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国际刊号:1674-1595
  • 国内刊号:21-1561/R
  • 影响因子:1.02
  • 创刊:2008
  • 周期: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8-156
  • 全年订价:2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期刊
  • 口腔科学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8年1期文献
  • 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实施微创拔牙和位点保存术的初步探索(附1例报告)

    随着种植手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生与患者选择通过种植修复体来恢复缺牙区的功能与美观,而良好的牙槽嵴和牙龈解剖形态的保存或重建是修复体获得满意的功能和美学效果并取得长期成功的先决条件.重度牙周病变的磨牙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其在拔除前存在较严重感染与牙槽骨吸收.文章展示了1例罹患重度牙周病变磨牙的临床处置过程,包括结合牙周传统切口技术与微创拔牙,彻底清除拔牙窝感染,促进后续位点保存术后组织愈合手术的操作流程与技术要点,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徐涛;胡文杰;毕小成;赵丽萍;危伊萍;孙菲;张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四种机用镍钛系统根管预备后牙本质微裂比较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4种机用镍钛系统体外预备根管后产生牙本质微裂的差异,为临床医生选择根管预备器械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鞍钢集团总医院口腔科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口腔科门诊拔除的新鲜完整下颌切牙为研究对象,按统一标准选择125颗样本制作研究模型,采用随机号码表法将样本平均分为5组,4个预备组分别应用机用ProTaper Next(N组)、WaveOneGold(W组)、M3-Pro(M组)、ProTaper Universal(P组)进行根管预备,余下一组作为对照(C组)不进行根管预备.在距根尖3、6、9 mm处水平切割牙根,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截面出现牙本质微裂情况,应用SPSS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未预备的C组没有发现牙本质微裂,P组产生微裂的牙数与N组、W组和M组分别对比均有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预备组在距根尖3 mm处产生微裂的牙总数对比距根尖6 mm处和9 mm处有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机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可能造成牙本质微裂,在距根尖3 mm处产生的微裂要显著多于距根尖6 mm和9 mm处;相较ProTaper Universal,使用ProTaper Next、WaveOne Gold和M3-Pro可显著降低微裂的发生率.

    作者:王全禹;毕婉婷;薛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龈下菌斑精氨酸脱亚胺酶活性研究

    目的 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牙周状况及龈下菌斑产生的精氨酸脱亚胺酶(arginine deiminase,ADI)活性,明确RA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是否与ADI有关.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患者入组时间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RA组:选择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RA的患者34例,其中男2例,女32例;年龄40~ 60岁.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者29例,符合基线入选标准,无关节炎症状和脊柱疾病史;其中男1例,女28例;年龄40~60岁.采集入选者的龈下菌斑制成混悬液,采用二乙酰一肟-氨基硫脲比色法测定ADI活性.采集静脉血留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检查入选者全部牙齿的菌斑指数(P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和缺失牙数.对两组患者牙周状况以及龈下菌斑ADI活性和血清抗CCP抗体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RA组PI值3.03±1.97、PD值(2.52±0.89)mm,对照组PI值3.52±0.92、PD值(2.63±0.45)mm,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A组AL(1.41±1.21)mm、人均缺失牙齿(4.29±5.85)颗,对照组AL(0.40±0.33)mm、人均缺失牙齿(0.56±0.80)颗,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RA组ADI活性[(1.59±1.05)IU]明显高于对照组[(0.68±1.08)I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P< 0.01).抗CCP抗体阳性率(≥20 RU/mL):RA组为55.9%,对照组为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1,P< 0.01).结论 RA患者牙周状况差且龈下菌斑ADI活性高,提示ADI活性增高可能是RA与慢性牙周炎相关联的关键环节.

    作者:王绍峰;赵欣欣;刘海杰;崔有辰;毕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口腔扁平苔藓及口腔鳞癌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微小RNA-590表达研究

    目的 研究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及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arcinoma,OSCC)患者口腔黏膜组织中微小RNA-590(miR-590)的表达,探讨其在口腔黏膜细胞癌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间锦州市口腔医院收治且经病理学确诊的OLP患者32例(OLP组)和OSCC患者28例(OSCC组),所有OLP患者均为初诊且经病理学确诊取材,OSCC患者均为术中病理确诊后开始取材.另选择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组受试者口腔黏膜组织中miR-590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CC组患者的miR-590相对表达水平(2.75±0.78)高,OLP组的相对表达水平(1.96±0.52)次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77±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CC组与OLP组的miR-59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正常对照比较,miR-590的表达在OSCC和OLP组中显著升高,miR-590可能参与了口腔黏膜细胞癌变过程.

    作者:吴岩;田宏伟;杜美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配准标记点外形对三维图像配准精度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配准标记点外形差异对三维图像配准精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4种不同外形的配准标记点,配准试样锥形束CT(CBCT)三维图像与其原始设计三维图像,而后通过测量配准后试样的2种三维图像间的距离差,来分析不同外形配准标记点对三维图像配准精度的影响.结果 配准偏差分别为立方形(0.0938±0.0062) mm、球形(0.0854±0.0056)mm、圆柱形(0.1032±0.0061)mm、圆台形(0.0972±0.0062)mm,仅球形配准标记点组与其他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中所选的几种配准标记点均可较好地实现三维图像配准,相比较而言,球形配准标记点具有更高的配准精度.

    作者:吴秦;赵铱民;李翔;白石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关系对上颌后牙区种植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评估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关系对上颌后牙区种植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CAD)软件建立标准种植体及上颌后牙区三维有限元模型(M1~M6),皮质骨厚度均为1 mm,依据牙槽骨高度不同(10 ~ 14 mm),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关系如下.M1:种植体根尖部穿通上颌窦底皮质骨(窦底皮质骨的上表面与种植体根尖部位于同一平面);M2:种植体根尖部进入窦底皮质骨厚度的一半;M3:种植体根尖部恰好接触窦底皮质骨的下表面;M4 ~ M6:种植体根尖部分别距离窦底皮质骨的下表面1、2、3 mm.采用129 N斜向加载,分别置于即刻负载与常规负载条件下,计算其应力分布、大von Mises应力、种植体的大位移和共振频率.结果 除M1即刻负载外,大yon Mises应力均集中于种植体颈部周围的牙槽嵴顶皮质骨表面.无论即刻负载或常规负载下,种植体根尖部进入或穿通窦底皮质骨时,牙槽嵴顶皮质骨的大yon Mises应力降低,窦底皮质骨的大yon Mises应力增加,种植体的轴向共振频率显著增加,颊舌向共振频率显著降低.即刻负载条件下,当种植体进入或穿通窦底皮质骨时,其大位移尤其是根尖部的大位移小于其他情况下的大位移.常规负载条件下,种植体颈部与根尖部的大位移几乎不受种植体根尖部位置的影响.结论 种植体根尖部与上颌窦底皮质骨的相对位置关系对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应力分布、种植体的大位移以及共振频率均有一定影响.种植体根尖部进入或穿通上颌窦底皮质骨有利于改善应力分布,减少种植体根尖部的位移,增加种植体的稳定性,尤其在即刻负载下作用显著.

    作者:薛燕青;毓天昊;郑添予;韩童童;阎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上颌窦区种植应用解剖要点

    上颌后牙区种植时,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以及上颌窦的存在,常面临垂直骨量不足的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该区域骨量不足的重要方法术前检查和了解上颌窦的解剖特点,对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详细论述了与种植有关的上颌窦形态、分隔、黏膜、血供及神经支配等解剖学结构特点,以期为临床医生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提供解剖学方面的参考.

    作者:王少海;肖宜;陈彤;祖丽皮也·阿不力克木;朱庆丰;王宁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牙槽嵴顶入路微创上颌窦内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技术

    因龋病、牙周病等原因导致的上颌后牙缺失通常伴有牙槽骨的缺失,而牙齿缺失后上颌窦腔的气化、扩大加重了牙槽骨的吸收,导致剩余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区行种植修复遇到的主要难题.临床上可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增加骨量为提高种植修复成功率创造有利条件.简单、快速、有效的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与经上颌窦外侧壁开窗入路植骨种植技术相比,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技术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存在着术中微小黏膜穿孔不易被发现的缺点,故寻找更安全可靠的技术也是临床上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结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临床病例研究对临床上3种经牙槽嵴顶入路微创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技术的方法、技术要点、并发症及处理措施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周贤;胡秀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侧壁开窗上颌窦底外提升植骨术窦黏膜穿孔及处理

    垂直骨量不足是上颌后牙种植的常见问题.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技术为种植体植入及修复创造了条件,成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技术.穿牙槽嵴技术(内提升)虽然具有创伤更小、手术时间缩短、并发症更少等优点,但是要求医生具有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外提升)的经验,以便于临床中能够及时安全有效地处理内提升出现的并发症.上颌窦外提升虽可发生术中黏膜穿孔、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经过妥善处理,仍可获得良好的植骨效果和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文章针对上颌窦外提升常见的黏膜穿孔,针对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穿孔处理进行报告,为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种植修复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陈波;张一凡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植骨材料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概况及进展

    近年来,多种传统和新型的植骨材料及手术方法在颌面部牙槽骨缺损的重建中得到广泛应用,有效解决了因炎症、外伤、肿瘤手术等原因导致的骨量不足问题,拓宽了口腔种植的适应证,提升了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文章根据目前口腔种植领域中常用植骨材料的特点,分类讨论了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及各种人工合成的骨替代材料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现状,并简述了组织工程骨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作者:胡文军;朱靖恺;马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口腔陶瓷修复体调磨后表面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调磨是口腔陶瓷修复体临床试戴过程的关键步骤,但调磨会造成修复体表面产生微小的划痕,使其表面粗糙度增加,从而可能增加细菌的黏附以及菌斑堆积,诱发牙龈炎和龋病,并且造成对颌牙齿的过度磨耗.因此,口腔陶瓷修复体调磨后,需要对其进行表面处理——上釉或抛光,降低其表面粗糙度,恢复其光滑的表面形态.文章通过检索分析相关文献对口腔陶瓷修复体调磨后表面处理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文晶;李天舒;骆雪;王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前牙美学区多颗牙缺失数字化种植修复1例报告

    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齿缺失,多伴有牙槽骨的吸收,尤其以上颌前牙区为甚.牙槽骨的吸收特别是前牙区唇侧骨板的吸收,将严重影响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和方向,以及种植义齿的美学效果[1].多牙的连续缺失往往使种植修复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一旦种植体植入的角度、部位与深度偏差,则往往给后期的修复带来很大挑战[2].种植导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可利用术前锥形束CT(CBCT)结合修复体与骨组织的信息,制定以修复为指导的佳种植设计方案[3].本文报告并分析1例数字化种植修复应用于前牙美学区多颗牙缺失的病例,以美学修复为导向并结合骨组织情况应用数字化导板进行种植修复.

    作者:江鹭鹭;顾舒扬;邓春富;赵宝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