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吉林省地方病第二防治研究所,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1889
  • 国内刊号:22-1136/R
  • 影响因子:1.28
  • 创刊:198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吉林
  • 语言:中文
  • 邮发:12-111
  • 全年订价:20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楚雄州克山病病区3年人群发硒监测分析

    楚雄州是历史克山病重病区.80年代以来,克山病发病逐年下降,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的亚急型发病明显降低,而以学龄儿童及成人的潜在型、慢型病例散在发病.据报道克山病发病与低硒营养有关[1].为了观察病区人群的硒营养水平,笔者每年采集服硒点及未服硒点儿童发样,进行人群硒营养监测,观察病区发硒水平及发病动态.现将近3年监测发硒与全州发病动态报道如下.1材料及方法1.1 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全州10县(市)均在发病乡预防服硒片年7万人,以1~14岁儿童为对象.每年采样观察儿童的发硒含量.

    作者:侯龙才;邓世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内蒙古自治区90年代布氏菌病新发病人的地域分布

    内蒙古是布氏菌病(简称布病)老病区.50~60年代是发病的高峰期,全区101个旗县中94个为布病疫区.经过多年的防治,到80年代人间发病已大大减少.但进入90年代布病在一些地区又开始流行,为控制内蒙古人间布病流行范围(以旗县为单位),以预测未来布病的发生和发展,对1990~1999年间查出的布病新发病人的地域分布做了统计及分析.1材料来源各布病监测点上查出的新发病人.

    作者:张庆华;郑重;宋利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山东省滨州地区1996~1999年布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为全面掌握滨州地区布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动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布病的流行和发展,自1996年开始对全区从事畜牧及畜产品加工人员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学检验,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主要来自于滨州地区地方病防治办公室和滨州地区畜牧站1996~1999年调查资料.1.2 调查对象以密切接触畜牧及畜产品加工(饲养员、兽医、肉类加工人员、乳制品加工人员、皮毛加工人员)人员为调查对象.

    作者:刘恒泰;孙海洋;张志广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交通检疫在鼠疫防治中的作用及存在问题

    青海省是以喜马拉雅旱獭为主要贮存宿主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旱獭一般栖息于海拔3 000~5 000m的高山草甸草原中,鼠疫自然疫源地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处于相对封闭状态,鼠疫疫情一般发生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引起异地传播.但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各种交通设施的改善和流动人口增加,使疫源地变得相对开放,加之旱獭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动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捕捉和贩运旱獭的人员日益增多,且缺乏有效的检疫手段,为鼠疫脱离疫源地的远距离传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加强交通检疫,防止鼠疫传播流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者:王丽;焦巴太;杨锡正;王国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洮南市地方性氟中毒5年监测结果分析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及病区外环境介质的氟含量状态,了解改水防治地方性氟中毒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996~2000年对黑水镇丰满村后好力堡屯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及外环境介质含氟量进行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监测内容1.1 外环境介质氟居民饮用水源氟含量;耕作物农田土壤氟含量;当地产粮食、蔬菜氟含量.1.2病情调查当地出生的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监测的第一年和后一年的16岁以上人群氟中毒患病率.对当地出生的8~12岁儿童,16岁以上健康人群及氟骨症患者的尿氟含量分别检测.

    作者:罗继;韩昌;赵魁;付洪才;邱丽君;刘晓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石龙大绒鼠繁殖生态观察

    石龙地区是剑川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的中心地带,了解该地宿主动物大绒鼠的繁殖生态,可为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控制动物鼠疫流行具有重要意义.1990~2000年我们对石龙地区的大绒鼠做了繁殖生态观察,结果如下.1调查方法在石龙观察点内人工捕获的所有大绒鼠,用布袋装好,送回本站实验室,用乙醚麻醉梳蚤后鉴定鼠龄,解剖记录性别、胚胎数.观察时间:每年1~12月份.

    作者:李吉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榆林大骨节病区饮水井的研究Ⅱ饮水井水质和底质中有机物的分析

    本文对KBD患者和健康儿童饮水进行了地质构造、水质和底质及其有机物表征的研究,发现病儿家饮水井的出水层在泥炭层,一系列的分析表征结果显示,KBD与出水层在泥炭层有关.环境中的天然有机物除了腐植质外,还包括结构确定的有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和有机酸等.为了全面比较上述两口井的水质和底质与KBD的关系,本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3个底质和2个饮水样品中某些有确定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

    作者:王文华;徐向荣;刘俊华;彭安;王治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聚合酶链反应在大连地区布氏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自1985年美国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科学家Kary.B.Mullis等首创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DNA技术以来,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引介到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中,已经显现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1].将PCR技术用于人畜的布氏菌病(简称布病)诊断研究始见于1990年[2].1995年起国内、外有报道[3~6],出于不同目的,各研究部门对PCR技术在布病研究领域进行探索.本调查将聚合酶链反应新技术应用于大连地区布病的诊断中.通过对1998~2000年期间的急性期布病患者、慢性期布病患者、阳性畜周围人群、重点职业人群及健康对照人群进行血清学和PCR检测比较,其结果表明,PCR新技术在布病的诊断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的特异性.

    作者:葛丽敏;李德钧;李兰玉;邱海燕;王敏;高辽平;尚德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建平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数量控制的调查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西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敖汉旗、喀拉沁旗等鼠疫自然疫源市县相接壤,是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一部分.于1947年6月至1949年10月流行人间鼠疫,流行面积1 400km2,涉及10个乡镇,22个村屯,发病人数428人,死亡人数396人,死亡率高达92.52%.经多年的防治研究,彻底的控制了疫情,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查结果如下.1历史人间鼠疫疫区的控制建平县北部疫区自1950~2000年已经50年未发生人间鼠疫,46年未发生动物鼠疫,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工业、农业、商业生产的发展,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全国各地动物鼠疫不断发生流行.相邻的赤峰地区几乎连年有动物鼠疫流行,仅疫区处理经费高达20多万元.

    作者:周长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通榆县团结乡塌拉盖屯水灾后鼠疫调查结果

    吉林省西部地区1998年遭受严重水灾,啮齿动物由低洼地带向地势较高的地方迁移,出现宿主动物重新分布,局部地区密度明显增高的现象.根据吉林省洪水灾后鼠疫监测计划要求,本着灾后防大疫的指示精神,掌握鼠情和疫情动态,控制人和动物鼠疫的发生和流行.由通榆县卫生防疫站和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于1999年4月初组成监测组,深入到团结乡塌拉盖屯进行鼠疫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啮齿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媒介蚤的种类及数量变化;对捕获的黄鼠进行血清学监测;对收集到的病死动物,部分捕获鼠及采集到的媒介昆虫进行病原学监测,结果如下.

    作者:张市;杨成军;李保华;李亚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湛江市1996~1999年碘缺乏病防治效果分析

    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处于我国大陆的南端.地域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北部的一部分,三面临海.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貌以平原和台地为主,山区只占3.4%.总面积12 471km2.全市共辖4个区、3个县级市和两个县,总人口636.5万.各县(市、区)均濒临沿海,海岸线长达1 556km,海产品及海盐资源丰富,辖下的雷州市及徐闻县各有一个较大的盐场.70年代,本市进行过地甲肿流行病学调查,病情未达原地甲病区划分标准.但据1995年广东省IDD抽样调查和1996年广东沿海地区碘营养抽样调查结果,按1995年国家颁布的碘缺乏病病区划分标准[1](GB16005-1995)评估,我市属轻度缺碘地区.1996年3月开始全民服用加碘盐.此后,每年开展各项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及防治效果分析如下.

    作者:何广彪;黄玉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同硒水平对氟中毒大鼠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能力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硒对氟中毒大鼠血清抗氧化酶SOD、GSH-Px活力、丙二醛(MDA)及FT3、FT4、TSH含量的影响.方法 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3个实验组均饮100mg/L高氟水,其中2组饲加硒饲料,加硒量分别为2、3mg/kg,实验期4个月.结果单纯高氟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血清SOD、GSH-Px活力降低,FT3、FT4含量显著升高,加硒加氟组与单纯高氟组相比SOD、GSH-Px活力显著升高,FT3、FT4含量显著下降,且加硒量较大组上述变化增强,各组MDA、TSH含量无明显区别.结论高氟可抑制机体抗氧化酶活力,使甲状腺功能亢进;硒可拮抗氟的这种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随硒量增加拮抗作用增强.

    作者:陈福尊;程溆;杜永贵;曹运星;呼亚伟;马景;李金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吉林西北部草原鼠疫菌染色体PCR指纹图谱分析

    本文通过PCR指纹图谱,分析了吉林西部草原鼠疫菌染色体NDA特征,结果显示该地区鼠疫菌染色体可产生8条非常明显的扩增区带,其他对照的菌株只产生6条扩增区带.分析认为这种差别可能是该地菌株的一特征.

    作者:张春华;谷春广;丛显斌;闫卫东;王忠惠;徐国鑫;岳明祥;张晶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补碘对缺碘机体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补碘对缺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观察了缺碘地区人群口服碘油前后外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改变.结果补碘之前,缺碘机体的血清SO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补碘3~6个月之后其血清SOD水平高于服药前的水平,3个月时其高于上限的比例显著增多,至12个月时则显著减少.结论:补碘可导致缺碘机体SOD水平升高,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作者:郭晓尉;骆效宏;卢传华;王秀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芪归花宁心冲剂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芪归花宁心冲剂对多种原因所致心肌损害的影响.方法连续给予动物芪归花宁心冲剂一周后,观察该药对垂体后叶素(0.5U/kg,iv)、异丙肾上腺素(10mg/kg,ic)所致心肌缺血,以及氯化钡(20mg/kg,iv)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采用柯萨奇B3病毒(CB3病毒)攻击动物心脏后再连续给予受试药7、14d和28d,观察芪归花宁心冲剂对动物体内病毒中和抗体含量、病毒滴度及心肌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芪归花宁心冲剂各剂量组均可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异丙肾上腺素的致心肌缺血作用和氯化钡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提高动物体内中和抗体水平,降低病毒毒力,减轻病毒对心脏的的损害.结论芪归花宁心冲剂对心肌缺血和CB3病毒致心肌损害作用具有防治性保护作用.

    作者:吕俊华;吕艳青;刘建军;崔新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沿海地区7~14岁碘充足儿童甲状腺容积正常上限值的研究

    目的分别按年龄和按体表面积分组研究沿海地区7~14岁碘充足儿童甲状腺B超容积的正常上限值.方法用B超测量1 492名7~14岁碘充足儿童的甲状腺B超容积.结果沿海地区7~14岁儿童甲状腺B超容积上限值:A.以年龄分组:7~14岁儿童分别为3.51、4.16、4.82、5.48、6.13、6.79、7.44、8.10;B.以体表面积分组:体表面积为(0.7~1.5)m2的儿童,甲状腺B超容积上限值分别为3.13、3.82、4.50、5.19、5.87、6.55、7.24、7.92、8.61,上述结果均低于WHO/ICCIDD推荐的正常值.结论 WHO/ICCIDD推荐甲状腺B超容积正常上限值并不适用于中国儿童,必须根据中国人的种族背景和儿童生长发育的实际状况建立碘充足的中国儿童甲状腺B超容积的正常上限值.

    作者:余锦;陈志辉;沈桂成;陈汉斌;林兆和;林本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不同碘摄入水平人群的垂体-甲状腺功能观察

    目的观察长期摄入过量碘对人群垂体-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徐州高碘病区17~18岁学生分为高碘甲肿组及高碘非甲肿组,选择天津18~19岁学生为适碘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静脉血清TT3、TT4、FT3、FT4及IRMA法测定sTSH浓度.结果高碘病区甲肿及非甲肿学生血清中sTSH明显高于适碘对照组(P<0.01),并且sTSH高于正常值的比例明显增多,高碘地区两组学生的TT3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高碘非甲肿组的FT3较适碘组明显降低,而高碘甲肿组FT3仅呈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TT4及F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摄入过量碘导致人群亚临床甲低.

    作者:刘迎迎;项建梅;赵金扣;苏华;阎玉芹;陈祖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碘、低碘对亲代及仔一代小鼠甲状腺形态定量体视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高碘、低碘对亲代及仔代小鼠甲状腺形态定量体视学的影响.方法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随机分为低、适、高碘三组,均饲低碘饲料,饮用含碘量分别为0μg.L-1,50μg.L-1,3000μg.L-1,亲代鼠喂养100d,一部分动物处死取甲状腺,一部分生仔继续在相同条件下喂养100d,取甲状腺用HPIAS-1000图文分析系统测定甲状腺滤泡及滤泡腔体视学参数:平均面积(S)、面积体积(VA)、周长体积(Vc)、比表面(S/V)、面数密度(NA)、形状因子(SF),并计算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S、V占整个滤泡的百分比.结果1.低碘组亲代甲状腺滤泡S、VAVC明显增大,滤泡腔S、VA、VC、SF、NA明显减小,S/V明显增大,而高碘组滤泡VC增大,滤泡腔S、VA、VC、SF增大,S/V、NA减小;2.低碘组仔一代鼠滤泡S/V、NA减小,滤泡腔S、VA、VC、NA明显减小,S/V增大;而高碘组滤泡S/V增大,滤泡腔的S、VA、VC增大,S/V、NA减小;3.低碘组亲代及仔一代滤泡上皮细胞面积、体积百分比明显增大,而高碘组则明显减小.结论低碘组小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明显增生肥大,滤泡腔明显变小,而高碘组滤泡腔明显扩张,滤泡上皮细胞扁平,高碘、低碘亲代所生的仔一代继续在相同条件下喂养其甲状腺肿大程度并不比亲代鼠严重.

    作者:张世勇;高秋菊;刘天鹏;郭魁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在酶系统中镁对氟毒性的拮抗研究进展

    地方性氟中毒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在防治饮水型氟中毒方面,一般采用改饮低氟水、化学和物理方法除氟以及用氟拮抗剂对症治疗的方法.目前已报道的抗氟元素有钙、镁、硒等,氟、镁关系的研究近年报道渐多,并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镁对氟毒性具有拮抗作用,现对其在酶活性方面的拮抗作用做一综述.1镁调节酶活性并加强生物系统膜的结构氟中毒时,机体许多酶活性被抑制[1].由于机体内过量的氟离子结合了大量的镁离子,形成镁氟磷酸盐复合体排出体外,使以Mg2+为辅助因子ATP酶、Na+、-K+、-ATP酶的活性降低,降低线粒体内ADP和AMP水平,能量代谢发生障碍,Na+、K+穿越线粒体膜的离子运动减少,线粒体的耗量下降,发生肿胀.Mg2+活化的ATP酶可维持Na+、K+穿过细胞膜Na+、-K+泵的梯度.Mg2+-ATP酶关系到细胞内能量形成,游离Mg2+的浓度的改变直接影响磷酸酶类的活性[2].

    作者:白云;刘凤贞;于德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富砷饮水对居民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关于高砷生物地球化学环境中居民心血管改变研究,国内外报道甚少,笔者对呼和浩特砷病区饮富砷水的砷中毒患者与未饮富砷水的键康者进行1:1配比分析,研究富砷饮水对居民心血管的影响.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对象为已确诊的慢性砷中毒患者57名,按1:1配比方式选择对照村民57名(1位患者首先选择条件齐同的3位对照村民,然后从3位中随机选择1位作为其对照).两组村民均长期居住同一个乡相距不超过2km的两个自然村,生活、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基本齐同,患者与对照同性别、同民族、年龄相差不超过12个月,年龄范围13~75岁,其中男35名,女22名.患者组饮水砷浓度为0.153~0.165mg/L,对照组村民饮水砷浓度均小于0.05mg/L.

    作者:任先云;周振荣;张玉敏;张阁有;梁秀芬;张美云;岱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吉林西北部草原鼠疫菌外膜蛋白的研究

    吉林西北部草原是处于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块特殊区域.该地区曾多次暴发过鼠疫,分离到的鼠疫菌,按我国纪树立鼠疫菌分型法属松辽平原A型[1].由于该地区的特殊性,为究明该型鼠疫菌某些分子生物学特征.我们检测了该地区鼠疫菌外膜蛋白图谱.结果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菌株选自该地区分离的鼠疫菌株,对其中18株鼠疫菌进行试验.菌株由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提供.1.1.2仪器高速离心机:KR-200FA型日本久保田制作所.超高速离心机:SCP85H日本日立工机株式会社.德国VP200S超声仪.BS423型稳流稳压电泳仪,北京生化仪器厂.DYY-Ⅲ20A型电泳槽,北京六一仪器厂.

    作者:王忠惠;谷春广;张春华;闫卫东;丛显斌;徐国鑫;岳明祥;张晶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吉林省鼠疫、布氏菌病、地方性氟(砷)中毒防治工作概况及今后对策

    1概述鼠疫和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不依赖人在动物间传播的疾病,人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感染而致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是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人类生存的特定环境中氟(砷)含量过高,通过饮水或食物等介质摄入过量的氟或砷而导致的慢性蓄积性中毒.由于这4种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点,我国统称为地方病.1.1危害鼠疫传播快,病死率高,对人类健康危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鼠疫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也是国际检疫的烈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各种感染了鼠疫菌的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跳蚤.肺鼠疫是借助空气飞沫形成从人到人的传播,可造成大流行.在近代史上,鼠疫曾给吉林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20世纪初叶东北两次肺鼠疫大流行被波及,而且不断流行地方性鼠疫.自1910~1958年的48年间,全省18个县(市)的1 145个自然屯,发生人间鼠疫1 468次,发病47 118人,死亡43 972人.其中1950~1958年流行8年,在243个疫点内,发生人间鼠疫977人,死亡382人.

    作者:马汉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甘肃省肃南西水鼠疫疫区首次从灰尾兔体内分离出鼠疫菌

    1 材料与方法病原材料来源于鼠疫监测队收集的3只自毙灰尾兔.常规消毒后取样(肝、脾、骨髓)进行鼠疫细菌学检验.培养基采用上海市医学化验所试剂厂生产的营养琼脂,批号990101,加自制牛肉汤.噬菌体采用青海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生产,批号2000-1.培养条件:28℃24h观察.2 结果对3只自毙灰尾兔进行鼠疫细菌学检验,28号内脏腐败,取骨髓培养,检出鼠疫菌1株.29号取肝、脾培养,从肝脏中分离出鼠疫菌1株.30号内脏腐败,取骨髓培养,未检出鼠疫菌.3 讨论与分析肃南西水属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区,从自毙灰尾兔体内分离出鼠疫菌在该区尚属首次,结果说明今年鼠疫不但在该疫区主要宿主喜马拉雅旱獭中流行猛烈,且波及到野兔.提醒鼠疫防治人员从多方面扩大监测范围,并向群众做好宣传.

    作者:李愈佳;胡振义;马兴荣;郭宙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用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血清制做培养基分离鼠疫菌的试验结果

    为了在污染及腐败标本中快速准确检出鼠疫菌,用龙胆紫抗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的培养基,虽然抑制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的弥蔓性扩散有明显的效果,但必须含有一定量的抗体.我们用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血清制做培养基分离鼠疫菌,结果如下.1材料自然界分得的变形杆菌,该菌具有丰富的鞭毛,普通培基上生长有明显的扩散现象;普通大肠杆菌;白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及鼠疫EV株均由本所鼠疫研究室提供.2方法2.1 血清的制备将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经37℃24h培养物制成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其中部分以0.5%甲醛处理,用于免疫健康家兔,首次免疫2.5亿/ml,以后逐渐增加至50亿/ml.经菌凝试验其凝集效价≥1:2 560,以无菌方法收集血清备用.

    作者:邹艳波;徐凤;张志刚;张宏兴;刘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宁夏首次从黑线仓鼠体内检出鼠疫菌

    1969年宁夏首次在灵武市长爪沙鼠体内检出鼠疫菌11株,从而证实了宁夏沙鼠鼠疫自然疫源性的存在.1970~1976年先后在盐池、陶乐、银川发现动物鼠疫流行,共检菌25株,可视为宁夏第一次动物鼠疫大流行.相隔10年后,1987年又发生了第二次鼠疫大流行,共检菌100株.2000年又在盐池县发现第三次动物鼠疫暴发流行,检菌77株,除长爪沙鼠外,在子午沙鼠体内检菌5株,黑线仓鼠体内检菌1株.黑线仓鼠检菌系宁夏沙鼠疫源地首次记录.1概况黑线仓鼠为广布种,夜间活动鼠类,栖区广泛,经常随农作物的成熟而改换栖息地,主要以多种谷物为食,寿命2~3年.除雌性发情期外均独居生活.主要寄生蚤为光亮额蚤.

    作者:雷巧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