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自2000年以来,应用中西医结合眩晕5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全部为住院病例,皆经颅多普勒、CT、颈推片等确诊,其中女30例,男26例,年龄37~75岁,40岁以上42例,病程长5年,短30min,全部病人均做血脂分析检查,其中45例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增高.
作者:孙春银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病态窦房综合症简称病窦综合症,是以心悸、乏力、头晕或昏厥、畏寒、肢冷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笔者自2004~2007年运用增律汤治疗病窦综合症23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晓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就诊的血管性头痛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口服血府逐瘀汤,对照组(30例)口服西比灵胶囊,观察2组治疗一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83.3%)明显优于对照组(66.7%),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血管性头痛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作者:董宏利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粉刺是青春期和成人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痤疮.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久治不愈,病程较长,比较难治.我们采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湿热蕴结型粉刺3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祁海文;张广飞;姜小刚;孔连委;王学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讨论通心络胶囊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予以常规治疗,即丹参注射液20m1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2周.治疗组3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通心络胶囊口服治疗,每次3粒,每日3次,疗程2周.结果:通心络胶囊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治疗组有效率74.2%,对照组有效率42.9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同时SFEDT脑血流灌注显像提示通心络胶囊能较好改善局部脑血流灌注.治疗组治疗前患侧与健侧感兴趣区放射性计数(RDI)比值为(0.7668±0.1809),治疗后为(0.8409±0.171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ROI)比值为(0.7700±0.1911)与治疗后为(0.7983±0.1636),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且能较好改善局部脑血流.
作者:王万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气活血方对老年性痴呆(AD)模型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作用.方法:用Morris水迷宫(MWM)技术对空白组、假损伤组、模型组、对照(脑复康)组、治疗组进行为学测试.结果:补气活血方可明显缩短AD大鼠的Morris水迷宫潜伏期、增加平台象限路程比和跨平台次数.结论:此法应用补气活血方对AD模型大鼠受损的神经行为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作者:李燕敏;李馨;姜玉鑫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酒肝清颗粒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2°白酒灌胃8周,造成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灌胃给药酒肝清颗4周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测定肝细胞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肝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歧化酶(SOD)水平以及观察肝脏病理改变.结果:酒肝清颗粒能抑制病鼠血清AST、ALT活性(P<0.05或0.01);降低肝匀浆TG、T℃和MDA含量(P<0.05或0.01),增强SOD活性(P<0.01)以及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结论:酒肝清颗粒治疗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包括: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代谢产物,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调血脂、减少脂肪在肝脏的沉积.
作者:潘洋;葛迎利;战晶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慢性盆腔炎是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其发病主要为急性盆腔炎未能治愈,或者体质较差,病灶迁延所造成的;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白带增多、经期延长、异位妊娠、不孕等,使妇女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伤.
作者:栾玲玲;林国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辨证分型治疗IgA肾病的临床床疗效.方法:将所选42例病例进行辨证分型治疗,3个月后观察治疗总疗效、中医主症候计分的变化,尿红细胞计数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情况.结果:本组42例中,除1例没按计划服药外,其余均按期完成实验,其中完全缓解18例,显著缓解11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0.24%.中医主症候计分的改善情况,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尿红细胞计数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治疗前后比较(红细胞P<0.01,蛋白尿P<0.01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IgA肾病效果良好,尤其在改善中医症候和减少尿红细胞方面疗效显著.
作者:冯高飞;王铁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桂枝-甘草是经方中常用的配伍组合,本文从配伍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组合的配伍规律.研究认为二者配伍表现出表里相别、益气温阳有异、三焦堪殊等基本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与配伍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
作者:李德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双黄连注射液主要成份为金银花、黄芩、连翘,为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清宣风热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等,适用于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近年来,随着对其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双黄连注射液治疗其他方面疾病屡见报道,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金青;杨洪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表达及变化规律.试图从线粒体启动凋亡途径相关主要因素的研究角度进一步揭示电针治疗脊髓损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Allen's法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动物分为电针组、药物组(Caspase-3抑制剂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用Tunel法对细胞凋亡进行标记.结果:脊髓损伤后1d即发现神经细胞凋亡,1d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细胞主要位于脊髓灰质前角.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是脊髓继发性损伤主要病理机制.
作者:李晓宁;王凤艳;刘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指经断前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引起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的一组症候群.我们通过针刺加循经走罐治疗本病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南柏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医所说的中风相当于西医的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腔隙性脑梗死等,中风分为中经络、中脏腑,按中风病程又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按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和交流方便,这里以中经络为例.所选86例病人主症均为一侧半身不遂.目前认为死亡的脑神经是不能再生的,但是轴突,树突和突触是可以再生的.
作者:金卫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慢性脑供血不全,即大脑慢性动脉供血不良.在临床上当脑血流逐渐降低时先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各种自觉症状,随着脑血流的进一步下降,逐渐会表现出精神症状,只有当脑血流下降到相当明显时,才会表现出神经症状和体征.
作者:车明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研究针刺内关穴抗心肌缺血的机制,将为我们理解针刺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关于针刺抗心肌缺血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献,总结出针刺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活性物质、心肌局部调节、抗过氧化作用物质、及单胺类物质、心肌酶、血糖、血脂等方面进行的良性调节,从而发挥了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沈宁;姜海英;曲丽;孙世晓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耳穴埋针配合薄氏腹针治疗失眠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患者依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依常规对症处理,合理使用安眠药,治疗组进行耳穴埋针配合薄氏腹针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66.67%,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结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耳穴埋针配合薄氏腹针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
作者:袁晓明;刘剑;肖兵;夏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IgA肾病(IgAN)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0%-40%,诊断后每10年约有20%患者进展到慢性肾功能衰竭.近年来,关于IgAN的小管间质损伤日益受到重视,多认为肾小管间质病变是反映IgAN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而且认为肾小管间质损害尤其是肾间质纤维化在IgAN进展中起重要作用,若无小管间质病变存在,即使小球病变较严重,肾功能也能维持正常[1].
作者:吴付弦;王今朝;李二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急危重症,以发病急骤,危险性大,死亡率高为主要特点,近年来我国急性心梗发病率明显上升,在采用西医溶栓、冠脉支架等治疗的同时,结合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使急性心梗的治疗更加完善.
作者:张振华;周红妮;戚彬;崔健崑;王莹威;高嵩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风又称脑出血或卒中.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的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多发于高血压病人在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中,突然发病,具有起病急,病程长、并发症多,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作者:董丽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危重急症,该病病情凶险,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难度大,我科采用血必净注射液静滴,联合大黄鼻饲、灌肠辅助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20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水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上皮下角膜炎是流行性角结膜炎(EKC)遗留的角膜上皮下的小团状浸润(SEI),SEI会导致视物模糊,从而影响人的生活与工作,从2005年~2007年3年间,我们运用中药祛风退翳剂对220例患者共440只眼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文献报道以气虚血瘀证为常见.笔者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稳定劳力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法具有益气、活血双重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益气活血法的主要方剂是党参、黄芪、水蛭、丹参、地龙、当归、川芎等,临床可随证加味.
作者:王金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咳嗽是以咳嗽症状命名的肺系病症,咳以声言,嗽以痰名,有声有痰谓之咳嗽.早在《黄帝内经》中既有对咳嗽的记载.小儿肌肤柔嫩藩篱疏薄,卫外不固,易为外邪所侵,使之成为小儿肺系疾患中一种常见的证候.
作者:孙静;王金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小儿厌食症是较长时间的食欲减退或消失,食量减少,严重时可造成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若因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不振则不属本病的范畴.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小儿厌食症的辨治略有心得,现浅述如下:
作者:张建芬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