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心电信号处理过程中的心电信号数字滤波、心电波形的动态显示、心电数据存储等问题,阐述了3个可用于心电信号实时处理的方法:一是运用滤波器频谱的周期性减少了滤波器系数个数,提高了运算速度,并根据卷积公式特点实现了数字滤波的实时性;二是运用基于内存虚拟屏幕技术实现心电波形动态显示,解决了屏幕闪烁和绘图不连续问题;三是采用嵌入式数据库SQLITE实现了心电数据存储.所有方法均考虑实时性要求,并已成功用于课题组开发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效果较为理想,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作者:陈静;钱立峰;向馗;周林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了突破传统假手的不足,使假手在形状和功能上更像人手、重量进一步减轻,设计了包含被动关节的仿人型塑料电子假手.在健全手的帮助下,假手手指关节可被动弯曲和旋转;与传统单自由度假手相比,可以完成更加复杂的动作.仿真塑料假手样机重量较轻、外形美观,通过配置肌电控制系统实验,实现了对假手实现准确可靠的控制.
作者:眭艳辉;王丹;汪保国;张灏;胡天培;何丹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主要药物之一的血管生成抑制素ES (Endostatin) 对肿瘤血液灌注的影响.方法 在数值生成ES作用下肿瘤血管的基础上,设血液为不可压缩牛顿流体,用扩展的Poiseuille定律和Starling定律分别计算管内流量和跨壁流量,肿瘤内间质流动遵循Darcy定律,肿瘤微血管渗透率受Endostatin的影响,用差分法数值模拟在ES作用下肿瘤血管网络的血液灌注.结果 在ES作用下,肿瘤微血管生成减少,间质压力下降,压力梯度增大.结论 ES药物在减少肿瘤血管生成数量的同时,改变肿瘤血管渗透性,改善肿瘤血液动力学环境,有利于其他治疗肿瘤药物的输运.
作者:张洪一;吴洁;蔡彦;曹金凤;周瑜;林原;许世雄;LONG Quan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 AFLP)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AFLP的治疗方法,其中31例妊娠急性脂肪肝,首选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其次考虑阴道分娩.5例患者因为发生肝功能衰竭而采用MARS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 31例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预后,尤其是5例AFLP肝功能衰竭患者均采用人工肝血浆置换疗法,均获痊愈.结论 妊娠急性脂肪肝通过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陈飞龙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DR摄影系统在新生儿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CR系统和DR系统(使用剂量为前者的1/4)分别得到新生儿30幅图像.由6位医生来评价以上两者的影像系统对于导尿管末端的显影的清晰程度.结果 二者的图像在诊断质量上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DR有较好的分辨率和低噪声特性,高DQE有助于减少新生儿患者的接受剂量,图像传输速度快,使得临床诊断更为及时.
作者:曹国全;邰云鹏;蔡志敏;王宏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巨块型原发性肝癌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89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碘油用量为20~50ml.再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治疗.发现肝外肿瘤供血动脉,超选择插管化疗栓塞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中首次DSA造影发现11例存在肝外动脉供血;64例出现肝外供血动脉共计67支.术后甲胎球蛋白下降均>50%.术后4~6周复查CT,肿瘤大直径缩小3.5~5.9cm.1、2、3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3.8%、48.3%和28.5%.结论 巨块型原发性肝癌大剂量碘油栓塞联合肝外肿瘤供血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提高巨块型原发性肝癌的介入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秀伟;谢筱晞;徐丽萍;邓海旋;张裕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子宫肉瘤的声像图表现及多普勒血流频谱特点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子宫肉瘤的二维声像图表现分为四类:子宫肌层实性占位(4例);子宫肌层囊实性占位(9例);子宫内膜占位(4例);宫颈占位(2例).血流特点是肿瘤表面和内部以血流丰富型为主(15/19),动脉阻力指数较低,15例RI平均值0.66.结论 子宫肉瘤的声像图和血流多普勒显示具有特征性表现,超声检查对子宫肉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能为临床提供重要帮助.
作者:李元仙;项尖尖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X线动态观察对周围型肺癌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有X线随访资料的早期周围型肺癌14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直径≤2cm,无局部、远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等转移者归为早期征象;病灶直径>2cm以上,有或无肺门,纵隔淋巴结、骨及胸膜转移者归为进展期征象.鉴别诊断中,除考虑形态学改变外,还要注意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结论 X线平片发现类似病灶,应进行动态观察,查看有无恶性征象,再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叶小卫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介绍了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脑循环功能治疗仪通过交变电磁场刺激颅脑、仿真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和患肢肌肉神经来达到治疗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沈惠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在MR技术被临床应用的数十年其间,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使信号采集速度和图象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之一的并行采集技术对信号采集速度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介绍了MR并行采集技术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作者:蒋方方;王敏杰;张永良;金爱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概述了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运动障碍康复中的应用.介绍了该技术在运动障碍康复领域的四个重点研究方向:康复机器人、虚拟人、基于触觉反馈和力反馈的虚拟现实康复平台以及游戏机Wii的应用和新进展.后总结了虚拟现实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的优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作者:龚文青;诸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CT)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能力对物体进行扫描,所得信号经过反投影的算法而得到物体二维分布的一种成像方法,已经在医学诊断、工业探伤等领域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实验室光源的低通量,光源点大小及其单色性等限制了其向高分辨发展,通常其分辨率在0.5mm左右.利用微焦点X射线源作为光源的显微CT分辨率可以达到微米量级,但是由于其光通量低且为非单色光,对不同样品有不同程度的束线硬化,影响了其真实分辨率.同步辐射作为一种新兴的光源有高亮度、高光子通量、高准直性、高极化性、高相干性及宽的频谱范围的特点,配合高分辨的X射线探测器,可以发展同步辐射显微CT,其分辨率可达10μm以下.利用同步辐射的高空间相干性开展位相衬度显微CT的研究,对低吸收物质也可以清晰三维成像.新建的上海光源的X射线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线站开展了三维显微CT方面的研究,经过初步试验,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作者:杜国浩;陈荣昌;谢红兰;邓彪;肖体乔;严壮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