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研究杂志

针刺研究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针刺麻醉
  • 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际刊号:11-2274/R
  • 国内刊号:11-2274/R
  • 影响因子:1.65
  • 创刊:1976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171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哥白尼索引(波兰),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针刺研究杂志   2008年1期文献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开颅术围术期脑损伤相关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颅脑手术围术期脑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选择脑瘤择期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选取双侧合谷、曲池和足三里、三阴交两组穴位,用HANS穴位刺激仪从麻醉前30 min开始实施TAES至术毕,刺激频率2/100 HZ,强度8~12 mA.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持续吸入七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维库溴胺维持麻醉.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颅内操作60 min(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抽取颈内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100β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ET水平在T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GRP水平在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IL-6在T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在T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S100β在T1、T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AES可以调控CGRP/ET,使脑组织微循环得以改善,还可能通过调节IL-6水平而降低其介导的促炎性反应,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等,对颅脑手术围术期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作者:王均炉;任秋生;沈财成;谢文霞;郑瑞献;倪剑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针灸研究行动计划2007国际针灸学术专家论坛通过

    2007年11月19-21日,来自美国和日本7所大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国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内地25所高校的针灸相关学科专家和校(院)长,以及长期从事针灸学研究和关注针灸学发展的学者云集北京,共同探讨了针灸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针灸未来发展方向等医学界关注的关键问题.这次会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针灸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相关部门的学者、专家和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针灸与先天性免疫

    针灸作为一种调节人体功能的手段,除了作用于神经系统之外,很多研究结果显示:针灸也作用于免疫系统,尤其是先天免疫系统.先天性免疫系统由细胞因子、补体和产生细胞因子的免疫细胞组成,其核心是由细胞因子形成的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免疫细胞通过细胞因子的相互促进和抑制,从而达到调节炎性反应/抗炎、疼痛/抑制疼痛、细胞繁殖/细胞凋亡等多种目的.另外,先天免疫与神经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同细胞因子对外周神经和中枢神经的许多疾病过程起着诱导或治疗的作用;同样,神经系统则通过迷走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不同的免疫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功能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针灸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已有不少报道,它们为针灸对先天免疫功能的调节提供了一些证据.为了进一步了解针灸是如何调节免疫功能的,本文提出一个细胞因子的系统检测方法.此法选取炎性反应/抗炎、生长因子和金属蛋白酶等有代表性的细胞因子,系统地评价针灸的作用,为探索针灸的免疫机制提供一个较全面的实验基础.

    作者:彭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病理条件下的神经可塑性及在针灸研究中的可能应用

    大脑由可塑性极强的神经元组成.许多病理因素通过神经可塑性的分子细胞学机制诱导出特异性的神经活动模式,从而在细胞学水平引起脑的病理生理变化.这一逐步完善的理论不仅为理解诸多极为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亦为将来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行的途径.针灸效应的生物学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证据表明:经穴信息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并通过重塑神经元活动模式(可塑性)达到某些治疗效果.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这里以药物成瘾中神经可塑性作为范例,论述外周刺激如何利用神经可塑性改变脑的功能.药物成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通常被定义为无法自拔的药物使用.充分证据表明:反复使用某种依赖性药物后,中脑边缘多巴胺(DA)系统的神经回路会发生一系列病理性的持久变化,从而导致动物情绪上的巨大变化.发现、鉴定和总结成瘾性药物在中脑边缘DA系统引发的长时程细胞学变化,是目前揭开成瘾的神经学机制的一条可行之路.突触可塑性变化是长时程神经变化中进展快、深入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以药物成瘾为例,阐明在特定病理条件下神经系统中可塑性的普遍机制和在针灸研究中的可能应用.

    作者:赵慧英;牟萍;董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及探讨

    循证医学在西方的兴起为针灸研究带来新的评估方法及新的挑战,近年来发表的针灸研究文章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对这些研究的系统评价不仅帮助我们了解当前研究的结果,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在研究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单凭一种设计并不能回答所有问题.目前西方采用多种针灸对照方法进行的不同试验设计已有报道.从循证医学的观点看,许多中国的针灸试验在设计方法方面存在不足,使结果不具说服力.这些不足主要包括随机方法不恰当或无随机、对照组设立不合理、缺少客观的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者未进行适当的隐蔽、随访时间太短以及统计方法不恰当等.为提高中国针灸临床研究质量,推动中国针灸研究发展到领先水平,应根据针灸本身的特点,努力探索和创新,走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之路,而不是盲目照搬西方药物研究的方法.应发展出既能被严格的现代科学研究标准所接受,又不失中医针灸临床实践精髓的研究方法,从而恰当评价针灸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作者:劳力行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穴一氧化氮生化生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们建立了人体皮肤表面穴位及经脉收集、测量一氧化氮代谢产物的方法.一氧化氮含量在人体心包经和膀胱经经穴增加,经抗菌处理后一氧化氮含量降低.据此,我们得出结论认为一氧化氮在皮肤表面经穴部位高水平是一种细菌参与的非生化酶化学合成过程,除此以外,还与L-精氨酸合成一氧化氮系统相关.一氧化氮介导皮肤交感神经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因此经穴具有低电阻的特性.

    作者:马胜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在介导针灸效应中的作用

    本文结合现代神经科学前沿的研究,探讨了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在介导针灸效应中的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属于两个较大的蛋白调节因子家族,它们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细胞内第二信使转导系统起到调节细胞功能的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与疼痛、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等密切相关.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神经营养因子和细胞因子在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凋亡、突触可塑性及神经细胞髓鞘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信息的逆向运输,受电刺激掌控的释放和信息转导机制,并据此提出了作为针灸作用机制可能性之一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

    作者:杜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电刺激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及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干细胞(endogenous neural stem cells,eNSCs)的认识.eNSCs和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贯穿生命始终,而不是传统学说所述的出生后神经细胞不再分裂.在脊髓,这些细胞将分化成成熟的少突胶质细胞及其它胶质细胞.笔者基于近年来植入功能性电刺激器(FES)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工作,回顾了在正常或损伤的实验动物中,将FES植入大脑皮质或周围神经干可以增加脊髓内eNSCs的分化与增生,进而促进脊髓再髓鞘化及组织修复等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将eNSCs和FES的研究工作与针灸,尤其是电针治疗相结合的可能性.

    作者:李群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