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的研究倍受世人瞩目,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现阶段中药毒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生化指标检测,而缺乏深入的机理研究.中药毒性研究应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结合现代血清药理学和毒代动力学方法进行.建议全国统一协作攻关项目,系统地对常用中药进行安全性评价,确立与国际接轨的、权威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和指标,以适应国际化要求.
作者:刘树民;李玉洁;罗明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概述了近年来中药DNA分子鉴定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分析了RFLP、RAPD、DNA序列分析等常用技术的特点及在动、植物药材鉴定中的应用情况,展望了DNA分子鉴定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前景.
作者:徐红;王峥涛;胡之壁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麻黄的出口量和使用量在逐年增加,麻黄碱的提取一直以野生资源为原料,使麻黄野生资源将近枯竭,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为了保护野生资源,国务院颁发了有关禁止滥挖干草和麻黄的通知,鼓励人工种植麻黄,从根本上解决麻黄资源紧缺的问题.目前人工种植麻黄的种源主要依靠采集野生种子育苗,由于野生麻黄的种源是一混杂的群体,因此栽培的麻黄在形态、生长发育及其有效成分上都存在差异,影响麻黄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制约了我国麻黄企业的发展.因此利用生物技术进行麻黄快速繁殖及种质保存、细胞离体培养产生代谢药用产物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麻黄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等研究状况,为麻黄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
作者:赖陈武;刘颖;李艾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关地木通的肾毒性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本文对关木通进行了本草学考证,并对关木通肾脏损害的临床特点以及近年来在动物模型、毒性机理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胡锦官;龙绍疆;顾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寻找金钱草抗炎利胆有效部位.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对金钱草各提取部位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用小鼠及大鼠胆汁分泌实验进行利胆活性筛选.结果:金钱草醇提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和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明显促进小鼠和大鼠胆汁的分泌.结论: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可能是金钱草抗炎利胆的有效部位.
作者:马世平;张雅媛;松田秀秋;久保道德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大鼠单剂量ig 5mg/kg 6,7-二甲氧基香豆素后各生物样品中主要代谢产物.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代谢物进行分析和分离,并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注射泵直接进样技术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n)对大鼠尿液、胆汁中6,7-二甲氧基香豆素主要代谢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大鼠给药后0~10h内,仅在血样中检测到母体药物6,7-二甲氧基香豆素,而在尿样、粪样及胆汁中均未检出.比较服药前后的生物样品色谱行为可见,大鼠口服6,7-二甲氧基香豆素后,在胆汁中存在两个主要代谢产物(M1和M2),在血样和尿样中则以M1为主,而在粪样中未检出.由其色谱峰面积估计,代谢物M1和M2的含量占生物样品中代谢物总量的80%以上.结论:根据代谢物的色谱行为及质谱断裂规律,推定6,7-二甲氧基香豆素在大鼠体内的两个主要代谢产物(M1和M2)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经水解脱甲基生成的羟基化合物,均以硫酸酯结合物形式存在,且互为同分异构体.
作者:于治国;毕开顺;王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对不同产地共8批白术的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方法:苯酚-硫酸比色法.结果:不同产地白术的多糖含量差异较大.结论:该法为白术的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作者:万丽;刘玮琦;杜江;何潮;龙波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药物代谢过程是影响药物发挥作用及产生毒性的过程.中药的配伍变化会直接导致药效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发生变化.运用LC/MSn等现代分析技术手段进行中药复方代谢研究,对于中药现代化有重要意义:研究中药复方体内代谢特征,探索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和配伍原理;通过体内代谢过程研究,寻找新的治疗药物;为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作者:冯年平;狄斌;刘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分析了1985年至2000年年间中药专利申请的状况,通过统计分析得出,我国中药专利申请自1992年我国修改专利起,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并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但是,相关的授权量并不是很高,由于这些申请案被专利局驳回的数量很小,通过分析发现,授权量较小的原因主要与专利申请被视为撤回有关.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介绍了中药领域当中能够获得专利保护的对象,包括与产品、方法和用途有关的各种发明创造类型,进一步分析了中药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撰写方式和保护范围.对中药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审查规则进行了概述.为中药领域发明人有效保护其发明创造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郑永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药现代化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发现代中药,创立研发体系和标准规范,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然而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不足.因此,在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应重视和积极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扬长避短,及时将创新研究成果形成知识产权.
作者:袁志明;张永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针对传统药用植物的品质退化进行品质改良,选育优良品种,是优化中草药品质的根本途径.优质、高产、稳产、熟期适应、抗性强、适应性相对较广是各种药用植物育种的共同目标,但不同药用植物品种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各有变化.在药用植物的良种选育工作中,确定育种目标是基础.通常用以下途径进行良种繁育:1.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2.引种驯化;3.良种选育;4.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作者:黄璐琳;胡尚钦;江怀仲;杨晓;张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丹参根腐病是由腐皮镰刀菌浸染所致的一种土传病害,近年来在四川的田间发病株率达10%~30%,导致丹参产量下降,品质变劣.对丹参根腐病的防治,一般化学农药难于有效,而且滥用化学农药会造成农药残留污染.利用有益微生物控制病原菌是一种可行的措施,本研究从生长在不同生态环境的丹参根际土样中分离了一批木霉菌株,通过室内拮抗试验和田间防病增产试验,筛选出了对腐皮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哈茨木霉T23、桔绿木霉T56等菌株.田间试验结果,T23、T56对丹参根腐病的防效分别为52.3%和55.7%,与常用化学杀菌剂多菌灵的防效相当,表明木霉防治丹参根病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叶鹏盛;曾华兰;江怀仲;李琼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湖南省发展大宗道地药材具有气候条件优越,种植历史悠久,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销售网络较为完善,各地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科技普及面较广,初具深度加工和产品开发能力等优势,本文还总结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湖南省发展大宗道地药材生产提出了合理建议.
作者:周日宝;贺又舜;罗跃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自然环境、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陕西省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应着力于:1.加强中草药资源的保护,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2.加强重点药材GAP建设,建立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实现药材产业化;3.运用生物技术,增加中药材的科技含量;4.加强中药材深加工,重视综合开发利用.
作者:肖娅萍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