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球中医药杂志

环球中医药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
  • 国际刊号:1674-1749
  • 国内刊号:11-5652/R
  • 影响因子:1.55
  • 创刊:2008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0-726
  • 全年订价:3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剑桥科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环球中医药杂志   2012年7期文献
  • 活血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平滑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活血胶囊干预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动物模型,采用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SP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活血胶囊低、高剂量组均能降低兔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凋亡指数(P<0.05,P<0 01),降低Bax蛋白表达(P<0.05,P<0.01),升高Bcl-2蛋白表达(P<0.05,P<0.01),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P<0.05).结论 活血胶囊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作者:李静;彭宁;刘勤社;周洁;任得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破格救心汤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安全性研究

    目的 破格救心汤中破格重用超常规剂量的附子以治疗严重心力衰竭,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其用药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同期、开放、对照试验设计,选择5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分别进入常规治疗组和破格救心汤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抗心衰标准治疗,破格救心汤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破格救心汤,疗程2~3周.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的生命体征、全血细胞分析、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尿蛋白、尿素、肌酐),持续心电监测,判断不良事件,采集安全性数据.结果 破格救心汤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附子中毒症状,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治疗全程无异常心电波动,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破格救心汤治疗严重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黄臻;温姗;颜芳;梁伟雄;徐国峰;陈党红;孙良生;张锦祥;邓贤斌;曾祥珲;罗士针;原嘉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27例中医证候及核心病机分析

    目的 探索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中医证候特征及核心病机.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32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病例,按照统一的中医证候观察表进行动态观察,主要根据舌象将证候分为湿热证、温热证,湿热证又分为湿重于热证、热重于湿证,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临床资料确定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型和核心病机.结果 327例患儿证候分型为:湿重于热证208例(63.8%)、热重于湿证79例(24.2%)、温热证40例(12.2%);热重于湿证与温热证的入组前高体温高于湿重于热证(P<0.01);湿重于热证入组前病程长于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的住院天数较温热证有延长的趋势(P=0.083);热重于湿证皮疹色泽较红,口腔皮疹比例高于湿重于热证及温热证(P<0.05);温热证出现嗜睡及颈项强直比例要高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P<0.05);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出现易惊的比例要高于温热证(P<0.05).不同证型的病原学分布频率无差异.结论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因是以湿热疫疠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心、肝,核心病机为湿热动风.湿重于热证及热重于湿证易见易惊等动风表现,湿重于热证热像不显,热势不彰,病情发展较缓,缠绵难愈;热重于湿证疹色较红且口腔皮疹多见;温热证则易见颈项强直、嗜睡表现.

    作者:张伟;林连升;王融冰;田庆玲;杨巧芝;杨朝晖;庞保东;金敏;杨金玲;陈志海;蒋荣猛;李兴旺;吴昊;张永利;王玉光;刘清泉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中医学全方位囊括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统一于中医学体系之中.<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之渊薮,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养生,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探讨<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助于深入体会<黄帝内经>养生七法的内涵.本文通过介绍<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七种养生方法,探究<黄帝内经>养生七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相信这种新颖而有价值的方法 会为中医养生观的探讨打开新的思路,也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

    作者:姚洁琼;贺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于失眠症的治疗,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少等优势.本文从调节神经递质、影响睡眠相关因子、改善中枢神经结构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理进行综述.中医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机制发挥对失眠的治疗作用:一是调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前列腺素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及谷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含量;二是影响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和胆囊收缩素、食欲素及其他睡眠相关因子;三是改善大脑皮层、中缝背核等中枢神经超微结构.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理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对于中医药如何发挥多层次、多靶点优势,协调诸多睡眠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治疗失眠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黎发根;李绍旦;杨明会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胸痹研究概览

    本文对古今胸痹证候、病机、治法等相关文献作了梳理,阐述了病名来源、古今医家对临床表现的描述、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了治疗用药的经验以及现代研究成果.认为古今医家对胸痹已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同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疗效,还应该继续从文献、临床、实验等方面深化研究,开拓思路.

    作者:叶进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红花为活血化瘀的经典中药之一,其供药记载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红花黄色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等在抗脑缺血、抗心肌损伤、抗血栓、抗氧化、抗细胞凋亡、抗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效应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红花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红花及其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理论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陈梦;赵丕文;孙艳玲;孙丽萍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自拟补气活血煎联合西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目的 观察自拟补气活血煎联合西药对稳定型气虚血瘀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型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服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加服自拟补气活血煎治疗.2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检测患者心电图、血脂、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2组总疗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相当(P>0.05).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调节血脂代谢,降低患者血CRP水平,IL-6水平,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HDL-C)、CRP、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拟补气活血煎联合西药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整脂代谢、抑制炎性标志物CRP、IL-6.

    作者:牛国民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辨证论治联合泽泻汤加味方对高血压病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目的 观察辨证论治联合泽泻汤加味方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影响,明确此种治疗方式更适合何种中医证型的高血压病.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4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辨证论治方,另一组给予辨证论治方联合泽泻汤加味方,汤剂口服治疗,疗程28天,观察不同天数各证型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总体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第7天无差异性(P>0.05),第14、21、28天均有差异性,以观察组症候积分下降为优,并随治疗天数增加差异性日渐显著(P14<0.05、P21<0.01、P28<0.01).两组同一证型间比较,肝火亢盛证第7、14、21、28天无差异性(P>0.05),其余3证型(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第7、14天无差异性(P>0.05),第21、28天有差异性,且随治疗天数增加日渐显著;其中,阴虚阳亢证:P21<0.05、P28<0.01,痰湿壅盛证:P21<0.05、P28<0.01,阴阳两虚证:P21<0.01、P28<0.01.结论 辨证论治联合泽泻汤加味方较单纯辨证论治具有更好的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作用,较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

    作者:王春华;高怡;陈建芝;李春禹;王长志;范洪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基于实例分析的中药产品拓展美国市场的启示

    众所周知,美国市场在中国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不同的视角,通过近10多年来中药在美国发展中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探讨了这些实例带来的启示,从而为中国中医药产品在拓展美国市场时提供有益的借鉴.

    作者:王守东;孟凡红;陈淑娟;王焱垚;姜帆;王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与思考

    慢性前列腺炎是一种男性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以发病缓慢、反复发作、症状多样、缠绵难愈为特点,严重影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西医对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方面有独特优势.本文从中医药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认识及治疗优势、研究现状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慢性前列腺炎的中医药科学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旨在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前列腺炎的优势,与西医治疗方法 相结合,形成优的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海松;韩亮;王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对慢性前列腺炎诊治的再认识与中医药的选择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其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了临床上不少的认识及诊治误区.本文阐述了笔者对慢性前列腺炎尿分叉、尿道滴白等临床症状,前列腺液检测改变,慢性前列腺炎诊断,Ⅲ、Ⅳ型前列腺炎分型,慢性前列腺炎与性功能障碍和不育症关系的认识,论述了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药选择方法,以期为提高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医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作者:金保方;孙大林;张新东;夏国守;高永金;唐志安;徐福松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从肝论治慢性前列腺炎的理论探讨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男科的常见多发病,其病程迁延难愈、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根据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特点,其发病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因肝司阴器,肝郁气滞、肝经湿热、寒凝肝脉是引起慢性前列腺炎的重要病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应责之于肝,治法包括疏肝气、解肝郁、清肝热、养肝血、温肝经等,同时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从肝论治慢性前列腺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春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慢性前列腺炎中药外治探讨

    中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 多样.其中,外治方法 因其操作简便,疗效可靠的优势,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对中药坐浴、敷脐疗法、直肠栓剂、保留灌肠等外治方法 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中医外治前列腺炎的特色疗法提供借鉴.同时,发现文献报道大多为经验性、小样本量的临床报道,外治方法 操作规范缺少统一标准,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彬;李海松;党进;韩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早泄患者辨证分型及治疗经验总结

    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泌尿外科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早泄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该科根据治疗经验将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早泄中医辨证分为肾阳不足、肾气虚弱证,肾阴不足、心肾不交证,肝郁气滞证,湿热下注、痰扰精室证,气虚血瘀证五种证型,临床治疗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高瞻;曾凡雄;邵魁卿;李奇;沈建武;李丁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慢性前列腺炎从瘀论治再探

    从古代文献瘀阻理论的认识,探索慢性前列腺炎病因病机发展转归及其与瘀阻理论的关系,为慢性前列腺炎从瘀论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介绍了瘀阻理论指导下的常规疗法和脐疗法、经会阴超声疗法.

    作者:韩亮;王彬;李海松 刊期: 2012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