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世界针灸(英文版)杂志

世界针灸(英文版)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3-5257
  • 国内刊号:11-2892/R
  • 影响因子:0.37
  • 创刊:1991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70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 中医学
世界针灸(英文版)杂志   2013年2期文献
  • 双侧内关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侧性及其Coherence分析:一种无创评价不同年龄人群微循环状态的潜在方法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人群双侧内关穴区激光多普勒血流量的侧性及其相干性.方法:共计3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血流检测.受试者先在控制室温条件的房间中休息40 min,然后用PeriFlux System 5000记录受试者双侧内关血流15分钟,每5分钟为一时间段进行分析.受试者以40岁为界分成年轻组(n=18)和年长组(n=12),计算不同组间左右内关血流量的不平衡系数和Coherence值.结果:在三个时间段内,右侧内关平均血流量依次为9.74±3.36 PU、9.83±3.63 PU、9.69±3.40 PU,左侧内关平均血流量依次为6.73±2.22PU、6.99±2.37PU 6.77±2.32PU,经检验左右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虽然不平衡系数年长组高于年轻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herence分析结果提示,从0.5 Hz到1.5 Hz之间,其波峰对应的频率值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右侧内关血流灌注值高于左侧内关,双侧内关激光多普勒血流量的Coherence分析可为不同年龄人群微循环状态的改变提供一种潜在的无创评价方法.

    作者:王广军;田宇瑛;贾术永;王泽;张维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针刺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内质网应激IRE1-CHOP通路及Bax、Bcl-2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对STZ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内质网应激IRE1-CHOP信号通路及相关凋亡基因的影响.方法:SD大鼠80只,选取10只用普通饲料喂养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70只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和腹腔注射小剂量STZ制作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30只,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模型对照组、和西药组(二甲双胍),每组10只.治疗4周,测大鼠的RBG,胰腺组织CHOP、IRE1、Bax、Bcl-2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RBG均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RBG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胰腺CHOP、IRE1、Bax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胰腺CHOP、IRE1、Bax mRNA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针刺组和西药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Bcl-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针刺组和西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Bcl-2 mRNA表达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针刺组和西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Z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存在内质网应激,IRE1-CHOP信号通路是抑制胰腺内质网应激的主要通路,针刺可以通过IRE1-CHOP信号通路改善胰腺组织内质网应激,抑制凋亡基因,保护胰腺组织.

    作者:陈倩倩;袁爱红;杨骏;查必祥;张曼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太极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太极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住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太极针法组)30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每日1次,治疗至出院时结束.利用周围性面神经炎治疗结果评分表(Portmann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疗效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总体疗程缩短,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指数优于常规针刺,且可明显缩短治疗疗程.

    作者:宋维健;杨丹;贾天贵;冯子驹;岳良明;张雄;何刚;杨艳芳;曹礼;李兵;蒋定委;高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观察调督针法与常规针法的疗效差异,总结调督针法的临床疗效和运用规律.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调督针法组采用调督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MBI、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两组组间对比MBI、FMA评分及NDS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督针法组MBI、FMA评分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P<0.05),NDS评分显著低于传统针刺组(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法相比,调督针法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张姝;张丽华;王艳君;冯贵平;李振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针刺四神聪、百会对失眠患者血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四神聪、百会治疗失眠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失眠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以地西泮片常规治疗,治疗组予针刺四神聪、百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时间、质量、PSQI功能评分及谷氨酸(LGU)、γ-氨基丁酸(GABA)、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及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入睡时间均缩短(P<0.05),睡眠时间均延长(P<0.05),GLU、GABA均提高(均P<0.05),NE、DA水平、PSQI功能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E、DA水平、PSQI功能评分均较低(P<0.05),GLU、GABA均提高(P<0.05),入睡时间缩短(P<0.05),睡眠时间延长(P<0.05).结论:针刺四神聪、百会可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其机制可能是诱导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合成与释放.

    作者:潘瑜;罗辑;张洪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热证可灸”的现代机制研究进展

    检索了近年来灸法治疗热证的实验研究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从灸法的退热、抗感染作用,对外周体液因子代谢、中枢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总结灸治热证的作用机制,为“热证可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

    作者:朱田田;赵中亭;赵怡坤;严兴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线英文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CBM)数据库、维普(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搜集近10年来关于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类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4篇,HAMD结果示合并后WMD=-1.27,95%CI(-2.55,0.01),经Z检验,Z=1.95,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PDS结果示合并后WMD=-0.53,95%CI(-0.92,-0.03),经Z检验,Z=2.08,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雌二醇为标准的分析中,结果示合并后WMD=63.99,95%CI(13.39,114.60),经Z检验,Z=2.48,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用有效率为标准的分析中,结果示合并后OR=3.15,95%CI(2.19,4.55),经Z检验,Z=6.1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症有效,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进行验证.

    作者:王金凤;谭凌菁;梅清鲜;郑清华;杨松柏;梅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邵氏“三穴五针法”临床应用与研究

    邵经明教授所创“三穴五针法”在治疗哮病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医患的广泛认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邵氏“三穴五针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完整理论体系与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的疗法,其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本文就邵氏“三穴五针法”的临床研究在早期、中期以及当前的发展阶段取得的成果以及相关的问题做一综合评述.

    作者:张奥;严兴科;刘安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高玉瑃教授“调和脾胃”针法的经验总结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胃在治疗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燕赵高氏针灸学术思想,从选穴组方、调理脾胃入手,阐述了内伤杂病调和脾胃和外感疾病慎补脾胃的不同规律,同时提出时间针法和辨证施灸用罐等治疗特色,从5个方面较为详细总结了高玉蝽教授“调和脾胃”针法的经验,以资学习借鉴.

    作者:刘威萍;李朋朋;韩一栩;邢潇;王艳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魏连海教授“阿色穴”的临床运用

    “阿色穴”是一类治疗内科杂病的经验效穴,是以患者局部皮肤色泽明显改变处作为针灸治疗部位.通过检查患者相关体表经络穴位反映,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籍中早有记载,但将局部体表皮肤色泽改变作为研究重点,并以此种反映点作为特殊腧穴进行针灸治疗的验案在现代针灸临床中鲜见.笔者从“阿色穴”的命名由来、取穴方法等方面对“阿色穴”进行探析,并以验案证之,为针灸临床诊治方法提供一新的思路.

    作者:王凝露;魏连海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痛性眼肌麻痹案

    本文介绍了针灸治疗痛性眼肌麻痹验案一例.针对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62岁老年患者,采用传统针刺方法而未使用常规激素进行治疗.经过10次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此案说明针对痛性眼肌麻痹的治疗,传统针灸疗法可能具有类似于激素镇痛抗炎的作用.

    作者:杨一玲;刘健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医针灸在卡塔尔的发展现状与机遇

    介绍了中医和针灸在卡塔尔的发展现状、立法规管、从业资格条件以及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机遇.2016年初,卡塔尔正式将针灸作为补充医学的一种立法管理,采取针灸师注册行医制度.卡塔尔“2030远景”规划的需求和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医药在卡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未来两国可在传统医学交流、医疗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

    作者:艾红兰;刘竞元;骆璐;杨宇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实践指南

    在全面搜集相关文献证据基础上,按照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分级系统(GRADE)方法,制定了《神经根型颈椎病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具体介绍了指南制定的目的、指南适用的疾病范围、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原则、干预时机及不同针灸治疗方案等.

    作者:储浩然;胡进;孙奎;宋阳春;龙晓娜;李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医针灸——为人类健康带来福祉

    XI Jin-ping,the Chinese President,visite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on January 18,2017.As the first supreme leader in China who visited WHO,President XI Jin-ping attended the presentation ceremony of a bronze statue of acupuncture figure to WHO by China together with Margaret Chan,the Secretarygeneral of WHO,and unveiled the bronze acupuncture statue.This presentation has a profound meaning.

    作者:刘炜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穴位刺激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系统评价研究方案

    为完成一篇全面评价穴位刺激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疗效的系统综述而作的研究方案.计划检查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数据,筛选并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由于没有打扰到病人及其家庭,本研究不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系统评价完成后将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上.

    作者:陈晟;郭盛楠;Federico Marmori;南一楠;王军;赵吉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薄棉灸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

    目的:比较薄棉灸结合梅花针叩刺与西药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带状疱疹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薄棉灸组(40例)和西药组(40例).薄棉灸组给予疱疹表面薄如蝉翼棉花灸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西药组给予静脉滴注阿昔洛韦0.25 g,每日一次,阿昔洛韦软膏涂擦患处3-5次/日,均5d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镇痛效果和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薄棉灸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西药组总有效率80.0%(32/40),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痊愈病例中疗程比较显示,薄棉灸组1个疗程的痊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薄棉灸组在疼痛显效时间、完全止痛时间方面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薄棉灸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薄棉灸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有效缓解疼痛、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作者:宋海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功能性下丘脑闭经

    目的:观察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功能性下丘脑闭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12例功能性闭经患者分为针灸组和(64例)和西药组(48例).针灸组根据中医针灸经闭的辨证分型,分为血枯经闭和血滞经闭2类.血枯经闭者选用关元、中极、归来、膈俞、肝俞、脾俞、肾俞.首先针刺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穴,得气后行补法,不留针;然后针刺关元、中极、归来穴,温针灸,留针30 min.血滞经闭者选用中极、气海、血海、三阴交、行间,针用泻法,留针30 min.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15d,此为第一个周期.第2、3个周期均是在月经经行第5天开始(若仍未行经者,则自治疗第1天算起第29、57天开始第2、3个周期的治疗),连续治疗15日,共治疗3个周期.西药组采用口服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的方法连续服药21天为一个周期.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周期后的经行第3天对两组患者的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进行测试比较,并对试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然后对完成3个周期治疗的患者随访6个月,计算其复发率.结果: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可显著提高功能性闭经患者的FSH和LH水平,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灸组的不良反应率(1.49%)及复发率(25.0%)均低于西药组的不良反应率(4.14%)及复发率(69.8%)(均P< 0.05).结论: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可显著提高功能性闭经患者的FSH和LH水平,针灸建立人工周期治疗功能性闭经的疗效与口服雌孕激素建立人工周期的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和6个月内的复发率低.

    作者:许素瑜;李艳;吴菲远;卓晓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基于肌筋膜理论针刺治疗慢性每日头痛

    目的:观察肌筋膜理论下针刺治疗慢性每日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根据肌筋膜理论结合肉毒素治疗慢性头痛的注射点解剖位置,在额肌、枕肌、颞肌、头夹肌、头半棘肌、枕下肌、胸锁乳突肌等选10-16个针刺点,以0.25 mm×30 mm针灸针进行针刺,针刺后选择2-3组针刺点,连接电针仪;B组选择内关、水沟、合谷、太冲、百会、四神聪、风池、完骨、天柱等穴位,针刺后选择2-3组针刺点,连接电针仪;以上两组每日针刺1次,5d为一疗程,间隔2d行下一疗程,治疗8周.以头痛日记为疗效指标,观察记录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每月头痛天数.结果:经过8周治疗且随访3个月,应用肌筋膜理论针刺治疗慢性每日头痛均优于常规针刺疗法,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VAS评分t治疗后=2.286 4,P=0.025 9;t随访=2.673 5,P=0.009 7;两组组间发作次数t治疗后=2.152 0,P=0.036 4).结论:慢性每日头痛可能与头颈部肌筋膜功能障碍有关,基于肌筋膜理论下针刺疗法效果显著.

    作者:程亭秀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揿针治疗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23例

    目的:探讨揿针治疗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食管癌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在脾俞(双)、胃俞(双)、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耳穴食道埋入揿针治疗,4日更换一次针具,5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患者1次治愈1例,占4.4%;2次治愈2例,占8.7%;3次治愈10例,占44.5%;4次治愈7例,占30.4%;5次治愈3例,占13.0%.经过1~5次治疗,23例全部治愈,占100%.结论:揿针辅助治疗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有较好疗效.

    作者:冯罡;华金双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高玉瑃治疗中风病经验撷要

    本文系统总结了高玉蝽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经验.以调督通脑以平阴阳、调神机,滋水涵木以复精髓为指导原则,谨察气血盛衰,熟识穴性,辨证择时、选穴、组方,结合巨刺、缪刺,以针御神,以针调气,平调气血阴阳;同时顾护脾胃功能,强调中风病身心同调.充分展示了高老师在临证时谨察气血、平调阴阳、治病求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作者:韩一栩;王艳君;王晔博;崔立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贾春生教授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快速镇痛经验

    介绍贾春生教授临床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快速镇痛、恢复运动功能经验.应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肢体、躯干疼痛及或功能障碍,如多种痛证、偏头痛、颈椎病、急性腰扭伤、软组织损伤、肩周炎、腰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中风或脑外伤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等疾病方面均有快速镇痛及恢复运动功能的疗效,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侯献兵;孙莹;赵荣忠;赵辉;王海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 四渎穴(TE 9)的三维重建

    目的:本文旨在呈现三维重建下的四渎穴(四渎)针刺过程.方法:首先,定义四渎穴下及其附近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血管和神经.其次,对四渎穴的上述解剖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包括与四渎穴相关的肌肉被分割、血管和神经进行重建.第三,在VOXEL-MAN平台的三维虚拟人上针刺四渎穴,形成四渎穴的针刺过程.结果:在虚拟人上实现了四渎穴的三维定位和虚拟针刺,可以实现针刺四渎穴的全部虚拟针刺过程,可以显示腧穴针刺过程中的不同结构.结论:三维虚拟重建有助于腧穴解剖结构研究,有助于腧穴可视化研究,可以在针灸穴位研究中充分利用.

    作者:刘延祥;严振国;郭义;庄天戈;邵水金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