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为深入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科学预测未来的流行趋势,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方法 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结果 淮安市正步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期.结论 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应急观念,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进一步落实体系建设规划,完善应急预案,做好经费、物资、人员和技术储备并加强宣传教育.
作者:陈晓敏;陈跃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介绍了一个火场内有害气体探测预警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系统主要分为火场外部调度及火场内部监控两部分.通过应用计算机和通信等技术,实现了火场现场指挥的电子化和智能化,对减少火场内人员伤亡,高效地挽救人民财产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该系统基于新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VS.NET,支持GIS功能,是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重要补充.
作者:王欣;宾晓蓓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简述了应急卫生防疫的基本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应急卫生防疫保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展新疆地区应急卫生防疫保障辅助决策系统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加强决策信息的研究,可以构建科学高效的卫生防疫保障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作者:贾继民;周世伟;陶发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合并呼吸道感染尘肺病人痰液的细菌培养资料分析,了解常见感染病原菌的类型及分布,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和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我院自2006年3~5月收治的67例尘肺患者行痰液细菌培养,并结合病人临床病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7例患者分离出感染病源菌36例,病源菌菌株数以白色念珠菌(44.4%)、肺炎克雷伯杆菌(25.0%)和铜绿假单胞菌(19.4%)为主.结论 由于细菌合并真菌的二重感染病例明显增多,使真菌菌株数量超过革兰阴性杆菌升至第一位,须引起重视,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孙建岭;张松泉;高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该文报道一例患者因误服氯化汞(3.0 g),超过致死剂量约2.5倍,由于当时处理措施不当,到上级医院虽经各种急救措施救治,终因汞中毒过重,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作者:姜文忠;王东静;马玉芝;张凤林;怀凤武;孙秀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研究阿托品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不同给药途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有机磷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持续微泵输注与间断静脉注射法,观察两组患者阿托品使用总量、达阿托品化时间、阿托品使用天数、阿托品依赖、中毒发生例数、反跳发生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持续微泵输注法抢救有机磷中毒中,阿托品使用总量少,达阿托品化时间短,阿托品中毒和反跳发生例数少,但阿托品使用天数较长、依赖发生率略高.结论 对于轻度中毒患者采用间断静脉注射法,对中、重度患者采取间断静脉注射与持续微泵输注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减少阿托品的不良反应,同时提高救治效果.
作者:孔景新;戴凌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正己烷中毒致周围神经损害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提高对此病的临床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临床确诊的16例慢性正己烷中毒致周围神经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慢性正己烷中毒主要引起广泛性周围神经损害.前驱期症状为头痛、头昏、乏力、纳差等;四肢远端逐渐出现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慢性正己烷中毒是一职业中毒,临床表现隐匿而进展缓慢,应进行综合治疗,重视劳动防护.
作者:傅绪珍;李思惠;蒋虹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氯化汞(HgCl2)对胫神经的影响.方法 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体重160~20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大剂量染汞组按17mg/kg(1/4 LD50);小剂量染汞组按8.5mg/kg(1/8 LD50),经口灌胃HgCl2溶液,每天1次.对照组经口灌胃生理盐水2ml/次,每天1次,三组均连续灌胃(20±2)d.染汞组制成亚急性汞中毒模型后,用二巯丙磺钠(DMPS)驱汞2个疗程(14d).分别于驱汞前和驱汞后分批处死大鼠,取其胫神经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大剂量染汞组中有7只出现汞中毒,其中1只雄鼠出现疼痛表现.小剂量组中有6只出现汞中毒,均无疼痛表现.电镜放大4000至20000倍见:汞中毒大鼠胫神经出现脱髓鞘和轴索病变,DMPS驱汞2个疗程未能阻止周围神经病变.结论 亚急性HgCl2中毒可导致SD大鼠胫神经损伤.
作者:周永田;徐旭东;杜景云;刘正亮;谢林;徐明怡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三硝基甲苯(TNT)对接触者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某化工厂TNT作业工人40名为接触组,某学校教职员工40名为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10项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同时测定生产环境中TNT浓度.结果 接触组甘胆酸(CG)、肌酐(Cr)、尿酸(UA)3项指标的均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2项指标的均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接触TNT可导致作业人员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主要为CG、Cr、UA增高,ALB、Tg降低.
作者:吴艳延;杨叔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高压氧(HBO)并针刺治疗不同职业人员颈性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患者依来诊的先后顺序分为高压氧并针刺组(治疗组)及单纯高压氧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基动脉(VBA)血流情况等的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VBA血流动力学紊乱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愈显率为60.75%,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愈显率为40.00%,总有效率为82.5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高压氧并针刺治疗各种职业人员颈性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高压氧疗法.
作者:杜琼;庄晓;陈赛娇;邹银坤;黄振新;张丽华;黄莉;杨玉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对有毒气体或高挥发性有毒化学品意外泄漏在大气扩散危害后果数值模拟与预测的方法,为突发化学危害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事故危害分析信息和可供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应用.方法 利用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推荐的描述有毒气体扩散的数学模型和中毒伤亡后果分析的概率函数法结合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设计开发毒气扩散危害分析软件.结果 在高斯气团模型基础上推导了对瞬时泄漏点源毒物在无风情况大气扩散的危害影响范围、危险期等危害后果的一系列定量计算公式,开发设计了实现相应的自动计算和绘图的计算机程序软件TDA2.0,TDA2.0可给出毒气扩散浓度的时空分布分析数据并自动根据中毒概率函数法给出总毒性负荷数值、人员中毒伤亡概率值及人员中毒死亡百分率的预测值.应用TDA2.0对一液氨槽罐车泄漏事故案例作了危害后果模拟分析,估算结果与案例情形基本相符.结论 应用该文的危害后果分析定量计算公式和TDA2.0软件能快速得到毒气扩散对点、区间、区域面危害后果的数值模拟预报信息,使用简便有效.
作者:张亚平;牛建军;张淑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突然、难以防护、影响范围大,因此,建立良好有序的应急组织、制定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果断有力的应急行动是急性中毒事故应急救援成功的关键.职业卫生服务部门的应急反应、一支训练有素的应急医疗支持人员队伍、应急医疗队伍与当地医疗系统的紧密配合,构成了良好有序的应急反应组织体系;应急救援计划中制定医疗前的净化、分类及处理方案很重要,可以指导现场应急医疗与救援行动.应急行动之前制定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有效和详细的计划可以使应急行动变得迅速高效,可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及提高社会应急救援能力.
作者:黄德寅;刘茂;管树利;陈会祥;王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 通过随机分组,90例患儿分为三组,观察组30例,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加博利康尼口服;对照Ⅰ组30例,给予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博利康尼口服;对照Ⅱ组30例,给予单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观察用药后患儿症状体征(呼吸困难、咳嗽、喘息、哮鸣音)消失天数.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天数为:呼吸困难1.8d、咳嗽8.2d、喘息4.1d、哮鸣音2.9d;对照Ⅰ组分别为:3.7、9.6、6.2、4.6d;对照Ⅱ组分别为:3.8、8.9、6.9、4.4d,观察组较两个对照组病程明显缩短(P<0.05).结论 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同时,加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对改善症状和缩短病程明显优于加用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及单纯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疗效显著.
作者:诸葛小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名个体户明知自己无危险物品经营许可,其中1名要求另1名在武汉购买化工原料硫酸二甲酯,后者购买后托运时隐瞒了货物中有3桶硫酸二甲酯的事实,将硫酸二甲酯与普通货物一道混装在普通货车上,在运输途中当其中1桶泄漏时,为检查、清理车上货物,5人不同程度中毒.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这2名个体户被法院一审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和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
作者:史子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对移动、间断式高温作业评价中高温作业定义、评价标准、测试方法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作者:付伟;杨巨方;欧勇;王卫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将系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评价单元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简化评价工作、降低评价工作量、避免遗漏,而且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降低采取对策措施的职业卫生投资费用.目前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中,评价单元的划分没有明确的指导原则和方法,相关的文献报道也很少.该文以某钢铁公司下属烧结竖炉厂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为例,介绍在职业卫生评价工作中评价单元具体划分方法,供同行交流.
作者:王荣仙;陆瑞元;余延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对某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情况进行调查与评价.方法 测定核医学科各工作房间地表、工作台面表面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和各项操作中工作人员γ-射线外照射剂量水平及病人体表空气吸收剂量率,并对外环境γ-射线照射水平和通风情况进行测定,全面了解放射防护情况.结果 地表及工作台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在(8.34~13.45)×10-8 Gy/h之间,室外墙壁、门、窗在(10.25~15.00)×10-8 Gy/h,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在(0.6~8.1)×10-3 Gy/年(全身),10.2×10-3Gy/年(手),给药后病人体表空气吸收剂量率在(1.4~7.4)×10-5 Gy/h,通风测定结果符合防护要求.结论 该核医学科放射防护基本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作者:贾淑梅;马明英;刘学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23名镉作业工人的职业危害情况.方法 对患者的职业接触情况及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浇注岗位镉及其化合物的8h时间加权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严重超标,尿镉连续两次以上超过5μg/g肌酐者共有20例,且同时伴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者5例.结论 部分患者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因不宜使用氨羧类和巯基类络合物促排,故加强预防至关重要.
作者:张峻;蒋晓红;余彬;韩磊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对废弃物处理要高度重视,否则会引起人身伤亡.近年来,在地下有限空间等有毒有害危险场所作业导致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频发,据统计,2005年本市发生11起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20人死亡;2006年本市已发生5起硫化氢中毒,死亡13人.硫化氢中毒事故往往是多人中毒、死亡率高.
作者:金永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一切化学分析测量结果都具有不确定度.不确定度就是对测量结果质量评价的重要定量表征,测量结果的可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不确定度的大小.因此,标准不确定度表达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中显得尤为重要,开展实验室检测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意义重大.
作者:仇建国;张瑾瑾;郭盈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当前,随着我国化学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人为的事故隐患和不安定因素,导致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尤其是重特大灾害事故屡有发生.该文结合我国城市化学灾害事故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分析指出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必要性.
作者:饶俊;崔海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一位50岁男性在金属维修车间从事电焊工作24年多,他经常焊接不锈钢或低碳钢部件.焊接物主要是用手工制作的金属弓形物(MMA),这种弓形物是用一种名叫OK63.30电焊条来焊接的.他的其他职责是磨轮、钻孔和火焰切割.
作者:刘松影;任晓宾;王簃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在总会领导下,认真落实总会的工作计划,结合化工系统职业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开展学术交流:中华预防医学会是一个学术性、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办会宗旨是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发扬学术民主,开展学术交流和继续医学教育,加快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推动预防医学科学发展.
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化工分会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