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5-4255
  • 国内刊号:23-1583/R
  • 影响因子:1.50
  • 创刊:1982
  • 周期: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14-30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维普收录(中)
  • 2000年获黑龙江优秀科技期刊奖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5年8期文献
  • 碘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趋化因子IP-10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碘对牛甲状腺球蛋白(bTg)诱导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大鼠血清趋化因子IP-10及甲状腺组织IP-10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4周龄雌性Lewis大鼠13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体质量分为对照组(NC,20只)、模型组(TG,25只)、高碘Ⅰ组(HⅠ,20只)、高碘模型Ⅰ组(HⅠ +TG,25只)、高碘Ⅱ组(HⅡ,20只)和高碘模型Ⅱ组(HⅡ+ TG,25只).HⅠ、HⅠ +TG组大鼠饮用含碘25.7 μg/L的去离子水,HⅡ、HⅡ+ TG组大鼠饮用含碘423.3 μg/L的去离子水,NC、rG组饮用蒸馏水.TG、HⅠ +TG和HⅡ+TG组大鼠皮下注射含8g/L bTg的不完全弗氏佐剂0.1 ml,每2周1次,共3次.15周末处死动物,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WS/T 107-2006)测定大鼠尿碘,光镜下观察甲状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IP-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甲状腺IP-10 mRNA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尿碘中位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4,P<0.05).其中TG、HⅠ、HⅠ +TG、HⅡ、HⅡ +TG组大鼠尿碘中位数(800.08、18 633.20、13 869.08、87 889.97、61 661.51 μg/L)均高于NC组(456.45 μg/L,P均<0.05).各组大鼠病理改变等级随着碘摄入的提高逐渐加重,其中NC组大鼠甲状腺结构正常;TG组大鼠甲状腺滤泡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HⅠ组大鼠甲状腺滤泡排列不整齐、部分滤泡组织破坏;HⅡ组大鼠甲状腺滤泡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HⅡ+ TG组大鼠甲状腺滤泡严重破坏、炎细胞弥漫性浸润.6组大鼠血清IP-10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2,P> 0.05).HⅠ +TG组大鼠甲状腺IP-10 mRNA表达(2.80±1.73)高于NC组(1.65±1.62)和HⅠ组(1.07±1.00),HⅡ(0.64±0.64)、HⅡ +TG组(0.80±0.49)低于HⅠ +TG组(P均<0.05).结论 过量碘摄入可增加EAT大鼠甲状腺组织中炎性程度,加重病理改变;这可能与过量碘影响甲状腺IP-10 mRNA表达有关.

    作者:崔丝露;孟凡刚;于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1株非典型布鲁杆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目的 分析非典型布鲁杆菌的16S rDNA序列,评价16S rDNA序列测定方法鉴定布鲁杆菌的可行性.方法 用常规方法对l株非典型菌株进行初步鉴定;提取菌株的DNA,双向测定16S rDNA全序列,在NCBI对该序列进行Blast比对,用DNAMAN软件进行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一致性比对;同时,从GenBank下载与布鲁杆菌有血清学交叉反应菌株的16S rDNA全序列,用MEGA 6.0构建16S rDNA系统发生树.结果 常规鉴定显示,试验菌株为非典型布鲁杆菌.试验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布鲁杆菌基因的相似性为99%,与牛种布鲁杆菌544A、羊种布鲁杆菌16M的16S rDNA序列的一致性为96.99%.系统发生树显示,试验菌株为布鲁杆菌,且与牛种布鲁杆菌544A、羊种布鲁杆菌16M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结论 试验菌株为非典型布鲁杆菌,16S rDNA序列测定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非典型布鲁杆菌鉴定方法.

    作者:刘志国;王妙;刘日宏;崔步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氟中毒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多态性与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的相关性.方法 在贵州省毕节市的燃煤型高氟地区,抽取氟中毒患者148例作为地氟病组;同时在贵州省长顺县的非高氟地区,抽取健康体检人群134例作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STRs-PCR),对地氟病及对照人群FGFR2 STR位点rs35668561及D10S14839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 地氟病组FGFR2 STR位点rs35668561的461 bp(22AG)等位基因频率(1.01%)低于对照组(3.36%,x2=5.29,P<0.05).地氟病组FGFR2 STR位点D10S14839的286 bp(9GT)、300bp(16GT)、310 bp(21GT)及314 bp (23GT)等位基因频率(14.53%、11.82%、16.89%、8.11%)与对照组(22.01%、6.34%、8.96%、16.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地氟病组300bp(16GT)及310 bp(21G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x2=6.82、7.77,P均<0.05),286 bp(9GT)及314 bp(23G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x2=5.32、9.16,P均< 0.05).结论 FGFR2 STR位点rs35668561及D10S14839多态性与地氟病有关.其中rs35668561的461 bp(22AG)等位基因可能是地氟病发病的一个保护性因素;D10S14839的300bp(16GT)、310 bp(21GT)等位基因可能是地氟病发病的一个风险因子,286 bp(9GT)、314 bp(23GT)等位基因则可能是保护性因素.

    作者:刘美;何燕;邓婕;张婷;王婵娟;单可人;官志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膜基因芯片技术鉴定布鲁杆菌的初步研究

    目的 建立鉴定布鲁杆菌属及种的膜基因芯片技术方法.方法 试验菌株羊种标准株16M,牛种标准株544A,猪种标准株1330S;临床标本羊种81190,牛种80176、104M,猪种80177、19971、19972,共9个样本,均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布基地菌种库保存.提取各菌种DNA,进行PCR扩增,并以耶尔森菌O∶9为对照.设计布鲁杆菌鞭毛蛋白基因flhA保守片段中两个位点(379、576)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探针,在探针中引物入生物素,并将探针固定在膜上,制成膜芯片,与目的片段进行杂交,用生物素显色技术检测目的片段.结果 9个样本的扩增产物长度均为357 bp,与预期结果一致.与布鲁杆菌有相同抗原的耶尔森菌O∶9无特异性PCR产物产生.在鞭毛蛋白基因序列379和576两个核苷酸位点上,猪种为379G和576C,牛种为379T和576T,羊种为379T和576C,与所设计探针序列完全相同.经膜基因芯片实验验证,猪种菌株在379G、576C及F位点(公共探针)显色;牛种菌株在379T、576T及F位点显色;羊种菌株在379T、576C及F位点显色.结论 膜基因芯片可用于布鲁杆菌属和种的鉴定,且是一种优越的鉴定方法.

    作者:李铁锋;李坚;王照;滕昊林;王赢;陈雪娇;马文丽;张宝;桑建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云南省昭通市燃煤中氟的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目的 探讨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燃煤中氟的实际燃烧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方法 在云南省昭通市采集24户农户家的煤、拌煤粘土、煤泥、煤渣以及烘烤前后玉米样品,采用高温燃烧-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样品中氟含量,计算煤泥氟的燃烧释放量及释放率,并分析煤泥中氟释放量与烘烤玉米中氟增加量的关系.结果 拌煤粘土中氟含量的中位数为1 087.1 mg/kg,范围为266.4~2 536.7 mg/kg;煤泥中氟含量的中位数为308.8 mg/kg,范围为115.9~ 635.0 mg/kg;煤泥燃烧氟释放量的中位数为248.2 mg/kg,范围为63.5~432.2 mg/kg,燃烧释放率的平均值为73.8%,范围为30.3%~91.5%.新鲜玉米中氟含量的中位数为1.31mg/kg,范围为0.43~ 2.00 mg/kg;烘烤玉米中氟含量的中位数为10.49 mg/kg,范围为2.21~44.88 mg/kg,玉米烘烤后氟增加量范围为0.90~44.46 mg/kg.拌煤粘土中的氟含量与煤泥燃烧氟释放量呈正相关(r=0.714,P< 0.01);煤泥燃烧氟释放量与烘烤前后玉米氟增加量未见相关(r=-0.155,P>0.05).结论 粘土是燃煤中氟污染物释放的重要来源.烘烤玉米中氟污染程度不是由煤泥中氟释放量所单独决定的,可能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李玲;雒昆利;唐跃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神经型尼古丁受体α3亚单位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氟暴露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神经型尼古丁受体α3亚单位(α3nAChR)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激酶在氟暴露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SY5Y中的表达,探讨过量氟暴露对细胞形成损害的信号传递机制.方法 以α3nAChR基因沉默的SH-SY5Y细胞作为α3nAChR沉默组,以正常SH-SY5Y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蛋白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α3nAChR基因沉默效果.分别用0.000、0.005、0.050、0.500、1.000、2.500、5.000 mmol/L氟化钠(NaF)处理正常SH-SY5Y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染氟安全浓度.根据染氟安全浓度筛选结果,选择4.000 mmol/L NaF处理α3nAChR沉默组和对照组SH-SY5Y细胞0、4、8、12、24、36、48 h,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ERK1/2、JNK、p38蛋白表达.结果 基因沉默效果检测结果显示,在α3nAChR沉默组,α3nAChRmRNA(0.04±0.03)和蛋白(12.0±2.5)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1.00±0.11、100.0±11.3,t=24.58、28.80,P均< 0.05).筛选染氟安全浓度结果显示,在染氟5.000 mmol/L组,SH-SY5Y细胞存活率(0.53±0.15)明显低于0.000 mmol/L组(1.05±0.05,P<0.05),而其他染氟剂量组未见明显改变(P均>0.05).随着染氟时间延长,α3nAChR沉默组和对照组磷酸化ERK1/2表达逐渐升高,其中24、36、48 h(188.33±7.33、200.00±10.01、213.33±11.55,125.33±5.69、136.00±4.52、155.33±6.51)与同组0 h(100.00±0.00、10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24、36、48 h α3nAChR沉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9.26、7.63、5.72,P均<0.05).随着染氟时间延长,α3nAChR沉默组和对照组磷酸化JNK表达逐渐升高,其中12、24、36、48 h α3nAChR沉默组(154.00±6.25、149.00±5.57、156.00±6.08、141.67±2.52)和8、12、24、36、48 h对照组(133.33±10.69、173.00±4.00、175.00±11.79、200.67±11.93、200.33±18.58)与同组0 h(100.00±0.00、100.00±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且8、12、24、36、48 h α3nAChR沉默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428、-5.02、-2.89、-8.33、-6.18,P均<0.05).24、36、48 h对照组磷酸化p38激酶表达(120.33±4.51、122.00±7.55、119.67±7.57)明显高于0h(100.00±0.00,P均<0.05),且高于同时间点α3nAChR沉默组(93.33±9.61、94.00±5.01、98.33±5.69,t=-4.01、-6.73、-5.59,P均<0.05).两组细胞中总ERK1/2、总JNK、总p38激酶表达随染氟时间延长未见明显改变(P均> 0.05).结论 在过量氟暴露条件下,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不完全依赖于α3nAChR的表达;而JNK和p38两条通路的激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α3nAChR.

    作者:刘艳洁;高勤;唐智;张雪玲;官志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疆阿拉山口艾比湖湿地蜱种莱姆病病原体检测

    目的 了解新疆阿拉山口艾比湖湿地主要蜱种莱姆病螺旋体感染与基因型状况.方法 2014年4-8月,在新疆艾比湖湿地选取3个采集点,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经形态学鉴定蜱种后,采用巢式PCR法扩增莱姆病病原5S-23S rRNA基因,将PCR产物测序并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共检测游离蜱152只,其中血红扇头蜱12只、亚洲璃眼蜱59只、边缘革蜱81只.各蜱种莱姆病病原总体阳性率为34.87%(53/152),其中亚洲璃眼蜱阳性率为(57.63%,34/59),边缘革蜱阳性率为(22.22%,18/81),血红扇头蜱阳性率为(8.33%,1/12),亚洲璃眼蜱的阳性率高于边缘革蜱和血红扇头蜱(x2=18.328、9.694,P均<0.05);5S-23SrRNA基因测序比对显示艾比湖湿地莱姆病基因型为伯氏疏螺旋体.结论 首次在新疆阿拉山口艾比湖湿地硬蜱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提示新疆艾比湖为莱姆病病原自然疫源地.

    作者:王安东;徐军;王远志;徐新龙;戴莉;杜景云;王丽娜;牟路萌;肖云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饮茶型氟中毒病区藏族与哈萨克族人群尿氟水平与氟暴露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民族饮茶型氟中毒人群茶水氟暴露程度与尿氟水平之间关系.方法 选择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达日县和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阿勒泰市、哈巴河县饮茶型氟中毒病区为调查点.其中,在青海省的调查点抽取6个藏族聚集村,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则抽取5个哈萨克族聚集村.对生活于当地的16岁以上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其饮用的茶水样,依据《砖茶含氟量》(GB 19965-2005)检测砖茶水氟含量,计算日均茶氟摄入量;同时采集调查对象的即时尿液样本,采用《尿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WS/T89-1996)检测尿氟含量;对全部调查对象进行数字化X线摄片,拍摄部位为前臂、小腿和骨盆,根据《地方性氟骨症诊断标准》(WS 192-2008)进行氟骨症诊断.同时采用Spearman法对不同性别、年龄氟暴露程度与尿氟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445名16岁以上成人,其中藏族224人、哈萨克族221人.藏族日均茶氟摄入量中位数为9.93 mg,哈萨克族为9.57 mg.藏族尿氟几何均数为2.26 mg/L,哈萨克族为3.29 mg/L.氟骨症总检出率为37.98%(169/445),其中藏族为45.54%(102/224),哈萨克族为30.32%(67/221).民族、性别及氟中毒病情不同的人群总的日均茶氟摄入量与尿氟水平呈正相关(r=0.23,P< 0.01).进一步分层分析,藏族男性40~49岁氟骨症人群与50 ~ 59岁非氟骨症人群日均茶氟摄入量与尿氟水平呈正相关(r=0.81、0.58,P均<0.05),藏族女性60 ~ 69岁氟骨症人群日均茶氟摄入量与尿氟水平呈正相关(r=0.56,P<0.05);哈萨克族男、女性50~59岁非氟骨症人群日茶氟摄入量与尿氟水平呈正相关(r=0.57、0.61,P均<0.05).结论 在青海省和新疆阿勒泰地区,人群尿氟水平与砖茶氟暴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作者:吴俊华;李丹丹;杨丹;秦鸣;李丙云;刘晓娜;郦芒;李媛媛;张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内蒙古赤峰市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对鼠疫流行的影响

    目的 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构型及其变化与鼠疫流行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内蒙古赤峰市的市区及敖汉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作为达乌尔黄鼠疫源地的典型区域,收集鼠密度和动物鼠疫流行资料,以及1986、1995、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以鼠密度高低和动物鼠疫是否流行作为衡量鼠疫流行风险大小的指标.利用ArcGIS 9.3软件计算土地类型结构百分比、综合土地覆被变化度(R总)、鼠疫适宜生境草地的分离度指数,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鼠疫流行之间的关系.结果1982-2000年,赤峰市市区和敖汉旗的鼠密度均<0.4只/hm2,未监测到动物鼠疫的流行,属于鼠疫流行低风险区;1982-2000年阿鲁科尔沁旗的鼠密度>1.0只/hm2,监测到动物鼠疫的流行,属于鼠疫流行高风险区;1982-1990年翁牛特旗鼠密度均<0.3只/hm2,1991年以后,鼠密度升高,其中,1991、1995-1997年鼠密度均>1.0只/hm2,并监测到动物鼠疫的流行,亦属于鼠疫流行高风险区;1986、1995及2000年,翁牛特旗、阿鲁科尔沁旗草地面积比例(51.36%、49.14%、48.28%,56.97%、57.48%、57.44%)均高于赤峰市市区和敖汉旗(35.99%、33.24%、32.95%,38.94%、34.46%、31.31%),而耕地面积(16.81%、18.78%、20.22%,13.28%、14.92%、15.15%)均低于赤峰市市区和敖汉旗(39.73%、42.25%、42.67%,41.21%、43.99%、49.53%);1986与1995年、1995与2000年比较,敖汉旗R总大,分别为0.53、1.11,而阿鲁科尔沁旗R总均小,分别为0.22、0.05;阿鲁科尔沁旗草地分离度指数低,1986、1995及2000年分别为0.29、0.28、0.29;敖汉旗草地分离度指数较高,并呈上升趋势,1986、1995及2000年分别为0.57、0.69、0.71.结论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的结构和空间格局与鼠疫流行之间有一定的关联.

    作者:李海蓉;杨林生;王五一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氟对体外培养大鼠跖骨纵向生长的影响及病理学改变

    目的 建立大鼠跖骨模型,观察氟对跖骨纵向生长的影响及其病理学改变.方法 选取新生24 h内SD大鼠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取大鼠第2、3、4跖骨进行器官培养,采用左后跖骨和右后跖骨自身配对的方法,右侧跖骨染氟,左侧跖骨作为对照,4组大鼠右侧跖骨分别用含1×10-7、1×10-6、1×10-5、1×10-4 mol/L氟离子的培养液培养,左侧跖骨给予同等体积无氟离子的培养液,在培养的0、1、4、7d时分别测量跖骨的矿化区长度、宽度并计算跖骨纵向生长率,根据软骨细胞在不同部位的特点测量增殖层和肥大层的厚度.培养7d后行常规包埋切片,光镜下观察氟对跖骨病理学的影响.结果 培养7d后,1×10-4mol/L组的大鼠右侧跖骨矿化区长度的增长[(240.5±139.3) μm]显著低于其左侧跖骨[(394.1±173.9)μm,t=4.37,P<0.01];1×10-4 mol/L组右侧跖骨[(239.9±119.4)μm]与左侧跖骨[(223.3±99.9)μm]的跖骨矿化区宽度增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P>0.05).在培养4、7d时,1×10-4 mol/L组的右侧跖骨纵向生长率[(2.43±144)%、(16.16±2.87)%]低于左侧跖骨[(8.34±1.74)%、(26.52±4.46)%,t=3.21、3.13,P均<0.01].甲苯胺蓝染色显示,1×10-4 mol/L组右侧跖骨增殖层及肥大层软骨细胞厚度[(111.33±27.29)、(125.33±30.08)μm]都显著低于左侧跖骨[(127.33±38.36)、(160.50±42.73)μm,t=4.82、5.81,P均<0.01];1×10-4 mol/L组右侧跖骨增殖层厚度/肥大层厚度比值(0.93±0.36)明显高于左侧跖骨(0.83±0.32,t=4.42,P<0.01).结论 过量氟抑制大鼠跖骨的纵向生长,表现为跖骨纵向生长率降低;染氟组跖骨增殖层和肥大层均减少、增殖层与肥大层的比例失衡.

    作者:刘爽;谭天瑶;郭晓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乳球菌介导的重组寄生虫疫苗的研制现状

    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药物化疗是治疗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某些寄生虫的虫株已对一种或数种化疗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研制疫苗防治寄生虫病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现有寄生虫的疫苗种类包括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分子疫苗和DNA疫苗等,它们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毒副作用,因此,尚需研究新型疫苗.

    作者:李文桂;陈雅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地方病空间流行病学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遥感(remote 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空间流行病学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不仅用于研究疾病或致病因素的地理分布规律,并且能够探讨疾病的发生、流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施的合理配置,卫生管理与决策,以及疾病监测措施的科学制订等[1-3].目前3S技术与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已广泛用于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肿瘤等众多疾病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4-8].而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是在某些特定地区经常发生并长期相对稳定的疾病哼].地方病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即地域性.我国常见的地方病包括碘缺乏病[10]、地方性氟中毒[11]、克山病[12]、大骨节病[13-14]、地方性砷中毒[15-16]、鼠疫[17-18]、布鲁杆菌病[19]等.近年,空间分析方法在地方病空间流行病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就其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孙利谦;胡艺;李锐;熊成龙;高杰;张志杰;边建朝;姜庆五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Hedgehog信号通路与地方性氟中毒软骨损害

    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机体氟元素摄入过多,导致的以骨骼和牙齿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1],过量氟对软骨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可抑制软骨细胞增殖并导致凋亡,从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脊柱和四肢关节畸形.另一方面,过量氟可致软骨蛋白多糖合成与分解失调,抑制软骨胶原合成、加速软骨胶原分解及改变软骨组织中酶的活性[2],进一步导致机体软骨发育障碍.Hedgehog(Hh)基因作为一种分节基因于1980年在果蝇的黑素原中被发现,编码过度保守的糖蛋白,在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并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3],在成骨及软骨的发育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氟中毒软骨损伤与Hh信号通路改变间的关系研究较少,因此,作者对国内外研究Hh信号通路及地方性氟中毒软骨损害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了解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制.

    作者:陶欣;于燕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寒冷暴露与高血压的关系

    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在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除与遗传、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外,环境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Rose[1]明确提出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水平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波动.在寒冷季节,无论是HTN患者还是正常个体,均存在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升高的现象[2].此外,居住于海拔较高、低温地带的人群更易患上HTN、妊高征[3].可见,寒冷与BP的升高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作者从BP的季节变化、居住地环境温度对BP的影响及寒冷暴露导致HTN的机制三方面作以下综述.

    作者:孙丽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我国地方性氟中毒防治研究前景分析

    地方性氟中毒因其流行范围广泛、病区类型复杂、受威胁人口众多,是现阶段我国重点防控的地方病之一.虽然氟中毒的病因明确,防治措施清楚,但在防治研究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难以解决.为此,以下就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现状、防治前景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工作热点进行分析,希望对地方性氟中毒的防治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高彦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005-2014年西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05-2014年西安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掌握其流行及发展规律,探讨有效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2005-2014年西安市HFRS疫情的发病情况及人口年龄、性别、职业等基础资料,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RS的三间分布;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进行2015年HFRS病例数的预测.结果 2005-2014年西安市共报告HFRS患者8 50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60/10万,发病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由2005年的9.06/10万上升到2010年的19.46/10万,之后下降到2014年的3.43/10万;每年发病均为双峰型,秋冬季高峰占全部病例的72.91%(6197/8 500),春季高峰占全部病例的15.85%(1 347/8 500);15~59岁为主要发病人群,发病率为11.36/10万,占全部病例的77.71%(6 605/8 500),<15、15~ 59和>59岁组人群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63,P>0.05);男、女发病人数比为3.01:1.00,男性发病率为15.57/10万,女性发病率为5.41/10万,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948.84,P<0.05);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6.04%(5 613/8 500);西安市长安区、周至县、户县、临潼区10年累计发病率均高于全市发病率,分别为31.07/10万、22.74/10万、21.09/10万、11.06/10万,属于西安市发病率高的地区;利用ARIMA(1,1,0)×(0,1,1)12模型对2005-2014年西安市HFRS各月发病数进行拟合,预测西安市2015年发病数为235例,较2014年(295例)有所下降.结论 西安市HFRS疫情总体呈现持续平稳下降趋势,但下降缓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措施,加以干预,使HFRS发病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

    作者:李琴丽;蔡正华;邢远;李广帅;祝睿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