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文献杂志

中医文献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卫生局
  • 主办单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华中医药学会
  • 国际刊号:1006-4737
  • 国内刊号:31-1682/R
  • 影响因子:0.15
  • 创刊:198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540
  • 全年订价:26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中医学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4期文献
  • 任赞与《保赤新编》

    任赞,广东新会人,活动于清代乾隆年间,本诸生,后弃儒从医.其《保赤新编》是继《幼幼新书》、《幼幼集成》之后岭南儿科的又一力作,现存共有11个版本.任氏广集前贤妙论,师古而不泥古,参以自身多年临证经验;诊病以辨形色、审苗窍为宗;注重相似病证的诊断与鉴别;主张来病善调养、临病慎用药,切不可伤元气损脾胃;治疗以汤药为主,兼及食疗、外治、艾灸、灯火灸等方法.

    作者:李计筹;郭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古现代文献关于针灸治疗目系病的取穴研究

    古代文献检索《中华医典》,现代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重庆维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穴位频数和支持度计算,统计古现代文献针灸治疗目系病处方中的高频穴位和穴位分布情况,总结选穴规律和规范处方.结果发现古代常用穴为瞳子髎和肝俞,现代常用穴为睛明和球后.古今医家均注重局部选穴、循经选穴、远端配穴的选穴规律.规范处方拟定为:眼周穴位:组一为睛明、球后、瞳子髎,组二为承泣、攒竹、太阳,两组隔日交替使用;肢体穴位:风池、合谷、足三里、光明、太冲,每日均用.

    作者:毕文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排序研究

    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出土时,维护其竹简顺序的编绳早已风化灭裂,更因为竹简首尾文字每有残损,故排序成为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顺利解决,全部内容将支离破碎,难以成篇,影响其他工作的深入开展.实践证明,对于《六十病方》宏观体例、文字特点和残简特征的准确把握有助于达成相对合理的排序结果.

    作者:和中浚;赵怀舟;任玉兰;周兴兰;王丽;谢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秘传)《眼科纂要》学术源流研究

    黄岩为我国清代岭南著名医家,其著作《眼科纂要》,论证准确,用药精当,治疗上以内治法为主,创制了多首经典眼科方剂,保存了较多的眼科医案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本文拟对该书的学术源流进行初步的探讨.

    作者:江花;王科闯;王明杰;和中浚;刘荣林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道藏·洞玄部》中医药文献特点初探

    中医药学的发展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自古中国就有“医者通仙道”的说法.陈寅恪先生曾说:“本草药物之学出于道家.”《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道教丛书,荟萃了诸子百家文集和医学经典.白云观藏明代《正统道藏》,这是一部迄今能够见到的惟一保存较完好的《道藏》.本文以《正统道藏·洞玄部》为例,对《道藏》医药文献的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分布广泛且各具特色,各类文献内容侧重点不同.《道藏》中的医药养生文献,一部分是与道教教义相吻合的医药著作,还有一部分是道教养生专著,许多道教的著作同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典籍.因此,深入研究《道藏》对于现代医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青颖;沈艺;段晓华;刘珊;王娟娟;唐禄俊;张其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春秋必(浻)

    张家山汉代医简《脉书》提出了“春秋必(浻)”的命题.由于语言文字造成的隔阂,出土30年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合适的解读.该命题不仅有利于丰富中医的理论体系,还有助于厘清中医发展的线索,对今天治病保健仍然有指导意义.

    作者:彭达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老乞大》、《朴通事》中的元代医药卫生风俗

    《老乞大》、《朴通事》两书记录元代生活在大都及周边地区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朝鲜李朝时期有权威的教科书.书中有许多关于元代医药卫生风俗的记载,涉及中医养生、卫生习俗、临床治疗、法医、兽医、中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其中对话的分析与总结,可以再现元时大都附近百姓的医药卫生习俗,丰富中国医学史的内容.

    作者:侯如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宋之前小儿惊风病名演变研究

    小儿惊风,早在《五十二病方》中称为“婴儿病间(痫)”、“婴儿瘛”,在《内经》中称作“痫惊”,《神农本草经》中称为“小儿惊痫”、“小儿痫”,《颅囟经》中称为“小儿风痫”.《诸病源候论》根据病因不同将小儿痫分为三类,分别称作“惊痫”、“风痫”与“食痫”,并从阴阳的角度将痫病分为“阴痫”、“阳痫”两类.《千金要方》中的“痫”多指惊风,如“五脏痫”,也指癫痫,如“六畜痫”.《黄帝明堂灸经》首次提出“小儿急惊风”、“小儿缓惊风”的病名.至《太平圣惠方》明确提出“惊风”的病名,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惊风”的病名逐渐取代“痫”成为主要称谓.

    作者:史焱;傅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祝味菊应用附子药对的经验

    已故海上名医祝味菊(1884-1951年),乃民国时期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祝氏善用附子,屡起沉疴,卓然成家.其临证应用附子药对治疗疑难重症所形成的独特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总结和研究.

    作者:高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唐汉钧治疗难愈性溃疡经验介绍

    本文总结分析唐汉钧教授运用“健脾、祛瘀、生肌”法治疗难愈性溃疡经验,指导对慢性难愈性溃疡的临床治疗.唐汉钧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分析和总结,对难愈性溃疡发病机理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虚”、“瘀”为主的发病病机;治疗原则主张“祛瘀补虚”;治疗方法上倡导“非清创”治疗的必要性;治疗中采取“序惯用药”与“内外同治”法相结合;尤其强调“顾护脾胃”的重要性.

    作者:肖秀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中医专科目录类型述论

    中医专科目录以提要目录为重要,分为辑录体、叙录体和传录体三类.辑录体为主流,其特点是大量辑录医籍医家的相关资料,为他人的研究提供帮助.传录体突出强调考察医家的全部著述,注重医家所著医籍的辨伪考证,也很重视考察医家的师承源流.叙录体目录能够较为准确地叙述著者的生平行事、概括著录书籍的内容要旨,甚至也较为明确地标明了医籍提供者及著录医籍的版本流传情况,但未能完成辨析校书时发现的讹谬.没有提要的目录书只要著录内容可靠,其学术价值也不容忽视.

    作者:杨东方;周明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严氏失眠症中医辨证诊断和治疗前瞻性评定表”设计及使用

    为解决中医师留存完整病史较困难、数据性记录较少、回顾性总结较多等问题,上海市中医医院睡眠疾病专科结合失眠症发病特点,设计了“严氏失眠症中医辨证诊断和治疗前瞻性评定表”.作者使用该表登记了500例失眠症,又应用该表作为疗效评价工具观察了200例王翘楚经验方甘麦龙骨汤治疗肝郁瘀阻型失眠症.结果证明,该表不仅能即时记录完整病史、症状评分、证候判定,还能作为疗效评价依据,对本专科确有实用价值.

    作者:严晓丽;徐建;王惠茹;许红;许良;王国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张家山汉简古医书研究综述

    张家山汉简古医书出土30年来,国内学孝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对张家山汉简《脉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释文考释以及与经脉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有关《引书》的研究集中于释文考释、导引术内容及古代养生学理论的相关问题.在相关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还有值得进一步推进的研究课题.

    作者:李雯;赵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早期中医医疗器具探源

    中医药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深受人们的重视.中医医疗器械是中医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历来对中医医疗器械的研究却比较薄弱.本文即深入探讨了早期中医医疗器械的起源、发展、兴盛,以及早期中医医疗器械的特点.

    作者:王林云;吴金鹏;刘理想;段晓华;刘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内经·素问》有关局部疼痛治疗的论述及其对推拿临床指导意义的思考

    《内经·素问》对于局部疼痛的治疗进行了较多的论述,本文选择其对游走性疼痛、腰痛、颈肩背痛、手臂痛、髋部疼痛、腰部挫伤、膝关节疼痛的论述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推拿治疗这些疾病的现状,阐释了《内经·素问》对于推拿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指导性意义,并对其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临床思考.

    作者:顾钧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廖平先生与《人寸诊补证》

    廖平是近代经学大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他一生勤于著述,成果斐然,有著作140余种,《人寸诊补证》为其之一.本文叙述其学术成就,评析《人寸诊补证》一书.

    作者:危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清代脉学文献《脉理存真》导读

    《脉理存真》是清代的脉学著作,其对脉证的论述极为精简详实,见解独到,实为临床脉诊的一部很好的参考书.本文从作者生平介绍、成书背景浅析、内容简介、学术价值等方面对《脉理存真》进行了简要地阐述.

    作者:于莉英;王旭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路志正临证病案实录——包钢医院日记

    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于1960年受卫生部委派,赴包头钢铁厂职工医院支边,担任门诊、病房会诊等工作.其当年执笔的“病案日记”被整理成《包钢医院日记——中西医合作病案实录》即将付梓.现摘取治腹痛、不寐和产后发热医案二则愿飨同道.

    作者:路志正;杨凤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何立人辨治胸痹医案举隅

    上海市名中医何立人教授从医数十载,擅长运用中医思维和理论治疗内科虚证,其辨证精准,用药独到,疗效显著,值得学习.本文通过临床门诊医案两则介绍何立人教授辨证论治胸痹的思路及用药特点,以期传承其宝贵经验.

    作者:刘萍;杜文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自拟柴胡龙牡合欢汤加减治疗不寐验案

    不寐多因情志不遂诱发,王翘楚教授认为肝主条畅情志,故当以从肝论治为主,提倡“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基础,强调人的作息与自然相呼应,顺应自然规律;临床上以“病中求证,证中求病”为指导原则,基础方以平肝疏肝,活血安神为治疗原则,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主要介绍王翘楚教授治疗不寐的经验,注重从病证结合的辨证角度分析不寐验案.

    作者:沙中玮;徐建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