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
  • 国际刊号:1007-1326
  • 国内刊号:31-1719/R
  • 影响因子:0.51
  • 创刊:198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2014年1期文献
  • 某市玻璃制品制造企业粉尘与噪声职业危害调查

    目的 了解玻璃制品业粉尘与噪声的危害情况.方法 对某市3家玻璃瓶制造企业和1家玻璃纤维制造企业进行粉尘、噪声两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结果 玻璃瓶制造企业矽尘检测合格率为44.4%(4/9);玻璃纤维制造企业玻璃纤维粉尘检测合格率为100%(8/8);超标的矽尘浓度为4.17 ~ 32.92 mg/m3.4家企业噪声检测合格率为44.4%(8/18),超标的噪声强度为88.3 ~ 101.5 dB(A).结论 玻璃制品业中矽尘、噪声的危害较严重,可能对作业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作者:张丽菊;林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肌注二巯基丙磺酸钠致过敏性休克一例抢救护理

    总结对一例在驱汞治疗中肌注二巯基丙磺酸钠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护理过程.通过采取吸氧、补液、升压、抗过敏等治疗,患者预后良好.认为在肌注二巯基丙磺酸钠后,护士应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发生过敏性反应时,医护人员应沉着冷静,正确评估判断病情,并果断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同时要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作者:周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某化工扩链剂和可湿粉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及关键控制点分析

    目的 分析某化工企业新建扩链剂和可湿粉生产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方法 采用工程分析、现场调查的方法识别新建扩链剂及可湿粉生产线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并通过职业卫生检测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该生产线存在白炭黑粉尘、氢氧化钠、氯化氢、硫酸、二甲苯、甲醛、二氧化硫、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氯化反应釜与废气管道连接处、可湿粉原材料填料处等.结论 针对关键控制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根本性的防护措施,可使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限值以下.

    作者:戴雪松;周桂侠;李焕焕;赵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08-2012年淮南市新诊断尘肺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淮南市尘肺病发病特点,为制定尘肺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淮南市2008-2012年职业病信息报告收集的尘肺病例资料,就患者尘肺病种类、行业分布、发病年龄、接尘工龄、工种等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淮南市新发尘肺病480例,其中壹期尘肺病461例,贰期尘肺病17例,叁期尘肺病2例.煤矿行业尘肺病发病460例,主要患病工种为煤矿掘进工和采煤工(83.91%,386/460).新发尘肺病例平均年龄为(52.63±8.76)岁,接尘工龄为(21.72±6.25)年.结论 煤炭采选业是该市尘肺病的高发行业,有效预防和控制掘进工及采煤工人发病是该市尘肺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作者:马启立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依地酸二钠钙联合水溶性维生素对治疗铅中毒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治疗铅中毒患者有效的方法.方法 选择100名慢性职业性轻度铅中毒患者为实验组,以静脉滴注水溶性维生素和依地酸二钠钙为主,并补充钙、铁等微量元素;另外选择100名慢性职业性轻度铅中毒患者为对照组,以静脉滴注依地酸二钠钙为主,并补充钙、铁等微量元素,分别测定两组人员治疗第一疗程后体内尿铅和血铅浓度,观察临床表现的改善.结果 实验组患者体内尿铅和血铅浓度均低于对照组(t=5.38、6.20,P< 0.01),第一疗程驱铅成功率高于对照组(X2=56.21,P< 0.01),同时临床表现改善率也高于对照组(x2=63.78,P<0.01).结论 水溶性维生素对治疗铅中毒有一定的疗效,可考虑推广使用.

    作者:王婷;刘志东;曾梅蓉;黄艳妹;黄必为;侯海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2例报告

    通过对2例职业性重症中暑患者工作环境、发病过程及诊疗经过的分析,阐明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提示在救治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患者脑组织等重要脏器功能.对高温作业者需加强防护,患者出现中暑先兆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及时就医,避免更严重后果的发生.

    作者:曹建霞;许雪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一起二甲基乙酰胺中毒事故调查

    目的 了解某化纤公司发生的一起二甲基乙酰胺中毒事件的原因及中毒的种类,探讨预防控制类似中毒事故的措施,防止职业病发生.方法 采用作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结果 该企业发生的急性中毒为二甲基乙酰胺中毒,8例患者被诊断为“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结论 厂房通风不良及未配备合格的防毒口罩是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密切观察初期接触二甲基乙酰胺工人的肝功能,将肝功能异常者及时调离工作岗位.

    作者:陈冰霞;吕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作业现场支气管激发试验在职业性哮喘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作业现场支气管激发试验可以确认支气管哮喘是否由于职业接触致喘物所致.通过对2例职业性哮喘患者的诊断,认识到在诊断中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可以确认作业场所是否存在职业性致喘物,通过作业现场支气管激发试验可以确认支气管哮喘是否由职业接触致喘物所致.因此,职业性哮喘诊断中满足病因的确认和疾病的诊断,既要良好地把握诊断标准,又要灵活运用诊断方法,在科学诊断的同时,也要避免对患者的再次伤害,保护劳动者健康.

    作者:马起腾;曹春燕;洪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合并前列腺增生影响联苯胺致职业性膀胱癌诊断三例

    2001年至2012年,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在对联苯胺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中,发现职业性膀胱癌17例,通过追溯新发病例的诊断过程,发现3例合并前列腺增生的职业性膀胱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误诊断.追溯了该3例患者的诊断过程,检索了前列腺增生与职业性膀胱癌的诊断要点,提出由于前列腺增生和职业性膀胱癌的发病年龄和发病症状类似,在诊断过程中容易造成误诊,应结合职业接触史、血尿的特点和尿脱落细胞等辅助检查认真鉴别.

    作者:孙娟;郭庆华;于鸿颖;张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郑州市某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调查

    目的 调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方法 选择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介入放射、核医学、放射治疗和放射影像诊断科工作人员,按所在的科室分为4组,对2008-2012年职业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进行检测并作分析.结果 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人均年有效剂量没有超过国家限值,2008-2012年该医疗机构放射工作人员年均个人有效剂量中位数分别为0.46、0.35、0.32、0.28、0.26 mSv/a,有逐年下降的趋势(r=10.38,P<0.05);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年均有效剂量值不同,其中介入放射岗位个人剂量水平高于其他3组(t=0.876、0.532、0.728,P<0.05).结论 该医疗机构介入放射工作人员人均有效剂量较高,应加强对从事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和防护知识的培训.

    作者:郝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某化纤厂40例职业性慢性轻度二硫化碳中毒病例临床特征

    目的 了解职业性慢性轻度二硫化碳中毒病例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某化纤厂职业性慢性轻度二硫化碳(CS2)中毒病例40例,对其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职业性慢性CS2中毒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记忆力减退、乏力和肢体麻木等症状以及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显示有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职业性慢性CS2中毒主要影响神经系统,对引发高血压和视网膜微动脉瘤可能有一定影响.

    作者:岳维梅;方绍峰;周世义;崔守明;牛如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某汽车制造企业焊接工艺职业病危害7年变化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某汽车制造企业焊接工艺过程职业病危害情况及作业人员健康状况的变化.方法 依据该企业2006-2012年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数据及16 458人次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运用趋势x2检验,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及体检异常项目检出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中,臭氧、一氧化碳及噪声超标点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x2值分别为5.858、26.476、4.155,p值分别为0.016、0.000、0.042;在职业健康检查中,低血红蛋白及电测听异常的检出率呈下降的趋势,趋势x2值分别为6.755、14.698,P值分别为0.009、0.000.结论 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初步得到治理和控制,作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与同类企业相比处于较好水平,但臭氧、一氧化碳及噪声治理尚需加强.

    作者:田河;于彬;杨宝玺;杨楠;彭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敌腐特灵洗消剂对氨水灼伤大鼠皮肤的应急洗消效果

    目的 评价敌腐特灵对受氨水喷溅的大鼠皮肤的洗消效果.方法 将不同剂量敌腐特灵皮肤洗消剂与1.0 mL的1 mol/L氨水混合,利用pH计测定氨水溶液的pH值以观察中和作用;大鼠皮肤以25.0%氨水各灼伤1 min、2 min、5 min后,分别用250 mL生理盐水、敌腐特灵、硼酸溶液进行洗消,观察不同洗消剂洗消后24 h皮肤损伤情况,每组大鼠均随机分为10只.结果 敌腐特灵皮肤洗消剂对氨水具有快速高效的中和作用.氨水滞留皮肤1 min后进行洗消,各洗消剂均具有较好洗消效果,皮肤平均损伤反应分值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2,P>0.05);氨水滞留皮肤2 min时进行洗消,敌腐特灵较硼酸溶液、生理盐水具有更好的减轻皮肤损伤作用,组织病理学观察敌腐特灵洗消后皮肤损伤明显减轻.三组溶液洗消后皮肤平均损伤反应分值分别为0.48±0.44、1.22±0.97、4.78±0.67,皮肤经敌腐特灵洗消后的分值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130,P<0.05;q=17.441,p<0.01);氨水滞留皮肤5 min后进行洗消,皮肤平均损伤反应分值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12,P>0.05).结论 敌腐特灵皮肤洗消剂对氨水具有快速、高效的中和作用,早期迅速应用能明显减轻皮肤损伤.

    作者:孙培培;刘红岩;应莺;陈贤;刘艳芹;黄春倩;赵宝全;施朝晖;钟玉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区域性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

    医疗机构是区域性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中坚力量,提高医院的核应急救援能力,是医学救援行动及时、高效实施的关键.为了更好提升区域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能力,从核事故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医学救援条件和救援经历等方面阐述了医疗机构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现状,对组织管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救援技术能力、救援保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救援预案制定、应急医学响应系统建立、救援队伍的专业救治能力建设、核安全意识宣教、培训及现场演练开展、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王国君;高栋;何煦;田勇泉;廖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硫酸二甲酯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的难点分析和对策探讨

    硫酸二甲酯是一种高毒性和高腐蚀性化学物质,当发生硫酸二甲酯泄漏事故时,会给社会安全带来严重隐患.为了预防硫酸二甲酯泄漏带来的危害,保障救援人员安全,对硫酸二甲酯的危害性做了阐述,结合实际泄漏事故案例对泄漏处置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在如何进行侦检监测、如何控制和消除泄漏毒害、如何抢救中毒人员等方面提出了硫酸二甲酯泄漏事故科学处置的具体措施.

    作者:董宁;张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有毒工业化学物质中的肺损伤性毒剂

    1 概述在全球工业生产、化学品仓库以及公路与铁路运输过程中涉及的有毒工业化学物质(toxic industrial chemicals,TICs)超过1 800种,其中一些化学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用作化学战剂.如果发生此类化学品的意外事故,或者此类化学品被用于恐怖袭击,仍然可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吸入TICs能够造成肺组织损伤,导致血浆和其他体液渗漏至肺泡,形成肺水肿,严重者可因窒息而死亡.

    作者:赵建;杜先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与应急救援管理分析

    通过对化工企业、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等典型火灾高危单位或场所火灾事故原因分析,结合山东省滨州市消防支队辖区实际,对火灾高危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进行了探讨,在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宣传、培训、训练演练、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王景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化学品安全数据单(1)

    联苯胺1 基本信息CAS号:92-87-5结构式:急性毒性: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鼠经口309 mg/kg.致癌性:IARC致癌性分类为Ⅰ组.2 危险性概述GHS危险性分类:急性毒性,经口(类别4);致癌性(类别1A);急性水生毒性(类别1);慢性水生毒性(类别1).3 应急综述象形图:信号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302吞咽有害;H350可能致癌;H410对水生生物毒性极大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外出离线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目的 构建适应外出无网络连接条件下的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提高外出条件下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的实用性.方法 采用Delphi开发、SQLServer 2000数据库开发外出离线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通过非接触式IC卡存储技术完成体检数据传输.结果 外出离线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能保证外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结论 外出离线职业健康检查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可存同行业推广使用.

    作者:于彬;郭庆华;张秋菊;张盼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指南(续6)

    第一部分:应急指南卡指南 118易燃、腐蚀性气体典型物质:乙胺、甲胺潜在危害火灾或爆炸●极度易燃.●受热、遇火花或明火可燃.●遇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化气蒸气密度比空气大,可沿地面扩散.●蒸气可能扩散遇火源引起回燃.●本类有些物质可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火场中的钢瓶可通过减压阀泄漏和释放可燃气体.●容器受热可发生爆炸.●破裂的钢瓶具有飞射危险.健康●吸入可引起中毒.●蒸气具有极强刺激性.●直接接触气体或液化气可以引起烧(灼)伤、严重损伤和(或)冻伤.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