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等生活习惯病被赋予多致病因素疾病的地位,认为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之间的复杂作用参与其发病.从高血压成因的观点来看,认为对于血压升高(病态)本身和作为脏器合并症的脑卒中、心肌梗死、肾损害等的易发生度,应该将敏感性基因作为探索的对象.
作者:任常陵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是一种类似转座子那样的散在于基因组中的自身增殖性因子,它可以被转录成RNA,然后以这种RNA为模板通过逆转录将自身镶嵌于染色体的其它区域.其序列中包括逆转录酶而不具备LTR(long terminal repeat)的被称为狭义的反转录转座子,LINE1(long interspersed nuclear element-1)为其代表.此外,含有逆转录酶,具有LTR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及不具备逆转录酶的被加工过的假基因(processed pseudogenes,含有Alu序列)则是广义的反转录转座子.
作者:胡宜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是美国高血压联合委员会在2003年第7次报告(JNC-7)上提出的分类方法(见表1).
作者:武玉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2007年4月,日本将《结核预防法》并入《感染症法》,从此开始实施修订后的《感染症法》,以此来作为防治结核病的对策.
作者:刘杨 刊期: 2007年第11期
青少年帕金森综合征发病时间越早,帕金森病以外的各种帕金森综合征越多.昼间变动青少年发病帕金森综合征(early onset Parkinsonism with diurnal fluctuation,EPDF)即为其中之一.EPDF首次由日本人山村[1,2]报道,其后Sunohara[3],Ishikawa[4]等人亦有相似的报道,但这些材料都是日本病例,而欧美直到1998年尚未见相似的报道[5].我国迄今尚未见有关报道.本文将对EPDF的一些主要临床问题加以报道.
作者:陈谅;陈淑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砂糖は命の源です新生児の口に砂糖水をたらすと、赤ちやんはにつこり微笑みます。ところが、苦し いものをたらすと顔なしかめて横を向いてしまいます。母乳にほのかな甘味が含まれているように、人間は生まれながらに甘いものを受け入れる本能をもつているのです。そしてそれは、人間が自分で栄養を作れないことに起因してる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
作者:邓洁;李春玉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的ε4等位基因是Alzheimer病(AD)大的危险因素,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承认.apoE与中枢神经系统内脂质动员和再分布密切相关,认为它会通过某种机制促进AD的发生.apoE4可能会通过分子内结构域间反应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此外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神经细胞内生成的apoE片段会导致细胞骨架变形、线粒体损害,诱发神经细胞死.以上观点提示了某些潜在的AD治疗药物:这些药物可将apoE4转换为apoE3样结构,蛋白分解酶抑制剂能阻碍细胞毒性apoE4片段的生成,有的药物能对线粒体能量产生体系起保护作用.
作者:玉岡 晃;徐万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以前,在诊断Alzheimer病过程中,MRI的作用仅限于排除脑肿瘤等可以治疗的疾病.近,随着影像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MRI不但可以用于Alzheimer病的早期诊断,而且还可能成为一种监测疾病进程及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利用MRI技术以测定容积为目标的影像学统计分析法已被广泛应用.该方法指的是能够评价灰白质浓度的容量成分依赖性形态测定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此外,把萎缩率影像化的张量依赖性形态测定法(tensor-based morphometry,TBM)也日益受到关注.
作者:松田博史;王晓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载脂蛋白E(apoE)是负责脑内胆固醇代谢的主要载脂蛋白.人们发现,具有apoE的等位基因ε4是Alzheimer病的强力危险因素.此后,又发现很多基因的多态性与Alzheimer病发病率有关,而且它们编码的蛋白参与胆固醇代谢的调控,这提示胆固醇代谢与Alzheimer病发病有关.另外有人认为,高胆固醇血症、服用他汀类药物也和Alzheimer病发病相关,主要观点是影响细胞内胆固醇水平和淀粉样β蛋白产生.但另一方面,也不断有研究结果否定这两者的因果关系.本文整理迄今为止的研究成果,明确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胆固醇问题应该将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分开讨论,前者研究动脉硬化导致的脑循环障碍、缺血和Alzheimer病病理改变发生的关系,后者研究apoE相关的脑内HDL代谢与神经变性的关系.
作者:道川 誠;徐万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已有很多关于FDG-PET对Alzheimer病诊断有用性的报道,并确立了科学性论据,期待着应用SPM或3D-SSP等影像统计分析技术使诊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在日本使用FDP-PET诊断Alzheimer病还不适用健康保险,希望此技术能早期适用于保险.此外,FDG-PET不但对Alzheimer病的早期诊断有用,而且可以预测轻度认知障碍(MCI)将来向Alzheimer病转变的可能性,期待着通过前瞻性的临床试验确立科学性论据,同时也期待着FDG-PET今后在提高AD药物治疗时临床治疗的精确度和综合评价系统高效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作者:伊藤健吾;王晓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以前认为,日本与欧美不同,血管性痴呆多于Alzheimer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告表明,日本与欧美一样,也是Alzheimer病的患病率高.由于使用的诊断标准、调查方法不同,各家报告的发病率不尽相同.但是,一致的结论是患病率、发病率都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除年龄以外,载脂蛋白E(apoE)也几乎确定为Alzheimer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角 德文;徐万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痴呆,特别是在理解Alzheimer病的病情上,单纯将作为诊断必要条件的多个认知障碍进行组合并不充分.社会职业活动的水平低下是诊断的必要条件,包括广义的智能或社会才智方面的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单纯组合中包含不能还原的部分.这是在认知领域障碍的背景下存在的执行功能或注意等广义的额叶机能.本文以临床上经常观察到的症状为中心,对认知功能中特别重要的记忆、言语、视空间认知功能和行为障碍阐述相关神经心理学的意义和神经学的基础,后从整体上探讨智能问题.对每一个认知领域的评价非常重要,但为了理解Alzheimer病,有必要进一步采用动态的评价方法.神经网络障碍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作者:目黑謙一;王晓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Alzheimer病(AD)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方法从单纯依靠临床症状向影像生物标记法方向转变.日本和美国正在研发一类可以通过影像学手段反映蓄积物质(病理性改变)的新分子神经成像方法.例如,美国的[11C]PIB、[18F]FDDNP以及日本的[11C]BF-227等.上述这些影像诊断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替代生物学标记物(Surrogate biomarker)用于Alzheimer病的病前诊断.同时,对于根治AD药物的开发也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荒井啓行;王晓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Alzheimer病(AD)只有在早期治疗才有效,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MCI)患者很多将来有可能转变为AD,因而现在非常需要能对早期AD或MCI向AD转变可能性进行预测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现在已经确认了脑脊液中淀粉样β蛋白(Aβ)低下、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的上升对AD诊断及AD发病的预测有帮助.特别是tau蛋白和Aβ42的组合非常有用.近被认为是AD直接病因分子Aβ的寡聚体(Aβ oligomer)而引人瞩目.血浆中的Aβ42尚未在AD诊断中使用,但被认为是一种有效评价AD发病危险因素的检查方法.期待着随着这些检查方法的进步开发出根治AD的方法,并且能尽快在临床中得到应用.
作者:瓦林 毅;王晓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一、与淀粉样蛋白相关的问题1.淀粉样前体蛋白和Aβ在21号染色体上存在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基因,编码Alzheimer病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肽的前体蛋白,此基因的各种错义突变会导致家族性Alzheimer病.APP是Ⅰ型1次跨膜蛋白,共有3种异构体分别由695、751、770个氨基酸组成.
作者:長田有生;徐万鹏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