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调查金刚烷胺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3年1月~ 2015年3月期间,对在我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行临床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者的一般情况、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和治疗情况,分析金刚烷胺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05例帕金森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8.58±11.46)岁,调查时平均年龄(63.22±10.37)岁,平均病程(5.29±4.74)年.共有25名(23.8%)患者使用金刚烷胺,平均剂量为(252.00±91.83,100 ~600) mg,金刚烷胺甲均持续使用时间为(30.69±45.63)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年龄、调查时年龄、病程、异动症、使用受体激动剂、左旋多巴总剂量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等因素可能与使用金刚烷胺有关(P< 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使用金刚烷胺的帕金森病患者的调查时年龄偏低[OR 0.939(0.893-0.988),P=0.014]、病程较长[OR 1.202 (1.077-1.342),P=0.001].结论:金刚烷胺可长期持续有效地改善较年轻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作者:张勇;卢祖能;黄婷婷;罗璨;董红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接受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对其动脉血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3月本院诊治的100例老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潮气量通气治疗,研究组接受小潮气量通气治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动脉血气指标、氧合指数变化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近期总有效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62.00% (P <0.05);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及氧合指数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变化(P <0.05,P<0.01),但是治疗后组问比较均未显示高度差别(P>0.05);研究组各项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对动脉血气影响较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即可以改善预后,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莫必华;刘艳秀;甘国能;邓石荣;陈少武;曾德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就医院前延迟情况,分析病人就医延迟的因素.方法:比较1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口统计学、社会背景因素、临床因素、心理因素对就诊时间的影响.结果:65岁以上、女性、自费、非急救车转运、有心绞痛病史、文化程度较低、夜间发病、未将症状归因于心脏病、疼痛程度较轻、不愿麻烦他人、等待观望希望症状能消失的患者从症状发作到抵达医院的院前延迟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结论:夜间发病、疼痛程度、自费医疗、症状未归因于心脏病为院前治疗延迟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赵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臭氧水注射联合针灸治疗与单纯采用臭氧水注射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4年8月完成治疗的93例PN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例43.对照组采用臭氧水注射治疗,用SYZ-80A型臭氧治疗仪制成的浓度为25 mg/L医用臭氧水,经椎间孔入路注入相应病变节段的硬膜外及肋间神经,并在疱疹区域皮下注射,7d注射1次;治疗组除对照组治疗方法外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体针法,辅助华伦牌SDZ-Ⅱ型电子诊疗仪治疗,采用频率2 Hz和100 Hz交替波,每日治疗1次,10d为1疗程.两组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睡眠质量(quality of sleep,QS)评定治疗3d、7d、15 d、30 d的分值,并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与QS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节点,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对照组有效率为83.72%,治疗组为9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水注射联合针灸治疗PHN,止痛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等观察指标均优于单纯采用臭氧水注射治疗.
作者:王迪;王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分析瑞舒伐他汀与洛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影响.方法:将96例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n=54)用瑞舒伐他汀;对照组(n=42)用洛伐他汀,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治疗期间监测心肌酶和肝肾功能等,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药物均有良好的耐受性,无因不良反应退出观察者.结论:瑞舒伐他汀与洛伐他汀均能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延迟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但瑞舒伐他汀与洛伐他汀相比,在降脂及抑制炎症反应方面更具有优势,且安全、可靠,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桂树杰;李志成;张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临床上抑郁与失眠合病者较多,其中老年患者又占有较大比例.两病之间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王中男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从失眠的角度对抑郁症进行辨证施治,取得明显疗效.
作者:王蕾;崔妍;王中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调查内科住院病人入院时血浆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评估内科住院病人住院初期营养状况,分析人血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横断面调查我院2014年12月底同一时间段住院的262名内科病人住院第2d清晨的血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使用SPSS 13.0软件对检测指标进行处理.结果:内科住院病人血白蛋白平均值(37.20 ±9.24) g/L,与正常参考值38 ~54g/L,比较无显著差异(P=0.164),内科住院病人前白蛋白平均值(194.12±61.49) mg/L,与正常参考值200 ~ 400 mg/L,比较无显著差异(P =0.124).使用单因素£检验方法分析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科、消化内科不同专科住院病人血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结果显示肾内科住院病人的血白蛋白平均值(29.27士7.80) g/L,明显低于参考值(38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呼吸内科住院病人前白蛋白平均值(165.53±64.13) mg/L,明显低于参考值(20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分别以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为因变量,以年龄为自变量,分别进行直线回归分析提示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与年龄间存在直线负相关关系.结论:内科住院病人刚入院时血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总体平均值与正常参考值无明显差异,肾内科住院病人血白蛋白水平较低,但前白蛋白水平正常,推断肾内科病人营养摄入情况尚可,但机体可能存在蛋白合成功能减退,或存在蛋白丢失及分解增加现象.呼吸内科病人血白蛋白水平正常,而前白蛋白水平较低,原因可能是因为炎症反应抑制了前白蛋白的合成,因此呼吸科病人容易并发营养不良.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与年龄存在直线负相关性,提示老年病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状况,要引起关注.
作者:郑婵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虽然老年与青年患者发生头晕的病因存在显著差异,但大部分头晕指南未考虑年龄对头晕病因的影响而制定了以诊断为目标的统一流程.这种指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对于老年头晕患者的诊断存在一定缺陷.目前针对老年头晕患者的特点已经分别出现以诊断和预后为目标的新的指南,这样即使头晕病因并未明确,老年头晕患者也可从中受益,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于贤瑾;何慧琴;路雅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丘脑病变后认知障碍为当前临床神经心理学研究热点,不同部位丘脑病变引起的认知改变模式仍在不断探索和争议中.本文对丘脑病变后认知障碍的影像学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陈志伟;李月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近年来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提高,尤其在老龄人群中此两种疾病常合并存在.多数研究显示糖尿病对骨强度有负面影响并增加骨折风险,但尚存在异议.本文就糖尿病对骨质疏松症影响的有关因素进行综述.
作者:麻红艳;叶山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低钠血症是小细胞肺癌(SCLC)临床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其发生机制目前主要是认为肿瘤细胞分泌及相关药物的应用引起体内抗利尿激素增多而导致的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SIADH是小细胞肺癌重要的副肿瘤综合征,它的临床表现因低钠血症的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指出低钠血症的程度可能与肿瘤的大小或攻击性有关,如果这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用低钠血症筛查高危个体可以产生更多的可能的肺癌患者.
作者:王芳;陈兴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后治愈率高,故对早期诊断有较高要求.MRI因其软组织分辨率高,已成为诊断前列腺癌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但常规方法较难满足诊断需求,故功能成像序列普遍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本文着重总结国内外MRI功能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多个功能序列的联合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李杨;翟建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