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0-1905
  • 国内刊号:23-1159/R
  • 影响因子:1.11
  • 创刊:195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黑龙江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2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2008年2期文献
  • 表达B淋巴细胞抗原的原发性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于1905年由Lazahuz首次报道,其特点为外周血中出现大量不成熟嗜碱粒细胞(占30%以上)[1].ABL发病率极低,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形态学、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李福德;王宏梅;刘娟;王春颖;王京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钼靶X线表现的比较

    目的 比较乳腺癌与常见良性病变的X线表现,提高对乳腺病变尤其是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以恶性钙化、大导管相、漏斗征、皮肤增厚、血管增粗增多为研究对象,比较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的X线表现的不同.结果 恶性钙化、大导管相、漏斗征、皮肤增厚、血管增粗增多为乳腺癌的较特异征象,可与良性病变作出鉴别.结论 乳腺钼靶摄影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癌的各种征象,是诊断乳腺癌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李雪梅;陈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肺动脉内介入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

    目的 探讨肺动脉内介入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紧急肺动脉造影确诊后,立即在肺动脉内行导管碎栓、吸栓及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处理前后肺循环改善情况.结果 15例经紧急肺动脉造影确诊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 男11例,女4例),术前平均肺动脉压(34±5)mmHg、动脉血氧分压(33±7) mmHg,术后分别为(19±3)mmHg、(68±5)mmHg,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用普通导管紧急肺动脉内碎栓、吸栓、溶栓治疗能迅速改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时患者的肺循环梗阻状况,改善临床症状,未见明显并发症,安全、有效、经济.

    作者:陈继红;高宇飞;吴炳祥;刘今秀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D-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 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0.01).动态监测10例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 血浆D-二聚体是DIC的敏感指标,监测该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作者:张云平;辛晓敏;毕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入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意义,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0例.结果 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的14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顺利,时间仅需15~25min,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海绵状血管瘤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位置及黏连程度的正确判断.

    作者:郭庆;崔国栋;张魏魏;郭齐亮;杨惠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无张力阴道吊带尿道中段悬吊术在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阴道无张力阴道吊带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方法 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85例.结果 85例患者均有效.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尿失禁得到控制,治愈率92.6%,改善率7.4%,平均手术时间30~45min,平均住院日2~5天,平均置留尿时间30.6h,术后随访5~12个月无再次尿失禁发生.结论 经阴道无张力阴道吊带尿道中段悬吊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创伤小,手术并发症低,费用低廉,是一种可推广的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李桂萍;李萌;张景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宫腔镜电切术1 29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疗效、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及宫颈良性病变1 292例,其中子宫病变572例,宫颈病变720例.结果 住院手术632例,门诊手术660例.平均手术时间17min,术中平均出血25mL,平均住院天数3.1天.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疗效高、住院时间短以及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值得广泛开展.

    作者:郑冬梅;贺彩军;于红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AR指数评价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的矫治效果

    目的 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治疗结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在我院正畸科经拔牙或非拔牙矫治结束的患者62例,对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PAR指数测评.结果 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组治疗前的总PAR指数大于非拔牙组,其中牙齿错位、反覆盖及中线的PAR指数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两组治疗后的PAR指数无明显差异;治疗前后减少的百分率中,咬合关系项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拔牙病例的错(牙合)程度较非拔牙病例复杂,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和治疗,拔牙与非拔牙病例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拔牙矫治更有利于咬合关系和中线的调整.

    作者:牟明奎;陆晓丽;展望;曹宇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我国北方地区眼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目的 了解眼外伤的流行病学发生状况,评价眼外伤的发生类型及影响视力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1 672例眼外伤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 672例眼外伤住院病例中,男女发生眼外伤的性别比为6.58:1;20~50岁眼外伤所占比例高(65.4%);眼外伤主要发生在工人、农民和学生中间.眼外伤的种类依次为钝挫伤(44.5%)、穿通伤(20.8%)、破裂伤(8.6%)、爆炸伤(6.6%)、化学伤(3.5%)等.眼外伤常见的致伤原因是金属制器伤、拳击伤、车祸和化学伤等.结论 应针对影响眼外伤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使眼部损伤减少到低程度.

    作者:苑立军;王巨;邢燕;王滨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减低强度Bu/Cy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目的 探讨使用减低强度的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减低强度的Bu/Cy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3例,加速期2例.预处理方案:马利兰3~4mg/(kg·d)×3次,环磷酰胺50mg/(kg·d)×2次,阿糖胞苷2g/(m2·d)×1~2次,移植前7天开始环孢素A(CsA)3mg/(kg·d),骁悉(MMF)1g/d,非血缘移植加ATG 2.5mg/(kg·d)×4次.结果 5例病人均重建造血,未发生预处理相关严重并发症,目前5例病人已无病存活10~42个月.结论 采用减低强度的Bu/Cy预处理方案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相关毒性减小,该方法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戴海滨;王京华;李晓云;夏丽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中药汽疗雾化透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药汽疗雾化透入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临床观察单用柳氮磺吡啶组与并用中药汽疗雾化透入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关节功能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单用柳氮磺吡啶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晨僵时间变化不大,其他指标均有所改善;并用中药汽疗雾化透入组治疗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均有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优势.结论 中药汽疗雾化透入对强直性脊柱炎有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作者:王璐;缪宏珠;于慧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诊断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中的价值.方法 57例疑为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单侧发病者以健侧为对照组.结果 通过观察下肢静脉血管管径、血栓回声特征及血流情况,超声诊断37例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经临床溶栓后复查得到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诊断符合率达 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及时准确诊断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

    作者:殷哲煜;董晓秋;连杰;张毅红;白云燕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和CEA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和CEA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22 例良恶性乳腺疾病患者进行血清CA15-3和CEA的测定.结果 良性疾病和未转移乳腺癌患者的血清CA15-3(>30U/mL)和CEA(>15ng/mL)阳性率较低,已有转移或复发的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的敏感性为75%,CEA的敏感性为33%,CA15-3值升高要比临床诊断早.结论 血清CA15-3和CEA对乳腺癌的敏感性不明显.血清CA15-3和CEA的值同时持续升高或保持阳性,应当考虑诊断乳腺癌有转移或复发.CA15-3比其他监测指标敏感性高.

    作者:贺丽雅;苗杰;孙淑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亚低温对脑梗死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亚低温干预对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的表达变化,探讨亚低温对缺血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线栓法制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同时给与亚低温治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TIMP-1的表达.结果 再灌注损伤后脑内VEGF和TIMP-1蛋白的水平开始升高,至再灌注后72h达高水平,亚低温组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常温组,而TIMP-1明显高于常温组.结论 亚低温能有效抑制VEGF的表达和增加TIMP-1的表达,减小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水肿程度.

    作者:申翠霞;赵瑞波;刘丽;黄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不同浓度的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牛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在体外培养3代近融合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为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组(25 mmol/L)、不同浓度黄芪总黄酮1、2、3、4组(0.25mg/mL、0.5mg/mL、1.0mg/mL、2.0 mg/mL),孵育6天,采用TUNEL法检测培养后周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黄芪总黄酮(0.5mg/mL、1.0mg/mL、2.0mg/mL)组周细胞凋亡率低于高糖组和对照组(P<0.01);黄芪总黄酮浓度与周细胞凋亡有关(r=0.945,P<0.01).结论 一定浓度黄芪总黄酮对高糖培养下的牛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作者:康英英;匡洪宇;马丽丽;段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提高心肌梗死模型成功率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通过改进实验方法以提高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的成功率.方法 80只Wistar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死,分析麻醉、气管插管及呼吸道护理、开胸体位及方式、结扎位置等操作过程中的细节对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麻醉采用腹腔注射水合氯醛(300mg/kg)、气管插管应用16G静脉留置针经口直视插管、开胸方式采用右侧卧位、于左心耳和肺动脉圆锥连线下方进针结扎,通过上述方法的改进,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率得到很大提高.结论 随着对造模过程中相关问题的重视,提高了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制作成功率,为今后的实验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叶盛前;贠晓光;金晓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阿司匹林与血小板膜糖蛋白CD42b、CD41a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服用阿司匹林前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CD42b、CD41a表达的变化,研究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前及用药1周后外周血血小板膜CD42b、CD41a的表达,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与服用阿司匹林前相比,用药1周后,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而CD42b和CD41a的表达量改变并不十分显著.结论 长期服用小剂量(100mg)阿司匹林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不能抑制血小板表面CD42b、CD41a的表达量.

    作者:蒋丽鑫;辛晓敏;王瑶;关秀茹;马学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强力霉素抑制角膜移植后的角膜新生血管

    目的 探讨强力霉素对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受体鼠再随机分为A组(盐水对照组)、B组(强力霉素组),动态检测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发展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B组植片存活时间(20.67±3.01)天,较A组(9.67±2.73)天明显延长(P<0.01),角膜移植后B组新生血管面积相对百分比、VEGF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 强力霉素能抑制角膜移植后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延长植片的生存时间.

    作者:凌士奇;张雪菲;张慧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黑龙江省尖锐湿疣组织HPV感染的型别分析

    目的 分析黑龙江省尖锐湿疣组织中感染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分布情况,比较保守引物和序列特异引物PCR扩增方法.方法 提取26例尖锐湿疣组织标本中DNA,用HPV L1区通用引物及HPV 6b、HPV11、HPV16、HPV18型L1区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分析尖锐湿疣组织中感染的HPV型别分布并比较两种扩增方法的结果.结果 26例标本中,HPV 6b和11型感染例数分别为4和11例,各占15.4%和65.4%;HPV 16型感染2例,占总例数7.7%;有2例合并HPV6b/11型混合感染,占7.7%;1例合并HPV11/16/18型的混合感染,占3.8%.用通用引物扩增后26例标本中1例为阴性. 结论黑龙江省地区尖锐湿疣组织HPV DNA检出率为100%,以低危型别11和6b型为主,偶见高危型别16、18型感染.鉴定HPV感染保守引物与型别特异性引物PCR方法相比,前者可导致少量假阴性产生.

    作者:郭庆云;于智明;李迪;谷鸿喜;庄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蒺藜皂苷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蒺藜皂苷(GSTT)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H2O2刺激PC12细胞使其发生氧化应激损伤,MTT法检测PC12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PC12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Hoechst33258染色观察PC12细胞核形态,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DNA ladder图谱.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GSTT各剂量组可使PC12细胞存活率提高(P<0.001,P<0.01),凋亡率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回升,细胞核浓染致密数减少,无典型DNA ladder条带,且在一定范围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蒺藜皂苷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作者:王思思;杨宝峰;纪影实;李红;杨世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MLC夹心酶联免疫分析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人心肌肌凝蛋白轻链(CMLC)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并初步进行应用研究.方法 通过对鼠抗人CMLC单克隆抗体(McAb)的相加指数、亲和常数进行测定和夹心实验,筛选到配对较好的两对CMLC单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MLC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用该方法对心肌梗塞病人和正常人血清CMLC进行测定.结果 佳CMLC单抗包被浓度为5~7μg/mL,CMLC抗原在1~50ng/mL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良好 .血清CMLC测定OD值:正常人(20名)为(0.875±0.162),心肌梗塞病人(30名)为(1.463±0.473).结论 此方法可以检测出人血清中CMLC的含量,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是临床诊断心肌梗塞的良好方法.

    作者:褚丽萍;刘鉴峰;王彦;张春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肺炎衣原体IgG抗体水平,同时检测两组的IL-6、ET-1、sVCAM-1、hsCRP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IgG抗体阳性率(58.97%)显著高于对照组(41.25%,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IL-6(69.08±108.29)、ET-1(50.87±28.66)、sVCAM-1(30.03±25.86)、hsCRP(23.80±33.44)水平与对照组(22.91±17.37,31.59±9.09,5.53±5.37,2.10±1.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通过激发和加重冠状动脉内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过程.

    作者:关秀茹;马学华;赵宇;蒋丽鑫;张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RASSF1A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RASSF1A基因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和15例乳腺良性病变即乳腺增生病组织中RASSF1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RASSF1A mRNA在乳腺增生病组织中全部表达,在40例乳腺癌组织中有21例表达缺失,缺失率为52.5%;②在乳腺癌组织中淋巴结有转移者RASSF1A mRNA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淋巴结无转移者,RASSF1A mRNA的表达缺失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组织学分级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 RASSF1A基因表达缺失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预后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杜金荣;王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abl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突变及意义

    目的 研究c-abl基因在人卵巢肿瘤组织中的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探讨其在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技术及序列分析方法检测和分析88例正常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中c-abl基因在外显子3、4区的突变.结果 ①c-abl基因在外显子3、4区的突变总体上表现为点突变.卵巢恶性肿瘤组织及交界性肿瘤的突变率较正常及良性肿瘤组高;②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突变率与病理类型无关,随肿瘤组织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进展而增高;③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c-abl基因在外显子3、4的点突变集中在5个位点,它们或单独或共同存在,影响该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论 c-abl基因在外显子3、4区的突变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分化、临床分期和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可成为判断该肿瘤恶性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吴春凤;李萌;安牧尔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胎盘组织液-瑞邦注射型骨泰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实验性研究

    目的 观察胎盘组织液-瑞邦注射型骨泰(自固化磷酸钙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材料修复犬的人工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在犬的上、下颌牙槽骨处建立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胎盘组织液-瑞邦注射型骨泰复合材料为实验组、生理盐水-瑞邦注射型骨泰复合材料为阳性对照组、缺损区不加任何物质为阴性空白对照组.观察术后2周和4周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并通过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做组织学评价.结果 病理组织学所见:实验组可见膜内化骨,形成新骨明显,与周围组织连接良好;阳性对照组,可见部分新骨形成,植入体与周围组织连接欠佳;阴性空白对照组,有纤维结缔组织生成.结论 胎盘组织液-瑞邦注射型骨泰复合材料能够积极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作者:王伦海;胡波;付军;王道静;赵静;胡成乙;包虹旭;毕良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D44v6在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设计制作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芯片,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与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原发灶、癌旁正常黏膜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共125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利用这些石蜡标本制作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在组织芯片上检测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分析其表达率与喉癌和下咽癌临床和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CD44v6在原发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癌中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和原发癌(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CD44v6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高分化组明显低于中分化组(P<0.05),而CD44v6的表达率与肿瘤的原发部位、浸润范围、年龄、性别等因素无明显相关.结论 CD44v6在喉癌和下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临床预测喉和下咽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趋势和估计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鲁建光;高艳薇;肖玉丽;金德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NDRG1和E-cadher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NDRG1和E-cadher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例正常大肠组织、58例大肠癌组织中NDRG1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正常大肠组织和大肠癌组织中NDR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0%(9/12)、51.72%(30/58),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7%(11/12)、55.17%(32/58).NDRG1和E-cadherin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低于正常大肠组织阳性表达率;②NDRG1和E-cadherin的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显著相关(P<0.05).E-cadherin的异常表达还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显著相关(P<0.05);③大肠癌组织中NDRG1和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NDRG1、E-cadherin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大肠癌肝转移的有用指标.

    作者:金承俊;朴大勋;金银姬;陈华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PKC抑制剂chereythrine对大鼠皮层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蛋白激酶C (PKC)抑制剂chereythrine对大鼠皮层神经元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影响.方法 采用全细胞式膜片钳技术,检测了chereythrine对大鼠皮层神经元IK的影响.结果 ①chereythrine(20μmol/L)对大鼠皮层神经元IK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1.2±9.62)%(P<0.01);②chereythrine(20μmol/L)可使大鼠皮层神经元IK的电流-电压曲线下移,并呈现一定的电压依赖性.结论 PKC抑制剂chereythrine对大鼠皮层神经元IK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宋春雨;田华;刘冬冬;岳子勇;杨雷;曲丽辉;周晋;李玉荣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HERG钾通道对调节性细胞容量下降的作用

    目的 研究HERG钾通道在细胞容量调节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应用时滞显微摄影技术检测HEK293细胞和HERG-HEK293细胞在不同渗透压时的细胞容量.结果 ①在低渗外液中,经过调节性细胞容量下降(RVD)过程,HEK293细胞RVD率为(77.8±3)%(n=20,P<0.01);HERG-HEK293细胞RVD率为(174±2.6)%(n=20,P<0.01) .容量调节性氯通道阻断剂NFA 10nmol/L、DIDS 100μmol/L,对上述2种细胞RVD过程均有明显抑制作用;②加HERG通道阻断剂Cisapride 100nmol/L后,HERG-HEK293细胞RVD率为(47.4±5)%(n=20,P<0.01).结论 HERG通道可能部分参与细胞容量调节,可能是调节性细胞容量下降的机制.

    作者:李哲;王玲;焦军东;李宝馨;吕延杰;杨宝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CMV、AdV、HBV抗原在IgAN肾组织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HCMV、AdV、HBV抗原在IgAN肾组织中的表达及与IgAN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96例IgAN肾活检组织、80例非IgAN肾小球肾炎肾活检组织和20例血清HBV抗原阳性的IgAN肾活检组织分别进行了HCMV、AdV、HBsAg抗原的检测.结果 ①HCMV,AdV抗原在IgAN肾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②HCMV抗原随IgAN肾小球损伤加重而表达增强(线性趋势检验,P<0.001);③HBsAg在血清HBV阳性的IgAN肾组织中表达率为75%.结论 HCMV,AdV的感染与IgAN的发生可能有相关性.HCMV感染在IgA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BsAg在血清HBV阳性IgAN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增高,且与间质的损伤呈正相关,证实了HBV感染参与IgAN的进展.

    作者:朱骥伟;张英博;张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雷公藤内酯醇对人喉癌Hep-2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L)对人喉癌Hep-2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喉癌Hep-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法(TUNEL)评价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雷公藤内酯醇对喉癌Hep-2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10~40ng/mL的雷公藤内酯醇作用48h后能明显抑制Hep-2细胞的增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透射电镜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结论 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雷公藤内酯醇能明显抑制喉癌Hep-2细胞的增殖,并可诱导喉癌Hep-2细胞凋亡.

    作者:张天虹;高箐;李玉茹;封玉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微波照射对牙本质钙、磷含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微波照射对人离体牙牙本质钙、磷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7对同名前磨牙,每对同名牙按照实验要求制备成4个试件,并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处理组分别用40W微波照射牙本质面3s、5s和7s后,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检测牙本质的化学成分.结果 牙本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P、O、Mg、Na和Cl等.微波照射后牙本质中的钙、磷含量以及钙/磷比值未发生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 40W微波照射7s以内对牙本质的钙、磷含量以及钙/磷比值没有影响.

    作者:谢晓华;王博;郭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P-选择素在脑梗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P-选择素(CD62p)在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法测定50例急性期脑梗死(其中20例2周后复查)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PAF、CD62p水平,同时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血小板参数,并记录头部CT所示梗死体积及部位,测定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其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①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外周血PAF、CD62p水平明显升高,恢复期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血栓形成较腔隙性脑梗死PAF、CD62p水平明显升高(P<0.01);②PAF与CD62p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梗死体积、收缩压及神经功能评分呈正相关;与血小板计数(BPC)呈负相关,且PAF与CD62p之间呈正相关;③不同梗死部位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P-选择素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作者:刘婷婷;陈立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热疗对纤维肉瘤S180株的抑瘤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

    目的 探讨热疗对纤维肉瘤S180株的抑瘤作用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 40只昆明小鼠,接种S180肿瘤细胞株后用加热进行实验干预,标本于实验后6、2、54h取材,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RT-PCR检测bcl-2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热疗对纤维肉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可以诱导纤维肉瘤S180株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使发生G1期阻滞,下调Bcl-2基因.结论 热疗可以诱导纤维肉瘤S180株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使发生G1期阻滞,下调bcl-2基因,为进一步的基因配合热放疗治疗肿瘤和选择肿瘤放化疗结合时机和化疗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崔亚利;焦明秀;王国文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三氧化二砷耐药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与三氧化二砷(As2O3)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用3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或骨髓,用RT-PCR方法检测GSTπ的表达.结果 APL细胞的GSTπ表达率为36.7%.其中应用As2O3治疗的初治组GSTπ表达率为25%,治疗后复发和耐药的APL的GSTπ表达率为60%,复发或耐药组表达较初治组GSTπ表达明显增高(P<0.05),GSTπ表达较高者临床缓解率低(P<0.05).结论 GSTπ高表达与As2O3耐药密切相关,GSTπ的高表达可作为治疗APL耐药的一个标志.

    作者:王树叶;曲洪澜;曹峰林;段丽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Ets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进展

    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 (Ets)转录调控因子是由美国Frederick国家癌症研究所发现的.早是在鸟骨髓成红细胞增多症病毒E26所表达的融合蛋白中发现癌基因v-ets.随后,一系列细胞Ets (c-ets)基因被发现,这些Ets基因与E26拥有高度保守的同源序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Ets在结构、功能以及调控机制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作者:肖晓辉;温海霞;刘国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同步放化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若干问题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癌总数的75%~80%,由于缺乏早期诊断方法,因此待确诊时75%患者属于中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1].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LANSCLC)易出现远处转移,而目前尚无有效控制远处转移的治疗手段

    作者:石磊;乔文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