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转移因子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生物制剂,既可以增强机体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提高免疫系统清除异物的能力,也可以降低机体免疫应答的强度,减轻由于超敏反应而造成的组织病理损伤,对于多种疾病的免疫治疗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此文就其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周建伟;罗军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已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治疗以肿瘤为主的多种疾病.重组DNA技术使鼠源抗体的人源化改造得以实现.此文对抗体人源化技术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凌媛;许丽锋;徐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2006年6月美国FDA批准了第一个用于预防宫颈癌的疫苗,即可以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6、11、16和18型感染的四价疫苗,70%的宫颈癌和90%的生殖器疣由这些型别引起.还有一种可以预防HPV 16和18型的二价HPV疫苗也已上市.此文主要就治疗性和预防性HPV疫苗的发展情况做一综述.
作者:孟胜利;严家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与肺气肿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血清水平的升高或降低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对α1-AT分子结构、基因型、检测方法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此文对其检测方法做一综述,为更好地检测α1-AT的血清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王彩霞;朱建思;周见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新的检测技术(如核酸检测)的引入是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此文综述了美国应用核酸检测筛查血液的历程和现状,以期对我国血液筛查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
作者:白玉;常卫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经典的Th1和Th2模式为人们理解CD4+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提供了基本框架.近来,新发现的Th17细胞以优先产生IL-17、IL-17F和IL-22等细胞因子为特征,它不仅参与宿主防御免疫而且在自身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这种新的效应T细胞的发现改变了传统的对宿主免疫防御、免疫调节和免疫致病的理解.此文就Th17细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琳;张进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确定以昆虫细胞sf9扩增含编码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8型L1蛋白(HPV18 L1)基因的杆状病毒以及相应蛋白表达的佳条件.方法 以对数生长期的sf9细胞在不同感染复数(MOI)和不同时间条件下扩增病毒,以蚀斑试验检测病毒滴度,选择获得高滴度病毒的佳条件;再以sf9细胞在不同细胞密度、不同MOI值和不同时间条件下表达相应蛋白,以蛋白印迹法鉴定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蛋白表达量,选择获得大量目的 蛋白的佳条件.结果 对数生长期的sf9细胞在MOI值为0.50、扩增时问为48 h时,所扩增的病毒滴度高,可达3×108 pfu/ml;在细胞密度为3×106/ml、MOI值为2.0、表达时间为72 h时,所表达的蛋白量大,约5 mg/L.结论 确定了含编码HPV18 L1基因的杆状病毒扩增及相应蛋白表达的佳条件.
作者:丁军颖;张振龙;孙丽媛;刘君;张夕燕;于世荣;许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以Vero细胞为基质,研制安全有效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方法 将经Vero细胞适应的乙型脑炎病毒P3株接种Vero细胞,培养后收获病毒液.采用β-丙内酯灭活,通过超滤浓缩、硫酸鱼精蛋白沉淀、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纯化病毒,终配制成预防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的疫苗.通过临床试验考察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结果 该疫苗的主要考核指标,如病毒滴度、总蛋白含量、Vero细胞DNA残留量、效价等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接种本疫苗后局部及全身反应轻微;各年龄组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阳转率均>90%.结论 采用本法制备的疫苗安全有效.
作者:刘莉莉;陆敏依;刘照平;赵立哲;陈列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16,HPV16)L1蛋白,并确定含编码HPV16 LI蛋白基因杆状病毒的扩增及其相应目的 蛋白表达的佳条件.方法 在不同感染复数(MOI)、不同时间条件下扩增病毒,以蚀斑试验检测病毒滴度,研究获得高滴度病毒的适条件;通过对相应蛋白进行表达条件的优化,以蛋白印迹法比较蛋白表达量,确定目的 蛋白表达的佳条件.结果 确定了扩增含编码HPV16 L1蛋白基因杆状病毒及表达相应蛋白的佳条件,即在sf9细胞系中,以MOI值为0.10接种病毒,扩增48 h后收获病毒;以细胞密度为(2-3)×106/ml,MOI值为10.0接种病毒,悬浮表达72 h收获目的 蛋白.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证实,表达的目的 条带可与HPV16 LI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发生反应.结论 建立了在昆虫细胞中表达HPV16 L1蛋白的适条件,为下一步的纯化及免疫原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孙丽媛;刘君;张夕燕;丁军颖;张振龙;许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制备2型肺炎链球菌多糖(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type 2 polysaccharide,SPNPS2)-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结合疫苗(SPNPS2-TT),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溴化氰活化SPNPS2,己二酰肼作连接剂,碳二亚胺为耦联剂,将活化的SPNPS2与TT耦联制成SPNPS2-TT.以SPNPS2-TT或单纯SPNPS2免疫Balb/c小鼠,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抗SPNPS2 IgG水平.结果 SPNPS2-TT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质控标准.SPNPS2-TT免疫小鼠产生的特异件抗SPNPS2 IgG水平显著高于单纯SPNPS2免疫小鼠,且SPNPS2-TT诱生了免疫记忆应答.结论 采用此项技术制备SPNPS2-TT疫苗是可行的.
作者:张明华;刘学龙;郑海发;任涛;唐秀丽;韩菲;胡鹏;张美香;曹欣;郝倩;魏文进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进一步观察自然人群口服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灭活霍乱弧菌全菌体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学效果,为制定霍乱免疫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随访观察每次服苗后3 d内以及全程服苗后1、2、3月的不良反应,按比例随机抽取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采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霍乱毒素抗体,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每次服苗后3 d内试验组的总不良反应率为1.16%,主要是轻微胃肠道反应;试验组抗霍乱毒素抗体,全程接种后1~6月维持较高的阳性率,全程接种后12月有所降低.结论 口服霍乱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短期效果,可用于流行区的霍乱免疫预防.
作者:陈恩富;吕华坤;张鑫培;章兴祥;贾杰;韦余东;余昭;秦淑文;莫顺堂 刊期: 2009年第02期
目的 检测H9N2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DNA疫苗保护小鼠抵抗致死量同源病毒感染的能力.方法 通过小鼠肺对肺传代,建立禽流感病毒A/chicken/Jiangsu/07/2002(H9N2)小鼠适应株.同时,构建病毒HA和NA DNA疫苗,以不同剂量电击法免疫小鼠1或2次,在初次免疫后4周或加强免疫后1周用致死量(40 LD50)鼠适应型病毒攻击小鼠.通过测定小鼠血清抗体滴度、小鼠存活率和肺部病毒滴度来评价疫占的效果.结果 HA或NADNA 10μg免疫1次或3μg免疫2次均可保护小鼠抵抗致死昔H9N2病毒的感染.结论 低剂量HA或NA DNA可为抗H9N2禽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作者:方芳;邱美珍;常海艳;李小曼;杨忠东;陈则 刊期: 2009年第02期
背景:施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LPD)患者的继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所致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一种方法是预防性给予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随机对照试验(RCT)表明,在IVIG的类型、疗程、剂量和预防有效的血液病患者方面,结果不一.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