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274/R
  • 国内刊号:11-2274/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7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171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针刺研究杂志   2000年1期文献
  • 艾灸结合免疫调节剂对肿瘤细胞c-erbB-2 mRNA表达的影响

    用Northerm印迹分析艾灸结合免疫调节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机制.结果显示,艾灸及其结合免疫调节剂可明显降低c-erbB-2mRNA的表达水平.表明艾灸及其结合免疫调节剂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与下调c-erbB-2基因转录水平,进而降低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裴建;陈汉平;赵粹英;蒋惠秋;钱连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cAMP、cGMP含量的影响

    本实验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大鼠实验性糖尿病,以坐骨神经中cAMP、cGMP作为检测手段,观察了针刺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糖尿病大鼠(DM)坐骨神经中cAMP、cGMP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大鼠(ND)(P<0.01),而给予STZ糖尿病大鼠针刺治疗4个月后,针刺治疗组(Ac)坐骨神经中cAMP、cGMP含量与造模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提示针刺可防止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中cAMP、cGMP含量的下降,对神经轴突的再生与修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昕;王宏才;田德全;陈丁生;朱丽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隔药饼灸对乏氧肿瘤细胞及肿瘤放疗免疫系统的影响

    采用隔药饼灸结合137射线放疗对实体瘤(HAC)小鼠进行研究,不同时间肿瘤体积及瘤重抑制率表明,艾灸能增强对乏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小鼠荷瘤后NK、LAK、IL-6活性及IL-2含量均明显降低,放疗后除NK活性外,均进一步降低,经艾灸治疗可以明显提高NK、LAK及IL-6活性和IL-2含量,其中LAK活性达到正常水平.提示隔药饼灸可促进肿瘤放疗后免疫系统损伤的恢复.

    作者:黄晓;周玉艳;欧建文;陈朝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挑筋法诱导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建立佐剂型关节炎模型,观察挑筋疗法的抗炎免疫作用,且运用末端标记法检测挑筋法对大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挑筋疗法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消退足部肿胀,使跖围减小,胸腺重量及厚度较模型组有显著下降.挑筋组和药物组(地塞米松)均出现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40.86%±3.35%、38.51%±3.59%,两者无明显差异(P>0.1).实验表明,挑筋法可诱导大鼠胸腺细胞凋亡.

    作者:明顺培;童娟;罗健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耳-体穴电针对实验性胆囊炎家兔胆囊运动功能的影响

    对家兔做胆囊造影后,通过X线检查胆囊运动的实时变化来了解胆囊运动的功能状态.实验性胆囊炎家兔的胆囊较正常家兔有所扩大,运动障碍明显.耳-体穴电针对轻症胆囊炎家兔的胆囊能加强其收缩运动,在1小时后就见胆囊明显缩小,其效果超过胆囊收缩素(CCK),但对重症胆囊炎者无明显作用.说明耳-体穴电针不仅可以作为治疗胆囊炎、改善胆囊功能障碍的手段,而且可作为一种激发措施来判断胆囊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

    作者:许玉岭;叶燕燕;朱元根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对肥胖大鼠杏仁核作用的研究

    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雄性大鼠制造肥胖动物模型,并观察针刺对其摄食、体重、脂肪、杏仁核组织单胺类神经介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明显降低肥胖大鼠摄食量、体重、Lee's指数、脂肪量,说明针刺具有减肥作用.本文可见,肥胖大鼠杏仁核酪氨酸(Tyr)、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A)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而5-羟色胺(5-HT)和5-Hr/5-羟吲哚乙酸(5-HIAA)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针刺治疗取得良好减肥效应,同时肥胖大鼠杏仁核Tyr、DA水平明显回升,5-HT和5-HT/5-HIAA水平明显回降.提示,针刺对肥胖大鼠杏仁核的良性作用可能是其实现减肥效应的中枢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志诚;孙凤岷;朱苗花;王沂争;魏群利;苏静;袁锦虹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对暂时性脑缺血脑内一氧化氮合酶及神经细胞死亡的影响

    采用暂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和组织化学、TUNEL细胞标记等实验技术,观察神经细胞死亡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水平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暂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内NOS表达显著增加,且引起延迟性细胞死亡,包括坏死与凋亡.电针可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在存活细胞增多的基础上,TUNEL阳性细胞的比例有所增加;与此同时,电针亦使脑内NOS表达显著减弱.提示电针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可能与其下调NOS、减少NO的过量生成有关.

    作者:董裕;李荣;程介士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后猫大脑皮层不同温区ATP酶活性及P物质含量比较

    本实验选用家猫,在红外热像仪监视下,选取针刺后皮层温度较高和较低部位的组织进行分析,用酶学方法测定Na+,K+-ATP酶活力,放射免疫方法(RIA)测定P物质(SP)含量.实验结果如下:针刺后,皮层温度较高部位(34.9±1.13℃)的Na+,K+-ATP酶活力与皮层温度较低部位(33.38±1.03℃)比较,有明显升高(P<0.01);皮层温度较高部位SP含量亦较温度低部位显著升高(P<0.02).结果提示,针刺后大脑皮层某些区域温度的高低可能与中枢Na+,K+ATP酶活力增强有关,同时和中枢SP的功能活动有关.

    作者:马春红;谭连红;赵相杰;张栋;付卫星;王淑友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家兔扣带回前部痛单位的电活动及其受体机制

    用玻璃微电极记录方法在清醒麻痹的家兔上探讨扣带回前部(ACC)痛单位的电活动及其对外周伤害性刺激反应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ACC的痛单位占引导神经元数的9.5%;其中,痛兴奋神经元122个,占痛单位的81.3%;痛抑制神经元28个,占痛单位的18.7%.除对照组外,大多数痛单位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均明显受受体拮抗剂或激动剂如酚妥拉明、氟哌啶醇、阿托品、地西泮、赛庚啶等的影响.提示:扣带回前部参与痛信息的管理;外周神经及中枢许多相关核团可能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5-羟色胺或组胺等多种神经递质及相关受体共同调制ACC痛单位的电活动.

    作者:莫书荣;黄忠致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鼠艾灸血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运用艾灸血清和小鼠胸腺细胞瘤(EL-4)进行细胞培养,观察艾灸血清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形态、细胞周期及DNA断点的影响.结果发现艾灸血清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引起肿瘤细胞在形态上发生较典型的凋亡改变,影响肿瘤细胞由S期向G2M期的转变过程,提高肿瘤细胞DNA断点标记阳性率.说明艾灸血清中可能含有某些已知或未知的能对肿瘤细胞生长产生抑制的成份.

    作者:陈云飞;赵粹英;陈汉平;秦慧莲;方舫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本文就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中有关针刺对脑缺血组织损害的修复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研究结果及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作者:何世铭;马秀林;朱长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内经>中针刺获效影响因素的探讨

    本文探讨了<内经>中针刺获效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①体质因素;②神气因素;③年龄与形体因素;④时间因素;⑤补泻因素;⑥针刺浅深因素;⑦针具因素.提示以上各因素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针刺获效和得气,故临床上必须依据<内经>针刺原理指导其针刺的运用,以提高临床效果.

    作者:孔庆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对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本文分析了当前在经络实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络实质至今未能有统一认识的主要原因,认为把经络实质问题可以简化为经穴-脏腑相关问题,根据人体神经系统的特点,把经穴-脏腑相关问题进一步分解成和脊神经有关的以及和脑神经有关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使经络实质研究问题简化,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较容易进行,并阐明了对待古典经络理论的态度.

    作者:王毅;蒋大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罐灸并用治疗带状疱疹92例

    本文以针罐灸并用治疗92例带状疤疹患者,均获痊愈,治疗少2次,多6次,平均治愈次数为3次.临床实践证明,三法齐用,止痛快,奏效迅速.

    作者:高远丽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阳陵泉穴缓解胆绞痛的即效性观察

    本文观察了采用阳陵泉穴针刺方法对胆绞痛患者首诊的疗效.用毫针从阳陵泉穴向胭窝方向刺入1.5寸,采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30分钟,每隔3分钟行针1次.结果79例首诊患者中显效67例,显效率为84.81%,平均显效时间为5.55分钟;总有效率为93.67%,平均有效时间为7.71分钟.提示用泻法针刺阳陵泉穴能迅速、有效地缓解胆绞痛.

    作者:陈卫华;俞红五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脑干视觉诱发电位和脑地形图在头针脑炎皮层盲中的动态变化

    本文通过对2例病毒性脑炎皮层盲患儿的治疗,观察了脑干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脑地形图在头针脑炎皮层盲中的动态变化.以毫针沿皮刺头穴的双侧足运感区、视区及风池穴并连接电针仪,结果显示头针有促进病理性脑电波恢复的作用,从而降低了脑炎导致失明的致残率.

    作者:于澎;吕雷;孙领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特定穴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65例临床观察

    本文探讨了胃肠经特定穴位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将65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四型,16例溃疡样消化不良,13例反流样消化不良,27例动力紊乱样消化不良,9例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对四型之间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MTL进行比较,结果:溃疡样、反流样、非特异性消化不良之间疗效无差异(P>0.05),但动力紊乱样消化不良疗效与其它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浆MTL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法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疗效满意,且能改善患者的血浆胃动素MTL浓度.

    作者:王勇;陆智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和中药对癌症疼痛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

    对90例具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的癌症病人分别进行了针刺镇痛、中药内服外敷镇痛、WHO药物3级止痛阶梯和针药结合治疗.结果表明,针刺组和中药组镇痛效果优于西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针刺和中药镇痛优于西药止痛,针刺和中药结合治疗癌症疼痛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章梅;夏天;吴少华;张仲海;张燕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针刺加针刺增效药麻醉肺切除临床研究

    自1995年1月~1997年6月我院针药麻组应用手法针刺穴位加针刺增效药静脉复合麻醉施行肺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研究40例,使病人在浅麻醉状态下持续手法捻针完成肺切除手术,同时设全麻对照组40例.结果针药麻组静脉复合液用量与全麻对照组比较,减少用量45%;针麻效果优良率78%,成功率100%.该方法不同于以往辅助用药,一改过去的被动用药为主动用药.

    作者:童稳圃;周红;刘圣灵;张敏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