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 国际刊号:11-5699/R
  • 国内刊号:王瑀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wst@casipm.ac.cn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药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2003年1期文献
  • 银杏萜内酯的研究概况

    银杏萜内酯是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强拮抗剂,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本文对近10年银杏萜内酯在提取分离、含量测定、药理活性、药代动力学、组织培养以及生物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了综述.

    作者:叶敏;果德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品质与标准化方面的研究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PCR技术问世以来,现代生物技术领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兴起和逐步成熟,使得中药材以形、色、味、质地为依据的传统质量评价方法和以形态组织学、解剖学、化学等客观指标为依托的现代质量评价方法得到了有益的补充,解决了上述方法所不能阐述和表达的问题.本文综述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材质量评价方面的新应用研究,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

    作者:曹晖;张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石菖蒲及其有效成分对小鼠学习记忆的作用及α-细辛醚药物动力学研究

    采用不同的动物实验方法,用石菖蒲去油煎剂(Ⅰ)、总挥发油(Ⅱ)、α-细辛醚(Ⅲ)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对正常小鼠学习和记忆获得能力(跳台法试验),戊巴比妥钠造成的记忆获得障碍模型(电迷宫法试验),亚硝酸钠造成的记忆巩固不良模型(跳台法试验),乙醇造成的记忆再现缺失模型(跳台法试验)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和改善作用.测定其主要有效成分α-细辛醚在大鼠体内各项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α-细辛醚口服吸收快,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以上实验结果还表明:石菖蒲对学习记忆作用的主要有效部位是总挥发油(Ⅱ),其中α-细辛醚(Ⅲ)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去油煎剂(Ⅰ)有一定作用,但作用较弱.

    作者:顾健;胡锦官;谭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血管药CBN注射剂药代动力学研究--对植物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学的探讨

    药学界一直普遍关注从植物中研究和发现新的药物,多数情况下,植物中的总成分较单一成分药效表现得更强更全面.因此,我们需要对于这种总成分的体内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这种多成分组成的药物的代谢过程,以往较少有人去系统地研究.我们以脑血管二类新药CBN注射剂为例,对其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目的是阐明和发现CBN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同时也为植物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我们从葛根素和人参皂苷Rg1两个代表成分对CBN的动力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静脉注射CBN后,葛根素代谢较快,平均注留时间(MRT)为26min,人参皂苷Rg1的MRT为3.3h.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我们体会到,植物药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测试指标的选择,首选含量高的活性成分,好选做2-3个.其次应尽可能做总成分测定.对于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未知成分,只要有消长变化的,也应就其峰面积-时间变化规律进行拟合,即所谓药代动力学指纹图(finger-print in kinetic).这样有利于较全面地阐明所研究对象的药代规律.

    作者:杜力军;邢东明;刘美凤;丁怡;孙虹;炎彬;何希辉;金文;孙立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基因技术与中药现代化

    目前,基因技术在中药领域应用较多的是基因指纹图谱,主要针对药材鉴定,而在药靶基因、毒副反应基因以及药用基因与活性蛋白/肽类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涉及.本文介绍了基因技术在上述中药研究与开发应用领域的作用.同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作者:吴文言;杨晓仪;徐安龙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欧盟第六框架计划(2002-2006年)-中国-欧盟科研合作平台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天然药物中试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本文概述了地奥集团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概况,其中包括控制方案的设计、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控制系统的应用软件设计、系统的应用效果和深入研究开发的设想.

    作者:汤继亮;贺勇;及元乔;鄢立新;姜远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川红花产地环境及品质特性研究

    川红花是传统的活血化瘀中药材,本文从川红花道地产区简阳的产地生态环境、产区的种植历史、与其它品种质量的比较等多方面研究了川红花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简阳具有悠久的川红花种植历史,良好的种植技术和品牌效应,产地生态环境因子(大气、土壤、农田灌溉、水质)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川红花品种的有效成份黄色素和红色素含量高,其吸收度分别为0.614和0.844,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要求,并高于其它同生态条件种植的非地道性品种,其水溶性黄酮苷类的含量也高于其它品种;在不影响黄色素和黄酮苷类含量的条件下改进采收加工技术可大幅度提高红色素的含量,吸收度可达1.271,对红色素工业化提取极有利用价值;川红花药材的主要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均明显低于国家药材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实施川红花规范化栽培及按GAP要求建立生产基地后将进一步提高川红花的品质,增强川红花的国际市场竟争能力.

    作者:江怀仲;杨晓;胡尚钦;黄璐琳;张超;徐攀辉;马勇;唐莉;周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丹参药材物质群薄层色谱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

    依据薄层色谱斑点上的Rf值、斑点颜色、大小以及整个色谱的指纹分析,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不同品级和不同品种的鼠尾草属植物进行鉴别;通过数码摄影实现了对丹参药材水溶性物质群和脂溶性物质群薄层色谱指纹特征的提取与表达.提出将以往数值分类法的研究成果用于中药材物质群指纹特征的表达,用信息量来量化指纹图谱的特征信息,可得出中药材真伪、优劣的判据.

    作者:李伟;黎先春;王小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青藏高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资源与保护

    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药用植物的资源概况,其主要特点为:1.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2.名贵药材多,野生资源蕴藏量较大;3.藏医药发展有较大优势;4.药用植物的新品种、新资源多.本文分析了青藏高原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提出了由于医药需求量增加造成开发过度,对高原药用植物濒危状况的研究与了解不够,保护措施乏力以及高原药用植物所固有的脆弱性等是濒危植物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为实施高原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文特别指出应保护药用植物资源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保存资源稀有和濒危的药用植物的物种遗传多样性,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的种质保存,变野生药用植物为家种,扩大药用资源,提高现有药用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内在质量,以保证药用需要.在保护行动中应提倡多学科合作,大力加强对高原药用植物重要种群的基础性研究.

    作者:张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利用ISSR标记分析鱼腥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ISSR标记对70份鱼腥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所有引物扩增产物均具多态性,22个ISSR引物共得到352条扩增DNA片段,平均每个引物可获得16条DNA片段.其中,92.3%的片段具多态性.每个多态性引物能扩增出4~58条DNA片段,平均可扩增出14.8条多态性片段,峨眉蕺菜与蕺菜中染色体数目为36的细胞型间相似程度高,其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值达0.618.蕺菜中,除染色体数目为54的细胞型外,其余细胞型的类间GS值几乎均是与染色体数目为36的细胞型间小.栽培蕺菜类群遗传多样性略高于野生类群.聚类分析表明,利用ISSR技术可将全部供试材料区分开,所有材料共划分为8类.根据ISSR遗传相似系数划分的类群主要同染色体数目有关,也与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据此认为,鱼腥草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确实存在较大遗传差异,ISSR标记可作为构建鱼腥草DNA指纹图谱的有效工具之一.鱼腥草药材道地性与环境因素有关,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因素所决定.本文中还讨论了蕺菜属植物的起源演化.

    作者:吴卫;郑有良;陈黎;杨瑞武;颜泽洪;魏育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