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雷洛昔芬构效关系、组织选择效应、不良反应等临床资料进行综述.虽然雌激素仍是大多数绝经后妇女进行激素治疗的备选药物,但对于其中某些骨质疏松者,在权衡利弊后, 雷洛昔芬可作为替代药物.
作者:张毅;沈伟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非酶糖化反应是还原性糖在无酶条件下与蛋白质等大分子于体内或体外发生反应生成不可逆的糖化终末产物的过程.随着非酶糖化反应与衰老进程关系研究的深入,其在皮肤衰老中的作用也得到重现,本文就非酶糖化反应与皮肤自然老化和光老化之间的联系作一综述.
作者:关英杰;金锡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分为多种亚型.近年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证实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其中家族性帕金森病的疾病基因已分别定位于5个不同位点.本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作者:柳四新;唐北沙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胸腺素是由胸腺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多种生化性质不同的具有激素样活性的多肽类物质的总称.胸腺是衰老中心,胸腺素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本文从延缓机体免疫衰老的角度阐述了胸腺素对胸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红细胞、LAK细胞、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彭宗根;陈紫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随着我国社会逐步进入老龄化,帕金森病患者逐渐增多,传统的左旋多巴疗法由于长期应用疗效下降及一系列副作用,使其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运用外科手段恢复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胎脑黑质移植以其疗效确切、移植方法简便、免疫排斥低等特点,今后可能会成为理想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本文就胎脑黑质移植治疗帕金森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阴金波;张可成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脑萎缩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脑萎缩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非常复杂,多种疾病和因素均可以引起脑萎缩.影像学以及病理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并确诊脑萎缩的发生.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着重综述了脑萎缩发病机理中遗传因素、脑缺血缺氧、免疫感染、神经毒素等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病理、影象学和治疗方面的进展.
作者:邢旭光;郑少俊;郭国庆;沈伟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本文从病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生理和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回顾了帕金森病的手术及药物治疗;以及帕金森病细胞凋亡的诱发因素及相关基因治疗等研究对传统帕金森病治疗的冲击.同时综述比较了帕金森病常规药物治疗、新型手术疗法、抗凋亡及基因治疗等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作者:杨素芬;杨正钦;石京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棕色脂肪组织的非寒战性产热对于寒冷环境中体温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动物机体衰老后,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能力降低,研究发现,动物衰老后,棕色脂肪组织萎缩,结合二磷酸鸟苷和解偶联蛋白含量下降,棕色脂肪组织中肾上腺素能β 3受体密度下降.此外,棕色脂肪组织的产热能力还受多种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这些是非寒战产热能力在机体衰老时下降的可能机制.
作者:郭洪波;王帅;邹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端粒与端粒酶在细胞衰老中的作用机制越来越明确,它们在血管老化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端粒可能与血管老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端粒酶则有望在抗血管老化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继续深入研究端粒与端粒酶和血管老化的关系将给老年性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途径.
作者:胡章雪;朱星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自由基损伤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综述了自由基产生、转变,其与金属离子、β-淀粉样蛋白、载脂蛋白E间的关系及抗氧化治疗的研究动态.
作者:赵丽;赵朝阳;李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至今尚无能改变其病程进展的有效方法,而寻找理想的动物模型则是该病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本文对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杨文明;李泽庚;韩明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发生率随年龄呈上升趋势.随着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生物学及临床特征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观点和方法不断涌现.本文就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现状、初诊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新的治疗策略等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常英军;邢莉民;王金凯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脑抗氧化系统的损害可能是帕金森病初的神经生化改变,对帕金森病脑抗氧化系统功能的研究,可为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罗海彦;彭国光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外用全反式维甲酸能明显改善皮肤光老化的临床表现,消除或减少皱纹形成,减少色素沉着等;全反式维甲酸对皱纹的消除作用目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回顾了外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皮肤光老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作者:谢启旋;刘仲荣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英]/ Wong CK…∥Am Heart J.-2000,140.-878~885AMI后房颤(AF)、房扑(Af),可单一或与其它并发症并存出现.迄今,关于AM I后并发AF、Af是否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指标远未清楚,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英]/ Batchelor WB…∥J Am Coll Cardiol.-2000,36(3).-723~730迄今,关于高龄老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s)相关危险因素与新近结果尚无汇总分析.本文意在就此进行了大样本汇总分析.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英]/ Konstam MA…∥Am Heart J.-2000,139(6).-1081~108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低心衰者死亡率和延缓病情进展的部分裨益归功于其能有效改善心衰者的心室重构.本文意就ACEI-卡托普利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芦沙坦对心衰老人心室容积和功能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评价.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英]/ Chopra M…∥Clin Chem.-2000,46(11).-1818~1829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富含类胡萝卜素的食物具有心脏保护作用,而氧化性LDL的形成被认为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病原学意义.据报道吸烟者相对于不吸烟者血浆中抗氧化物质浓度偏低,特别是类胡萝卜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英]/ Visvanathan R∥Lancet.-2001,357(3).-684患者,男,66岁,希腊人,在过去的2年里他变得易激动,易生气,间歇性妄想狂,不能做出简单的决定,孤独;有牛皮癣性关节炎病史,Ⅱ型糖尿病,间歇性共济失调步态,双足感觉障碍,关节痛,体重下降40kg,反复腹部不适,便秘,没有老年性痴呆(Alz heimers)的家族史.住院检查发现有间歇性精神错乱,小范围的脑损害的痕迹,近期记忆力减退,嗜睡,易醒.2年以来去过不同的医院进行各项检查均正常,也不属于临床抑郁症, 全血细胞检查显示小细胞贫血(Hb88g/L,MCV76.7fL),而行输血,并收住院治疗.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英]/ Lynch T…∥Exp Gerontol.-2000,35(4).-445~451当体内有害的活性氧化物超过了机体自身防御机能,将导致易损的细胞成分( 如DNA、蛋白质和脂类等)受到损伤.大脑中高速率氧化代谢、低浓度抗氧化酶类(如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高浓度不饱和脂肪酸、大量铁铜储备等特点使其对氧化应激格外敏感.氧化应激与大脑皮质中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特征. 然而矛盾的是,在组织的淀粉样蛋白沉淀和组织的氧化标志间似乎并没有空间上的联系.而且,我们近发现,AD新皮质中总的Aβ负荷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或淀粉样蛋白斑块的数量无关.事实上,主要以可溶性寡聚物形式存在的可溶性Aβ的浓度是AD脑中神经元降解严重程度的精确决定因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英]/ Verdecchia P…∥Hypertension.-2000,36.-1072~1078迄今,关于血尿酸(SUA)升高是否为高血压病患者继发心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尚无相关报道,本文就此进行了长程大样本分析.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英]/ Mustafa A…∥Circul ation.-2000,102.-2576~2581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和糖尿病等典型危险因素只能解释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而在其中可能存在尚未被认知的其它因素.目前,免疫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的作用倍受关注.在心肌梗死病人中可检测到循环免疫复合物(C Ics)、抗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自身抗体和抗心磷脂自身抗体.本研究通过对50岁男性健康人群长达20年的随访,以期阐明CICs和上述抗体对心肌梗死的临床预测价值.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