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综合评价体系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医院内部管理产生的影响.方法: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医院级别、所在区域,选取了三级(2家)、二级升三级(1家)和二级中医医院(3家)开展现场调研和关键知情人士访谈.结果:中医药服务综合评价工作促进了医院的中医办院方向,为管理人员提供了衡量中医药发展水平的抓手,促进了中医药服务规范化和能力提升.但评价指标体系偏重基础,对学科发展水平的区分度略低;该项工作给信息化程度较低的医院增加了工作负荷,并需进一步协调与其他评价体系的关系.结论: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组织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对医院发展的指导作用,并协同外环境改革激发发展中医药的内在动力.
作者:陈多;李芬;王瑾;苏锦英;金春林;赵致平;方欣叶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医院基本建设总体规划为医院搭建建筑的骨架和经络.文章依据实例,介绍了某医院精心编制、有效实施建设规划的实践,具体讲述医院基本建设规划如何制定,分析了规划需分步实施的原因,并对实施中的难点做了总结,以供同行借鉴.
作者:余雷;吴璐璐;潘蓓敏;徐诚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索构建市级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及评价模型,优化门诊患者满意度绩效考核指标.方法:基于顾客满意度模型和PZB服务品质模式编制门诊患者满意度量表,并对上海市6家三级甲等公立医疗机构共计758名门诊患者进行抽样调查.结果:量表信度、效度及结构方程模型(SEM)各项拟合度良好,门诊患者总体满意度为83.52%.专科性医院总体满意度高于综合性医院.患者总体满意度与服务品质的各维度、医院形象、转换成本、忠诚度均有相关性(P<0.01),其中医疗品质中的响应性(0.232)和保证性(0.201)的回归系数大.“医生及时给与专业治疗和咨询”、“医务人员耐心解答疑惑”和“有效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结论:本研究设计的门诊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具有实用价值,可在市级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作者:张礼;李敏;钮骏;丁俭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2013年黑龙江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寻求提高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水平的途径.方法:利用2013年第五次黑龙江省卫生服务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对城乡分布、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状况、身体功能、接受体检状况、自我健康评价状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是否患有慢性病、医保参保类型、一年内是否接受体检、身体功能状况、自我健康评价状况对老年人口的两周就诊率有影响(P<0.05).对于老年人两周就诊率的影响由高到低的因素依次为:是否患有慢性病(OR=7.028)、医保参保类型(P<0.05)、是否接受体检(OR=1.418)、身体功能(0R=1.369)、自我健康评价状况(OR=1.189).结论:应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尤其是加大“新农合”的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保证医疗保险筹资的稳定性,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并建立完善的居民健康档案,完善健康体检机构,注重慢性病的治疗与管理,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业的发展.
作者:高浩;孙宏;吴群红;郝艳华;李叶;何建文;朱欢欢;李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调查我国麻风病流行地区防治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期望、离职意愿等情况,以制订适合我国麻风病预防控制特点的麻风病防治队伍人才战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我国9个麻风病流行省份的17个麻风病防治机构中对157名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7名麻风病防治人员平均年龄(38.24±9.71)岁,从事时间平均(10.13±9.70)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下占36.31%,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占61.15%和2.55%.职称初级及以下占53.50%,中级占30.57%,高级占15.92%.专业类别中临床、预防、医技、护理、管理分别占37.58%、17.20%、12.74%、22.29%和7.01%.接受专业培训平均(36.66±76.38)d.对重症麻风病人不能诊断和处理的占50.35%,有10.19%的人要求调换岗位,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职称、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年限和激励措施是影响其就职意愿的主要因素,职称和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年限是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我国麻风病防治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改善薪资福利待遇等激励措施,方可吸引、鼓励优秀人员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如期完成《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的目标和任务.
作者:周国江;王景权;旷燕飞;李晓静;宁湧;武文斌;张国成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对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慢性病防控能力开展评估分析,以了解该市慢性病防控能力基本情况及现有能力.方法:通过“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调查(疾控系统)”网络问卷,对2013年上海市疾控系统的慢性病预防控制能力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在机构配置情况方面,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区(县)级疾控中心均设立了专门的慢性病防控科所或以慢性病防控为主要职责的科所,2013年全市慢性病防控经费3 541万元,慢性病防控在岗工作人员有287人,占在岗总人数的8.4%.在政策制定能力方面,上海市及15个(88.2%)区(县)级政府制定了慢性病预防控制综合规划,12个(70.6%)区(县)有现行慢性病防控实施方案.合作参与能力:与媒体开展合作的比例较高,上海市疾控中心及部分区(县)级疾控中心参与过慢性病政策制定.教育培训指导能力:市级、14个(82.4%)区(县)级疾控中心均举办过慢性病防控培训班.在监测能力方面,上海市疾控系统开展了死因监测、慢性病危险因素相关监测及恶性肿瘤病例报告.在干预能力方面,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均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干预,但开展危险因素干预的比例不高.在评估能力方面,上海市疾控中心及16个(94.1%)区(县)级疾控中心均对辖区内慢性病应对情况开展了定期评估.在科研能力方面,共主持慢性病研究领域的国内课题43项、国际课题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慢性病相关论文116篇,但未获得慢性病领域科技进步奖.结论:该市慢性病防控工作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不足,面对日益增长的慢性病防控需求,需要从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强经费保障与投入、人员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多部门合作交流.
作者:阮晔;程旻娜;彭鹏;姚海宏;施燕 刊期: 2016年第06期
通过回顾20世纪80年代至今捆绑支付在美国的发展、4类捆绑支付的主要模式及具体内容,分析捆绑支付对医疗服务提供方、需方(患者)以及医疗保险方的作用机制及其优点与局限性,并总结实施捆绑支付的必要条件,从短期和长期两个不同角度为我国医疗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借鉴.
作者:茅雯辉;陈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江苏省县级公立医院效率,为推进医改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咨询等方法筛选医院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与秩和比(RSR)方法对江苏省42家县级公立医院效率进行评价.结果:2015年42家县级公立医院总体效率均数为(0.939±0.087),23家(54.76%)医院总体有效,16家(39.10%)医院为边缘有效,3家(7.14%)医院非明显有效;42家医院RSR评价被分为“差”或“中”档20家(47.62%),“良”或“优”档22家(52.38%).结论:江苏省县级公立医院总体效率不高,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间效率存在差别,需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等以提高医院效率.
作者:钮庆璐;熊季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塔城市农牧区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方法:2015年7-8月,采用典型抽样对塔城市恰夏镇卫生院和牧业医院所属的31所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卫生服务情况(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36名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访谈7名关键知情人.结果:调查地区村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水平不容乐观,农牧民切实所需的医疗设备配置严重不足;卫生人员匮乏、业务素质偏低是制约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遍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呈弱化的趋势.访谈发现:村卫生室以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主;卫生人才紧缺;现行工资待遇差是卫生人才不愿意来和长期留下的主要原因.结论:塔城市农牧区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面临着与普通农村地区不同的、更具有地域特点的问题.政府应因地制宜地构建适合农牧区的、差异化的人才吸引优惠政策,完善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加强其业务能力培训,同时有效落实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本设备配置水平,逐步完善村卫生室服务功能.
作者:蒋佩;李新辉;陈江芸;贾学斌;李文平;加依尔别克;韩林俐;王谨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探索家庭医生满意度的客观构成,并分析不同满意度结构因子背后的影响因素.方法: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了解满意度结构因子构成,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满意度因子影响因素.结果:满意度可解构为工作环境、绩效激励、协同支持因子,与职业认知、团队模式、工作能力与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不同满意度因子的主导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应有导向性地逐步提升家庭医生的满意度.
作者:黄蛟灵;梁鸿;张宜民;王欣国;张伟胜;张建敏;汪潮;陈翔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测算广东省某市乡镇卫生院中医科2010-2014年服务提供效率,评价广东省基层中医服务发展过程中的效率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方法:调查广东省某县级市17个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情况,选取投入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中医服务提供效率进行计算.结果:多数乡镇卫生院达到DEA有效,服务技术的发展对中医服务效率与生产率的变化起到了主导作用.结论:乡镇卫生院在发展中医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投入,调整服务结构,发展服务技术.政府部门应当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科学规划中医服务的发展.
作者:彭凯;段磊;叶婷;张亮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山东省2014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情况,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统计描述、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对山东省卫生人力资源情况及其公平性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卫生人力资源按人口分布基尼系数均低于0.2,按地理面积和经济水平分布基尼系数均低于0.3,护士比例偏低,存在地域性差异.结论:山东省17地市卫生人力资源总体配置良好,但是人力资源结构有待优化,地理公平性和经济水平公平性需引起重视.
作者:刘楚;王国文;尹爱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在分级医疗的背景下,医联体因能合理整合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基层首诊作用,有效缓解基层医疗资源利用严重不足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安徽省借公立医院改革的契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组建了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简称“县域医共体”).文章在分析总结安徽省县域医共体的实践经验和初步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医共体建设的建议,以期对医共体下一步的工作推进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王文婷;陈任;马颖;秦侠;谢瑞谨;冯立中;胡志 刊期: 2016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安徽省合肥、阜阳两市中心血站卫生资源配置现状,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采供血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调查表”对合肥、阜阳中心血站卫生资源配置现状进行调查,对于问卷中未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采用现场访谈的形式询问.后将收集到的数据与全国近五年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合肥、阜阳两市血站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总人数77.94%和71.76%,两市血站在编人员数均不足工作人员的25.00%.合肥血站初级职称卫技人员125人,占总人数的78.62%,没有无技术职称人员,阜阳血站尚有无技术职称人员4名.合肥和阜阳血站业务收入分别占总经费来源的84.52%和96.47%.结论:合肥、阜阳两市中心血站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政府对无偿献血事业的重视不够、财政投入不足.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对采供血事业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无偿献血的认知,探索建立机制新、活力足、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以确保为社会提供充足安全的血液和服务.
作者:杨舒馨薏;洪倩;蔡广菊;孙幸幸;周伟强;郝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我国面临着严重的医养分离问题,致使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与长期照护需求的满足限制重重.文章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与长期照护体系建设现状出发,梳理相关政策,系统总结各类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与功能定位,剖析并明确医养分离问题的现状及社会影响,力争为我国医养整合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方律颖;万瑾;万和平;陶雷;杨颖华;王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多的国家.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带来了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长期化与多样化发展,长期照护需求急剧迸发并呈现社会化趋势的挑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2015年更新的“健康老龄化”作为全新视角与战略指导,建设医养整合性体系成为了成功应对老龄化的关键之举.优化我国现有医疗卫生体系与长期照护体系,构建医养整合体系成为了必经之路.
作者:方律颖;万瑾;万和平;陶雷;杨颖华;王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
为应对老龄化,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发达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养整合体系,为我国提供了经验与参考.文章系统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地区医养整合体系的建设历程、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体系建设在体系框架、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服务内容、统一需求评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成功经验,挖掘体系优化的策略导向,助力我国医养整合体系的建设.
作者:杨颖华;万和平;陶雷;万瑾;方律颖;王颖 刊期: 201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