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问》的校勘史上,胡澍的《素问校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分析胡澍《素问校义》的校注方法——“循流溯源,反复推敲”、“广征博采,精审详辨”、“辨讹释疑,深研不辍”、“引进小学,方法革新”、“文理与医理,既不缺一,也不执一”,以期对今后中医古籍的整理及研究具有启示性意义.
作者:孙庆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为探讨李中梓淋证辨治经验,在研读《医宗必读》淋证篇后,从石淋为病、积热所致,劳淋之因、伤于脾肾,血淋辨治、求证审因和气淋证治、当辨虚实以及膏淋冷淋、虚实挟杂等6种淋证加以探讨分析,提示李中梓治淋经验独特,切合临床,重于实践,迄今仍有积极意义.
作者:周富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其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学专著.后世对其湿温病研究较为深入,实际其对寒湿病同样重视.病理上,吴鞠通提出“湿邪致病,易伤阳”、“寒湿致病,伤及五脏”理论,治疗上,把三焦辨证同样灵活应用于寒湿病的治疗,重视“中焦运阳”、“下焦通阳、壮阳”之理念,并善用“分消走泄法”治疗寒湿病,其方法灵活,用药精道,值得学习推广.
作者:冀建斌;周正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我国历代文献关于疟疾病证名称的记载极其丰富,其中作为专属病证名的“疟”早见于《左传》.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疟疾病证名也不例外.故以《左传》、《周礼》、《素问》、《难经》、《淮南子》等文献为主,结合历代相关文献,尝试梳理汉代之前文献中首次出现的疟疾病证名单音词的名与实,以考辨疟疾称谓之源.
作者:孟小燕;王育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获取所有涉及单用麻杏石甘汤对照西药治疗小儿肺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评价单用麻杏石甘汤对照西药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通过筛选,共有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计988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单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与西药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合并OR(固定效应模型)=3.14,95%可信区间(2.02,4.88),Z=5.09,P<0.00001].通过分析发现,单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肺炎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表明其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但由于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数量有限且质量较低,因此还不能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尚需高质量证据进一步验证.
作者:赖乾;袁振洁;李金田;张毅;刘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本研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所收藏的405册民国医药教材为调查对象,通过研究发现:馆藏教材以中医药类教材为主,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广东光汉中医药学校的相关教材占绝大多数;教材编撰人员以名中医为主,内容以中西医汇通为其大特色,并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作者:林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医古代文献关于消渴病的记载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然而也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代文献中对消渴疾病的病名表述各异,《名医类案》就有记载“夫消之为病,其名不一,曰食亦、曰消中、曰宣疾.”考察消渴的命名,有的从病因角度,如果木消、虫消,有的从症状角度,如肌消,有的从分型角度,如上、中、下三消,表述不同,所指内涵亦有所区别.本文从古代文献的角度对消渴病名的异同性进行考证分析,使其同义性有文可查,异义性有理可析.
作者:高红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医对“脑”的认识十分超前,早在殷商时期就对脑的功能有了初步判断.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医对“脑”范畴的理解也不断发展.自《黄帝内经》成书后,中医“脑”范畴基本确立,之后有关“脑”的内容逐渐丰富.本文从历史角度入手,探讨唐以前各阶段社会背景对“脑”范畴的影响,以及唐以前中医“脑”范畴的流变过程.
作者:牛一焯;秦晓慧;张宁怡;王林云;段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前人对它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本文以《山海经》中涉药内容为研究对象,就其涉药内容的分类与编纂,特别是药条编纂体例对后世本草学著作的影响作一探讨,认为《山海经》的涉药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具备本草文献的特征,这对深入该书本草领域的研究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陈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繁体字使用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不规范使用繁体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具体情况包括字形的不当改变、同音字的合并使用、同音异体字的混用等情形.文章以“骨”、“呙”、“萬”、“角”、“並”、“冲”、“系”、“係”、“繫”、“具”、“俱”、“榖”、“谷”、“庵”等字为例,以古今字书为依据,逐一分析,力图能正本清源,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汉字.
作者:李鼎;张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伤科学讲义》为民国骨伤名医管季耀所著的一部优秀的伤科学著作,该书体现了管氏诊治伤科的学术理念和用药特点,其中多处涉及到药物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纵观全书,炒法多次出现,酒、姜、醋作为辅料出现频率十分高,童便也是本书记录的常用辅料.现就此书研究管氏伤科药物炮制特点并作阐述.
作者:陈凯佳;夏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何东仪教授认为,以肾精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是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临证中,围绕补肾益精壮骨、活血化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展开辨证论治.并强调中西医结合疗法的重要性,如西药使用钙进行预防治疗,临床中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汪荣盛;何东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矽肺为一种难治性的职业病,讫今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邵长荣教授早在五十年代末即对矽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矽肺Ⅰ期、Ⅱ期和Ⅲ期在胸片、肺功能、症状等方面相差甚大,分期辨治方契合临床之实际.文章从分期辨治、经验效方和验案举隅三方面对邵长荣教授辨治矽肺的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穆颖;倪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了“血府”这一脏腑概念.他对血府位置的直接描述让人疑惑:血府究竟在膈膜低处,还是指整个胸腔?《医林改错》的记述显示,王氏在更多情况下以整个胸腔为血府.因此应该认为,血府即胸腔,或更确切地说,胸腔中未被心、肺等脏器占据的余留腔隙.
作者:朱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程门雪是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学家,师承汪莲石、丁甘仁等大家,融汇新安、海派二大医学精髓.1928年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编写中医教材,主持全校教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程门雪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中医教学上,他倡导对中医继承狠下功夫,学术主张伤寒温病统一论,重视学生中医学基本功的培养与训练,启迪思维,学以致用,培养出一大批中医杰出人才.程门雪院长的教学思想,迄今仍对中医药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杨奕望;戎倩雯;王一凡;石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民国医家周小农于当时所发表的期刊文章,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者,从学术观点、临床经验、建言献策等3个方面对其言论进行梳理总结,为系统研究周氏学术思想提供基本素材.
作者:闫立彬;张家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全国名老中医盛增秀从医50年来,在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中医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是其工作的一大亮点.本文对盛老在传承弘扬、整理研究中医文献方面的经验作一述要,同时还简述了盛老对中医古籍整理工作的建设性意见,以冀使更多的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和临床科研人员从中受益.
作者:庄爱文;竹剑平;江凌圳;王英;李晓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本文从理论、实验、临床三方面对六淫学说近10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认为六淫概念是一个范畴,是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的综合概括;六淫的部分致病机理已在实验研究中得以揭示;临床上免疫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均与六淫有关.指出六淫理论的研究应回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多角度多方面展开.
作者:杨雪彬;王颖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本文概述了中医美容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以及各个时期中医美容的发展特点,归纳总结了中医美容学的内容、操作方法和特色,为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以启迪.
作者:吴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民国时期是上海中医界引领全国中医发展的时期,是海派中医极为璀璨的时期,上海中医药界人士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探索和努力也带动着近代女中医的发展,上海女中医是海派中医的一支,也在积极努力和崛起,提高其自身的地位,团结女中医群体,起到了向社会宣传中医的作用.对近代海派女中医发展史的研究,是上海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作者:陈稳根;张如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医代代传承是中医学术几千年历经不衰的重要方式,然自西学东渐,西医借现代生命科学高速发展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从思维方式到技术方法,为整个医学乃至社会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避免中医西化,保护和继承中医优秀文化和学术精华,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成为中医人首先应该直面的问题.
作者:陈晓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