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文献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6-4737
  • 国内刊号:31-1682/R
  • 影响因子:0.15
  • 创刊:198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40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中医文献杂志   2013年3期文献
  • 《内经拾遗方论》小考

    宋·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经》有病无方的状况,对《内经》理论指导临床有巨大推动作用.本文对《内经拾遗方论》的流传与成书作了考证,认为该书或为明代刘浴德、朱练撰述《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时的托名著作,其底本可能是金代刘完素所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一书前两卷.

    作者:高程熙;赵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金元医家著作中的导引理论与实践

    金元时期许多著名医家对中医理论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导引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应用,本文对金元时期一些著名医家的代表作中有关导引的内容进行论述.

    作者:陈驰;王兴伊;赵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黄帝内经》“咽”类术语的辨析及其意义

    《内经》中一个术语可以表示多义,一种意义又有众多术语表示,医学术语的应用不规范.本文以“咽”类术语为例,辨析了“咽”、“咽嗌”、“咽门”、“咽路”、“咽喉”、“喉咽”、“嗌”等7个相关术语的含义,指出术语的辨析对中医术语规范化及中医专科词典及大型语文辞书的编撰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傅海燕;马丽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王实《伤寒证治》考论

    王实是南北宋之交的名士,他的《伤寒证治》一书是宋代士人研习伤寒学的重要著作,然今已散佚,仅有部分内容散见于李知先《伤寒活人书括》、王好古《医垒元戎》等医书中.通过对此书佚文的搜讨辑录,可以考见其体例及伤寒学术思想,并可窥见宋代士人习医的一些情况.

    作者:逯铭昕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浅谈《灵枢经》的异文研究

    异文材料是在古籍校勘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参考依据,其内容涉及各个版本和其他相关书籍.开展《灵枢经》的异文研究,在中医学、传统语言学等方面颇具意义,但在现有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狄碧云;孙兆杰;范登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马王堆简帛外治法文献语词新释

    马王堆简帛医书因埋藏地下日久,霉变剥蚀,导致文字漫漶,脱简夺文、坏字讹文甚多,给释读带来了诸多困难.虽然前辈学者释读注解了大量疑难字词,但仍难免有错读、漏释、误注之处.本文对马王堆简帛医书中部分外治法文献字词作出新的注释.

    作者:张本瑞;张如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浅析《黄帝内经》生殖医学思想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在生殖医学的发展上亦多有记述,散在于不同篇章中,其内容丰富,为后世中医生殖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从解剖生理、发病、疾病诊治、相关病证治疗及调养之道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与阐发.

    作者:李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傅山《临产须知全集》辨伪(续完)

    新发现的《临产须知》三卷初刻于道光乙酉(1825年),托名“傅青主先生秘传”,早于《傅青主女科》两年,本文认为《临产须知》非傅山所撰,对考证署名傅山的诸多医书如《产科四十三症》、《产后编》、《大小诸症方论》、《傅青主女科》之伪托真相皆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钱超尘;赵怀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舌鉴辨正》3种版本的考察研究

    《舌鉴辨正》为清代医家梁玉瑜传、陶保廉录的舌诊专著,现存早版本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兰州固本堂刻本,另有多种版本存世.今考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兰州固本堂刻本、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石印本,及上海图书馆所藏1917年常熟言氏从吾好斋石印本3种版本,以辨其异同及源流.

    作者:沈劼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论张景岳阴阳、形神、两天共养说

    名医张景岳著作等身,所撰《类经》、《景岳全书》等蕴含丰富、系统、独特的养生学思想,概而论之,即为阴阳并重、形神共养、两天兼护.

    作者:闫玉华;李其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缪希雍学术特色琐谈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学术上自立门户,不囿于古代文献.如中风从“内虚暗风”立论,治伤寒独重阳明,辨用人参,善使苏子等,均独具特色.研究探讨其相关内容,对于挖掘内科治法理论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慕斌;彭应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女童性早熟中医证治三法

    女童性早熟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率日渐增多,我们认为女童性早熟的病源在肝肾,病位在冲任,病机关键在于天癸过早萌发,冲任通盛失时.其证型主要有三种:肾失封藏,相火偏旺(肾虚火旺);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肝郁化火);脾虚湿盛,痰热互结(痰热内蕴).其治则分别对应为:补肾固精,清泻相火;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健脾化湿,清热涤痰.在实际临床上,单一证型较少出现,往往都是两个甚至三个证型夹杂出现,故治疗亦须视证型偏盛三法各有侧重,兼而用之.

    作者:郑宜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论古医籍文本的数字处理

    古医籍数字化工作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将古籍简单地以图像的形式进行保存、整理,挖掘古医籍中前人总结的经验、知识,方便更好地利用文化遗产,才是终的目的.因此,对古籍的全文进行数字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本文就文本数字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方法.

    作者:程静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试论《周易》圜道观对经络气血运行理论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周易》圜道观对经络气血运行理论的影响,认为正是在《周易》圜道观的影响下,《黄帝内经》确立了气血循环运行的基本理论,把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作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框架,从而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整体构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罗桂青;李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近10年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文献分析

    本文对近10年(2003年-2012年9月)中医药治疗慢性房颤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结果显示:医界对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其机理研究的关注度正逐渐提高,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房颤动模式成为中医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的趋势,及评估其疗效的主要方法.在用药方面,中成药以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等为主,汤药则以炙甘草汤多用.存在问题主要有研究模式较单一、研究规模较小、部分论文内容质量不高等,均有赖于今后逐步提高.

    作者:肖林榕;郑发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虫类中药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

    虫类药物具有化痰平喘,熄风解痉,化瘀通络,补益培本等功效,中医应用虫类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从中医理论、各医家的临床治验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对虫类药物在哮喘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邵明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历代文献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通过总结中医历代文献中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探讨其对当代糖尿病足诊疗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作者:李媛媛;崔德芝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医药理学观念在《黄帝内经》十三方的体现和应用

    中医具有自己独特的药理学观念,《黄帝内经》不仅阐述了中医学的药理观念,如气味阴阳理论、气味形精转化学说、万物归属五行的观点等,而且在《黄帝内经》十三方中中医药理学观念得到了充分体现,且有个别方论明确提出了方药发挥作用的机理.文章参考前人观点,结合个人研究,对《黄帝内经》十三方的遣方用药特色和其中蕴含的中医药理学理念进行分析,揭示《黄帝内经》用药之秘.

    作者:赵正孝;吴娅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祝味菊遗著《金匮新义》选刊之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作者:祝氏内科流派传承项目课题组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辽宁医学名家庆云阁伤寒学术思想述略

    辽河流域历史悠久,地处边陲,是多民族聚居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清代及民国以来,传统医学有了很大发展,名医辈出,其中伤寒学派医家庆恕(云阁)创按证类方的《伤寒论》研究方法,其伤寒学术研究极具特色.庆氏伤寒学术特点基本可分为伤寒六经提纲、按证类方论伤寒、伤寒证辨、编纂伤寒歌括四部分.庆氏《医学摘粹》一书在北京、甘肃、沈阳等地产生极大影响,可为辽河流域医学的代表.

    作者:谷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关于中医学术流派传承研究的若干问题刍议

    主要对中医学术派研究中的4个问题作了阐述:①对“海派”一词的起源作了索源,海派中医即海纳百川,包罗万象,不拘一格,吸收众长.②中医学术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提炼、升华成为对人体、生死、疾病、健康、养生、治疗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基本观念.③临床经验总结应该把优势病种作为切入点,即对老中医擅长治疗的若干疾病,总结其辨证论治的规律和用药经验,若能够恰当运用现代循证医学方法,即将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整理的质量和水平.④对待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不可以忽视传承研究其中的人文精神,包括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精神品格等,否则就有挂一漏万之虞.

    作者:王庆其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