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671-7295
  • 国内刊号:21-1369/R
  • 影响因子:0.79
  • 创刊:1960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辽宁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11年6期文献
  •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

    [目的]对周围型小细胞肺癌( SCLC)的CT表现进行分型并结合增强扫描识别周围型SCLC的CT表现.[方法]总结31例SCLC的CT表现.分析其病变部位、形态、强化方式、淋巴结肿大及其他器官受累等CT,表现.[结果]依据原发灶CT表现将周围型SCLC分为3型:边缘光滑型5例,分叶肿块型21例,肺叶实变型5例.[结论]周围型SCLC可以通过CT表现分型,边缘光滑型可能是周围型SCLC的早期改变.

    作者:孙传恕;边杰;吕鹏;赖声远;韩万智;陈开宏;李秀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腔内隔绝术在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1年3月采用腔内隔绝术治疗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在DSA指导下,经股动脉小切口将支架移植物导入腹主动脉内,从腔内将瘤体与血流隔绝.[结果] 16例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获成功.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为12.5%),分别死于瘤体破裂和感染性休克.3例患者发生内瘘,1个月后自行封闭.[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治疗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了解动脉瘤的解剖形态以及操作的准确和熟练.

    作者:张天华;姜维良;张英男;孙占峰;马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CAG结果将其分成真阳性组和假阳性组,比较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ST段偏移的导联数及偏移程度的差异;统计真阳性组患者病变支数在性别上的相关性;分析未达到目标心率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结果]①平板运动试验真阳性为59.52%,其中男性为67.5%,女性为40.5%.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的几率增大;病变支数在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真、假阳性组在患者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ST段损伤性抬高患者真阳性率为100%;ST段下移真阳性主要同时发生肢体和胸前导联且下移>0.2 cm,假阳性主要集中在女性及肢体导联且下移≤0.1 ~0.2cm,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未完成目标心率真阳性患者中,患多支病变较多,其病变狭窄程度较重.[结论]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理想的非创性筛查方法,运动中应结合患者年龄、性别、冠心病易患危险因素、运动量大小及心电图ST段偏移导联数、程度等因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冠心病确诊率.

    作者:苏琪;吕东月;翟晓燕;曲桂一;王艳龙;高舒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电挤切刀”在儿童扁桃体挤切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电挤切刀”在儿童扁桃体挤切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符合扁桃体切除手术指征并符合入选标准的患儿共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8例,手术使用“电挤切刀”;对照组21例,手术使用常规挤切刀.对两组手术历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创面反应程度及术后再出血等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手术历时:实验组为(3.15±1.30) min,对照组为(15.30±2.03) min,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中出血量:实验组为(2.54±2.43) mL,对照组为(7.98±3.07) m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术后第1天和第3天创面反应程度:实验组均以轻度为主,对照组以中度为主,轻度反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47,P=0.000),中度反应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 =0.047,P=0.000),两组均无呈现重度反应者或术后再出血病例.[结论]使用“电挤切刀”行扁桃体挤切术,扁桃体切除与止血同步完成,操作简便、快捷,副损伤小,安全性较高且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者:赵满意;苏英锋;王吉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显微直视手术颅内囊性肿瘤中辅以神经内镜处理显微镜死角区肿瘤的经验,以期提高颅内囊性肿瘤的全切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2010年8月手术治疗的颅内囊性肿瘤病例49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囊性脑胶质瘤21例,囊性脑膜瘤11例,囊性室管膜瘤4例,血管网织细胞瘤3例,囊性脑转移瘤6例,表皮样囊肿4例.根据肿瘤部位选择合适骨瓣开颅,先于显微镜直视下分离切除肿瘤及其囊变与包膜,后用神经内镜观察显微镜盲区域是否有肿瘤残留,并于神经内镜下切除.同时以1996年8月- 2003年7月未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的颅内囊性肿瘤51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神经内镜辅助手术组术后经影像学复查,全切43例(87.76%),大部切除6例(12.24%);术后近期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者5例(10.20%);无手术死亡.获随访38例,随访期0.5 ~6年,均恢复正常工作学习.对照组全切34例(66.67%),大部切除17例(33.33%),近期出现神经功能损害者7例(13.73%),死亡2例.神经内镜辅助组全切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间术后神经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颅内囊性肿瘤显微直视手术中,辅以神经内镜可以观察并切除显微镜死角区的残余肿瘤,从而提高手术全切率,有效防止肿瘤复发.

    作者:李在雨;罗毅男;陈大伟;武文斌;宋操;许晓光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3月-2010年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6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因颈前区无痛性包块入院36例,颈淋巴结肿大入院5例,声音嘶哑就诊2例,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18例.行患侧叶、峡部全切、对侧叶大部切除术46例,甲状腺全切除术15例.传统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3例,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6例,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32例.分析其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结果]单侧甲状腺癌47例,双侧甲状腺癌11例,峡部甲状腺癌3例.共清扫淋巴结511枚,其中136枚淋巴结见癌转移.淋巴结癌转移率26.6%.无论肿瘤大小,是否侵及甲状腺被膜,是否侵及颈前肌群,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颈侧区(P<0.05).肿瘤直径>1.0 cm,肿瘤穿透甲状腺被膜,肿瘤侵及颈前肌群者,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增高(P<0.05).术后随访0.5 ~3年,3例局部复发,行再次手术;2例再次手术后出现远处转移.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颈侧区,对cN1患者需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而对cN0患者初始手术时也宜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作者:尹逊国;王正林;梁品;胡祥;于鹏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眼眶骨折106例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眼眶骨折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106例眼眶骨折病例,分析并总结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24例患者行眼眶骨折整复术,术后眼球内陷和复视得到了矫正或改善;82例保守治疗,除其中2例有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患者外,其余80例均未发生眼球内陷和复视.[结论]眼球内陷及/或双眼复视为眼眶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相互结合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宏武;宋小松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两种方法检测健康人餐后GLP -1分泌情况的比较

    [目的]比较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馒头餐两种检查方法对正常人餐后胰升糖素样肤-1(Glucagon - like peptide -1,GLP -1)分泌的影响.[方法]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OGTT和馒头试验餐检查,观察血糖、胰岛素、GLP -1的变化.[结果](1)两种试验后血糖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2)OGTT试验30 min时胰岛素达峰,100 g馒头餐试验时胰岛素60 min达峰;100 g馒头餐试验时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大于OGTT试验时胰岛素曲线下面积(P<0.05).(3)馒头餐试验中60 min后的餐后GLP -1升高幅度和曲线下面积大于OGTT试验中相应数值(P均<0.05).[结论]馒头餐试验比OGTT试验更真实地反应了生理性餐后GLP -1水平.

    作者:史视明;刘亚辉;马亮;吴丽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EB病毒感染与子宫颈癌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EBV)在宫颈组织的感染及与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LSAB)检测50例宫颈癌与20例正常宫颈组织HPV、EBV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HPV和EBV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00%和52.00%,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5.00%和10.00% (P <0.05),HPV和EBV的混合感染率为18.00% (9/50).HPV阳性表达率未闭经者(56.25%)明显高于闭经者(28.56%) (P<0.05);组织学分化3级(87.50%)明显高于1、2级(20.00%、40.62%)(P<0.05);临床分期Ⅱ期(85.71%)明显高于临床Ⅰ期(26.66%)(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77.77%)明显高于无转移组(23.07%)(P<0.05).EBV阳性表达率未闭经者(65.62%)明显高于已闭经者(27.78%)(P<0.05);组织学分化1级(90%)明显高于2、3级(43.75%、37.50%) (P <0.05);临床分期Ⅰ期(86.66%)明显高于临床Ⅱ期的(28.57%)(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84.61%)明显高于有转移组(44.44%)(P<0.05).[结论]HPV、EBV在宫颈癌组织有较高的感染率,二者感染可能均与宫颈癌发病相关.

    作者:李玲;张海娜;张艳开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S100A4基因在不同骨肉瘤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检测S100A4基因在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U-20S以及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S100A4基因在人骨肉瘤细胞MG -63及U- 20S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骨肉瘤S100A4、CD44V6蛋白表达,并分析二者的关系.[结果]人骨肉瘤细胞系MG - 63及U -20S中均有S100A4基因表达;S100A4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是69.7%,表达位置在骨肉瘤细胞的细胞浆,CD44V6蛋白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是60.6%,表达位置在骨肉瘤和骨软骨瘤细胞均为细胞膜和近膜胞浆,二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413,P<0.05).[结论]S100A4基因在不同的骨肉瘤组织及其细胞系均有较高水平表达,其表达可能在侵袭和转移中发挥作用.

    作者:马旭;王岩峰;安贵峰;商冠宁;吕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GRP94表达在大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对顺铂耐药中的作用

    [目的]检测在诱导剂A23187与抑制剂BAPTA - AM作用下,大细胞肺癌细胞NCI - H460中GRP9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在肺癌细胞对顺铂耐药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将NCI - H460细胞分为诱导剂A23187组、抑制剂BAPTA - AM组和对照组,RT - 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癌细胞的GRP94核酸和蛋白表达,MTT法测定顺铂作用下癌细胞的生存率,分析GRP94表达在NCI - H460细胞对顺铂耐药产生中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RP94的核酸和蛋白表达在A23187组均明显升高,而在BAPTA - AM组均明显降低.MTT法测定结果显示:A23187组、对照组、BAPTA - AM组对顺铂的IC50值分别为3.34±0.12、4.82±0.29与8.12±0.21(P <0.05).[结论] GRP94表达可提高NCI - H460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作者:王涛;王琪;裴复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核转录因子E2F-1、P27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E2F -1和P27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8例大肠癌、20例正常大肠黏膜、30例大肠腺瘤E2F -1和P2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在大肠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结果]E2F-1表达阳性率在大肠癌(55.13%)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0%)及大肠腺瘤(6.67%) (P<0.05);E2F-1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0.05).P27在正常大肠黏膜的阳性率(100%)显著高于大肠腺瘤(53.33%)和大肠癌(15.38%)(P<0.05).P27表达与大肠癌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0.05).大肠癌中E2F-1与P27表达呈负相关(r=-0.393,P<0.01).[结论]E2F-1和P27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关系密切,可作为大肠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标记物.

    作者:杨建华;王蕾;周世广;刘春海;瞿峰;时志民;孙冬霞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结石形成中骨桥蛋白与CD44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与CD44在泌尿系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0.5%乙二醇+0.5%氯化氨饮水法建立高草酸尿症大鼠模型.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肾小管腔内的结石晶体;钙盐染色光镜下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和间质处的钙盐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OPN和CD44表达水平和位置,分析不同时段(第3、5、7、14、21、28天)结晶体与OPN和CD44表达分布及量变关系.[结果]肾小管OPN与CD44的表达随时间增加、钙盐沉积增多而增强,以后表达减弱;在第14天内,OPN与CD44表达保持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OPN和CD44表达与高草酸尿液状态的结石形成关系密切,可能成为Randall斑的起源.

    作者:于德君;孙卫兵;杨帆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CO中毒小鼠脑内血管内皮系统Ang -1、Ang -2和Tie -2表达的动态研究

    [目的]观察CO中毒小鼠脑海马区血管内皮系统Ang -1、Ang -2和Tie -2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CO中毒对小鼠脑血管内皮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 PCR)测定空气对照组和CO中毒组小鼠(各48只)在不同时间点脑海马区Ang -1、Ang -2及Tie -2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中毒后脑血管内皮系统Ang -1、Ang -1和Tie -2 mRNA表达均呈双峰性增高,双峰分别在CO中毒后3 d(7.02±0.11、7.67±0.22和8.73±0.07,P<0.05)和7d(6.60±0.36、7.99±0.06和7.69±0.05,P<0.05).CO组的Ang - 2/Ang -1比值在6h达到第一高峰(1.55 ±0.07,与对照组比较P<0.05),2d到达低谷,随后比值缓慢上升于第7天达到第二个高峰(1.24±0.10,与对照组比较P<0.05),14 d恢复正常.[结论]CO中毒后,小鼠脑内血管内皮Ang/Tie -2系统mRNA水平表达呈双峰性增高,第二个高峰可能与迟发性脑病相关.

    作者:王晓婷;张志清;王晓红;张静;孙利丽;汪怡新;王苏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磷酸肌酸的脑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建立小鼠脑缺血、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及细胞缺氧缺糖模型,研究损伤时磷酸肌酸(PCr)对脑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小鼠尾静脉注射PCr后,进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以4h为限记录小鼠的生存时间;濒死小鼠断头取脑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2)小鼠尾静脉注射PCr,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夹闭30 min后复灌注30 min,断头取脑,测定MDA含量.(3)用舍连二亚硫酸钠(Na2S2 O4)的无糖Earle's液诱导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建立缺氧缺糖损伤模型.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通过检测培养液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来研究PCr对PC12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以相同浓度的肌酸作对照.[结果]PCr能延长颈总动脉结扎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降低脑缺血、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MDA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缺氧缺糖PC12细胞损伤模型中,PCr能提高细胞的存活率,PCr浓度为5 mmol/L及以上时,培养液中LDH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作用与同浓度肌酸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Cr对缺血小鼠脑组织及缺氧缺糖培养条件下的PC12细胞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金越;韩国柱;李颖;马郁芳;周琴;孙慧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转移细胞株DARS2蛋白表达的差异

    [目的]研究具有高、低转移潜能的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株Hca -F与Hca -P中线粒体的天门冬氨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 DARS2)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将Hca -F细胞与Hca -P细胞分别接种于615小鼠腹腔,抽取腹水,培养后收集细胞;用免疫印迹分析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Hca -F与Hca -P细胞的DARS2蛋白表达.[结果] DARS2在高转移细胞株Hca -F与低转移细胞株Hca -P表达量分别为(0.219±0.016)与(0.473±0.043),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ARS2蛋白表达降低可能与小鼠肝癌转移相关.

    作者:吴学标;胡军;宋阳;宫琳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香菇C91-3菌丝发酵液蛋白口服液抗肿瘤免疫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香菇C91-3菌丝发酵液蛋白(LFP91-3)口服液的抑制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6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6组后进行S180荷瘤,并对荷瘤小鼠分别给予蒸馏水和不同剂量的LFP91-3口服,观察剂量对小鼠生存期的影响,确定LFP91 -3的适剂量.同时观察口服适剂量后荷瘤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血清IL -2和TNF -α含量的变化,以蒸馏水口服组为对照.[结果]LFP91-3口服液能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L-FP91-3适剂量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率,血清IL -2和TNF -α水平分别为(44.11±14.4)%,(48.33±16.7) pg/mL和(84.27±16.88) pg/mL,明显高于对照的蒸馏水组(18.04±8.72)%,(30.5±3.58) pg/mL和(35.05±17.29) pg/mL,P<0.05.[结论]LFP91 -3口服液具有体内抑瘤作用,其抑瘤作用可能与机体免疫能力提高有关.

    作者:钟民涛;王晓丽;刘颖丽;刘磊;李星云;张伟;黄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三种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之间粘结强度的比较

    [目的]比较三种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间粘结强度的差别.[方法]将12颗离体单根管前磨牙垂直于牙长轴于釉牙骨质界去除牙冠,完成常规根管治疗和根管预备,经过氧化氢溶液浸泡的玻璃纤维桩表面涂布硅烷偶联剂处理后,用帕娜碧亚F树脂粘结剂将玻璃纤维桩粘结于根管内.根据所用玻璃纤维桩的不同将离体牙随机均分为三组:Fiber Post组,MATCHPOST组和Fibrekor组.将每个牙根垂直于牙长轴切出3个3.0 mm厚的片段作为测试样本(n=12),在万能材料实验机上对每个样本进行推出粘结强度测试,所得实验数据进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样本的破坏类型.[结果]Fiber Post组粘结强度均值高为(16.65±11.76) MPa; Fi-brekor组为(13.09±10.28) MPa其次;MATCHPOST组为(12.23±5.05) MPa低.三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相同的桩表面处理方法及相同树脂粘结剂的情况下三种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之间的粘结强度无明显差异.

    作者:杨洋;胡书海;许诺;任翔;左恩俊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口腔组织再生的影响因素

    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是通过离心自体全血而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激活后能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不仅具有加速止血、封闭创面的特点,还能促进骨再生的速度,缩短治疗疗程,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骨科、烧伤整形科等的治疗.PRP体内佳作用浓度、制取设备、凝血酶、各生长因子释放的顺序及相互作用等因素均制约着PRP作用的发挥.本文就目前有关PRP促进口腔组织再生的研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任明明;柳忠豪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涎腺放射性损伤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对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不可避免地引起涎腺的放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射性涎腺损伤的主要临床和功能改变为腺体肿胀,涎液分泌减少,涎液电解质和蛋白质分泌异常等;其主要病理变化是腺泡细胞变性萎缩、导管扩张、间质纤维化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等;其机制与p53信号分子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活性氧所致的膜损伤作用、水通道蛋白1和5表达降低、腱糖蛋白-C和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增加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改进放射治疗技术、颌下腺移植转位保护及合理应用细胞保护剂和促涎剂,可以减轻放射性涎腺损伤.本文对涎腺放射损伤的分子机制及其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李秀秀;向彬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Aurora -A与卵巢癌早期诊断、耐药性产生和预后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Aurora -A是中心体相关激酶,在细胞有丝分裂中起重要作用,可能通过上调癌基因c- myc的表达及抑制抑癌基因p53的作用等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Aurora -A过表达是卵巢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与卵巢癌耐药性的产生及预后差相关.本文重点综述了Aurora -A在卵巢癌的早期诊断、耐药性产生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蓓;胡军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手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尚无明确结论.能够治疗2型糖尿病的手术包括消化道转流重建术和消化道转位重建术.可能的治疗机制认为是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被旷置,从而引起胃肠道激素分泌的变化,使2型糖尿病得到控制.本文分别对这两类手术的具体术式、治疗效果及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洋;田晓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大连汉族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与HLA - DRB1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大连汉族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与HLA - DRB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找出大连地区汉族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的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方法]以2003年9月-2009年5月等待肾移植的511名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患者为病例组,以中国造血干细胞库大连HLA实验室健康捐献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HLA - DRB1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中HLA - DRB1*04、HLA - DRB1*07和HLA - DRB1*12的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例组中HLA - DRB1*16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连汉族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与HLA - DRB1有关联,HLA - DRB1*04、HLA - DRB1*07和HLA-DRB1*12可能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的易感基因,HLA - DRB1*16可能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保护基因.

    作者:官琳妹;蔡鹏;汪艳;于卫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鲍曼不动杆菌OXA基因的检测及ISAba1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OXA-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情况及插入序列1(ISAba1)对OXA -2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无重复株110株.多重PCR扩增OXA - 23 - like、OXA - 24 - like、OXA - 51 - like、OXA - 58 - like基因,并测序;应用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序列ERIC - PCR进行同源性分析.PCR扩增OXA -23、OXA - 51、ISAba1 - OXA - 23和ISAba1 - OXA - 51,并用大肠杆菌TOP10进行转化OXA - 23、ISAba1 - OXA - 23、OXA -51.琼脂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和转化子TOP10(pGM - 0XA)对亚胺培南的MIC值.[结果]在上述临床菌株中PCR检测出blaoXA-23、blaoxA-51、blaoxA-58、ISAba1 - OXA - 23,未检测到blaoxA-24 ISAba1 -OXA -51;110株鲍曼不动杆菌来自18个不同克隆株;转化子TOP10(pGM - ISAba1 - OXA - 23)MIC值为0.5,另一转化子TOP10(pGM - OXA -23)MIC值为0.125,TOP10(pGM-OXA-51)MIC值为0.25,三者均未显示对亚胺培南高水平耐药的特性.[结论] OXA-碳青霉烯酶基因在鲍曼不动杆菌中广泛存在,以OXA - 23、OXA - 51为主;同时携带OXA -23和OXA -51两种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较多见;ISAba1位于OXA - 23基因的上游;其在大肠杆菌中并未对OXA酶的表达产生大的影响.

    作者:孙艳霞;聂大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 胆囊鳞状细胞癌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8岁,以“反复右上腹疼痛伴呕吐5d”为主诉于2009年11月18日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入院后查体:皮肤及巩膜无黄染,无肝掌及蜘蛛痣;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一),肝区叩击痛(一),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约5次/min.既往高血压病史.入院前行上腹部MRI平扫示:胆囊体积如常,肝表面光滑,肝内实质信号均匀,肝内管状结构清晰,走形良好.胆囊增大长径约为8 cm、壁明显增厚,周围可见有片状T2W1高信号影改变,胆囊内可见有团块状软组织信号突向腔内,大小约为2.0 cm;肝内胆管未见明显异常.脾脏、胰腺及双肾大小、形态、信号如常.腹膜后结构清晰,未见肿大淋巴结.上腹部CT增强示:胆囊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欠清,密度不均匀,CT值44 Hu,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82、113、102 Hu.考虑胆囊占位恶性可能性大.胸片未见异常,CA19 -9:8.16 U/mL.后于连硬+全麻下行胆囊切除、肝脏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胆囊约8.0 cm×6.0 cm ×4.0 cm,于胆囊底部近肝床处有一约1.0 cm×1.0 cm受累浆膜,苍白、质硬,术中距胆总管0.5 cm处切除胆囊,并切除胆囊肝床2 cm.剖开切除组织见胆囊底近肝床有一约2.5 cm×2.0 cm肿瘤,累及浆膜.术中病理示:胆囊壁见鳞状细胞癌.术后病理示:胆囊中分化鳞状细胞癌(图1),侵及全层.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于同年12月4日出院.

    作者:郭京;祖国;王忠裕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