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是孙思邈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其中对人的养性、衣食住行、个人卫生保健等方面,叙述得相当系统和全面,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他的学说切合实际,简便易行,至今仍有指导和实用价值,是现代医学和老年养生保健的宝贵财富.
作者:刘宁;李文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丹溪承东垣之法,然不拘泥其对脾胃之治,主张清养脾胃,顾护胃气阴精;甘温助脾,益气扶正补虚;调气健睥,温通解郁祛邪.本文从多方面初步探讨丹溪的脾胃论治思想.
作者:马伟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文对天花和天花粉的名称、栝楼的品种、天花粉的制造方法及应用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本草学研究.认为栝楼根汉代以前就已应用,商品就称栝楼根.天花粉之名始载于宋代的<本草图经>,但古代的天花粉是指栝楼根所制之粉,虽然明清时代已有人将二者混用,但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真正的天花粉商品,建议将栝楼根仍称栝楼根,栝楼根所制之粉称天花粉,并开发天花粉生产产业,以满足社会对天花粉药食两用的需要.
作者:王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文在查阅大量民国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这一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具有承前启后、注重实践、形式多样、临床分类清晰及引进自然科学成果等特点,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岭南医学是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刘芳;黄凯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胡适是近代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他的题跋具有一定的学术和文物价值.通过文字内容、外观形式、文物价值这三个方面剖析了胡适题跋本<体用十章>的版本价值;又以胡适题跋为引,对作者进行了考述,认为该书作者即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赫胥黎.
作者:王妮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将<伤寒论>中有关中药的用法概括总结,强调张仲景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伟大的药学家,其<伤寒论>不仅在医学上有着杰出的造诣,在药学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于现代临床及药学研究颇有深意.
作者:常爱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秦亮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市名中医,行医50余载,擅长针药并施,重视内外结合,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笔者有幸在上海仁济医院进修期间,跟秦师临证,现举例顽固性面瘫病案述之.
作者:王为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脂肪肝是肝脏代谢性疾病,近年来脂肪肝患者大幅度增加,主要原因为营养过剩之肥胖、酗酒,其他原因还有肝炎、药害、营养结构不合理等.现代医学认为其病理机制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脂质代谢异常、激素水平改变、脂质过氧化损害、免疫反应、缺氧等.
作者:蒋琴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业师张炳秀,现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安徽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已40余年,临证擅用通法.余侍诊以来,每观先生运用通法,见解独到,疗效卓著.兹录老年便秘医案1则如下.
作者:陶国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痰瘀阻络是心悸发病的重要因素,许多心脏疾患大多可见有痰饮和血脉瘀滞的病理过程,而痰瘀阻络又往往进而加重病情和症状.痰瘀阻络导致心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淫内伤,操持劳损,致水湿痰饮内停,清阳失旷;或本脏阳气虚衰,痰浊水饮乘侮,上凌于心;或内有宿痰郁火;或外感时邪伤正,凡此种种均可导致痰瘀阻闭心络,出现心悸怔忡.痰瘀阻络多为标,而心脾阳气失司则为本.心阳痹阻(衰弱)不仅会导致血脉瘀阻,而且也不能宣散痰湿,出现痰浊痹阻心脉,引发心脏病的各种症候.治疗痰瘀阻络型心悸的基本方法是通阳化痰,祛瘀通络,临床常用瓜萎桂枝汤合温胆汤加减.
作者:杨杏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5年来有关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实验研究论文,认为针灸疗法可以改变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情况,也可以改变榷-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等.但目前的实验研究开展较少,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作者:孙云廷;孔祥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郭林新气功是一种抗癌防癌的重要气功功法,有许多文献报道了其功效与机理.本文总结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采用此功法抗癌的相关文献报道,表明:1、此功法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改善生存质量,有效率在70%左右:2、此功法通过风呼吸法、行功结合吐音、群体锻炼等方式实现大量吸氧,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以及调摄心理状态等共,以同抗癌防癌由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零散状态,缺少随机对照.减少了它的可靠性,所以建议建立统一规范的标准化研究明确郭林新气功抗癌的真正价值.
作者:沈晓东;华卫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济阴纲目>为明代医家武之望所编撰,论述了月经病、带下病、胎前产后病,以及妇产科杂病的辨证与治疗.<济阴纲目>的主要学术特点如下:妇科证治,首重脾胃,其论述与妇产科有关的脾胃疾病达20余种,运用脾胃理论和相关方药论治妇产科病证者比比皆是.精选方法,重视外治,其辨证选方十分严谨,通过精选通治方、广搜辨证方、酌采单验方等方式,充分体现了其方论结合、注重实用的原则.征引规范,编排得体,其于每一门各证中先将有关医论予以选萃汇编,并分类冠以小标题,再将主治方药汇编在一起,较之王肯堂分门列证,每一病证后一家一家的分解医论和方药更为明晰,且便于检索.在学习与应用该书时应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学其思路,用其方法;扬其精华,摒其瑕疵.
作者:苏礼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中医药服务领域缩小,临床阵地萎缩;中医药人才减少,后备力量缺乏;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淡化等等,影响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此,我们必须统筹协调好以下关系.
作者:王现;蔡永葆;陆蓬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