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国际刊号:1671-2870
  • 国内刊号:31-1876/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9年1期文献
  • 上海地区癌症患者疼痛诊断和治疗规范性的评估

    目的:了解三阶梯止痛方案在医疗机构中的执行情况,评价上海地区癌症患者疼痛诊断和治疗的规范性.方法:抽取上海市22家二、三级医院的210份具有疼痛症状并经止痛治疗的癌症患者的住院病史,采用专家评审的方法.以三阶梯止痛原则为标准,对患者疼痛诊断和治疗符合标准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癌症疼痛诊疗完全符合三阶梯止痛原则的病史占5.7%,基本符合者占33.3%,不符合者占30.0%,无法评价者占31.0%,总符合率为39.0%.三级医院总符合率高于二级医院(P<0.01),郊区二级医院总符合率高于市区二级医院(P=0.012).疼痛描述不规范是不符合和无法评价的主要原因.结论:被调查的上海医院对癌症疼痛处理的规范性仍不理想,目前癌症疼痛诊断和治疗中突出的问题由原来的用药转变为疼痛评估.癌症疼痛控制应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除进一步加强培训和教育外,还应加强临床规范诊治的监督检查力度,以提高癌症疼痛处理的规范率.

    作者:郑莹;王杰军;郑磊贞;彭鹏;许德凤;陆震宇;卢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联合孕酮和超声监测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作用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联合孕酮、超声在监测输卵管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作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应用甲氨蝶呤(MTX)加米非司酮(RU486)治疗的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60例,以治疗前血清β-HCG值2 000mIU/mL为界分为2组,治疗后动态监测其血清β-HCG、孕酮下降速度,分析这些指标降至正常所需时间与治疗前β-HCG水平的相关性,同时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药物治疗前患者输卵管动脉血流信号.结果:β-HCG<2 000 mIU/mL组,药物治疗成功率为85.37%,而β-HCG≥2 000 mIU/mL组,药物治疗成功率为38.89%.药物治疗成功者血清β-HCG、孕酮水平越高,两者下降至正常所需时间也越长(P均<0.01),孕酮下降速度较血清B.HCG快(P<0.01).药物治疗成功组与失败组间患者治疗前输卵管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血清β-HCG≥2 000 mIU/mL时,药物治疗成功率相对偏低,其药物治疗成功所需时间较长.药物治疗过程中,孕酮下降速度快于β-HCG,可作为药物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监测输卵管动脉血流信号是选择药物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任春花;赵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18F-FDG PET-CT与增强CT在胰腺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比较

    目的:评价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CT)、增强计算机断层摄影(CT)在胰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和临床等综合手段证实的31例胰腺病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观察其CT图像中胰腺病变处的形态、密度、强化程度、胰胆管扩张、转移及PET显像胰腺病灶感兴趣区(ROI)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单纯PET、增强CT、PET+CT、PET-CT结合增强CT检测对胰腺疾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31例胰腺病变的患者中,胰腺恶性肿瘤20例,良性病变11例.单纯PET对胰腺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5.0%和54.5%,而PET-CT的诊断特异度高于单纯PET,PET-CT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增强CT[(85.0%、81.8%、83.9%)比(75.0%、72.7%、73.1%)].PET-CT结合增强CT检查对胰腺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9%.增强CT诊断Ⅰ期和Ⅱ期胰腺癌的灵敏度高于PET-CT,但对于Ⅲ期和Ⅳ期胰腺癌患者,PET-CT则可发现更多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胰腺恶性病变的SUVmax为1.7~18.9,良性病变的SUVmax为0.6~5.0,良恶性病变间平均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CT检查将功能学与解剖形态学显像相结合,在胰腺肿瘤的诊断与分期中的作用优于单纯PET或CT检查.对于胰腺癌的T分期.增强CT优于PET-CT,而PET-CT在显示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增强CT,两者各有优缺点.在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中,PET-CT检查结合增强CT能提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

    作者:张淼;李彪;王华枫;鲍昭芳;张敏;徐昊平;翟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磁共振成像在诊断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者膝关节磁共振成像(MRI)的主要表现及检查技术要点.方法:探讨T1加权自旋回波序列(T1W/SE)、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2W/TSE)、增强后T1W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SPIR/3D/FFE)等技术及其在膝关节MRI中的作用,并分析42例JIA患儿的膝关节MRI表现.结果:增强后T1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结合T1W、T2W序列能综合评价JIA造成的关节病变程度,其主要表现包括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关节腔渗出积液、骨髓水肿、半月板变性、关节软骨破坏、胭窝淋巴结肿大等.结论:增强后T1脂肪抑制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结合传统T1W、T2W成像对判断JIA膝关节病变有重要价值.

    作者:姚秋英;钱黎俊;林凌华;许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Ki-67、C-erbB-2、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C-erbB.2、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6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组织中Ki-67、C-erbB-2、P53蛋白与其他生物学指标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i-67、C-erbB-2和P53蛋自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9.9%、63.4%和57.1%.三者的表达率均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无相关性.Ki-67及C-erbB-2与肿瘤的TNM分期及脉管浸润程度显著相关(P<0.01),C-erbB-2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1),Ki-67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间无相关性(P>0.05).同时,Ki-67、C-erbB-2的阳性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R)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P<0.01):P53的表达与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间均无相关性.Ki-67的表达与C-erbB-2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P53与Ki-67的表达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Ki-67、C-erbB-2阳性表达可作为评价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指标.而联合检测更有助于乳腺癌临床分期评估.

    作者:杨莉;何奇;王啸;胡修全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状细胞肿瘤(IPT-like FD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肝脏IPT-like FDCT患者(40岁男性,无临床症状,体检时发现肝脏内有占位性病变)的肿瘤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行EBV转录的核内小RNA(EBER)原位杂交分析.结果:肿瘤与周围组织间有明显界限,中央可见坏死和出血.炎性背景较突出,主要包含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肿瘤细胞呈柬状、席纹状排列,更多的是散在分布于炎细胞间:瘤细胞呈短梭形,胞质丰富,淡伊红染色,核呈梭形或卵圆形,具有异型性且呈空泡状,可见核仁.免疫表型示,瘤细胞表达CD21、CD35和簇蛋白(chsterin),EBER原位杂交阳性.手术切除肿瘤后随访3个月,患者未出现复发和转移.结论:IPTike FDCT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

    作者:安晓静;张正祥;石群立;吴波;马捷;周航波;马恒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急性红白血病伴重度核型异常诊治1例附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急性红白血病(M<,6>)伴重度核型异常(MAKA)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分析讨论1例M<,6>伴MAK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例患者经骨髓病理学、免疫组化等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M<,6a>亚型)伴MAKA,核型为45-47,XX,-8,9q-,+18,+22,+M[CP8]/46,XX,9q-[CP2].经DA等方案化疗2个疗程后患者病情缓解,且10个月后复查染色体核型提示恢复正常.至2008年10月,随访13个月,患者仍处于无病生存,持续完全缓解10个月余,病程中各重要脏器功能均正常.结论:急性红白血病(M<,6>亚型)伴MAKA患者化疗后染色体核型有可能恢复正常,这提示其对化疗反应良好.预后将相对较好.

    作者:王昊陆;施蓓莉;沈莉菁;倪蓓文;黄洪晖;陈芳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三种方法检测酵母菌对氟康唑药敏试验一致性的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3种酵母菌体外药敏试验在测定酵母菌对氟康唑药物敏感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以美国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酵母菌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M44-A)为参照,采用丹麦ROSCO纸片扩散法、法国梅里埃ATB FUNGUS 3药敏试验.检测82株临床分离的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药物敏感度.采用WHONET-5.4和SPSS 13.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ROSCO纸片扩散法、ATB FUNGUS 3与M44-A结果间的一致性.结果: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82株临床分离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药敏结果与CLSI M44-A检测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率为80.5%;ATB FUNGUS 3检测的药敏结果与CLSI M44-A检测结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致率为74.4%,其中光滑假丝酵母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检测结果与参照差异较大.结论:在检测酵母菌对氟康唑体外药物敏感度方面,ROSCO纸片扩散法与M44-A的一致性较好;对部分菌株,则需进一步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27-A2检测,以确定其低抑菌浓度(MIC).

    作者:刘锦燕;项明洁;张华;陈华;倪语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高血压非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非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比较按不同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分组的560例高血压非糖尿病男性患者的NAFLD患病率,并将该560例男性高血压非糖尿病患者按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162例)和对照组(398例),观察2组间肝功能及血脂等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中与NAFLD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非糖尿男性患者中,随着BMI和WHR的升高,其NAFLD患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2);NAFLD组中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体重、BMI、腰围、WHR、尿酸(UA)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ALT、LDL-C*载脂蛋B(apoB)是高血压非糖尿病男性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非糖尿病男性患者中,随着BMI及WHR的增高.NAFLD的患病率也随之上升;BMI、ALT、LDL-C*apoB是高血压非糖尿病男性患者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杨丹英;赵雅洁;赵咏桔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成人急性白血病的骨髓MRI表现与定量分析研究

    目的:通过MRI分析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改变,测定腰椎骨髓与脑脊液在T1加权图像(T1WI)上的信号强度比值(SIR值).探讨MRI对成人急性白血病诊断和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骨髓穿刺和组织学证实的成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和32名正常对照者的MRI资料,比较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浸润及治疗前后MRI变化、SIR值改变.评估内容包括腰椎矢状位及骨盆、股骨近端冠状位MRI检查数据,MRI序列主要为自旋回波(SE)T1WI和短时反转回复序列(STIR).结果:4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腰椎骨髓病灶在T1WI上呈弥漫性低信号或不均匀性低信号;在STIR上呈弥漫性高信号或不均匀性高信号.42例成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33例行骨盆、股骨近端冠状位MRI.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股骨近端的浸润分布提示.ALL的骨髓侵犯范围较ANLL更广泛(P<0.05).而腰椎MRI定量分析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腰椎骨髓SIR值与正常对照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34±0.336比2.903±0.454(P<0.0001)].9例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复查腰椎MRI,其中4例缓解者较化疗前其腰椎骨髓在T1WI上信号升高,STIR上信号降低,与正常对照组腰椎骨髓SIR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复查显示治疗后未缓解者(1.668±0.402)与正常对照组腰椎骨髓SIR值间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13001).ALL组患者腰椎骨髓TIWI SIR值较ANLL组低(1.505±0.240比1.742±0.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穿结果示,骨髓恶性白血病细胞的数量(B%)与腰椎骨髓SIR值旱线性相关.未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初次MRI表现(MRI股骨浸润程度分级及SIR值定量)与其治疗后缓解情况相关.结论:MRI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简单易行,有助于成人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作者:林志谦;陈克敏;管永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低温冻存时间对肿瘤组织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温冻存时间对生物大分子DNA、RNA及蛋白质的影响,观察经长期低温冻存的肿瘤样本是否仍可满足科研的需求.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肿瘤样本库内2002至2006年间收集的手术切除胃癌标本20对(包括肿瘤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用于提取组织总蛋白质和核酸,二喹啉甲酸(BCA)法测定蛋白浓度,采用凝胶电泳鉴定RNA、DNA完整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亚单位P65的mRNA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蛋白表达.另随机抽取46例胃癌标本,检测其NF-κB P65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变异.结果:所有抽提DNA的吸光度比值(A260/A280)均在1.7~2.1间,电泳条带清晰,可检测出SNP位点变异.与保存1~2年者相比,储存3年或以上的标本NF-κB P65 mRNA与蛋白表达均有下调(P=0.03,P<0.01).结论:组织样本低温保存在5年范围内,其DNA分子的完整性与质量均未受影响;RNA与蛋白质分子在低温保存1~2年内尚不影响癌基因表达的分析结果,但低温保存3年或以上的标本中RNA及蛋白质均有不同程度降解.

    作者:张佳年;于颖彦;计骏;刘卫仁;吴建林;陈雪华;刘炳亚;朱正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流动人口中发生巨大儿危险因素的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导致流动人口中发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流动人口特约分娩点足月分娩、产下新生儿体重≥4 000 g的503名非上海户籍健康产妇的住院病史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分娩足月正常体重儿的健康产妇503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已排除糖耐量异常者.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产妇的体质指数(BMI)(OR=4.057,95%CI:3.033~5.426)、产次(OR=3.136,95%CI:2.418~4.067)、经产妇前胎新生儿性别(OR=3.911,95%CI:2.645~5.783)及其体重(OR=4.395,95%CI:2.337~8.264)、产前检查次数(OR=1.213,95%CI:1.124~1.309)及夫妻间文化程度差异(OR=3.330,95%CI:2.191~5.057)均与流动人口孕妇产下巨大儿有关.结论:导致流动人口发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深层次原因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毛美丽;朱昊平;庄婵娟;曹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肿瘤组织库建立的进展及意义

    收集高质量的人类肿瘤组织及以血液为主的体液样本是发现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及药物作用新靶点的物质基础.

    作者:于颖彦;刘炳亚;朱正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从分子标志物检测谈结肠直肠肿瘤的药物治疗

    实体瘤的异质性在临床选择化疗中是一个长期困扰医师的难题.即便是肿瘤病理分期和分化程度相似的不同个体,对同一化疗方案的临床反应和预后仍存较大差异.

    作者:张俊;谢克平;朱正纲;林言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DNA甲基化与肿瘤诊断

    包括靶向性治疗在内的新疗法已使癌症患者的整体生存期有所延长,但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治愈率并无改善.

    作者:朱景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肿瘤全基因组变异分析的意义评述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肿瘤发生机制的认识可归纳为几个基本假说,即基因突变、染色体易位、表观遗传修饰和干细胞起源.

    作者:吕有勇;陈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组学技术与肝癌转移复发机制的研究

    肿瘤转移是一个涉及肿瘤细胞本身、肿瘤细胞与其周围的微环境及宿主免疫状态的相互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并有许多因素参与调节.

    作者:钦伦秀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提高内镜机会性检查中早期胃癌的发现率

    早期胃癌诊断的重要性和临床价值虽经反复强调,但目前国内临床对早期胃癌的诊断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在临床工作中,亟需提高内镜机会性检查中早期胃癌的发现率.

    作者:吴云林;吴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PET-CT在复发性结肠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结肠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3位,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是其唯一有效的根治手段,而治疗失败则多因术后肿瘤复发和转移.

    作者:贺正威;赵任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红细胞膜蛋白异常与膜骨架相关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红细胞膜为双层磷脂结构,其间镶嵌着多种膜蛋白.这些膜蛋白包括包埋在脂质双分子层中的整合蛋白及存在于膜内侧的细胞膜骨架蛋白,而后者与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关系密切.

    作者:王也飞;胡翊群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阿司匹林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处理策略

    20世纪70年代,Vane[1]提出并论证了阿司匹林(aspirin)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C)生成来抑制血小板聚集.

    作者:张弦;刘艳;陆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以心包积液为首发症状的肺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肺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呈急剧上升趋势,至2002年已升至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1].

    作者:顾淑一;戎霞君;李庆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ypoplastic myelodvs-plastic syndrome,hypo-MDS)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一种特殊类型.hypo-MDS诊断标准除需符合MDS诊断标准外,还需符合>60岁者骨髓活检造血细胞容积<20%,≤60岁者该指标<30%[1].

    作者:薛丽凤;王小钦;林果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气性坏疽的诊断与治疗

    气性坏疽(gas gangrene)是一种由梭菌属(Clostridium)中某些病原菌引起的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多由创伤引起,患者病情恶化极快,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作者:陈军;卢洪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国际癌症基因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简介

    国际癌症基因组协作组(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IGGG)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08年11月15至17日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车、德国、印度、日本、荷兰、新加坡、英国、美国(国家顺序按照英文首字母排列)的一百多位肿瘤学界与基因组学界的研究人员出席了会议.

    作者:于颖;吕有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简讯信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