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了解上海市电焊行业分布及新发职业病现状.方法 搜集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10-2012年间,上海市申报电焊烟尘危害的企业有3 547家,接触电焊烟尘危害因素67 030人,多集中在金属制品、机械设备、汽车、结构性金属制品、船舶等制造行业;上海市近3年电焊作业新发职业病均为电焊工尘肺,共83例,占新发尘肺病的36.9%.结论 上海市电焊作业涉及行业范围广,电焊从业人员众多,行业分布特征明显,电焊工尘肺病呈高发态势,形势严峻.
作者:张战赛;高金平;黄靖雯;王祖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随着《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及一系列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我国职业病诊断及鉴定工作正日趋规范和完善.拟通过总结一起三乙基锡中毒病例的诊断经过,探讨确立职业病诊断思路、得出正确诊断结果的有效方式.提示职业病诊断应以诊断标准为依据,明确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症,确定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同时参考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作者:张雪涛;李思惠;傅绪珍;蒋虹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指导并帮助企业逐步建立科学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达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的目的.方法 选择上海市奉贤区金属制品、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家具制造、制鞋、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为试点对象,按照企业职业病防治管理标准化建设考评表内容进行考核评审.结果 全区共申报55家企业,45家通过,其中一级达标企业9家、二级达标企业18家、三级达标企业18家.结论 通过开展职业病防治标准化创建工作,能使企业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完善这一动态循环过程,建立职业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提升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
作者:杜艳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一例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引起脓毒症致死亡病例的临床经验教训.方法 对一例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多形红斑可转为大疱表皮坏死松解症;表皮大面积脱落、创面渗出过多导致的血容量过低是诱发脓毒血症的主要原因,对不能解释的心率增快,血钠、血氯和血渗透压增高,再次发热、病情反复,血降钙原素、C反应蛋白和乳酸增高应进行补液试验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早期液体复苏应充分达标.结论 重症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可致脓毒症,是该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应遵循早监测、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的原则,及时有效纠正低血容量并进行强力抗感染治疗.
作者:张健杰;韦始亮;刘璐;邓立华;李辉;陈志军;王金林;李智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上海市铅酸蓄电池行业中铅对作业人员的危害现状,评估铅危害程度及防护措施效果.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上海市铅酸蓄电池行业13家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并对作业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13家企业中,4家生产型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大,部分工序采用了自动化、密闭化生产,但也存在防护设施设计不合理、敞开作业等情况;8家组装型企业均为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产量差异较大,生产环境不理想,厂房设备简陋,主要采用手工工具进行生产;1家回收型企业生产环境恶劣,生产设备简陋,防护设施欠缺或不足,职业卫生管理不规范.5家企业作业环境空气中铅烟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率为26.5%,铅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率为21.2%.铅尘浓度超标率高的是磨边岗位,其次是包板和涂板;铅烟浓度超标率从高到低依次是精炼、熔铅、铸焊、浇铸和造粒岗位.结论 改进生产工艺,合理设置防护设施,改善作业环境和加强职业卫生监管是防治铅中毒的重要手段;加强职业卫生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个体防护也不容忽视.
作者:方锦斌;孙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针对某皮革企业发生的二甲基甲酰胺中毒事故,提出合理的通风系统改造办法,完善通风排毒效果.方法 采用现场调研分析方法,测定整改前后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及罩口风速.结果 整改后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罩口风速明显增加,均在1 m/s以上.结论 整改后的通风排毒系统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控制起到关键性作用.
作者:童智敏;施健;沈欢喜;朱旭;朱宝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通过对2例非爆破所致爆震聋的噪声源的来源和特点、听力损失过程和损失特点以及诊断过程的分析,提示在职业性爆震聋的诊断中,并非所有患者皆适用于现行国家诊断标准,故对非爆破所致爆震聋患者做诊断时应灵活应用相关标准,并对诊断标准的适用范围提出补充建议.
作者:杨跃新;毛洁;吴建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师宗县职业人群健康状况,为进一步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师宗县2013年度职业健康检查的职业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其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3年师宗县参加职业健康检查企业34家.参检企业以煤矿行业多,占检查行业的94.12%;不同行业企业员工体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4,P<0.05),其中其他行业体检率高(97.63%);不同规模企业员工体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4,P<0.05),其中中型企业体检率高(100%);不同经济类型企业员工体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57,P<0.05),其中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员工体检率为高(96.39%).结论 大型企业、公有制企业、煤矿行业员工体检率不如其他企业高,可能与其他企业填报职业病应检人数时存在漏报、瞒报的现象有关.师宗县应加强中小型企业职业病防治的管理.
作者:李波;顾华康;宋家卫;何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提高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水平,探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4年1月受理的127例申请诊断职业性噪声聋的病例.结果 127例病例中,1例诊断为职业性重度噪声聋,7例诊断为职业性中度噪声聋,19例诊断为职业性轻度噪声聋,71例诊断为职业性噪声接触观察对象.29例未被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病例中,24例为伪聋或夸大性耳聋,5例为其他疾患.结论 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劳动者作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并根据纯音听力测试并结合其他客观测听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提高职业性噪声聋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翁雪梅;王洁;闻建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氨作业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对某石油炼制企业氨作业工人218人,非氨作业工人1741人的血常规、血压、心电图和血清ALT活性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工人中,氨作业工人的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计数减少的检出率与非氨作业工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6,P<0.01;x2=6.56,P<0.05),男性氨作业工人的血红蛋白(Hb)含量及RBC计数均值均低于非氨作业工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P<0.05;t=-5.08,P< 0.01).男性和女性氨作业工人的PLT计数均值均低于非氨作业工人(t=-5.45、-6.12,P<0.01).女性氨接触工人血清ALT活性均值高于非氨作业组工人(t=2.4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氨接触是男性工人RBC计数和Hb含量降低的危险因素(OR=2.36,95% CI:1.56~3.56;OR=2.37,95% CI:1.07~5.23),是男女工人PLT降低的危险因素(OR=8.12,95% CI:2.02~32.69).在女性工人中,氨接触是血清ALT升高的危险因素(OR=3.25,95%CI:1.04~10.21).结论 提示该企业在目前的生产条件下,部分氨作业工人的健康受到损害,故应重视低浓度氨接触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危害.
作者:张林林;于雷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某丙烯酰胺生产车间工人接触丙烯酰胺及工人自觉症状情况,进而探讨影响丙烯酰胺职业人群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检测某石油炼化工厂生产车间丙烯酰胺浓度,同时选取109名接触丙烯酰胺的工人为接触组,以该厂不接触丙烯酰胺的104名工人为非接触组,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资料进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生产车间5个生产点丙烯酰胺的检测浓度(GTWA)为0.15~0.28 mg/m3.单因素分析显示,喝咖啡、吸烟、饮酒和接触丙烯酰胺四种因素均与神经系统症状有关(x2=4.658、33.339、17.438、89.535,P均<0.05),仅吸烟和接触丙烯酰胺两种因素与丙烯酰胺的一般性症状有关(x2=17.059、41.375,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接触丙烯酰胺工龄≥5年可能为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一般性症状的危险因素(均有OR>1,P<0.05).结论 吸烟和接触低浓度丙烯酰胺是影响职业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应该加强对接触人群的劳动保护,减少职业接触,并大力采取戒烟措施,防止双重侵害.
作者:王超;王声远;王玥;马微微;陈嘉述;李明慧;吴永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核应急组织管理体系,各级核应急组织在相关法规标准的指导下,具备了相应的核应急能力,但如何对各级组织的核应急能力进行有效评估,完善和优化各级应急能力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在核应急能力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为了完善我国核应急能力建设,重点讨论了我国核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并对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方式和评估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程卫亚;吴晓飞;张雪飞;张良;骆志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识别、分析油田三次采油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数量,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岗位及分布情况,为油田三次采油职业病危害场所日常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生产车间现场调查、生产工艺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据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对生产车间进行布点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确定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非甲烷总烃、甲醇、甲醛、聚丙烯酰胺粉尘、氢氧化钠和噪声.结论 对于油田破乳剂中含有的甲醇、甲醛应加强监督管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作者:侯广庆;平庆玲;周晓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某蓄电池生产企业运行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护建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检查表分析、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 该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烟、铅尘、硫酸、噪声、二氧化锡等.产生铅烟岗位的铅烟40 h时间加权平均浓度(GTWA)为0.016~0.022 mg/ m3,产生铅尘岗位的铅尘CTWA为0.026~0.042 mg/ m3,有硫酸挥发的作业岗位的硫酸CTWA为0.65~0.94 mg/m3,二氧化锡CTWA为1.0 mg/m3,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接触铅作业员工血铅检查项目均合格.结论 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因素为铅及其化合物、硫酸和噪声.其中铅及其化合物的关键控制点为装卸模焊接区域、焊过桥区域、焊端子区域、包片区域;硫酸关键控制点为加酸区域、充放电区域、化成区域;噪声的关键控制点为正极板铸板区域、装卸模焊接区域、焊过桥区域.
作者:王富军;马大平;华绍广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放射性物质和电离辐射设备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生核泄漏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公安消防部队是核事故灭火救援的骨干力量,为提高部队参与处置核事故应急救援和火灾扑救的能力和水平,在分析核泄漏事故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核事故中消防应急救援的处置程序,并提出了应急救援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李莹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对某冶炼厂连续两年发生的急性砷化氢中毒事故进行作业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分析这两起造成2人死亡、13人中毒事故的发生原因.企业未设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未对员工进行有效的上岗前培训,错误指挥、违章作业,忽视工人的个人防护措施,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刚森;李仙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2012年4月12日,江西省某钨矿发生一起垮塌事故,造成1人被困.事故发生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矿山企业和救援队伍积极参与事故救援,救援人员通过灾区侦察、决策指挥、大量放矿和科学营救等措施,历时近30 h终于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救援决策措施科学正确、救援装备得到充分发挥和情绪干预机制有效运用是本起事故救援成功的关键,值得借鉴.
作者:吕志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查明某骨粉厂技术改造失败致人死亡事故的原因.方法 采用定点采样结合实验室分析测定现场空气中氨、硫化氢、磷酸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及水样中磷酸的浓度.结果 该事故共造成2人中毒死亡.事故现场均存在上述四种气体,实测二氧化碳气体含量较高,水样中含磷2.05~ 9.91 mg/L,大大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结论 该起事故不排除是由硫酸二甲酯与磷化氢气体引起的窒息性中毒死亡事故.
作者:张琳;刘汉波;喻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通过报道2例因失火而吸入大量烟雾致急性损伤与中毒的病例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提示急性失火烟雾吸入损伤以缺氧窒息和呼吸系统损伤为主,在抢救治疗中关键要抓住可能危及生命的主要症状进行积极处置;对于刺激性烟雾中毒引起的小气道病变及肺损伤,总结出待肺水肿控制后可以行高压氧治疗.
作者:王晓彤;王可军;迟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分析一例二甲基乙酰胺所致的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方法 通过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患者职业接触史询问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该病例为二甲基乙酰胺所致的职业性急性重度中毒性肝病.结论 该起事件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应采取综合的控制措施才能有效控制二甲基乙酰胺的职业危害,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作者:杨金德;傅清青;陈剑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外周血微核试验是检测染色体损伤和快速筛选环境化学物致突变的常用遗传毒理学方法,其中胞质分裂阻滞微核试验(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 assay,CBMN)是应用广泛的检测外周血微核率的方法,后者已经作为生物标志广泛应用到染色体损伤和基因稳定性的研究中.为更好地促进CB微核在职业和环境毒物接触人群健康监护中的研究和应用,对CB微核的形成机制、结局、影响因素和优缺点及其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作者:林超;张光辉;何金玉;夏昭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度或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假愈期后可能会并发以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综述了关于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认为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尚未完全明确,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两者研究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作者:刘劲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丙烯酰胺1基本信息CAS号:79-06-1化学式:C3H5NO急性毒性:半数致死剂量(LD50):大鼠经口124 mg/kg;半数致死剂量(LD50):兔经皮1 150 mg/kg;半数致死浓度(LC50):大鼠吸入1 500 mg/m3,4 h.致癌性:IARC致癌性分类为2A(很可能对人类致癌).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作如下修改:一、将第三条修改为:“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高千伏胸片示“肺纹理增多”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2013年高千伏胸片报告“肺纹理增多”阳性病例78例进行分析.结果 78例“肺纹理增多”病例中,粉尘作业人员66例,酸雾酸酐作业人员12例.2例病例因肺纹理增多并伴小结节影,诊断为尘肺病;4例病例因有咳嗽咳痰症状,结合肺功能检查,确认与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结论 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对肺纹理增多应增强认识,充分了解出现肺纹理增多的各种原因,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王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第一部分:应急指南卡指南 129易燃液体(极性、水溶性或有毒)典型物质:苯甲醛,吡啶,丁醇,丁醛,硫代乙酸,氯丙烷,戊醇潜在危害火灾或爆炸●高度易燃:加热、火花或明火可点燃本品.●蒸气遇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气可能扩散遇火源引起回燃.●许多液化气蒸气密度比空气大,可沿着地面扩散,积聚在低洼处或受限空间内(如下水道、地下室、储罐等).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