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衰老是细胞在受到某些特定刺激后而被激活的一种基本细胞应答程序,是生物机体的基本特征.肝纤维化是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研究表明细胞衰老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密切相关,针对肝内各种类型细胞衰老对肝纤维化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郭珊;阳学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众多涉及胰腺功能的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均与胰腺炎的病程发展相关.同时,全身炎症反应也会影响胰腺炎的病情危重程度,而编码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基因突变与多态性可以调控这些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全身炎症反应的发展.综述了阳离子胰蛋白酶原、胰分泌性胰蛋白酶抑制剂、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炎性因子和细胞因子等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胰腺炎的相关性.
作者:张艳冰;丁佑铭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妊娠期肝衰竭发病率相对升高,是孕产妇死亡主要病因之一.妊娠期肝衰竭症状复杂、并发症多,严重威胁母婴安全.真实客观地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是指导临床工作的重点内容.介绍了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单因素指标及各种多因素模型,以及常用模型在妊娠期患者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韩璞青;孙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沉默调节蛋白1(SIRT1)为Sirtuin家族的一员,是依赖于烟酰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去乙酰化酶,其主要作用是参与能量代谢、细胞生存、衰老及凋亡.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及脂质过氧化等密切相关的慢性肝脏疾病.从SIRT1与NAFLD者的能量代谢关系、SIRT1与氧化应激、脂质过氧化、内质网应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SIRT1与NAF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细胞外囊泡(EV)是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的膜结合小泡,能够选择性地富集特定蛋白和RNA,介导细胞间通讯.因此,EV具有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治疗靶标和传递载体的潜力.总结了EV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癌中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在肝脏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强调EV在未来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江瑜;王志鑫;樊海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肝泡型包虫病(HAE)是有浸润性生长特点的寄生虫病,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分为根治性肝切除术和姑息性手术.根治性肝切除术是首选,姑息性手术主要用于缓解病情及减轻并发症.药物治疗在HAE病情的延缓及控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近几年自体肝移植应用到HAE治疗中,已成为终末期常规手术无法根治的HAE的主要有效疗法.介绍了HAE根治性肝切除术及姑息性手术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总结了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及自体肝移植术在HAE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经验,为HAE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买买提·瓦司力;吐尔干艾力·阿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门静脉或其分支、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内形成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往往可能会导致肝损伤、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甚至是缺血性肠坏死.因而,早期发现PVT并进行有效干预,对降低PVT患者的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危险因素和治疗进行了综述,指出PVT应及早进行有效干预.
作者:敖飞;陈伟庆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目前诊治胆胰疾病的一项重要技术,术后胰腺炎(PEP)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自ERCP诞生以来,PEP防治便成为国际性研究焦点,近年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危险因素、药物预防、预防性胰管支架置入等方面取得诸多进展.但研究结论不甚一致,仍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张维锋;李家速;刘枫;程益锋;沈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为代表的热消融治疗,是继外科治疗后,近20年来应用为广泛的肝癌治疗方式,不但能够完成早期肝癌的根治,还能够针对中晚期肝癌进行姑息治疗[1].相对传统的外科治疗,局部热消融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可多次治疗、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近年来,有研究[2-5]表明,热消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大肿瘤能够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提高治疗反应率.本文报道1例晚期大肝癌伴门静脉及肝中静脉癌栓病例,经MWA结合TACE治疗成功.
作者:袁筑慧;王洋;李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肉瘤样癌是指形态学类似梭形细胞肉瘤但实际上为癌的一类较少见恶性肿瘤的总称,可以发生在全身多个器官,但以上呼吸道、肺、乳腺和肾常见[1].肝肉瘤样癌(sarcomatoi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是发生于肝脏的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1年生存率几乎为0[2].
作者:吴昊;刘守领;周建鹏;寇凯;王广义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现有研究表明[1],HAV可通过触发自身免疫性机制导致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病.目前,甲型肝炎所致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报道尚少见,现报道1例经病理证实的PBC合并急性甲型肝炎并作相关文献回顾.
作者:王乐;王志宇;赵旭;高普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1].本病好发于青少年,中老年发病相对少见.肝病与神经精神症状是WD常见的临床表现,一般18岁以下者的首发症状以肝损伤居多,而成年人则以锥体外系症状多见,以肝病为首发症状的 WD较为少见[2].本院近期收治了1例50岁以肝病起病的WD患者,以此完善有关该病的病例报告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作者:程然;李怡婧;方舒;徐小元;万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支气管囊肿(bronchogenic cysts,BC)是源于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原始前肠异常发育所致的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囊性疾病[1].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任何由原始胚胎前肠发育而成的器官(食管、胃、十二指肠上部、肝脏、胰腺和胆囊)或附近均可发生此类疾病,通常好发于胸腔(特别是后纵隔)和肺实质[2],也可发生于胸腔外.而腹膜后支气管源性囊肿(retro-peritoneal bronchogenic cyst,RBC)是极其罕见的,Miller于1953年首次报道此病[3].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此类疾病相关报道只有少数,而且大多为英文的个案报道.本文将对收诊的1例行手术治疗的 RBC患者进行报道,并复习相关文献,回顾RBCs的临床特点、诊疗、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
作者:龚志文;姚小晓;由广强;许天开;杨永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作为一项成熟应用于胆胰疾病的高级内镜诊疗技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近几年来在治疗理念和技术方面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对ERCP的若干进展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运用胰管支架、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及大量水化预防术后胰腺炎,覆膜金属支架用于治疗良性胆管狭窄,恶性胆管狭窄的腔内射频消融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和覆膜金属支架治疗慢性胰腺炎,经口胆道镜应用于胆管狭窄定性诊断和巨大难治性结石,困难插管的定义和预切开技术的时机以及胃肠道重建术后ERCP.
作者:王向平;潘阳林;郭学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儿童Wilson's病可表现为无症状性肝病、肝硬化甚或急性肝衰竭,而神经和精神系统症状比较罕见.基础诊断指标包括血清铜蓝蛋白和24 h尿铜.Wil-son's病确诊方法包括基于症状的诊断评分系统、评估铜代谢的生化指标和 ATP7B基因突变的分子分析.患者需终生药物治疗,旨在通过螯合剂,如青霉胺、曲恩汀去除铜负荷或用锌盐抑制肠道铜吸收.急性肝衰竭常需肝移植.
作者:周新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1 概述本文旨在阐述可能切除的胰腺导管腺癌(border-line resectable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BR-PDAC)的国际共识,该定义由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中心(NCCN)于2006年第一次采用,此后每年修订且愈加复杂.自2006年NCCN首次采用BR-PDAC这一定义以来,其完全基于解剖学标准,更具体地说是肿瘤侵犯动静脉的程度.尽管BR-PDAC被不同学术组织广泛用于招募临床试验和选择治疗方案,但各组织对其定义不尽相同,国际上并未达成共识.
作者:祁冰;高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MELD评分系统结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预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3例HBV-ACLF患者,根据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72)和存活组(n=61).在入院24 h内测定患者NLR和肝肾功能、凝血指标,并进行MELD评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相关因素与HBV-ACLF患者疾病转归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ELD评分联合NL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价二者结合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年龄、TBil、血清肌酐(Cr)、PT、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NLR均大于存活组,PTA小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888、-2.064、-3.707、-3.517、-3.410、-5.908、-2.830、4.169,P值均<0.05).年龄、Cr、MELD评分与NLR为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1.110、1.092、1.305、1.289,P值均<0.05],PTA为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OR=0.872,P<0.05).MELD评分较NLR的AUC高,分别为0.777和0.680,PTA的AUC为0.304,NLR联合MELD评分的AUC为0.843,当PTA=35%,MELD评分为23.29分,NLR为2.06时,对应的Youden指数大,分别是0.32、0.28和0.43.当MELD评分>23.29,且NLR>2.06时,死亡概率为92.6%.结论 MELD评分联合NLR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具有更好的价值.
作者:张丽;陈文;盛云健;邓存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建立裸鼠皮下泡型棘球蚴病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泡型棘球蚴病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25只裸鼠进行20%泡型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0.1 ml颈背部皮下注射接种,观察记录病灶生长状况,术后6个月行台盼蓝染色观察原头节细胞活性.结果 术后8 d左右可见皮下病灶结节;模型建立3个月后裸鼠存活率为92%(23/25),泡型棘球蚴感染率为100%(23/23);少量原头节死亡,台盼蓝染色蓝色,原头节细胞活力为98%.结论 泡型棘球蚴能够成功移植于裸鼠皮下,可为进一步建立泡型棘球蚴病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作者:周启锋;张灵强;廖梦娇;庞明泉;李梦轩;任利;樊海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Viatorr支架与双支架技术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5月-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行TIPS治疗的62例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55例和顽固性腹水7例.根据术中应用覆膜支架类型分为Viatorr支架组(n=22)和双支架组(裸支架+Fluency覆膜支架,n=40).术后随访6~17个月,观察分流道通畅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及病死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62例患者TIPS手术均成功,共置入Viatorr支架22枚,裸支架40枚,Fluency覆膜支架40枚,直径均为8 mm.Viatorr支架组和双支架组门静脉压力分别由术前(28.7 ± 4.9)mm Hg和(27.2 ± 4.3)mm Hg降至(18.7 ± 4.7)mm Hg和(18.8 ± 3.9)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13.5,P值均<0.01).5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后均停止出血,7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腹水消退.Viatorr支架组和双支架组通畅率分别为95.5%、90.0%,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9%、15%,随访期间病死率分别为4.5%和1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采用Viatorr支架或双支架技术行TIPS疗效确切,但采用Viatorr建立TIPS分流道近期疗效与双支架技术无明显差别,其较双支架技术的优势需进一步探究.
作者:丁智锋;殷世武;张国兵;汪名权;潘升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分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6例基于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提议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基础分为A型(慢性肝炎组,n=53)、B型(代偿期肝硬化组,n=151)、C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92).对3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合并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分析.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 χ2检验.结果 3组间Alb、ALT、胆碱酯酶(ChE)及AF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型高,其次是B型,C型低;对于AST、PLT,A型高,分别与B型和C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总胆固醇(TCHO),A型和B型患者均高于C型患者(P值均<0.05).腹水或胸水(69.81% vs 88.08% vs 90.22%)、肝肾综合征(18.87% vs 28.48% vs 43.48%)在C型患者中更易出现,3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964、10.691,P值均<0.05);B型和C型患者更易出现腹膜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 vs 40.40% vs 48.91%,χ2=9.718,P<0.05).A、B、C 3组患者的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3%vs 45.70% vs 32.61%,χ2=6.593,P<0.05).结论 HBV相关慢性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生化指标、合并症及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依此分型有利于探索相应的治疗措施和进行预后评估.
作者:徐天娇;吕飒;游绍莉;田华;王海波;宋芳娇;朱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系统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Si-nomed,万方、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7年7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14篇,半随机对照试验3篇.共收集2220例患者,其中加速康复组1002例,对照组1218例.相比于对照组,加速康复组术后住院时间[加权均数差(WMD)= -2.58,95%置信区间(95%CI):-3.47~ -1.70,P<0.05]、功能康复时间(WMD= -3.39,95%CI:-4.32~ -2.45,P<0.05)、首次排气时间[标准化均数差(SMD)= -1.56,95%CI:-2.15~ -0.97,P<0.05]均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比值比(OR)=0.64,95%CI:0.52~0.78, P<0.05];住院费用明显减少(SMD= -0.85,95%CI:-1.23~ -0.47,P<0.05).而再入院率(OR=1.28,95%CI:0.69 ~2.69, P>0.05)、手术时间(WMD= -11.36,95%CI:-23.25~0.53,P>0.05)和术中出血(WMD= -22.62,95%CI:-38.89~ -6.34, P>0.05)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肝切除术围手术期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作者:任龙;张淼;张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7年3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诊治的12例AFL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2例AFLP患者均发生于妊娠晚期,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肝功能衰竭、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为主,12例均给予护肝、改善凝血、抗感染等综合治疗,11例行剖宫产终止妊娠,6例使用了血液滤过,5例行血浆置换治疗,孕产妇死亡1例,病死率8.3%,围生儿死亡5例,病死率35.7%.结论 针对AFLP患者,早诊断、及时终止妊娠、大限度地对症支持治疗、控制感染,并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是改善母婴预后的关键.
作者:陈科第;杨道锋;陈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初步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腹腔镜肝切除的患者55例,随机分为ERAS组(27例)和围手术期常规处理组,即对照组(28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CR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康复情况、术后康复体力评分及生活状况.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间指标变化趋势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前术中各方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除术后第5天AST、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68、2.291,P值均<0.05),其余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ERAS组术后非手术部位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0, 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手术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康复评分中综合评分、疼痛评分、活动评分ERAS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97、2.777、3.009,P值均<0.05),且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291、2.577、4.229,P值均<0.05).结论 ERAS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可减少手术应激,降低非手术部位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韩冰;丁义涛;朱新华;吴亚夫;汤宁;高加林;戴俊;徐庆祥;崔恒;何宁宁;施晓雷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分析我国近5年来文献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检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DILI相关原始病例报道,并从中纳入202篇相关文献,共计26015例DILI患者.总结DILI的性别、年龄及地域分布、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 26015例DILI患者中,男12885例(49.53%),女13130例(50.47%),平均46.86岁.排列前5位的致病药物分别为中药(34.68%)、抗结核药(15.81%)、抗微生物药(12.04%)、抗肿瘤药(9.09%)、解热镇痛药(6.17%).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50.37%)、黄疸(52.68%)、纳差(43.59%).158篇文献记录了19994例患者DILl的分型,其中肝细胞型占58.84%、胆汁淤积型占21.79%、混合型占19.37%.肝活组织检查在诊断DILI中有一定价值.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抗炎、保肝等综合治疗是DILI的主要治疗方式.179篇文献记录了22030例患者的预后信息,其中治愈11159例(50.65%)、好转8742例(39.68%)、无效1176例(5.34%)、死亡353例(1.60%).结论 国内文献报道DILI男女比例相当,中药引起的DILI为常见,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居多,治愈及好转率90.34%,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作者:张艳梅;孙文静;文良志;刘凯军;王斌;刘卉;陈东风;傅鑫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技术和APRI(AST/PLT)及AAR(AST/ALT)指数对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脾脏弹性检测和分析,探讨和对比上述三项无创技术对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V)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7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第三○二医院的247例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ARFI技术检测脾脏实时超声弹性,并计算APRI及AAR指数,所有患者均于检测前后1周内行胃镜检查明确EV程度,以胃镜结果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脾脏ARFI弹性、APRI和AAR诊断肝硬化EV的临床价值.2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胃镜结果显示肝硬化伴EV患者169例(EV组),无EV患者78例(无EV组).EV组脾脏ARFI弹性、APRI和AAR分别为(3.64 ± 0.53)m/s、0.8 ± 0.91和1.54 ± 0.67,无EV组分别为(2.97 ±0.65)m/s、0.52 ±0.80和1.29 ± 0.55,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93、-2.90、-2.93,P值分别为<0.001、0.004、0.004).脾脏ARFI弹性、APRI和AAR预测肝硬化EV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72和0.63,脾脏ARFI弹性与AA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脾脏ARFI弹性与APR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ARFI技术作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脾脏ARFI弹性较APRI和AAR能更准确地无创预测慢性肝炎肝硬化EV的存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大鹍;陈敏;皋月娟;李猛;王瑞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替吉奥治疗原发性肝癌(PHC)根治术后循环肿瘤细胞(CTC)阳性患者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6月-2016年1月重庆市肿瘤医院收治的PHC术后CTC阳性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治疗后2组患者CTC数目变化、毒副作用、无瘤存活时间.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2组存活率比较采用Breslow检验.结果 治疗开始后2组在各检测时间点CTC数目分别为:3个月(2.1±1.2vs3.8±1.2)、6个月(1.9±1.3vs4.0±1.4)、12个月(1.5±1.2vs4.5±1.5)、18个月(1.6±1.4vs5.5± 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2、5.96、8.17、12.33、P值均<0.0001).治疗组在治疗后1个月CTC数目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8.10,P<0.0001).对照组随着时间推移,CTC 数目较前明显增多.治疗组无瘤存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 =5.279,P=0.0216),疾病进展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 ± 2.4)个月 vs(10.8 ± 2.3)个月,t=4.31,P<0.05)].观察期内2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治疗组5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反应2例、肝功能损伤2例、骨髓抑制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且未影响治疗药物的使用,所有患者均未发生Ⅲ级及以上副作用.结论 替吉奥可使PHC根治术后CTC阳性患者的无瘤生存期延长,并未增加毒副作用.
作者:王春梅;曾建挺;罗鲜樟;刘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在鼻胆囊引流管(ENGBD)引导下施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的经验.方法 收集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肝胆外科、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和重庆市中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12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括约肌切开后取石,术中置入ENGBD者分配入试验组(A组,n=47)、置入鼻胆引流管(ENBD)者分配入对照组(B组,n=77).2组均于ERCP后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困难病例则中转开腹实施胆囊切除术.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组在ENGBD的引导下,较B组更易完成LSC术(53.2% vs 20.8%),中转开腹实施胆囊切除术的比例也大为降低(4.3% vs 35.1%).B组可能因胆囊与周围器官之间形成内瘘(包括Mirizzi综合征)、意外胆囊癌、胆囊管汇合异常等复杂情况,NEGBD难以成功置入,使得手术中发生肝动脉/肝静脉损伤,又因担心胆管损伤而被迫中转开腹.结论 慢性萎缩性胆囊炎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时,于ERCP后置入ENGBD有助于LSC的顺利实施,可有效降低中转开腹比例.
作者:李广阔;杨红;王洪波;廖伟;兰燕;周洁;周晶晶;陈俊;李鑫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7年6月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其中38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组),49例行开腹肝切除术(开腹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2组患者的混杂因素,比较匹配后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共27对患者匹配成功.2组患者的肝切除类型、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术中肝门阻断率、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术中结石清除率及术后结石清除率、术后总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开腹组[(126.4 ± 18.7)ml vs(143.2 ± 24.1)ml;(11.7 ± 2.3)d vs (13.4 ± 1.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62、2.961,P值分别为0.006、0.004).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区域型肝胆管结石病效果与开腹手术相当,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作者:王新团;李山林;耿智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7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PDC组)(n=20)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TTD组)(n=56),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并发症(胆总管残余结石、胆瘘和胆道感染)发生率.术后随访2~12个月.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无1例中转开腹.PDC组和TTD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06.2 ± 15.8)min vs(147.5 ± 23.2)min]、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2.9±8.1)hvs(49.4±6.5)h]、腹腔引流管拔管时间[(3.5±1.3)dvs(5.7±2.6)d]、术后住院时间[(6.3±1.5)dvs (11.4 ± 2.0)d]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3.61、-2.64、-26.34,P值分别为0.036、0.021、0.034、<0.001).2组患者术中出血、术后胆瘘、胆道残余结石和胆道感染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从有限病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杨彦;林师佈;韩霖;黄小龙;涂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6年5月-2017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江宁医院普外科应用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为发病后1周内,手术持续时间60~130 min,平均(75.5 ± 10.5)min,术中出血量40~200 ml,平均(70 ± 11.2)ml;术后住院时间3~14 d,平均(6 ± 1.5)d.86例患者中急性单纯性胆囊炎4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38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5例,3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有6例中转为开腹胆囊切除术,其余80例均成功完成LC,包含1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加行十二指肠一期修补术.术中行胆道造影20例,1例发现合并有胆总管结石,遂行胆总管探查术、T管引流;另有2例经造影确定存在胆道损伤,均在术中予以修补,1例放置T管引流,1例行一期缝合.1例患者术后胆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余患者均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遵守严格的适应证和掌握充分的腹腔镜技术,创伤较小且安全有效.
作者:赵国平;胡建平;王吉荣;张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肝胆胰内镜诊治只能通过狭窄的自然管道——胆管、胰管或者经过人工建立的管道[超声内镜下建立或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途径建立]而进行.目前除继续做好肝胆胰内镜普及推广工作外,还要打破技术界限做好人才培养,加强学科协作做好NOTES及小儿胆胰内镜工作,发挥学会作用推动胆胰内镜发展,坚持新设备研发及国产化,勇于开拓、积极创新,进一步做好肝胆胰内镜诊治工作.
作者:张澍田;王拥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双氯芬酸钠对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患者非甾体类抗炎药激活基因1(NAG-1)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9月-201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RCP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立即肌注奥尔芬1支(含双氯芬酸钠75 mg),对照组不肌注.收集2组患者术前、术后3 h及术后24 h血液,行淀粉酶检测,并观察腹痛发生情况,计算2组患者PEP发生率.分别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血浆中NAG-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单变量方差分析,不满足球形检验时,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方法.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双氯芬酸钠组PEP发生率(4/60,6.67%)显著低于对照组(12/60,20.00%)(χ2=4.62,P=0.03).双氯芬酸钠组术后3 h[(202.70 ± 120.44)U/L vs(283.57 ± 178.39)U/L]、术后24 h[(209.13 ± 157.14)U/L vs(305.97 ± 208.69)U/L]淀粉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06、2.03,P值均<0.05).同时,双氯芬酸钠组患者ERCP术后3 h血浆中NAG-1 mRNA和蛋白表达较术前及对照组术后3 h明显升高(P值均<0.01).结论 双氯芬酸钠具有预防PEP发生的作用,可能与促进NAG-1水平相关.
作者:胡翠;鲍峻峻;刘晓昌;丁少桢;梅俏;许建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临床特征,进一步认识该病,减少误诊率,加深人们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3例1型AI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治疗及预后等.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平均(60.08 ± 9.4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69.2%)、腹痛(61.5%)、体质量减轻(61.5%);常见合并累及器官为胆管受累(46.2%)、硬化性胆管炎(30.8%);23.1%患者合并糖尿病;血清学指标中92.30%患者IgG4升高2倍以上,7.69%升高1~2倍,53.85%患者CA19-9升高,69.23%患者TBil升高,三分之二以上患者转氨酶或GGT升高;影像学表现上53.8%患者CT示胰腺弥漫性肿大,46.2%为局灶性肿大,46.2%胰腺病变区低密度包囊样边缘影;病理检查显示胰腺导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起始剂量泼尼松30~40 mg/d),激素治疗缓解率100%.随访时间12个月,1例患者病程中多次复发.结论1型 AIP是IgG4相关性疾病在胰腺的局部表现,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胰腺外病变,激素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在不规范或不能长期激素治疗的情况下常有复发.
作者:莫雪;高润平;牛俊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Hepatol Res》2017年12月报道]题:与血清MAC-2结合蛋白相比血清WFA+-MAC-2结合蛋白更能可靠地区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肝纤维化阶段(作者Atsukawa M等)血清MAC-2结合蛋白(M2BP)和紫藤花凝集素阳性MAC-2结合蛋白(WFA+-M2BP)已被证实可以用于评估慢性肝病的肝纤维化阶段.然而,很少有对照试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这2种生物标记进行比较.为此,日本医科大学的Atsukawa等对213例经肝活组织检查证实的NAFLD患者的血清M2BP和WFA+-M2BP的水平与其临床特征和肝组织学表现进行比较.
作者:闫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J Hepatol》2017年12月报道]题:在法国饮用咖啡对HIV-HCV共同感染者全因死亡率的影响:一项法国全国性前瞻性队列研究(作者Carrieri MP等)咖啡具有抗炎和保肝的作用.在普通人群中,每天喝3杯或更多杯咖啡已被发现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大幅降低有关(14%).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饮用咖啡与HIV和HCV共同感染者的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作者:张颖;郭晓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Liver Int》2018年2月报道]题:DAMP分子IL-33促进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单核细胞的炎症风暴效应(作者Du XX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常表现为单核细胞功能缺陷和过度的全身炎症反应.IL-33作为内源性组织损伤相关的模式分子(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可调节单核细胞的免疫活性.然而,在内毒素血症环境下,IL-33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单核细胞的调控作用仍不清楚.
作者:阳乔;吕芳芳;施毓;陈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J Hepatol》2018年1月报道]题:预测钇-90放射栓塞术治疗伴门静脉浸润的肝细胞癌反应的预后分层(作者Spreafico C等)肝细胞癌(HCC)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且很大比例伴有门静脉癌栓(PVTT).钇-90经动脉放射栓塞术(TARE)是一种通过选择性动脉内注射微珠(Yttrium-90)所表现的一种短距离放射治疗,其特点是穿透性有限,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有限.对于伴有PVTT的HCC患者,在治疗上有很好的疗效.
作者:宋鑫月;高普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Hepatology》2018年2月报道]题:一项用于早期诊断肝细胞癌的大规模多中心的血清代谢标志物研究(作者Luo P等)肝细胞癌是世界上第三大致死性癌症,由于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导致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Luo等报道了肝癌诊断的代谢标志物的鉴定与验证研究.从中国多个研究中心纳入1448例研究对象,包括健康对照人群、慢性乙型肝炎人群、肝硬化人群和肝癌人群.研究应用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了受试者血清的代谢轮廓,并筛选和验证了肝细胞的生物标志物,建立了含有色氨酸和甘氨胆酸的血清代谢标志物的模块,这个标志物模块在区分肝癌和具有发生肝癌高风险的肝硬化患者时,比甲胎蛋白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比如在发现集、测试集和验证集代谢物模块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30、0.892和0.807,而甲胎蛋白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57、0.725和0.650.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这个生物标志物模块在诊断临床前肝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甲胎蛋白可在临床诊断肝癌前,更好的预测肝癌发生的风险.此外,这个生物标志物模块在诊断小肝癌时比甲胎蛋白具有更大的受试者曲线下面积,在80.6%的甲胎蛋白诊断假阴性的肝癌患者,这个生物标志物模块在测试集能正确诊断肝癌,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和生物相关性进一步用另两种癌症的血清和肝癌组织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发现和验证的血清代谢生物标志物的模块能够早期诊断高危人群的肝细胞癌.
作者:王晓美;牛俊奇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Gastroenterology》2018年2月报道]题:STING信号通路可促进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发生(作者Zhao QL等)急性胰腺炎(AP)的特征是严重的炎症和腺泡细胞死亡.跨膜蛋白173(TMEM173或STING)是免疫细胞上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它可以识别细胞内核酸并发送激活干扰素产生和先天免疫应答的信号.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Zhao等进行的研究探讨了白细胞STING信号通路是否介导AP小鼠的炎症.
作者:谢智钦;李弘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Liver Int》2018年2月报道]题:乙型肝炎活动诱发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全身炎症特征(作者Wu W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重症肝病的主要临床类型之一.根据欧洲肝病学会慢性肝衰竭协作组(EASL-CLIF Consortium)及北美终末期肝病协作组(NACSELD)的新诊断标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Wu及其同事描述了乙型肝炎活动诱发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ACLF)的临床特征,发现HBV-ACLF患者的外周白细胞数明显增多,且与预后相关,提示HBV-ACLF可能由全身炎症驱动.因此,在本研究中,通过流式细胞术、高通量的细胞因子检测及转录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HBV-ACLF的全身炎症特征,发现:(1)HBV-ACLF患者循环白细胞多高于无ACLF患者,其中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绝对数升高,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2)血浆IL-6、IL-10、G-CSF和GM-CSF水平升高;(3)与细胞迁移、组织修复及细菌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与淋巴细胞介导免疫相关的基因下调;因此HBV-ACLF的全身炎症特征为过度的先天免疫应答,与疾病进展和死亡风险有关.
作者:吴炜;施毓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Liver Int》2018年1月报道]题:通过肝硬化血液检验和选择性胶囊内镜递进式筛查大食管静脉曲张(作者Calès P等)肝硬化患者需筛查大食管静脉曲张(LEV).该项前瞻性研究旨在改善LEV无创检查方法.来自法国布列塔尼卢瓦尔大学的Calès等纳入了287例肝硬化患者,这些患者均行上消化道内镜(LEV金标准)、食管胶囊内镜(ECE)、肝弹性成像和血液标志物分析.肝硬化血液检验是准确的LEV无创检查方法,可用于确定诊断和排除肝硬化和LEV的佳临界值.VariScreen是一种通过多变量分析构建成的递进式、部分微创的诊断方法.首先选择肝硬化血液检验,如果肝硬化血液检验不能确诊或排除LEV,则选择ECE检查.如果肝硬化血液检验+ECE均不能确诊,后选择内镜检查.
作者:李谦谦;祁兴顺;郭晓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J Gastroen Hepatol》2018年2月报道]题:毛蕊异黄酮抗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药理学机制研究(作者Duan XP等)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慢性肝脏代谢类疾病(发病率约为25%),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为止,虽没有直接的临床证据表明单纯的脂肪变性一定会增加肝癌的发病率,但可推测的是NAFLD是患糖尿病和肝癌的潜在重要的影响因素.
作者:段兴平;孟强;刘克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Eur J Gastroen Hepat》2018年1月报道]题:口服抗凝药并未增加肝外门静脉梗阻患者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出血风险(作者Guillaume M等)非肝硬化性、非肿瘤性肝外门静脉梗阻(EHPVO)是门静脉高压(PHT)的第二大原因,主要与凝血障碍有关.EHPVO患者常需长期口服抗凝药(OAT)联合静脉曲张套扎术(VBL)以分别预防血栓复发和门静脉高压相关的出血.在这种人群中,VBL的利弊权重未知.本文旨在评估行VBL联用口服抗凝药的EHPVO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UGB)的风险和静脉曲张根除的疗效.
作者:许向波;祁兴顺;郭晓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据《Hepatol Res》2018年2月报道]题:HBV基因亚型对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HBeAg阳性患者应答的影响(作者Shen S等)尽管以往的研究表明HBV基因型不是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应答的预测因子.然而,基因亚型是否对治疗应答产生影响目前并不清楚.
作者:申笙;刘诗;孙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消化道改道患者通过气囊辅助内镜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7年10月陆军总医院收治的消化道改道术后行气囊辅助内镜ERCP患者12例(4例胆肠吻合术后,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4例患者采用双气囊小肠镜,8例患者采用单气囊小肠镜.回顾性分析治疗结果及并发症和术后转归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完成气囊辅助内镜ERCP,总体成功率为83.3%,2例患者系单纯性吻合口狭窄,8例在狭窄的基础上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未完成的患者中1例因胆肠吻合口极度狭窄,导丝未能进入胆管内;1例因R-Y肠肠吻合口角度太小,镜身和套管无法进入输入袢.术后发生黄疸1例,消化道穿孔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均经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气囊辅助内镜ERCP安全性良好,疗效确切,与传统ERCP相比,成功率较低,有独特的并发症.
作者:王继恒;何玉琦;高革;李磊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