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免疫学杂志

现代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上海市免疫学会
  • 国际刊号:1001-2478
  • 国内刊号:31-1899/R
  • 影响因子:0.40
  • 创刊:198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31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基础医学
现代免疫学杂志   2011年3期文献
  • 基于ELISA、TRFIA及AlphaScreen技术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拮抗剂筛选模型的构建及比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 3)为淋巴管特异标记物,与肿瘤淋巴管生成和转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VEGFR-3胞内域的酪氨酸激酶(TK)直接参与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因此VEGFR-3 TK抑制剂可能成为抑制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有效药物.采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人源VEGFR 3酪氨酸激酶(VEGFR-3 TK),并以其为靶点,分别构建了基于ELISA,TRFIA及AlphaScreen技术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并从反应条件、方法学参数及相关性等方面对这三种模型进行了评估及比较.AlphaScreen采用均相反应系统,反应速度快.TRFIA和AlphaScreen由于采用了稀土离子作为标记物,其灵敏度和检测范围大大高于ELISA,且自动化程度高.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的相关性较好,其中TRFIA和AlphaS-creen技术适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柯;杨润林;徐娟;周彬;朱岚;黄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HCV阳性血清处理后BV2细胞TLR4表达及TNF-α分泌变化

    通过观察小鼠小胶质细胞BV2(BV2细胞)在HCV阳性血清处理后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变化,初步探讨HCV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时的可能固有免疫应答机制.应用RT qPCR方法观察BV2细胞用含20%HCV阳性血清的培养液处理后6 h、1 2 h、18 h、24 h TLR4 mRNA的相对表达,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的含量,同时设20%正常人血清组和空白对照组.结果HCV实验组BV2细胞TLR4 mRNA表达、TNF-α分泌高于同一时间点正常血清组及空白对照组(P<0.01),HCV实验组BV2细胞24 h内TLR4 mRNA表达和TNF-α分泌均呈增高趋势且存在明显正相关(r=0.858).提示HCV阳性血清处理可引起体外培养的BV2细胞TLR4表达上调,从而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导致炎性细胞因子TNF-α分泌增加.TLR 4可能介导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抗HCV固有免疫应答过程.

    作者:刘强;王振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体外应用 MCMV与PMA/lonomycin联合诱导Th17细胞的研究

    探讨体外联合应用小鼠巨细胞病毒(MCMV)和佛波酯(PMA)/离子霉素(Ionomycin)诱导Th17细胞产生.分别使用MCMV、PMA/Ionomycin或联合MCMV、PMA/Ionomycin体外刺激BALB/c小鼠脾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中CD4+IL-17+细胞的比例及平均荧光强度,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培养液上清中IL-17蛋白浓度.结果显示:单独使用MCMV或PMA/Ionomycin均不能有效刺激Th1 7细胞增殖,CD4+IL-1 7+细胞比例较低;而联合应用MCMV和PMA/Ionomycin可以有效诱导脾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CD4+IL 17+细胞比例达到2.6%,且应用联合诱导方案后可见CD4+IL-17+细胞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升高.此外,联合应用MCMV和PMA/Ionomycin刺激脾细胞后明显增加培养液上清中IL-17蛋白浓度.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进一步探讨Th17细胞在CMV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李旭芳;舒赛男;刘兴楼;刘玲玲;郭珊;王慧;李革;方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组织的异常表达

    本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方法筛选出MG患者和正常胸腺组织差异性表达的趋化因子,并采用趋化实验和流式细胞术观察MG患者胸腺组织提取液对胸腺细胞的趋化作用.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有49种基因在MG患者和对照组胸腺组织表达量均低,有21种基因在MG和对照组胸腺呈显著表达;其中CCL3、CCL22、CCL25、CCR7、CCR9基因在MG患者胸腺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CCL2、CX3CL1、CXCL10、CXCR6、IL-8基因在MG患者胸腺组织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趋化实验显示,MG胸腺提取液对CD8和CD4单阳性细胞的趋化作用,与正常人胸腺提取液相比,已发生明显变化.提示MG患者胸腺组织中存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异常可能通过对不同胸腺细胞亚群的趋化作用影响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

    作者:苏艳宾;李倩如;高峰;张清勇;杜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慢病毒载体介导的IL-10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形成

    探讨通过IL-10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构建高分泌IL-10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可行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联合诱导并经CD11c免疫磁珠分选获得小鼠骨髓iDC,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面分子:IL-10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小鼠iDC,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ELISA法测定转染细胞的IL-10表达水平,并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其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的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结果:获得大量高纯度未成熟DC,随培养时间延长表现出典型的树突状形态,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iDC表面MHCⅡ、CD80、CD86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mDC;未成熟DC经IL-10慢病毒转染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蛋白高度表达,ELISA检测IL-1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 IL-10转染iDC体外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未转染iDC,但调节性T细胞比例高于后者.IL-10基因通过慢病毒载体介导,成功整合到iDC基因内,使其高表达IL-10,基因修饰后的iDC的致免疫耐受作用得到了增强.

    作者:陈亮;温桂兰;许飞;方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补肾宁心方诱导去势鼠Treg扩增并促进成骨细胞PCNA表达

    为了探讨补肾宁心方(BSNXD)对去势鼠脾脏内CD4+CD25+Foxp3+Treg数目及特异性细胞因子CTLA-4、TGF-β及IL-10表达的调控,以及BSNXD对成骨细胞(OB)增殖的影响.建立小鼠绝经后骨质疏松(PMO)模型,随机分为Sham组、OVX组、OVX+BSNXD组和OVX+E2组.取各组腰椎和股骨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应用流式细胞术(FCM)评价各组鼠脾脏内CD4+CD25+Foxp3+Treg数目;用免疫磁珠分离小鼠脾脏CD4+CD25+Treg,分析其特异性细胞因子CTLA-4、TGF-β及IL-10的表达;椎骨植块法培养OB,FCM分析OB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OVX组与Sham组相比,椎骨和股骨骨小梁面积显著下降(P<0.01),说明PMO模型成功建立;与OVX组相比,OVX+BSNXD组及OVX+E2组腰椎、股骨骨小梁面积都明显增加(P<0.01).与Sham组相比,去势鼠脾脏CD4+CD25+Foxp3+Treg数目显著降低(P<0.01);其特异性细胞因子CTLA-4、TGF-β及IL-10表达明显下降(P<0.01);OB PC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灌服BSNXD后,CD4+CD25+Foxp3+Treg数目及其特异性细胞因子CTLA-4、TGF-β及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1);OB核内PCNA平均荧光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显著增加(分别为P<0.01和P<0.01).BSNXD逆转了去势手术后外周CD4+CD25+Foxp3+Treg数目下降趋势;显著升高其特异性细胞因子CTLA-4、TGF-β及IL-10的表达,从而显著改善PMO的免疫状态及骨形态.

    作者:王凌;孙婵;邱学敏;李大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雷公藤内酯醇对自身反应性 T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体外实验观察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ri)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作用,为以后将Tri用于体内治疗EAE的研究建立基础.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Tri对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生长的影响;采用MOG35-55肽段免疫C57BL/6小鼠建立EAE疾病模型,获取MOG35-55特异性T细胞,3H掺入法检测Tri对其增殖的影响;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L-17、IFN-γ、TNF-α、IL-4、TGF-β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ri对Th1和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Tri浓度≤30nmol/L时,对L929细胞生长未见明显细胞毒性;Tri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MOG35-55特异性T细胞增殖,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17、IFN-γ、TNF-α的表达,并增加IL-4、TGF-β的表达水平,同时抑制naive T细胞向致病性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结果表明,Tri可通过抑制MOG35-55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改变MOG35-55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格局及抑制Th1和Th17细胞分化的途径影响自身反应性T细胞,从而为Tri体内治疗EAE的研究提供依据,也为临床研究治疗MS药物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张霞;胡晓娟;陈鸣;聂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抗人CD80双价抗体的构建、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初步研究

    构建及表达抗人CD80双价抗体(dimeric antibody fragment,diabody),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PCR法获得轻重链可变区基因,构建表达载体pIRES2-EGFP/diabody.将pIRES2-EGFP/diabody转染中华仓鼠卵巢细胞(CHO),G418加压,筛选稳定高表达细胞株,扩大培养并收集上清,经镍柱纯化,并经变性及非变性SDS-PAGE电泳对抗体分子的双体性进行鉴定.采用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抗体与细胞膜型CD80分子的结合活性及与鼠源性亲本抗体4E5的竞争抑制效应;MTT法分析该抗体对天然高表达CD80的Raji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抗人CD80-diabody表达载体并含有编码信号肽和Gly4Ser连接肽的序列.获得了稳定分泌双价抗体的细胞株(命名为SA-Ⅲ),培养上清中纯化抗体的得率为50 mg/L,PAGE结果显示其为一个二聚体,Mr约为53 000(抗人CD80-ScFv Mr约为27 000).抗CD80-diabody与L929-CD80、Raji及Daudi的阳性结合率分别为96.5%、98.1%及93.0%;该抗体对鼠源亲本抗体4E5与抗原结合的抑制率为97.11%,对Raji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率达31.27%.与单链抗体相比,亲和活性明显提高.成功建立了抗CD80 diabody CHO细胞的表达株,其分泌的抗体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陈昌友;朱华亭;郭静雅;黄莉;张彦军;黄赛男;邱玉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D40L刺激的DC疫苗抗结肠癌作用的体外研究

    为研究CD40配体(CD40L)刺激的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培养外周血DC,并对其形态、表型及功能进行鉴定.冻融法获取结肠癌细胞抗原并联合rshCD40L刺激DC,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特异性CTL,MTT法检测对结肠癌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ELISA法检测γ干扰素(IFN-γ)分泌情况.结果显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细胞因子诱导后具有典型的DC形态,高表达MHCⅡ类分子(67.70%±6.22%)、CD80(63.32%±5.49%)、CD86(70.61%±6.61%)、CD40(44.30%±1.35%)、CDla(57.65%±3.23%),具有极强的激发MLR的能力.CD40L刺激的负载结肠癌抗原DC激活的CTL表现出对结肠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产生高水平的IFN-γ,且与未经CD40L刺激的DC疫苗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负载结肠癌抗原DC刺激的CTL对结肠癌细胞无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应用细胞因子从人外周血中诱导出的DC负载结肠癌抗原后,激活的CTL在体外对结肠癌细胞能产生特异性杀伤作用,联合CD40L能增强其CTL的杀伤作用.

    作者:吴雨岗;何宋兵;汪良;李德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衔接蛋白TAB1/2/3对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

    构建人TAB1、TAB2、TAB3真核表达载体,验证其对NF-κB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的影响.提取HeLa细胞总RNA,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TAB1、TAB2、TAB3基因编码区全长片段,克隆到5′-HA-pcDNA3.0真核表达载体,并通过酶切、菌落PCR及测序进行鉴定.将重组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蛋白印迹检测TAB1、TAB2、TAB3的蛋白表达,双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对NF-κB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结果表明:通过酶切、菌落PCR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TAB1、TAB2、TAB3表达载体,该载体可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蛋白.经双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TAB2、TAB3能显著激活NF-κB报告基因,而TAB1对NF-κB报告基因活化无显著影响.提示.TAB1、TAB2、TAB3对NF-κB报告基因的激活作用存在显著区别.

    作者:孙大康;安新业;李彩玉;宿振国;刘永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唑来膦酸预处理的巨噬细胞诱导γδT细胞体外扩增的实验研究

    探讨唑来膦酸预处理的巨噬细胞对γδT细胞体外扩增作用及扩增的γδT细胞体外抗肿瘤的效应.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与唑来膦酸预处理的自身巨噬细胞以10∶1的比例在含400 U/ml IL-2的培养基中共培养.在培养的第10天收集细胞计数;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γδTCR表型分析,同时检测其CD107a、NKG2D、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用CCK-8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对K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显示,PBMC和唑来膦酸预处理自身巨噬细胞共培养10 d时,γδT细胞扩增224.34±84.19倍,纯度达到73.55%±9.42%,CD107a、NKG2D、穿孔素和颗粒酶B表达分别为55.90%±8.62%、78.18%±7.56%、72.65%±6.54%、59.82%士7.2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γδ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效应在效靶比为40∶1时达72.37%±5.18%.以上结果表明,唑来膦酸预处理的巨噬细胞能有效诱导γδT细胞体外扩增,扩增的γδT细胞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作者:周忠海;陈复兴;吕小婷;周燏;张娟;孙蕾清;黄菲;陈玲;刘军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Th22及其效应因子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

    新近发现一种CD4+T细胞新亚群Th22,表达CCR6、CCR10和CCR4,产生IL-22、TNF-α、IL-13,但不产生IFN-γ、IL-4、IL-17.不同于Th1、Th2、Th17,Th22有稳定的效应因子体系和独特的信号转导方式,其基因编码的蛋白及趋化因子参与组织重塑和新血管生成.Th22细胞主要参与皮肤的自稳调节和病理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与其他细胞亚群互相调控,使机体处于平衡状态.其主要效应因子IL-22,在炎症性疾病、组织修复、创口愈合、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起重要作用,但其具体之效应功能尚未完全清楚.进一步探究Th22生物学功能及其效应因子与疾病的关系,将可能为疾病的治疗开辟新途径.

    作者:黎翠翠;蒋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实体肿瘤免疫逃逸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以快速分泌Ⅰ型IFN、抑制病毒及细菌等病原入侵的固有免疫应答著称.同时,pDC作为一种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呈递抗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其分布于实体肿瘤组织内,呈递肿瘤抗原,参与免疫调节,导致肿瘤免疫逃逸.

    作者:梅林航;刘小孙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协同刺激分子调节机制在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很多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集中在利用协同刺激分子通路的免疫调节机制来诱导免疫耐受,不少实验达到了良好的耐受效果.这些协同刺激分子的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和它们的转基因修饰的细胞或组织所诱导的移植免疫耐受具有简便经济实用的独特优势,在将来一定会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前景.本文就这些通路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作一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器官移植的科研和临床.

    作者:李鹏;胡明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移植免疫相关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

    器官(组织)移植是20世纪临床医学一项重大成就,已成为治疗多种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本文简述移植免疫相关的转化医学研究进展.1新型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仍是防治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策略.

    作者:龚非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抗病毒感染的固有免疫机制

    病毒感染性疾病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健康问题.在人类传染病中,病毒感染性疾病高达60%~65%.虽然人类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预防、控制和治疗各类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人类与病毒之间的战斗未有穷期,甚至有些已受控制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能卷土重来.已知机体抗病毒感染不仅依赖病毒特异性抗体的中和作用,更依赖于T细胞、尤其是CTL(细胞毒性T细胞)对病毒感染细胞的特异杀伤.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固有免疫分子和固有免疫应答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熊思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记忆性T细胞分化的调节及疫苗设计

    免疫记忆是机体内可与神经记忆功能相媲美的复杂性过程,它具有精确、快速识别并迅速清除再次感染病原菌的能力,是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核心成分.CD8+T细胞作为机体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主要执行者,在完成免疫应答后能进一步分化为CD8+记忆性T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干细胞样自我更新能力并在体内长期存在,能在病原体再次侵入时快速应答和启动效应功能.目前对于效应细胞如何转化为记忆性细胞,以及记忆性细胞如何在再次感染中发生快速应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我们的近期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学机制在免疫记忆的储存和应答中起着关键作用.

    作者:沈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免疫学学术园地的不懈耕耘者——贺《现代免疫学》创刊三十年

    <现代免疫学>(原<上海免疫学杂志>)系我国免疫学界前辈余(贺)教授会同林飞卿、姚錱、叶天星等教授于一九八一年二月在上海创立,为国内第一本免疫学专业学术期刊.期刊的诞生直接获批于当时的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并得到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杂志由一九七九年成立的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和上海市免疫学会共同主办,余教授为第一任主编.一九八九年中国免疫学会成立后,杂志纳入中国免疫学会系列期刊.

    作者:周光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生发中心研究进展

    在二级淋巴器官中,抗原激活后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和B细胞可依附于滤泡树突状细胞(FDC)组成的网状组织,形成一个临时的组织结构称为生发中心.生发中心为抗原特异性克隆的扩增和变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淋巴微环境.

    作者:郑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的B细胞靶向治疗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滑膜炎症、进行性骨质破坏和关节功能丧失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针对RA的治疗以免疫抑制剂为主.近年来生物制剂如TNF-α、IL-6单抗等应用于临床,但均不能完全控制炎症进展,且存在病人耐受性差、易发生结核等继发感染的副作用.因此,深入探讨RA的免疫病理机制及研发新型免疫治疗方法对于RA的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吕力为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