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学渊源流长,医家辈出,仅北宋至清末以来的800多年间,古新安地区曾先后涌现800多位有史志记载的名医,留下800余部中医学著作,对祖国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出版的<新安名医考>、<中医人物词典>、<中医人名辞典>等多部中医人物专著,进行考证研究,发现部分新安医家的姓氏、名、字、里籍、生卒年代等信息引用,存在明显的错误及混乱现象.笔者依据有关资料,对一部分有确切旁证、可以纠正的史料,明确指出并补充说明;对一部分遗留错误史料,一时无确切资料补正,则指出不详,说明原由.避免转载时以讹传讹,为今后再版该类专著,介绍新安医家时提供佐证,为广大医史工作者研究引用时提供较为完整的史料.
作者:来雅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从古代医案中归纳了劝说开导、暗示转移、顺情从欲、移易性情、激情疗法、以诈治诈、情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它们设计精妙,疗程简单,疗效明显、迅捷,符合中国人性格的基本特征,不仅在许多方面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认识相吻合,而且独具特色.虽然中医传统心理治疗有着较为明显的自发性、经验性的特点,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完善的操作方法,但有着许多合理的方面,值得现代心理治疗借鉴和吸收.
作者:李兆健;王庆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对敦煌文献<食疗本草>校注进行补校,其中多是从无校议的词句.
作者:刘敬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通过对历代本草有关中药陈用资料的梳理,对中药陈用的传统认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中药陈用的源流、中药陈用的时间界定、中药陈用的传统认识.在中药陈用的传统认识部分,总结了中药陈用的五个方面的作用:①陈用以去药物燥烈之性.②陈用以去药物热性.③陈用以去药物滋腻之性.④陈用以去药物腥臭之气.⑤陈用以去药物毒副作用.
作者:杭爱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传统中医对蓄血发黄认识相当深刻,宋金时期已建立了黄疸蓄血理论;黄疸血分说并非创立于清末西学影响之下,而是在明清之交从黄疸蓄血理论中被阐发出来的;清末,西学传入使得中医蓄血理论及血分说得到了新的发展,血开始成为黄疸因机证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者:盛伟;方晓阳;余明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以马继兴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收录的敦煌医药卷子P.3930为底本,对照原卷照片及其他文献对此卷进行重新校理,补正了马本的一些文字抄录、识读、断句等失误.
作者:范崇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朱良春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虫类药研究专家,师从章次公先生,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疗效卓著,在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均有独特建树.临证活人无数,门下桃李芬芳.现虽已耄耋,仍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而不懈奋斗,实为后学榜样.
作者:曲清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以医为本的思想、普及型的著作特点、深厚的儒学功底和济世救人的高尚医德以及成功的商业出版活动,是促成新安医家汪昂在医学上取得成功的几个关键原因.
作者:汪常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介绍了清代福州一地名医陈恭溥的生平及其较为突出的一部研究<伤寒论>著作--<伤寒论章句>.该书之著作目的是使学习<伤寒论>者得到更通俗的指导.
作者:林恩燕;陈炬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内经>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包含着丰富的辨证论治思想,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90年代以来,有关<内经>疾病辨证的文献资料作以简要整理,着重从疾病辨证思想、辨证方法、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其研究动态进行概括.
作者:刘国萍;周国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颈型颈椎病又称为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是各类型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上为常见,此时也是治疗的有利时机,对颈椎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非手术疗法治疗本病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创伤性小等特点,一直为临床医生所重视,并且作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本文对近年来非手术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纳总结,认为中医非手术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亲和力高,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苑洁;陈国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九宫八风理论通过取类比象,将空间、时间、自然气候、政治社会、人体结构、生理病理、预防养生等综合成系统,以太一移日朝八风占常变.对中风病的病因、病位、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临床实践均有指导意义.本文第一次征引奇恒之府与奇经八脉以释中风病的辨证论治特点.
作者:周德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为后人留下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认真地、全面系统地继承、整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中医文献,不仅是遗产,而且是促使中医药学走向未来的源泉,因此,对其整理、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医文献杂志>廿多年来所做的诸多工作,是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为弘扬中医药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朱良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