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2-1949
  • 国内刊号:23-1201/R
  • 影响因子:1.86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14-75
  • 全年订价:24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 临床医学与特种医学中文核心期刊
  • 急救医学
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17年8期文献
  • ICU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功能恶化与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患者肾功能恶化与长期心血管疾病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安顺市人民医院治疗的428例ADHF患者,根据患者ICU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肾功能恶化(WRF)将患者分为肾功能恶化组(WRF组,n=168)和未发生肾功能恶化组(非WRF组,n=260),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数据和累积生存率,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WRF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病死率之间关系.结果 428例患者中有168例(39.2%)患者发生WRF,WRF组的心血管病死率(19.6% vs.8.1%,P<0.001)和全因病死率(28.6% vs.15.4%,P<0.001)显著高于非WRF组.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年龄、血清BNP水平与全因病死(年龄:HR=1.125,95%CI 1.042~1.236,P=0.006;BNP: HR=1.005,95%CI 1.002~1.011,P=0.026)、心血管病死(年龄:HR=1.132,95%CI 1.036~1.263,P=0.011;BNP:HR=1.008,95%CI 1.002~1.035,P=0.030)显著相关.WRF不是心血管病死(HR=2.499,95%CI 0.647~10.788,P=0.196)或全因病死(HR=1.373,95%CI 0.452~4.063,P=0.572)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WRF与ADHF患者心血管病死相关,WRF可以作为判断ADHF患者出院后是否应进行密切跟踪随访的指标.

    作者:徐磊;裴东;詹鹏;黄青;熊红芳;王元芬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胸交感神经阻滞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的影响

    目的 研究胸交感神经阻滞(TSB)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及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罗哌卡因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各12只.正常对照组在常氧常压下饲养3周,其余三组大鼠在自制常压低氧(10.0±0.5)%舱内饲养3周,同时罗哌卡因组和生理盐水组给与胸段硬膜外腔置管分别注入0.2%罗哌卡因和0.9%生理盐水各50 μL行胸段(胸1~5)交感神经阻滞术(TSB).分别测定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LV+S);观察HE染色的肺组织小动脉变化,利用图像分析技术测定大鼠肺小动脉管壁厚度指标[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周径的百分比(WT%)和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的百分比(WA%)].结果 ①模型组大鼠mPAP、RV/LV+S、WA%和W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肺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肺小动脉管壁明显增厚,管腔明显狭窄;②罗哌卡因组mPAP明显降低,RV/LV+S比值减小,肺小动脉管壁厚度降低.结论 TSB能够降低HPH大鼠的mPAP,改善肺血管和右心室的重构.

    作者:于世寰;刘凤岐;张春玲;鲁犇;王立峰;孙文广;张一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ICU上颈椎损伤患者的生存率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

    目的 评价ICU治疗的上颈椎损伤患者的生存率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我院骨科ICU进行急救的138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心肺骤停(CPA)情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损伤分级(AIS)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估患者上颈椎损伤的分布和形态、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脊髓损伤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出院患者组(生存组)和院内死亡患者组(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上颈椎损伤的发病率为18.8%(138/736),患者平均年龄(59.7±9.5)岁,平均ISS为(34.7±5.2)分,总生存率为77.5%(107/138).45例(32.6%)患者完全瘫痪(AIS A级).常见的上颈椎损伤是C2骨折[67.4%(93/138)],C2骨折常见的类型是Ⅲ型齿状突骨折[27.5%(38/138)].共有86例(62.3%)患者发生脊髓损伤(AIS A~D级),15例(10.8%)患者神经功能改善(AIS A级2例,B级3例,C级10例).死亡组患者年龄(t=2.681,P=0.039)、完全瘫痪(AIS A级)患者比例(χ2=22.457,P<0.001)、CPA发生率(χ2=74.965,P<0.001)和ISS(t=35.720,P<0.001)明显高于生存组.结论 常见上颈椎损伤是Ⅲ型齿状突骨折,超过60%的患者存在脊髓损伤.常见的瘫痪程度是AIS A级.与年轻人比较,老年人更容易发生上颈椎损伤,病死率明显增高.死亡患者完全瘫痪比例、ISS和CPA发病率明显提高.

    作者:黄小顺;刘传芳;何文江;钟祖欣;钟志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尿酸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创伤性脑损伤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研究血尿酸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收治的TBI患者33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3~14分]:男性233例(70.6%),女性97例(29.39%),年龄(48.6±18.1)岁,血尿酸(μmol/L)及血小板计数(×109/L)由入院次日早晨空腹静脉血测定,将血尿酸与血小板计数比值的自然对数定义为UP指数,同时记录患者年龄、瞳孔反应、GCS评分等临床数据,电话随访伤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按是否在随访期内死亡分为死亡组(GOS评分1分)和生存组(GOS评分2~5分),对两组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探讨UP指数对TBI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 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表现为血尿酸高[329 (254, 435) vs.238 (117, 292), P=0.000]、血小板计数低(78.4±56.5 vs.151.5±75.4, P=0.000)、UP指数高(1.679±0.987 vs.0.529±0.664, P=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其和GOS评分 (r=-0.5703, P=0.000)、GCS评分(r=-0.4959, P=0.000)和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 r=0.4837, P=0.000)密切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中,UP指数经年龄、瞳孔反应和GCS评分三个变量调整后的OR值为3.199 (95%CI 1.940~5.275, P=0.000);ROC曲线评估其对死亡的预测价值,得到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 (95%CI 0.810~0.889),与GCS评分(AUC=0.885, 95%CI 0.846~0.9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6),根据Youden指数确定佳截断值为0.955(敏感度79.52%,特异度80.97%,正确率80.61%).结论 血尿酸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TBI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对数值越高提示病情越重、死亡风险越大,是TBI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

    作者:陈都;徐峰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瑞舒伐他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AMI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YKL-40 NF-κB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核因子-κB(NF-κB)水平,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68例AMI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参麦注射液组、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瑞舒伐他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参麦注射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参麦注射液治疗,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疗程结束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和瑞舒伐他汀组(P<0.05);联合组患者血清YKL-40、NF-κB、白细胞介素-6(IL-6)、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肌钙蛋白T(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和瑞舒伐他汀组(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AMI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地改善YKL-40、NF-κB和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功能,减轻心肌损伤,推广价值较高.

    作者:刘丹;李杰;李浩;涂清鲜;何成龙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经皮氧分压监测对行体外膜氧合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皮氧分压监测对行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06~2015-05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因心源性休克而接受静脉-动脉(V-A) ECMO治疗的患者共41例.在接受ECMO治疗后6 h进行经皮氧分压监测和氧负荷试验,计算6 h的10 min氧负荷值(10 min OCT)及氧负荷指数(OCI),并收集ECMO治疗首日患者的一般资料、血常规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依据ECMO治疗后60 d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10 min OCT、OCI及APACHEⅡ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10 min OCT、OCI值及APACHEⅡ评分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的生存曲线,Log-rank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纳入19例及22例患者,存活组10 min OCT[(78.00±19.15)mm Hg vs.(55.41±15.68)mm Hg,P<0.05]及OCI[(0.75±0.15) vs.(0.61±0.15),P<0.05]均高于死亡组,存活组 APACHE Ⅱ评分[(11.37±5.54) vs.(19.45±6.47),P<0.05]低于死亡组.10 min OCT预测患者6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0.07(95%CI 0.67~0.92,P<0.05). OCI值预测患者60 d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08(95%CI 0.59~0.87,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分别以10 min OCT=72.00 mm Hg(66.7% vs.25.0%)和OCI=0.70(77.8% vs.21.7%)为佳界值分组患者60 d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1.21,95%CI 1.08~1.36,P<0.05)、6 h 10 min OCT (OR=0.93,95%CI 0.89~0.97,P<0.05)、OCI(OR=0.002,95%CI 0.001~0.223,P<0.05)均是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论 经皮氧分压监测是早期预测行ECMO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董亮;李朗;张秀红;严正;严洁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尿酸预测创伤性脑损伤死亡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血尿酸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死亡预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评价其对TBI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010-11~2012-10收治的330例TBI患者病历资料:男性233例(70.6%),年龄(48.6±18.1)岁.病例入选标准:明确诊断为TBI,受伤后24 h以内有血尿酸数据,GCS评分3~14分,除外年龄<14岁、孕妇、既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病史及服用别嘌呤醇患者.血糖及血尿酸数据为入院次日早晨空腹静脉血测得,同时记录年龄、瞳孔反应和GCS评分等临床数据,电话随访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按是否在随访期内死亡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GOS 1分)和生存组(GOS 2~5分).分别以血尿酸、血糖、血尿酸+血糖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TBI死亡风险,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比较血尿酸与血糖对TBI死亡预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两组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死亡组患者表现为高龄、瞳孔反应差、GCS评分低和血尿酸水平高,与生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AUC(0.7809, 95%CI 0.71986~0.84192)略高于血尿酸(0.7178, 95%CI 0.64997~0.7856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7);血尿酸+血糖模型的AUC提高到0.8134, 95%CI 0.75683~0.8700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得到血尿酸、血糖预测模型对应的P值为0.1508 vs.0.3366(均>0.05).血尿酸+血糖模型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的P值提高到0.8179.校准曲线显示,血尿酸和血糖的校准曲线均靠近45度线,两者联合的校准曲线进一步贴近45度线.结论 高尿酸是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死亡预测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是一个简单、有效的TBI诊疗决策参考指标.

    作者:陈都;包龙;徐峰;陆士奇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铊中毒致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铊中毒的致伤机制复杂,且到目前为止铊中毒的损伤机制尚不清晰,通过对铊中毒脑损伤的机制之一氧化应激损伤的简要综述,为铊中毒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林国东;骆媛;龙剑海;王永安;邱泽武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序贯应用家庭无创通气的研究进展

    无创通气(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现已经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慢性高二氧化碳血症时,采用家庭NIV治疗已经有相对明确的获益.但针对AECOPD患者采取家庭NIV治疗的意义尚未完全明确.本文主要就AECOPD患者采用家庭NIV的定义、现状、意义、呼吸机设置及管理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改善AE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作者:姜辉;朱华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非艾滋病患者中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治疗进展

    随着免疫抑制剂和化疗药物使用的增加,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成为非艾滋病患者群普遍存在的一种机会性感染,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病死率高.另外,随着磺胺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耶氏肺孢子菌出现一定的耐药性.本文就非艾滋病免疫力低下患者中耶氏肺孢子菌肺炎的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作者:姜辉;张秋彬;朱华栋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的研究进展

    在重症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是常见的一种医院获得性感染.在世界范围内,VAP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其他并发症的风险都会增加.因此,在对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日常医疗工作中,有意识地执行预防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本文将对VAP的预防措施进行综述.

    作者:赵浩天;王光英;龙玲;张之阳;赵鹤龄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升降散对脂多糖诱导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升降散对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大鼠所致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 LPS 法构建急性脓毒症大鼠模型,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进入实验.正常组(n=6),脓毒症模型组(n=18),中药组(n=18),除正常组不注射LPS 外,其余组均步骤同模型组.中药组于造模前72 h开始至造模后6 h用升降散灌胃,1次/12 h,共8次.正常组和脓毒症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并于造模后12、24、48 h采集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匀浆,观察心肌组织切片病理改变(造模后12 h),依次按各时间点测定白细胞介素-1(IL-1) 、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及脑尿钠肽(BNP) 等.结果 造模后12 h,正常组心肌细胞结构正常;模型组心肌纤维部分断裂、溶解,心肌间质明显水肿,炎症细胞浸润;中药组心肌纤维结构完整,排列不规则,间质无明显水肿,偶见炎症细胞浸润.模型组及中药组IL-1、IL-6、TNF-α、cTnI、BNP水平均较正常组升高(P<0.01);中药组IL-1和IL-6水平在12 h时低于模型组(P<0.05),TNF-α水平在24 h(P<0.01)及48 h(P<0.05)低于模型组,BNP、cTnI水平在各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P<0.01),中药组24 h及48 h BNP、cTnI水平较12 h明显降低(P<0.01).结论 升降散能减轻脓毒症大鼠心肌损害,改善大鼠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张珏;李静青;江捷;王蠡;钱义明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联合动脉乳酸评估脓毒症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CD14-ST,Presepsin)联合动脉乳酸(lactate,Lac)对急诊脓毒症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选择北京医院急诊科2012-09~2015-07就诊的脓毒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来诊即刻收集血清标本测定Presepsin和Lac.根据3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57)和死亡组(n=33),比较两组血清Presepsin和Lac水平.应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Presepsin和Lac水平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NT-proBNP、CRE、PaO2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清Presepsin和动脉Lac水平均高于生存组[分别为1323.0(942.5,2304.0) vs.547.0(297.5,904.0,P<0.05;3.5(1.7,5.8)vs.1.2(0.8,2.0),P<0.05].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Presepsin和Lac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及95%CI分别为1.002(1.001,1.003)、2.343(1.428,3.845).血清Presepsin和Lac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9、0.848,两者联合预测值的AUC为0.900.以血清Presepsin≥927.5 pg/mL、Lac≥2.35 mmol/L为界值(cut off)评估不良预后有较好的效能.结论 血清Presepsin是评估脓毒症预后的较好指标,联合Lac能提高对脓毒症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

    作者:全锦花;崔岩;张新超 刊期: 2017年第08期

  •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急诊绿色通道构建专家共识

    1 总论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高,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杀手。2012年卫生部调查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占急性脑血管病的80%,再灌注时间每延误30 min,90天良好预后可能性下降12%[1],所以“时间就是大脑”。

    作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卒中学组;中国卒中学会急救医学分会 刊期: 2017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