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文献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6-4737
  • 国内刊号:31-1682/R
  • 影响因子:0.15
  • 创刊:198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40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中医文献杂志   2012年5期文献
  • 《玉龙歌》各传本的比较研究

    针灸歌赋《玉龙歌》于金元时期成文后流传很广,并有多种传本,传本间的文字和编次差异较大,本文梳理了《玉龙歌》各传本之间的关系,剖析编次和文字调整的现象及其意义所在,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玉龙歌》打下基础.

    作者:张潮;徐平;王静;虎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从三部古文献看经络循行的共同点及应用

    通过归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经络循行部位的相同点来总结各个经络所主治的疾病.对比其不同点来探讨其进化过程.经络的形成曾经有一个由循行方向不定、经络间的联络不定、脏腑属络关系不定发展到循行方向规律、经络间联络相对固定、脏腑属络关系确定的过程.归纳出各本经经络循行与其主治疾病的共同点,应用于临床,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林海;黄雪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中医黄疸之“病”、“症”辨析

    目前对黄疸的临床诊疗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黄疸为“病”说和黄疸为“症”说.黄疸为“病”说,溯自元·罗天益黄疸辨阴黄与阳黄说,其将黄疸视为一病,直接辨证论治.黄疸为“症”说,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诊断体系,历代更迭,汲取医学成果,把黄疸作为一症状,先行辨病,再辨证论治.这一观点尚有两种主张,一是坚持辨病用中医病名,一是提倡辨病用现代医学病名.文中就黄疸为“病”说抑或为“症”说,结合多年文献研究进行阐述.

    作者:夏克平;王化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正义

    对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句话,自古医家解释各异,笔者从医史、医理、语言等方面考证,这是“阳生则阴长,阳杀则阴藏”省略语,讲的是阴阳共同消长的特性,并指出正确理解这句话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作者:石相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摄生总论》与《摄生众妙方》关系考

    《摄生总论》、《摄生众妙方》均署名明代张时彻撰,经作者考察,《摄生总论》是在《摄生众妙方》的基础上增加一卷而成.《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及《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摄生总论》十二卷,作者为张时彻,这种写法欠全面,应当写“明张时彻撰,清王梅补刻”较为妥当.

    作者:李玉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眼科龙木论》“七十二证”的由来和影响

    通过数字“七十二”的起源,结合它在中国社会广泛运用演变的历程,探讨《眼科龙木论》眼病“七十二证”的缘起及其影响.认为眼病“七十二证”实际上就是眼科常见病症的代名词.

    作者:杨鸿;和中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外科症治全生》版本体系研究

    对清代王洪绪《外科症治全生》的传世版本作了梳理研究,将主要版本归纳为六卷本、四卷本和不分卷本三大体系,并发现了一批未被《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散落于民间的稀见版本.

    作者:王晓宇;赵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国家图书馆珍藏《萧延平灵枢校勘记》启秘(续一)

    简述宋元明《灵枢经》递承关系,对萧延平校勘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进一步研究,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灵枢经勘误表》之再校勘.

    作者:钱超尘;姜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读关幼波无黄疸型肝炎医案两则的体会

    文中指出“无黄”之病理仍以湿热为主,治以清湿热以廓清病邪.两案初诊皆用“复肝2号方”清湿热健脾.例1因虚象不显,仅佐归芍养血柔肝.例2久病体弱,湿热羁留,复诊除茵陈等清热解毒外,先后选用苓、术、川断、杞、菊、苡、砂等无寒热偏胜,利湿而不伤阴,补虚而不滞邪之品.两案善后均以健脾舒肝丸巩固疗效,例2因久病及肾,故加服滋补肝肾丸以补肝肾之不足.

    作者:戴玲;方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虞坚尔论小儿哮喘病机

    虞坚尔教授在小儿哮喘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对哮喘病机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提出哮喘之“夙根”是“胶固之痰”和“窠臼”,此非痰范畴内的单纯的痰,是和有形实邪瘀结合,呈痰瘀胶结之态 ;并认为肺、脾、肾生理功能活动属阳,新陈代谢、五脏六腑的物质基础属阴,病理产物如“痰”和“瘀”为阴邪属阴,人体阴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是哮喘发生的根本.本文从气、痰、瘀、阴阳四个方面探析虞坚尔教授的哮喘学术思想.

    作者:周静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陈熠运用调神解郁法治疗肝癌1则

    “调神解郁”是陈熠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参考历代医家理论,逐渐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癌症等恶性疾病的临证心法.陈熠老师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病关键在于“神不使”,恶性肿瘤的病机主要体现在“气机失畅”,“调神解郁”是治疗恶性肿瘤的关键.陈师还强调医患结合,从而使机体达到“神使”的状态,使人体真正能够抑制癌细胞,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带病延年,提高生命质量,后真正战胜癌症.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但诊断时80%以上的肝癌患者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陈熠老师在临床上运用“调神解郁”法治疗肝癌,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石书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论募原乃肠胃外静脉丛

    《内经》中“募原”二字,全元起改为了“膜原”,导致后世望文生义,把“募原”理解为膜状组织的总称.通过对《内经》中相关经文的分析,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以及前贤治疗邪伏募原疾病的方法,笔者认为“募原”不是膜状组织,而是肠胃外静脉丛.

    作者:汤川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临床用药剂量差异的文化心理探讨

    通过对用药剂量与文化心理之间关系的探讨,认为祖国传统文化对临床医生形成一定的用药心理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可能是导致古今临床用药剂量差异,尤其是仲景本原剂量传承至今发生显著滑落的重要原因.而祖国传统文化对临床用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实用理性”的文化内核和“医者意也”的思维模式.

    作者:宋佳;傅延龄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陈伯坛年谱长编

    陈伯坛先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伤寒派岭南名医,为人乐善好施,医术精湛,热衷培育英才,著述颇丰.本长编以文献和实地考证形式介绍了陈氏的出身家世、启蒙、科举、从医、任教、办学、迁居、著书,乃至病卒、墓葬、后辈纪念等内容,较充分地展示了陈伯坛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医人生.

    作者:李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重庆中医药的发展及历史沿革考

    通过文献研究以及走访调查,对重庆中医药起源及发展进行了初步调研,对重庆的古医著作了简单的介绍,为进一步研究重庆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史鉴.

    作者:姚逸;钟国跃;蒋渝;瞿显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伤寒论》辨治六经头痛分析

    《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的独特辨证理论体系,其中将头痛列为关键症状进行辨证治疗,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但未见明确的太阴头痛条文.按六经论述头痛的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其性质涉及表、里、寒、热、虚、实、水饮之不同,对后世头痛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有效地发挥经方对头痛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伤寒论》中辨治六经头痛的条文进行总结归纳.

    作者:赵永烈;王玉来;王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丹溪心法》补气法应用浅析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中滋阴派的代表人物.笔者在研读其医论医案中发现,补气法及补气药的应用频率高,本文对《丹溪心法》中补气法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发现朱丹溪对补气法的应用颇为娴熟灵活,主要分为补气升提固摄法、补气健脾祛湿法、补气祛痰开窍法、补气清热泻火法、补气生血养阴法、补气温阳扶正法、补气益肾利水法七种情况.

    作者:李娟;孙丰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删繁就简三春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糖络杂病论》评介

    《糖络杂病论》系仝小林教授所著.作者以全新的视角,独特的思维,创新性的治疗方式,为中医糖尿病开创了别具一格的理法方药体系,对经方应用、中药量效关系等关键问题亦作阐发.文章分别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了该书的特点:1.提纲挈领,张糖尿病之纲目 ;2.迎难而进,克中医降糖难题 ;3.善用经方,师仲景以疗杂病 ;4.倡施重剂,每以达药愈沉疴.此书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糖尿病整体治疗水平,亦将为提升中医药为主治疗重大疾病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作者:马英;甄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上海市针灸临床调研报告

    对上海市目前的针灸临床情况进行了调研,包括:上海公立医院及有针灸从业人员的主要民营医院针灸科室基本情况、针灸从业人员基本情况、临床常见病种、临床优势病种、门诊需求量、针灸医保政策等,调研范围涵盖了几乎上海市的所有设立针灸科室的公立医院,本文对调研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作者:赵丹;葛林宝;张仁;冯鑫鑫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