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客观评价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将175例患者分为针刺组(90例)和西药组(85例).针刺组采用电针双侧三阴交穴(疏密波,2/100 Hz,刺激强度8~10 mA),每周治疗3次,1个月为l疗程,连续3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尼尔雌醇,每次2 mg,每月2次,连续3个月.对已绝经者,第3个月开始加用甲羟孕酮,每天6 mg,连用10 d.疗效评价包括:症候积分量表中症状改善程度及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检测(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3个中心共纳入175例病例,157例完成试验.针刺组在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评价症状积分均极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治疗后血清FSH、LH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E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针刺组在LH和E2水平的改善上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电针三阴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良性调整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电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之间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夏晓红;胡玲;秦正玉;周军;李梦;李伟莉;田丽颖;章一涓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危重疾病之一,针刺治疗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公认.近年来,许多科研工作者通过对针刺频率、刺激时间、刺激强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不同针刺刺激参数所产生的治疗效应不同,其结果不仅有利于分析针刺起效的因素,并且可以寻求优针刺参数组合,为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魏媛媛;樊小农;王舒;石学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PET技术与CT技术的融合,实现了结构和功能的融合,代表着核医学影像发展的未来.利用PET-CT技术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有利于阐明针灸作用物质基础(神经递质及其它物质)与效应(针灸作用及其机制)的对应关系,为针灸效应中枢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文从PET-CT技术的特点、运用PET-CT进行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研究的优势、需注意的问题和可能取得的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作者:曾芳;刘旭光;唐勇;梁繁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腧穴是针灸处方的基本要素之一,恰如中药处方要考虑中药的性质一样,针灸处方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每一个腧穴的特性.中药之药性可以表现为升降浮沉、寒热温凉、五味、归经、毒性及中药的功能等方面,然而腧穴的穴性又该如何去认识呢?我们采用与中药类比的手段,对腧穴的穴性进行了归纳、总结,与中药相对应,穴性则可表现为升降浮沉、寒热、针感、经络归属、不良反应及功能等方面.对穴性的把握,将更加有利于准确选穴、配穴,增强疗效,缩短疗程.
作者:王军;赵吉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针灸治疗歌赋对腧穴主治内容的普及推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等院校各版<针灸学>教材中不仅选录了大量针灸歌赋,还选取了部分歌赋病症治疗内容作为腧穴主治病症.由于其中一些歌赋所载病症治疗内容的来源还有待考查,所以,在引用时应当注意两个问题:(1)歌赋中的腧穴主治病症,在此前后很少有文献记载,如:丝竹空主治齿痛、地五会主治耳呜、商丘主治黄疸、冲门主治崩漏带下、三焦俞主治痢疾等,其临床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应当慎重引用;(2)歌赋作为一种文献载体,文献本身在其流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错误也会反映到歌赋中,如:浮白治疗瘿气、阳纲治疗目黄、意舍治疗呕吐食不下、石关治疗不孕、哑门治疗瘛疯等,教材编撰者应当慎重对待这些存在讹误的腧穴主治病症及歌赋.
作者:武晓冬;黄龙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针灸古籍中的某些经穴图和经脉图,由于在外形上很相像,而今人又很少见到典型的古代经脉图,因此长期以来一直将经穴图误认作经脉图,在学术上造成混乱.本文论述了正确鉴别二者的重要性,通过列举二者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了应主要通过古代针灸图的图注文字及图的绘制形式两个方面来对其进行鉴另q,对在具体鉴别中易于混淆的一些针灸图做了详细说明,并且指出必须尽可能多地掌握针灸图的内在信息,综合分析,才能从根本上正确鉴别经穴图和经脉图.
作者:申玮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王雪苔针灸论集<雪苔针论>于2008年8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王雪苔研究员,白1948年从事中医研究以来,在针灸学、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等学科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针灸学领域,其研究工作更是包括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
作者:黄龙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