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上海市青少年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现状。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5—9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上海市4个区8所普通高中、8所职业高中、8所初级中学和2所普通高校,共计4942名学生接受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中男性2456名,女性2486名,平均年龄(16.84±1.53)岁。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尤其是妊娠和避孕知识,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和阶段差异。青少年对性相关行为的态度较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一夜情和多性伴的接受率分别为66.9%、62.7%、34.0%、28.1%和2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接受态度与性别、教育阶段、安全套与性病知识及恋爱行为有关(P<0.05)。结论上海市青少年掌握的生殖健康知识较匮乏,对性相关行为的态度较开放。应重视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教育及观念引导,帮助青少年构建系统、完整、全面的生殖健康知识技能体系。
作者:娄洁琼;施榕;徐刚;段慧钧;杨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开展老年友好城市的相关指标评估,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对上海市静安区1500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核心指标:79.8%认为居住地行走方便,90.3%认为上海的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出租车适宜各种行动能力的人(包括肢残、视残、听残者),94.8%认为住房支出支付无困难,96.0%认为社区尊老氛围好,56.8%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6.7%担任有偿工作,53.5%参与社会文化活动,99.7%认为所在的社区能得到健康或社区服务信息,71.2%认为如有需要在家可以得到免费或低于市价的服务。一些核心指标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婚姻、户籍、经济来源和经济水平者中差异明显。补充和自选指标:居家养老的设施应有率至少1项和至少4项的分别占98.6%和75.6%,参与社区文体团队的占26.3%,过去1年中参加过至少1项教育培训项目的占55.2%,自评健康状况好的占90.5%。结论社区无障碍硬件环境建设覆盖率较高,尊老氛围好,居家养老服务覆盖较广。老年人对社区活动、各类培训有一些参与。老年人参与当地决策有待提高,自住房屋的适老性改造有待改进,同时要关注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作者:郭亚文;傅华;唐宇扬;吕喆;丁晓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的现状,为制定卫生政策和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2008—2015年对上海市15~69岁常住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结果上海市15~6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逐年上升,2015年为21.94%,较2008年提升了14.97%。在健康素养的3个方面中,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基本技能历年均较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高;健康素养的6类问题中,除了传染病防治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其余素养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各类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在过去8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农村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历年均相对较低且增长相对缓慢。结论健康素养干预成效显著,需要进一步强化薄弱人群的健康素养。
作者:潘新锋;丁园;胡亚飞;陈润洁;范晓宇;夏明康;徐园;顾沈兵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认知训练对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在上海市某街道社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筛查90名老年人,分为认知训练干预组和非认知训练空白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12周(24次)的认知训练,方法为认知训练课程与Lumosity脑功能锻炼软件相结合的综合性认知训练。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 MoCA)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前,干预组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延迟回忆、定向力4个认知领域的评分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注意、语言和抽象3个认知领域的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抽象、延迟回忆4个认知领域的评分及总评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结论认知训练可以部分提高或保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
作者:陈玉明;丁晓沧;刘寒;庄晓伟;俞祺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新模式,针对上海市某区社区高血压患者加以干预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利用文献复习、专家讨论及相关利益方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索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新模式。从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干预的1.5万例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1080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并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管理库中随机抽取未参与干预的588名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协方差的秩和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项目实施前和实施6个月之后在总体健康自评、获得卫生服务质量的评分等方面两次问卷调查数据的变化;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相较对照组,干预组患者总体健康自评有明显改善(P<0.05)。干预组血压维持在较稳定状态,对照组较干预前舒张压升高,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获得高血压病卫生服务质量方面,个人主动性和卫生服务提供系统设计等维度的评分6个月的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基于社区高血压自我管理新型模式的干预对改善高血压患者总体健康状况,稳定血压值,优化高血压服务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任慧;张伟;张宝民;荆丽梅;傅华;许菁;盛新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2002—2011年间上海市静安区社区老年人群缺乏身体活动的程度及变化特征,定量分析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的疾病负担,预估合理身体活动带来的健康期望寿命增益。方法通过上海静安区老年人健康期望寿命研究数据,了解老年人群缺乏身体活动的程度及变化特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比较风险评估(CRA)项目得到脑卒中和冠心病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的相对危险度(RR),采用比较风险评估方法学,计算人群归因分值( PAF)。在静安区健康期望寿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预估参与身体活动后健康期望寿命增长年。结果2002—2011年,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人缺乏身体活动的暴露水平逐年减少,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的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负担呈下降趋势,分别为脑卒中13.80%(9.16%~21.43%)、冠心病16.83%(11.19%~26.76%)。在消除缺乏身体活动这一因素后,预期能为人群带来0.94(0.11~2.70)年和0.65(0.11~1.91)年的健康期望寿命增益。
作者:戴霄天;李彦玲;丁晓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安亭镇“市民健康工程”的实施过程,评价工程实施的效果,为“市民健康工程”的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5年,安亭镇围绕“健康安亭”的总体目标,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健康场所建设和市民健康自我管理活动等为抓手,通过开展“12345”(1项调研、2个载体、3个讲坛、4个项目和5个途径)健康教育项目,积极推动健康进家庭、健康进社区和健康进单位活动。采用现场调查和查阅现有资料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随机抽样法抽取2498名常住居民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2015年,安亭镇居民对“市民健康工程”的知晓率为63.6%,较2012年上升了4.0%;91.7%的市民对“市民健康工程”总体表示满意;户籍人口期望寿命为83.22岁,较2012年提高了0.52岁;传染病疫情控制在较低水平,甲、乙类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101.78/10万;恶性肿瘤现患率为2.43%,与2012年(1.83%)相比呈上升趋势;居民吸烟率为22.3%,低于2012年(25.6%);业余时间参加身体锻炼的居民占45.5%,高于2012年(30.6%);居民2周患病率为6.3%,较2012年(10.3%)有所下降;就诊首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的居民占40.2%,较2012年(38.1%)有所提高。结论安亭镇“市民健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应结合国家、市、区的健康相关政策和当地实际,持续推进“市民健康行动工程”,以应对居民日益增大的健康需求,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作者:许文忠;黄月珠;于宏杰;毛大庆;石国政;张倩;邵月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慢性病是威胁市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上海市坚持政府主导,依法依规防控,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市为抓手,建设“医防融合”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体系,创新传播模式,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公共卫生“互联网+”实践,不断推进慢性病全程健康管理。
作者:蔡淳;周晓伟;姜综敏;程旻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蚊媒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迅速蔓延的趋势,蚊虫及蚊媒传染病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的研究结果提示,蚊虫种群在城市环境的分布及侵害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环境改变等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以往容易忽视的地面雨水井与地下集水井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中蚊虫孳生的重要场所。雨水井蚊虫孳生种群的构成因环境而异,住区环境以白纹伊蚊为主。住区作为城市中人群居住生活的集中地,高人口密度及流动性更利于蚊媒传染病的传播与扩散,因此,城市住区环境的白纹伊蚊的防治成为媒介生物防制及媒介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城市化进程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地下车库及地铁车站数量的增加,地下环境已经成为城市蚊虫孳生与越冬的重要场所,其中骚扰库蚊、白纹伊蚊及三带喙库蚊的孳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地下环境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空间上的中转点和终端,在疾病传播扩散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加强监测与预警。城市环境中三带喙库蚊成蚊与孳生地的频繁发现提示,随着气候变化与城市环境的改变,三带喙库蚊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不断提高,作为乙型脑炎的重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也应成为城区蚊虫监测与防制中需要关注的蚊种。治理积水环境是控制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根本措施,同时做好监测与预警,关注蚊虫种群及密度变化,定期开展蚊虫侵害及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工作也极为重要。
作者:冷培恩;高强;刘洪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健康共治是中共中央及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以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为了健康和福祉而共同采取的行动。本文阐述了健康共治的理论基础以及与党中央“健康中国”重要决策的关系,强调健康共治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完善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机制,来保障全民健康的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文章还介绍了全民健康管理的概念,并从广度、深度、高度三个维度说明了实施全民健康管理所需要考虑的实践性问题:广度就是健康管理应该涵盖全体国民和人的一生过程;深度就是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应由有资质的服务提供者根据以循证为基础制定的健康管理服务清单,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高度则是为使健康管理服务有效落实,在资金保障机制上所需的费用及政府、企业和个人各方应承担的比例。
作者:傅华;陶沙;李江;戴俊明;高俊岭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新发传染病日益增多,对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等构成严重威胁。针对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本市通过加强疾病预防三级网络建设,构建拓展传染病监测体系和搭建多部门联防联控合作机制,建立起敏感、高效、有力的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体系。2003年以来,通过有效防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 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和有效应对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寨卡病毒病和黄热病等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疫情,本市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监测与应对能力明显提升,防控体系通过实战检验日渐完善。面对本市面临的特大型国际城市传染病防控压力日益增大,全球化背景下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形势日益严峻,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技能有待提高,以及传染病防控人员构成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等挑战,本市应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建设,提高传染病监测敏感性与预警能力,建立新发传染病症候群监测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切实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市民健康。
作者:吴寰宇;宫霄欢;陶芳芳;袁政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概述上海市贯彻毛主席“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指示,决策消灭血吸虫病的历史,取得的成绩以及主要的经验和体会。记述血吸虫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和上海市决策消灭血吸虫病的过程,分析消灭血吸虫病的成果。第一战役1956—1959年,动员群众,进入高潮。组织领导班子和参战队伍,开展预防试点。通过群众性“三送三检”普查大便,治疗疾病。结合农田兴修水利整治有螺河道,再由灭螺队伍进行反复化学灭螺,螺情病情下降显著。第二战役1960—1975年,虽经困难时期,但坚持血防,反复斗争,除害务尽。不断改进查病治病和查螺灭螺方法,建立的一本账(病情)、一张图(螺清),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直到消灭。第三战役1975—1990年,巩固、监测。经过反复查病、查螺等监测,共调查22个乡镇。捕获3万只钉螺未发现阳性螺;查病15万人未发现新感染的人和牛;中学生、招工、新生中未发现新感染者。上海市经过35年的长期斗争消灭了血吸虫病。人增寿、地增产,人民幸福生活。
作者:俞顺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016年是第一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召开及《渥太华宪章》发布30周年。由世界卫生组织( WHO)、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将于今年11月21日至24日在上海召开。这是全球卫生界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大事,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对上海的健康事业尤其是健康促进领域发展和取得的成效、经验的认可,更是我们学习借鉴全球先进经验、贯彻实施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建设健康中国,以及向世界展示我国发展成果的良好机会。为此,本刊从今年第1期起陆续刊发了多篇健康城市、健康促进相关的文章,本期又特别组织了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体育、医学院校等部门专家和基层单位作者,撰写了多篇述评、论著和案例,并力求涉及本市推进健康促进过程中更多的领域和人群的健康工作,以集中展示本市健康促进的实践和研究成果,希望对读者有帮助和启发。限于篇幅尚有未能刊出的文章,请读者关注本刊以后各期健康促进专栏。
作者:李光耀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本文针对当前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中存在的“科学健身指导不足”的短板,采取逻辑推理、归纳演绎、文献资料等方法,进行原因分析,介绍了市体育行政部门针对此不足而采取的若干措施,并阐释了主要成效与不足。提出了在未来发展中,以掌握健身知识、推广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理念为核心的“提升市民健身素养工程”将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陈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011年以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指导下,长宁区以社区居民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完善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全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逐步形成融防治一体、多元文化氛围、以中医特色服务为支撑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了社区居民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为开创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健康城市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实践。
作者:葛敏;江萍;马恰怡;朱吉;朱敏杰;郑星;陈戈;王磊;陆旻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卫Ⅶ项目是上海1996—2002年首次实施的由国际组织资助,通过健康促进达到控制慢性病,在国内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开创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卫生项目。项目从根本上颠覆了我国传统的慢性病防控手段与方法,引进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并有效探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通过健康促进达到预防与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和意外伤害的模式与方法,获得并提供有效的经验,以在更大的范围推广和扩散项目成果。项目内容由“机构发展和政策改革”“人力资源开发”“监测”和“干预活动”四大板块构成,四大板块彼此衔接、相互促进。在策略设计上采取“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属地化”“针对特定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和针对不同目标人群的干预”和“强调建立综合干预的执行框架”原则。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直接效果,同时,成功引入了一种国际健康促进防控慢性病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并本土化,创新地形成了一个慢性病综合控制的成功模式和执行框架及技术路线,并有效地培养了一支慢性病综合防控精英队伍并成为慢病防控战线之骨干。从可持续考虑,对慢性病综合防控中应着力推广的五个重要环节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素,以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如何融入疾病控制的具体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作者:顾学琪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癌症生存者面临因癌症的诊断和治疗而导致的身体、情感、精神、社会关系、职业和经济等各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贯穿于其整个生存阶段。癌症已经成为一种慢性病。癌症康复组织参与到社区癌症管理中已经成为社区癌症管理及癌症生存者自我管理有前景的模式之一。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社会心理行为综合干预模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进一步总结和评价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干预模式及进行普及和推广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作者:王继伟;袁正平;罗正年;余金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012年11月上海市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在全市开展大肠癌防治健康教育与免费筛查服务。该项目在对上海市大肠癌疾病负担进行研判的基础上,经过七宝社区3年试点,多方论证后纳入政府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第一轮实施期间,超过100万居民参加了初筛检查,检出大肠癌病例1960人,早期比例达52.8%,是筛查前本市平均水平的4.36倍,同时还检查出了各类癌前期病变7911人,实现了筛查项目的预定目标,充分体现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的立项宗旨,同时为本市开展类似疾病筛查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者:郑莹;龚杨明;顾凯;吴春晓;彭鹏;向詠梅;施亮;张敏璐;仲伟鉴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上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采取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通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系列学习互动,帮助居民进行健康自我管理。针对健康人群,帮助其提高健康素养,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针对患病人群,帮助其了解自身疾病状况,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项目通过近10年在全市社区的摸索与实践,建立了以市区两级爱卫办为主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街镇政府支持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居(村)委会负责落实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了健康自我管理在社区居民中的规模化、社会化推广。截至2015年底,健康自管小组已覆盖全市所有的街道(镇)和居(村)委会,共建小组2.6万余个,近44万名社区居民参与了小组活动。
作者:袁程;魏晓敏;武晓宇;姜综敏;顾沈兵;唐琼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