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
  • 国际刊号:11-5699/R
  • 国内刊号:王瑀
  • 影响因子:1.17
  • 创刊:1992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wst@casipm.ac.cn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药学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2003年6期文献
  •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概况,论述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结合研究实践,阐明以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所发掘出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为基础,研制创新药物是实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作者:石任兵;刘斌;石钺;陆蕴如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目的: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促进中药现代化.方法: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若干原则入手,分析了文献中关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两种错误观点,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单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关系、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其特征、系统学原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中能实现该复方功用并起主治作用的所有化学成分构成了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有效系统,复方有效系统中的化学成分相互联系,具有不可分离性、相互制约性,表现出整体取效的特征,故在研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时,必须结合系统学原理,在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的基础上,以功用和主治为判别依据,逐一排除非有效系统成分.

    作者: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陈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白花蛇舌草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白花蛇舌草的资源与生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白花蛇舌草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黄慧莲;罗光明;刘贤旺;张寿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药代谢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综述中药代谢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指出目前中药代谢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活性成分,而对中药单味和复方的代谢研究较少.建议在深入研究单一活性成分体内代谢的同时,应适当加强有效部位、单味药材和复方中药的研究,同时也应开展中药活性成分结构与代谢相关性以及中药代谢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王巧;刘荣霞;果德安;毕开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山茱萸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水平的影响

    探讨环烯醚萜总苷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糖基化终产物-肽(AGE-P)水平的影响.方法:在正常进食条件下,大鼠先以30mg·kg-1ip.链脲佐菌素(STZ)溶液,第二天再按0.11ml/只ip.弗氏完全佐剂(FCA),每周1次,连续3周.3周后测定大鼠血糖,若血糖≥16.7mol.L-1者则纳入为糖尿病大鼠,并按血糖值范围随机分为模型组、氨基胍组(0.1g·kg-1)和环烯醚萜总苷组(0.25、0.5g·kg-1),正常组,各组连续ig.12周.实验结束后运用流动注射分析法(FIA,flow injection assay)检测血清AGE-P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AGE-P水平显著增加(14.3±4.3vs2.8±0.4,P<0.01),而环烯醚萜总苷及氨基胍组均能降低血清AGE-P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烯醚萜总苷能降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大鼠血清AGE-P水平,具有减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作者:刘洪;许惠琴;胡永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论马兜铃酸与含马兜铃酸的中药

    论述含马兜铃酸中药与西药马兜铃酸,以及单味含马兜铃酸中药与其复方的关系,建议对含马兜铃酸中药进行多学科综合基础研究,提出含马兜铃酸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质量控制途径与方法,争取在国际范围内逐步用AAN来取代CHN.

    作者:胡世林;胡咏川;张宏启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贯彻实施中药现代化行动方案夺取全国中药现代化单项冠军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北京药用植物园田间基因库对稀有濒危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及评价

    对23种国家稀有濒危物种进行了迁地保护,保护效果良好的有19种,其中,进入有性繁殖阶段,并能对外提供种源的有11种.对重要的药用植物,采用多个野生来源,每个来源植物个体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手段进行保护.

    作者:张昭;张本刚;朱玉香;林余霖;杨世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黄芩种质资源的研究概况

    本文从研究目的、本草考证、分布范围、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黄芩在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情况.我国黄芩种质资源丰富,但不同品种(种质)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研究较少,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黄芩种质资源及其相互关系,对药用黄芩的引种栽培、资源保护和选种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欣;黄璐琦;邵爱娟;林淑芳;郑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 中药阴阳性的量子(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界定--关于中药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量子统计力学理论的诠释(Ⅳ)

    本文提出了用量子(群子)统计力学参数(R1,R2)界定中药阴阳性的两种方法:根据生命动力元素重度进行统计和根据生命动力元素含水离子亲电强度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第二种方法更适于描述中药的性味和阴阳性:群子参数Rt较小且亲电强度分布低的中药属于阳性,且大多数以甘、辛、淡、温为主;群子参数R1较大且亲电强度分布高的中药属于阴性,此时大多数以苦、酸、涩、寒、凉为主.同时还发现以具有高磁矩的铁离子为中心磁矩,向两侧越来越变小,当以Ti、V、Cr、Mn、Mo、Zn等低磁矩元素分布为主时,该中药药性属阳,而以Fe、Co、Ni、Cu等低磁矩元素分布为主的中药则药性属阴.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用量子(群子)统计力学的方法来定量地研究中药的药性阴阳,这是一种能够使西方医学界可接收和理解的阴阳属性.

    作者:金日光;牟雪雁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