牙槽骨破坏.由于多根牙根分叉区解剖结构复杂,彻底清创难度较大,一旦伴有根分叉病变,病情进展较单根牙更快且附着丧失更明显.因此,伴有根分叉病变牙齿的失牙率也更高.根据根分叉病变的严重程度,临床医生可以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牙周非手术治疗是基本的治疗,其他治疗手段包括牙周手术治疗(根据根分叉病变程度选择不同的术式)、牙周-牙体联合治疗、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等,各种治疗方法的预后不尽相同.文章就根分叉病变的发生、发展、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问题做一综述.
作者:孟洋;王万春;栾庆先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根管遗漏往往会引起残髓炎或根尖周病变.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second mesiobuccalcanal,MB2)因其细小、弯曲、根管口较为隐蔽,在临床上常造成根管遗漏,继而导致根管治疗的失败.因此,如何定位和疏通MB2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现报道1例上颌第一磨牙MB2遗漏的再治疗,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刘策;仇宁;薛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伴开(牙合)的反(牙合)常是临床较难矫治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其形成多与上下颌骨三维方向上的不调有关.临床上常根据该类畸形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严重的骨性不调,需要通过手术纠正,对拒绝手术的中重度患者,临床上只能通过矫治错(牙合)牙齿来掩饰颌骨畸形.我们利用上颌种植体支抗Ⅲ类牵引矫治骨性Ⅲ类反(牙合)伴开(牙合)病例1例,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荣荣;刘璐;刘梦珺;张琰;刘东旭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