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 主管单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
  • 国际刊号:1671-7104
  • 国内刊号:31-1319/R
  • 影响因子:0.50
  • 创刊:1967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242
  • 全年订价:2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6年5期文献
  • 医学波形格式编码规则MFER的解析和实现

    目前,尚没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可以对所有常见医学波形进行统一规范地编码.针对该问题,日本IS&C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标准----医学波形格式编码规则(Medical waveform Format Encoding RuIes,MFER).介绍了MFER的产生、现状和特征,并对MFER标准作详细的分析.

    作者:张立东;段会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医疗设备维修策略与管理体系的建设

    讨论了医疗设备的几种维修模式,并根椐确立的模式建立相应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体系.

    作者:袁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维修检验设备的体会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设备更新换代愈来愈快,技术含量愈来愈高.检验设备与其他医疗设备相比,又具有其特殊性,一是不仅种类繁多,原理各异,而重要的是其专业性强,除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一体外、还要有一定的临床检验知识;二是检验设备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诊断设备,主要是对血液、体液等进行定量检测,测量的准确度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因此,如何维修好这些高技术含量的设备,使其能常年可靠地运行,又大限度地延长使用寿命,就成了维修人员关注的重点.下面是本人从事维修检验设备十几年来的一点体会,介绍给同行,供参考.

    作者:鲍群成;刘文超;杨桂强;李小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智能化医用电气安全参数测试仪器的设计与实现

    介绍一种采用单片机、高电压控制电路、继电器组合网络技术实现医用电气设备安全测试功能,用于测量医用电气设备的连续漏电流和患者辅助电流、电介质强度、保护接地阻抗等安全参数.适用于Ⅰ类、Ⅱ类、内部电源的B型、BF型、CF型等不同类型的医用电气设备的安全测试.

    作者:郭红蕊;徐岩;耿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医疗器械检验操作规范》简介

    我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的编写工作起步较早,对我国药品检验水平的整体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对药品检验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但在医疗器械方面,过去缺少这样的规范.而医疗器械与药品一样,其产品质量与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

    作者:徐红;杨昭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SPR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综述了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和相对于常规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并简要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作者:翁璇;郑小林;杨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基于超顺磁珠的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的设计

    介绍采用激光直接加工法制备微流控芯片,建立基于超顺磁珠的化学发光微流控免疫分析系统,用于甲胎蛋白的测定.芯片系统可以在20min内完成AFP的分析,所需要的标本量和试剂量为5μl,线性范围在1~800ng/ml.

    作者:黄辉;郑小林;潘静;赵志强;蒲晓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智能胶囊式测压系统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介绍研制开发的智能胶囊式测压系统.智能胶囊体积小(10mm×20mm),工作寿命长(130-200小时),可以完整记录慢传输性便秘(STC)患者全结肠的高幅传输波(HAPCs)数量.通过对10例STC患者和15例健康人的临床对比实验,STC患者的平均全结肠HAPCs数目明显低于健康组(12.4±3.3 vs.18.5±3.7,p=0.013).该系统可为STC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张文强;颜国正;张根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一种实用的安全电子病历模型

    提出了一种数字签名在电子病历系统中应用的模型.使用数字签名技术,实现认证机制及医生签名,同时构建一个公证方数字签名服务器进行第三方数字签名,以实现公证机制,防止他人修改医生的报告以及防止医生事后自己修改自己的报告.病历数据库保存经过签名的数据,以保证电子病历资料的真实性和法律上的有效性.

    作者:祝元仲;钟乐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PACS影像工作站图像浏览功能的设计

    介绍了从控制系统角度出发设计基于DICOM3.0标准的PACS图像浏览功能模块的方法,并着重说明了DICOM文件解读器和图像文字信息映射转换器两个主要控制单元.

    作者:李峰;周荷琴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呼吸衰竭救治用一氧化氮供气系统的研制

    可吸入性一氧化氮(NO)在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综合症、高血压和一些与肺有关的许多疾病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针对目前一氧化氮呼吸衰竭救治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一台临床试验用呼吸衰竭救治用一氧化氦供气系统样机,并进行了连续的试运行.结果显示,该供气系统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NO浓度,NO2/NO的比值约为2.7%,达到了临床救治中要求的NO2/NO小于5%标准.该样机只要在有空气和电的地方就能提供NO,因此与目前临床应用的一氧化氮供气系统相比有明显优点.

    作者:胡辉;王贺礼;李劲;何俊佳;何正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B超动态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

    介绍了利用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的EP1C6Q240型FPGA芯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FlR型动态滤波器.文中给出了滤波器的硬件结构图和参数生成的过程,并对使用该动态滤波器的B超成像系统采集的图像和使用常值滤波器的B超成像系统采集的图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作者:王雷;沈毅;王小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无线医疗监护技术综述

    无线医疗监护克服了传统有线医疗监护技术的局限,使人们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生理和病理的监护.先概述了无线医疗监护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并对适用于无线医疗监护系统的生理信息与数据采集技术和无线数据传输技术进行了讨论,然后通过列举无线医疗监护系统的代表性研发和应用实例描述了无线医疗监护技术的现状.后对无线医疗监护技术发展前景及其关注的课题作了展望.

    作者:严壮志;张静;施俊;蒋皆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关于医疗器械消毒灭菌的通则

    CDC接到许多关于医护设备灭菌和消毒的问题,其中大多数都可按下述原则处理,但这里对这些原则的叙述不是很全面.

    作者:庄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医用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五)第四讲医用电气设备电磁兼容设计基础(1)

    如何使医用电气设备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YY0505-2005/IEC 60601-1-2:2001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以下简称YY0505)的要求,这是摆在每个医用电气设备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项挑战!

    作者:严红剑;徐秀林;胡秀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及动态心电信号自动分析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和动态心电自动分析的研究现状,讨论了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心电信号自动分析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吴宝明;朱凌云;卓豫;朱新建;闫庆广;冯正权;黄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可穿戴式心电、呼吸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研制

    叙述了一种可用于移动条件下对重要生命信号(心电、呼吸等)无损检测的可穿戴式传感器及其测量和传输系统的研制.导电纺织面料缝合在普通背心内侧特定位置上作为检测电极,通过缝在背心上的导电纺织线将电极上的信号引出到背心边缘,再连接到信号测量和传输系统,由其中的单片机和激励、放大和处理电路测量心电、心率、呼吸数据,通过RS232串口、蓝牙等通讯方式传送到PC机上,用Visual Basic编写的程序接收并显示图形和数据.

    作者:郭劲松;邓亲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基于蓝牙技术的无线移动监护系统

    介绍基于蓝牙技术设计实现的一种无线移动监护系统.研制的该系统可实现多种生理参数的远程移动监护,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可靠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作者:孙守军;吴凯;吴效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医学仪器未来发展的一种崭新模式——述评可穿戴传感技术和相关系统的研发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医学仪器已难以适应其发展需求,可穿戴传感技术和相关系统的研发,是突破传统设计的重大尝试.本刊以此为专题组织了五篇论文,希望能给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企业决策者、设计人员以启迪,旨在激励业界审时度势,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努力创新开发,以满足我国民众对医疗卫生保健市场的巨大需求,从而开创医疗器械产业的崭新局面.

    作者:邓亲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穿戴式单兵生命监测系统研究的进展

    穿戴式监护技术是当前生物医学工程和军事卫生装备研究的热点领域.介绍了国内外穿戴式单兵生命监测系统研究的进展.

    作者:闫庆广;吴宝明;卓豫;朱新建;冯正权;黄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移动医疗:穿戴式医疗仪器的发展趋势

    以医学传感为侧重,阐述了穿戴式医疗仪器的发展趋势,包括;生理参数无创连续监测技术;穿戴式医疗仪器的电子织物载体;以及人体躯域传感网络技术.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国际上多个研究团队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相关研究项目以及我们近期研发的可实现无创、无袖带式连续动脉血压测量的电子织物保健衫(h-Shirt).

    作者:滕晓菲;张元亭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