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籍贯及墓地历来颇有争议.学界一直认为李杲世居河北正定,而陕西黄陵县现存李杲陵墓遗址,延安、黄陵地方志均有记载,加之当地人口述资料和有关研究文章均明确指出李杲之籍贯在陕西黄陵.
作者:曾镛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道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众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针灸学说汲取了道学的整体观念以及阴阳、五行等学术观点,不仅在诊断治疗上处处体现出道学的思想,在穴位命名上也采取了很多道家或道教的名词.针灸学说深受道学的影响,可谓道学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枝奇葩.
作者:赵丹;叶珊如;葛林宝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颅囟经>是现存早的儿科专著,原书已佚,目前通行本为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而成.本文通过对<永乐大典>、<幼幼新书>、<妇人大全良方>、<古今医统大全>、<证治准绳>等医籍中相关内容进行对比,追溯通行本<颅囟经>内容更早的来源,并探究<颅囟经>其他零散佚文.
作者:司洁如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居延新简中有一些与医药相关的零星资料.在这些医药资料中,疾病信息较丰富,主要包括疾病名称与症状、就医诊断、疾病愈后、病亡情况、法医鉴定等内容;医方信息较少,仅为少量药物的药方剂型、药名与分量、煎熬饮服方法等.根据这些医药信息并联系其他相关的出土医药文献,可以窥测当地当时的疾病、医药情况.
作者:周祖亮;方懿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是李时珍一生从事医药实践活动并且加以理论升华与总结的结晶,既含有李时珍本人原创性的研究成就,又是他继承、发扬前人医药经验和高度重视历代医药著作等书本知识取得的成果.本文对<纲目>的文献资料构成成分进行梳理,对<纲目>文献引用的数目,<纲目>和<证类本草>的源流关系,李时珍编纂<纲目>所查阅、参考的文献作文献学方面的探讨与考证,以便更好地解读<纲目>.
作者:全瑾;吴佐忻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朱肱早撰著的伤寒类医书是<伤寒百问)三卷,此本已佚.现今存世的日本宝历三年书林涩川清右卫门刻本(伤寒百问>六卷、日本宫內厅书陵部收藏的元燕山活济堂刊本<伤寒百问经络图>九卷,或即源自(伤寒百问>三卷.日本静嘉堂文库收藏的<重校证活人书>十八卷,曾经朱肱生前亲自校定并刊行,但并未流行于世,现今仅有孤本存世.<伤寒百问>、<伤寒百问经络图>、<重校证活人书>三种医著,或是可能保存了<活人书>早期面貌,或是经朱肱生前亲自校定,书中的内容应当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朱肱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的演变轨迹.现今存世的<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一类书籍均经过后人加工,未必反映了朱肱医学思想和医学实践的真实状况.
作者:王旭光;李道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张荣光是福建省邵武市名老中医,现整理研究张老部分临床经验.其治疗邪热郁结、咳吐胆汁浓痰的胆咳,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痛的腰膝重痛,湿痹高热,湿温高热,心烦不眠的脏躁,分别应用凉膈散、肾着汤、荆防败毒散、犀角地黄汤、甘麦大枣汤合越鞠丸加减治疗,效果显著,符合辨证施治的精神.
作者:杨家茂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陕西省名中医米烈汉主任医师擅治中医肺病、妇科及疑难杂病.现介绍其治疗肺系疑难病验案两则.案一为反复咳喘.米氏治咳喘尤重肺、脾、肾三脏,以补肺益肾,健脾化湿,宣肺化痰调治而病愈.案二为肺痿.证属气阴两虚兼虛热,治疗重在益气养阴、清泻虚热、培固肾气,经调治疾病愈后良好.
作者:谢晓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本文在魏晋以前脉学文献研究实践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谈目录学在中医文献研究中的作用,认为目录学是开启科学研究大门的一把钥匙,对属于古典文献范畴的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无论是科研选题,还是科研工作的展开以及结题等,目录学均有用武之地,以此唤起学者对目录学知识的重视.
作者:陈红梅;张颖;叶卿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PAD)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同时PAD也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反映,常合并其他血管如脑血管、心血管病变,是预测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强有力的预测指标,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明确其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探索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显得意义重大.
作者:付丽媛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海派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海派中医眼科更是流派纷呈.海派中医眼科是海派中医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学术思想的发掘及继承有利于探讨中医药发展模式和促进中医经验的传承.近百年来海派中医蓬勃发展,近代以姚和清为代表的姚氏眼科及以陆南山为代表的陆氏眼科奠定了海派中医眼科的学术地位,此外,范新孚的眼科在其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上海中医眼科学术的多元化发展.因此,整理海派中医眼科流派及学术思想,可进一步促进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董志国;张殷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一个中医在遇到临床难题时,就会去翻书,或向老师讨教.翻书是典籍,老师是贤士,两者相加就是文献的本意.可见中医文献一直是中医学术和临床的支柱.然而,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文献研究的重点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煌古义,仍是根本,否则就是无本之木.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前言现存的<伤寒论>版本,离宋改本近的,是北宋·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明·赵开美刻<仲景全书>中的<翻刻宋版伤寒论>(以下简称为赵本<伤寒论>).近年听说在中国,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在中国中医研究院编写的<伤寒论>中,前言虽强调原本是以赵本<伤寒论>为底本,但仅限于三阳三阴部分,赵本<伤寒论>中的细字注记和处方条文末的编号缺如,感觉上反而象<注解伤寒论>体系的传本.
作者:牧角和宏;杨文喆;张再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