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wistar大鼠对照组、高脂组及2型糖尿病(DM-2)模型组的粪样代谢物谱变化,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区分2型糖尿病(DM-2)模型.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技术对对照组、高脂组及2型糖尿病(DM-2)模型组的大鼠粪样代谢物谱进行分析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对对照组、高脂组及2型糖尿病(DM-2)模型组的大鼠进行分类.结果 对照组、高脂组及2型糖尿病(DM-2)模型组的大鼠粪样代谢物谱存在明显差别.发现了3个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论 粪样代谢物指纹图谱的研究可成功用于2型糖尿病模型的鉴别,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蔡爽;霍韬光;徐静华;鹿秀梅;熊志立;李发美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冻融法对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farinae,DF)脂质体包封率、形态及稳定性影响.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粉尘螨脂质体悬液,冰冻高速离心法分离脂质体,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态.-20℃低温冰箱冰冻,室温融化,反复5次,测定冻融前后脂质体包封率及形态变化,并用离心加速实验测定脂质体稳定性变化.结果 经冻融法处理的脂质体包封率明显提高,可达(88.52±0.87)%;在一定范围内包封率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略有增大;经离心加速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冻融法可使脂质体稳定性提高.结论 冻融法为一有效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作者:岳文燕;周书林;陈文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优化手段筛选佳处方,制备长春西汀长循环脂质体.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长循环脂质体,分别以磷脂质量浓度(ρ1)、Tween80质量浓度(ρ2、磷脂一药质量比(mg:md)为考察对象,以包封率(Y1)、载药量(Y2)和粒径(d)为评价指标,利用三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筛选长循环脂质体的佳处方;透射电子显微镜考察其形态与粒径.结果 长循环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5.9%;载药量18.5 mg·g-1;粒径为213.4nm,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10%.结论 长春西汀长循环脂质体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优化是可行的.
作者:邢传峰;胡海洋;杨春荣;晋运环;赵秀丽;陈大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制备pH敏感型聚合物瓜耳胶-g-丙烯酰胺-丙烯酸(GG-g-PAAm-AAc,GPAA),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 采用链引发聚合法制备GPAA;用瓜及NMR对GPAA结构进行表征;由元素分析结果计算丙烯酰胺接人率;端基滴定法测定丙烯酸的接人率.以酮洛芬为模型药物,GPAA为骨架材料制备酮洛芬脉冲控释片,采用γ闪烁示踪技术对其体内释药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GP从中丙烯酰胺的接人率为36.4%,丙烯酸的接入率为24.7%;酮洛芬脉冲控释片在胃内基本不释药,进入小肠后,药物逐渐释放,亮点逐渐扩散,7 h药物已释放大部分.结论 作者合成的GPAA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是一种碱敏感型聚合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郎轶咏;王强;姜同英;李三鸣;郑梁元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沙生蜡菊(Helichrysum arenarium(L)Moench)花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和HPLC柱色谱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沙生蜡菊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 3-D-β-D-glucopyranoside,1)、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 3'-O-β-D-glucopyranoside,2)、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 7-O-β-D-glucopyr-anoside,3)、木犀草素6-羟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 6-hydroxy-7-O-β-D-glucopyrano-side,4)、木犀草素3'-甲氧基-6-羟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n 3'-methoxyl-6-hydroxy-7-O-β-D-glucopyranoside,5)、黄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seutellarein 7-O-β-D-glucopyranoside,6)、山柰酚3-O-β-D-龙胆二糖苷(kaempferol 3-gentiobioside,7)、山柰酚3-O-(3-β-D-吡喃葡萄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 3-O-(3-β-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 化合物2、4~8为首次从蜡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王立波;森川敏生;高慧媛;黄健;吉川雅之;吴立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中药锦灯笼(physalis alkekengi L.vat.franchetii(Mast.)Makino)的宿萼和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乙醇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7-二脱氢新酸浆苦素B(4,7-didehydroneophysalin B,1)、酸浆苦素D(physalin D,2)、酸浆苦素P(physalin P,3)、木犀草素(luteolin,4)、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colin-7-O-glucoside,5)、3',4'-二甲氧基杨梅皮素(3',4'-dimethoxymyricetin,6)、柠檬酸二甲酯(1,5-dimethyl citrate,7)、5-羟甲基糠酸(5-hydroxymethylfuroic acid,8)、环(酪-亮)二肽(cyclo(tyrosine-amidocaproic)-bipeptide,9)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结论 化合物6~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作者:才谦;刘玉强;马哲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对中药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O-methyl-nyasol(1)、(+)-nya-sol(2)、5,7-二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5,7-dihydroxyl-6,8,4'-trirnethoxylflavone,3)、菝葜皂苷元(sarsasapogenin,4)、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aldehyde,5)、β-谷甾醇(β-sitosterol,6)、胡萝卜苷(daucosterol,7)和豆甾醇(stigmasteml,8).结论 化合物3为首次从天门冬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杨妍妍;王喆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对凤眼草的质量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1)、quercetin(2)、kaempferol 3,7-O-bis-α-L-rhamnopyranoside(3)、kaempferol-3-O-α-L-arabinofu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4)、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 化合物3~5为首次从臭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赵春超;邵建华;张玉伟;曹丹丹;王金辉;李铣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对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ta Sibe.et Zucc.)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physcion,1)、油酸甲酯(methyl oleate,2)、紫杉宁(taxinine,3)、5α-羟基-9α,10β,13α-三乙酰氧紫杉烷-4(20),11-二烯(5α-hydroxy-9α,10β,13α-triacetoxytaxa-4(20),11-diene,4)、云南紫杉宁C(taxuyurmanineC,5)、2-去乙酰氧-5α-羟基紫杉宁J(2-deacetoxy-decinnamoyl taxinine J,6)、2-去乙酰氧紫杉宁J(2-deacetoxytaxirtine J,7)、11-羟基-12-甲氧基松香烷-8,11,13-三烯-3,7-二酮(11-hydroxy-12-methoxyabieta-8,11,13-triene-3,7-dione,8).结论 化合物1、2为首次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李亚男;王文泽;吴立军;王继文;高慧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杏香兔耳风(Ainsliaea fragrans Champ.)的化学成分,为活性测试及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其中1个倍半萜:(-)-clovane-2β,9α-diol(1);2个三萜:降香萜醇乙酸酯(bauerenyl acetate,2)、熊果酸(ursolic acid,3);1个寡肽: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aurantiamideacetate,4);5个有机酸类化合物:丁香酸(syringic acid,5)、香草酸(vanillic acid,6)、琥珀酸(succin-ic acid,7)、辛二酸(octanedioic acid,8)、二十六酸(hexacosartic acid,9).结论 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兔儿风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陈明华;冯锋;柳文媛;王丹;张洁;刘富垒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对栽培于辽宁本溪的曼地亚红豆杉(Taxus media 'Hicksii')针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曼地亚红豆杉针叶的乙醇提取物经大孔树脂、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依据1H-NMR、13C-NMR、ESI-Ms、HRESI-MS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曼地亚红豆杉针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萜类化合物:5-cinnamoy1-9-acetyltaxi-cin-Ⅰ(1)、5-cinnamoyl-10-acetyltaxicin-Ⅰ(2)、5-去桂皮酰基紫杉宁J(3)、紫杉醇(4);黄酮类化合物:柚皮素(5);脂肪酸类:十六烷酸(6).结论 化合物1、2、5和6为首次从曼地亚红豆杉中分离得到.
作者:张娜;路金才;王晶;韩凌;张晶晶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皮中的蟾毒配基类成分.方法 利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手段分离纯化蟾皮中的蟾毒配基类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学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蟾毒配基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脂蟾毒配基(resibufogenin,1)、华蟾毒精(cinobufagin,2)、蟾毒灵(bufalin.3)、远华蟾毒精(telocinobufagin,4)、蟾毒它灵(bufotalin,5)、去乙酰华蟾毒它灵(desacetyIcinobufotalin,6)、嚏根草苷元(hellebrigenin,7)、沙蟾毒精(arenobufagin,8)、日蟾毒它灵(gamabufotalin,9)、11β-羟基脂蟾毒配基(11β-hydroxylresibufogenin,10)、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11).结论 化合物10和11为首次从中华大蟾蜍皮中分离得到.
作者:曹徐涛;王东;王娜;代英辉;崔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壳聚糖对红花黄色素(samow yellow,SY)在整段大鼠小肠中吸收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以整个小肠段为灌流部位,以质量分数为0.01%的SY灌流液为对照组,以灌流液在肠段中循环1.5 h后SY的吸收百分率为考察指标,考察质量分数为0.5%的壳聚糖对SY在整个大鼠小肠中吸收作用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SY的平均吸收百分率为(30.83±6.45)%,实验组SY的平均吸收百分率为(54.58±2.78)%,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质量分数为0.5%的壳聚糖能明显提高SY在整段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百分率.
作者:刘中垒;谭勇;李国玉;刘金荣;王金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杨梅素的抗过敏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同种、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右旋糖酐致小鼠全身瘙痒反应和2,4-二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耳廓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实验,探讨杨梅素的抗过敏作用.结果 杨梅素显著抑制小鼠同种、异种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右旋糖酐引起的小鼠瘙痒反应,并能抑制DNCB诱导的DTH.结论 杨梅素具有抗过敏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Ⅰ、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作者:佟岩;王淑君;周晓棉;曹颖林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介绍肺部吸入给药装置的使用情况及新进展.方法 参阅国内外代表性文献资料,以其中的36篇为依据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结果 阐明了肺部吸人治疗的优越性及原理,并对肺部给药的喷雾器、定量吸人器和干粉吸入器的种类、作用机制、优缺点以及发展方向加以综述.结论 肺部吸入给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作者:张宇;林霞;唐星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对一种由海绵Spongosorites sp.提取的双吲哚碱bromotopsentin(BSM)的抗氧化及抗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DPPH、TEAC等一系列与抗氧化活性相关联的分析方法,分析了BSM的抗氧化活性,并通过细胞毒性和抗增殖实验分析BSM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及人肺癌细胞(A549)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BSM对稳定自由基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清除活性超过抗坏血酸的相应活性,其IC50值为48.9μmol·L-1;用6-羟基-2,5,7,8-四甲基苯并二氢吡喃-2-羧酸(Trolox)等效抗氧化能力(TEAC)方法测定BSM总的抗氧化能力大约为1.2,高于抗坏血酸的1.04.BSM对HeLa细胞及A549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2.3、24.5 μmol·L-1.结论 BSM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同时对HeLa细胞及A549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苗春晖;杜鹃;金东奎;郑址馨;游松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汉族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盐酸头孢吡肟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汉族健康志愿者10名,男女各半,单剂量静脉滴注盐酸头孢吡肟1.0 g,采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头孢毗肟的含量,用DA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1.0 g盐酸头孢吡肟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ρmax为(68.75±10.41)mg·L-1、t1/2β为(1.97±0.20)h、AUC0-10.5h为(136.89±23.02)mg·h·L-1、AUC0.∞为(139.69±23.78)mg·h·L-1.结论 汉族健康志愿者单剂量静脉滴注盐酸头孢吡肟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不同性别受试者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郭涛;段威;夏东亚;隋因;唐云彪;颜鸣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