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宁波地区金融系统视频终端工作人员作业疲劳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视频终端工作者作业疲劳及职业紧张程度分别进行总体评价及个体评价,运用Spearman秩相关、趋势卡方对总体评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对个体评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视频终端工作者作业疲劳与职业紧张关系相关系数r=0.43(P<0.01);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职业紧张与作业疲劳程度线性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x2=56.20,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个体紧张反应的4个子项目业务紧张反应、躯体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和人际关系紧张反应均进入了回归方程(P<0.01).结论 宁波金融系统视频终端工作人员作业疲劳程度与职业紧张程度呈正相关,作业疲劳程度随职业紧张程度增加而加剧.
作者:陈磊;侯志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工频电场对35 kV配电间和220 kV变电站工作人员血液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 对69名低压电工(35 kV配电间工作人员)、36名高压电工(220 kV变电站工作人员)和110名对照组人员的血液学指标和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血液学指标包括红细胞数、白细胞数、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数、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单核细胞数、单核细胞百分数、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数、平均血小板体积等;免疫学指标包括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 高压电工组的淋巴细胞计数(LYMP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单核细胞百分数均值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电工组的IgG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g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压电工组血液学和免疫学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长期接触220 kV高压工频电场可能对作业人员的血液学指标及免疫功能产生轻微影响.
作者:秦景香;李明珠;刘武忠;翁玮;胡晓晴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对纤维板生产过程中的甲醛危害进行识别与分析,确定甲醛危害的关键控制点,从而提出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甲醛浓度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企业的甲醛危害进行分析.结果 甲醛是该纤维板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其浓度范围为0.16 ~ 4.98 mg/m3,超标率80.00%.结论 纤维板生产过程中,甲醛危害的防护应从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或措施,减少或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损害.
作者:卢建国;胡雪松;谢永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三硝基甲苯白内障的临床特点、诊疗及发病与工种、工龄的关系.方法 对抚顺市职业病防治院2004年6月~2008年9月收治的62例TNT白内障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长期接触TNT可致慢性中毒,主要损害眼晶状体,造成中毒性白内障.接毒工龄越长,TNT粉尘浓度越高,TNT白内障患病率也越高.结论 TNT白内障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措施,脱离接触后仍可继续发病,应以预防为主,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
作者:曹景鑫;田辉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某荧光灯厂一期工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 该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氧化铝粉尘及电焊烟尘),化学毒物(汞、一氧化碳、丁酮、环己酮、丙酮、二氧化硫、锰、二氧化氮、氨)和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振动).现场检测结果表明,各检测岗位噪声强度在50.6-89.1 dB(A)之间,超标率为20%,工作场所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属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汞和噪声超标作业点是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作者:徐健;陈晓珊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噪声作业对工人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630例从事噪声作业工人作为噪声组,523例非噪声作业人员作为对照组,进行血压、脉搏、内科、心电图、纯音测听等检查.结果 噪声组工人血压升高检出率(12.5%)比对照组(5.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工人心电图异常总检出率以及窦性心动过缓、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检出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组工人神经衰弱症状检出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作业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具有影响,应定期对噪声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作者:麦卫华;彭虹;林道建;曾德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识别、分析和评价某油田地面开发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企业提出控制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对策.方法 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等标准,采用现场检测、检查表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 经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场所中硫化氢、非甲烷总烃、甲醇、一氧化碳和噪声浓(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结论 该项目在应急救援、建筑卫生学、辅助用室和职业卫生管理措施方面基本符合卫生要求,在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方面还不够完善.
作者:胡伟 刊期: 2012年第06期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危重急症和意外事故发生亦呈上升趋势,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对游客生命安全造成的威胁也层出不穷.导游的工作性质常使其充当第一目击者或急救员,因而导游急救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为培养导游的现场急救能力,为未来职业生涯打好基础,分析了导游急救能力培养的教学现状,并对教学内容及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作者:谷建云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常熟市某电源技术研发公司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该公司2010~2012年生产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检测结果发现部分岗位铅烟(尘)浓度存在超标现象,其中铅烟浓度合格率88.2%,高超标5.3倍;铅尘浓度合格率81.5%,高超标4倍.总合格率2010~2012年分别为85.7%、86.7%和93.3%.结论 总合格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但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公司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浓度合格率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该企业在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相关部门还需加强监督监测和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该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铅尘(烟)浓度的合格率.
作者:龚利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甲硫醇为无色气体,具有难闻的大蒜味或烂白菜味,主要经呼吸道、皮肤和/或眼睛直接接触(液体)吸收,靶器官是眼睛、皮肤、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1].急性甲硫醇中毒病例报道较少,现将我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近年在一起事故中诊断的两例职业性急性甲硫醇中毒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周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提高静脉注射金属汞中毒事件的护理水平.方法 采用报告、分析1例静脉注射金属汞中毒事件护理病例.结果 此患者经入院后积极对症处理,已顺利康复出院.结论 静脉注射金属汞中毒入院后要及时对症治疗,做好相关护理工作,使病人及早康复.
作者:杨静 刊期: 2012年第06期
某大型煤矿公司企业职业病危害应急管理与应急处置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设在调度室,实行24小时值班,各级安全、卫生、党政办、物资供应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分别行使应急职责;公司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应急检测、技术支持、现场指导和部分应急救援工作.但因专业人员不足、队伍技术力量不强、应急救援设备少,故尚不能完全满足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公司下一步应充实专业人员,加强物资和装备保障,完善应急救援信息系统,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做好技术保障,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作者:王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在全球范围内,作业人员眼面部受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职业危害.据新调查,仅在美国,因缺乏合适的眼面部预防措施,每天有近2000名员工遭受本可避免的眼睛受伤.除了给员工带来人身伤害,眼睛受伤也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在美国,估计每年工作场所因眼睛受伤造成的医疗、赔偿费用和停工检修损失达3亿美元.
作者:陈浩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上海市松江区职业健康体检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措施,初步探讨基层职业健康体检工作模式.方法 总结在基层从事多年职业健康体检工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处理问题的策略,改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措施.结果 体检流程得到优化、操作得到规范、质量得到保证.结论 基层单位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战区”,基层职业健康体检工作模式值得分析与探讨.
作者:魏心蓉;高新华;顾雪华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职业病规划及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 2010年某市职业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2~2010年,某市报告各类职业病病例共938例,其中尘肺占31.24%,慢性职业中毒占63.75%,急性职业中毒占4.05%,其他职业中毒占0.96%;各类职业病病例报告呈上升趋势,2009年和2010年报告病例剧增.结论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企业要重视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或者延缓职业病的发生.
作者:霍锋源;林世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由于在石化生产安全方面认识不足,企业片面追求可见的经济利益,我国石化行业安全生产的风险在不断积累.对此,列举了我国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各个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作者:商照聪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工作保障指数(WSI)是一个基于人权的解决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的新思路,也是一种评估政府保护职业者健康与福利的新方法.采用WSI对95个国家在保护职业者健康与安全方面的绩效进行分组和排名.发现大多数国家的工作保障不太理想,仅为职业人群提供了低的工作保障水平,同时职业女性承受更多的社会经济保障不稳定及不公平待遇.这一概念的提出和推广,对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综合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目标,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刘芳;王铁英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