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国际刊号:1671-2870
  • 国内刊号:31-1876/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三叉神经脑池段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12月行神经根微血管减压的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HR-MRI,包括三维时间飞跃(3D*TOF)序列及三维快速稳态自由进动成像(3D-FIESTA)序列采集原始横断面三维数据,分别重建平行于神经脑池段的斜矢状面及垂直于神经的冠状面,从多角度共同观察研究其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邻近脑干与周围血管间的空间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行双盲对照.结果:78例(97.50%)患者显示一支或多支神经血管接触和(或)压迫(neurovascular contact/compression,NVC)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或其邻近脑干,其中54例(67.50%)显示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其他血管包括小脑前下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及某些静脉.NVC点距神经出脑干平均距离为(2.80±0.73)mm,其中42例(52.50%)NVC发生在近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 mm),27例(33.75%)发生在远端(NVC点距神经出脑干根部距离>3 mm),9例(11.25%)仅存在血管与三叉神经邻近脑干接触.联合应用3D-TOF和3D-FIESTA,其诊断灵敏度达97.44%,特异度为100%,准确率达97.50%.结论:HR-MRI检查不仅有利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制定,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

    作者:尤超;柴维敏;张卫峰;谭令;陈克敏;赵卫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MRI表观弥散系数值评价大鼠肝纤维化干扰素INFα-2b治疗疗效的研究

    目的: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评价干扰素α-2b (INFα-2b)干预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疗效的价值.方法:将4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干扰素治疗组、肝纤维化模型组3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每只大鼠给予0.02 mL/kg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肝纤维化模型组每只大鼠给予40%CCl4(CCl4:橄榄油=2:3)0.02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干扰素治疗组每只大鼠给予40%CCl40.02 mL/kg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第5周起,干扰素治疗组大鼠每周3次给予腹腔注射INFα-2b 1×106单位/只,至第8周.于第8周末对3组大鼠进行MRI常规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b取500、700、1 000s/mm2时,比较DWI图像的信号强度和ADC值的变化.对3组肝纤维化大鼠病理变化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b=500s/mm2时,正常对照组、肝纤维化模型组、干扰素治疗组3组的ADC值分别为(3.63±0.21)×10-3mm2/s、(1.17±0.11)×10-3mm2/s、(2.82±0.06)×10-3mm2/s;b=700 s/mm2时,3组ADC值分别为(3.12±0.68)×10-3mm2/s、(1.60±0.42)×10-3mm2/s、(2.15±0.35)×10-3mm2/s;b=1000 s/mm2时,3组ADC值分别为(2.16±0.93)×10-3mm2/s、(1.31±0.06)×10-3mm2/s、(1.45±0.53)×10-3mm2/s.b=500 s/mm2时,干扰素治疗组ADC值大于肝纤维化模型组而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HE染色显示,干扰素治疗组大鼠的严重肝纤维化比例明显低于肝纤维化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其肝纤维化标志物α-SMA亦低于肝纤维化模型组,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MRI的ADC值可评价INFα-2b干预肝纤维化的效果.

    作者:韩宇;汪登斌;姜婷婷;李志;史曙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群体药动学模型估算我国健康男性西酞普兰生物等效性

    目的:建立我国健康男性志愿者服用西酞普兰(CIT)的群体药动学(PPK)模型,并比较PPK模型与非房室(NCA)模型法估算CIT生物等效性的价值.方法:23名健康男性志愿者服用CIT后采集0~144 h血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分析血浆中的CIT浓度,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法评估CIT的PPK模型,并用NAC模型法和PPK模型法评价CIT的生物等效性.结果:CIT的PPK模型符合一房室模型,估算的CIT清除率和分布容积分别为(15.90±0.70)L/h和(702.0±19.2) L.采用NCA和PPK模型估算的CIT相对生物利用度90%可信区间分别为96.4%~105.4%和92.5%~103.4%,达到生物等效性的标准.结论:NONMEM法可用于评价CIT的生物等效性.

    作者:徐懿萍;孙菁;陈冰;江涛;陈红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上海市区1973年至2007年胰腺癌的发病趋势

    目的:本研究利用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收集的1973年至2007年上海市区胰腺癌发病资料,分析上海市区胰腺癌发病的长期趋势.方法:按照世界标准人口计算胰腺癌的年龄标化发病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胰腺癌发病趋势.结果:上海市区男、女性胰腺癌标化发病率均呈持续上升趋势.男性胰腺癌标化发病率在1982年前以每年3.9%的速度上升,以后上升速度有所减慢,1982年至2007年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为1.3%;而女性胰腺癌标化发病率在此期间始终以每年1.7%的速度上升.尤其在老年人群(≥65岁)和青壮年男性(15~54岁)中,其胰腺癌标化发病率上升趋势更为显著.结论:上海市区人群的胰腺癌发病率居世界中等水平,而老年人群的胰腺癌发病率已达世界高发国家水平.对于控制吸烟和其他可改变的胰腺癌相关环境行为的危险因素研究和健康干预工作亟待加强.

    作者:顾凯;吴春晓;鲍萍萍;彭鹏;龚杨明;向詠梅;黄哲宙;金凡;郑莹;仲伟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人胃腺癌细胞发生未折叠蛋白质反应时相关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AGS细胞在无营养培养条件下发生内质网应激时的未折叠蛋白质反应(UPR)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印迹,检测胃癌AGS细胞在无营养条件培养下发生UPR时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胃癌AGS细胞在无营养条件下培养1 h、3 h、24 h、48 h的情况,发现其中ATF4、CHOP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培养的胃癌AGS细胞(对照)(P<0.05);而培养1 h、3 h、24 h时的ATF6、Bip、PERK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P<0.05);培养3 h、24 h时胃癌AGS细胞中的IRE-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P<0.05).并发现无营养培养下,胃癌AGS细胞的CHOP、Bip蛋白随着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增高:而PERK的蛋白表达主要在1 h、3 h时增高明显.结论:内质网应激不利于细胞生存,但又激活了UPR,当内质网应激作用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重时,则会诱导凋亡的发生.

    作者:张蕾;吴洁敏;倪培华;陈广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清胰岛素水平在结肠直肠癌中的变化和预后意义

    目的:分析血清胰岛素水平与结肠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81例散发性结肠直肠癌患者的术前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及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者)的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将结果与结肠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明确胰岛素水平在判断结肠直肠癌患者预后中的价值.结果:结肠直肠癌患者与对照者间的血清胰岛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者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其BMI间无相关性(P=0.117),而结肠直肠癌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其BMI呈正相关(P=0.025).结肠直肠癌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其性别及生存状态显著相关.结论:结肠直肠癌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水平与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相关,提示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可能是潜在的判断结肠直肠患者预后的指标.

    作者:吴茜;黎明;邱辉忠;林国乐;吴斌;肖毅;鲁重美;陈原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胰腺内分泌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cloctine tumors,PET)是一类源于胰岛细胞的疾病,临床少见或罕见.PET由于其分泌激素的类型不同可导致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同时,对胰岛细胞增殖分化再生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提示价值,因此长期以来受到临床医师和基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PET的标志物检测在其诊断和预后评价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本文就PET的发病机制、病理分类标准、循环标志物检测及应用价值等作一介绍.

    作者:王卫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胰腺癌的流行及其预防控制的研究焦点

    胰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以预后差、死亡率高著称.由于目前尚缺乏早期发现胰腺癌的有效手段,而患者在确诊后病情进展迅速,现有治疗的有效性十分有限,且关于胰腺癌病因的研究仍有待突破,所以目前胰腺癌仍是一个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

    作者:郑莹;黄哲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CT能谱成像在胰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前景

    CT从研发成功到开始临床应用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技术进展非常迅速,近十余年来多排CT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包括高清晰成像、检测时间缩短、射线剂量降低和很多后处理软件的应用,使其在临床各领域和学科中的应用日趋增多.CT的应用范围包括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后的评估和随访,如肺部的低剂量筛查、冠状动脉的CT血管成像等,其应用已非常成熟,并在临床疾病诊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克敏;林晓珠;刘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进展的认识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少见,仅占所有胰腺肿瘤的1%~2%,估计其年发病率为(0.2~2.0)/100万人.以往的外科手术资料显示,30%~40%的P-NEN为无功能性肿瘤[1].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偶然检出的无功能性P-NEN显著增加,占所有P-NEN的50%~80%[2].近年来,对于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仅就P-NEN的命名、分类、靶向药物治疗和第八届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大会中有关P-NEN的研究新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朱雄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新的一类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EN-4与P27基因异常

    MEN-1和MEN-2的表型及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neoplasia,MEN)是一类较少见的与家族遗传有关的内分泌肿瘤.其主要特征是同一个体的2个或2个以上内分泌器官发生肿瘤,且同一个器官常存在2个或以上的肿瘤.以往根据肿瘤谱的不同,将MEN分为MEN-1和MEN-2,其中MEN-2又可分为MEN-2A和MEN-2B.

    作者:陈原稼;乔新伟;周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胰腺癌筛查的进展及关键

    胰腺癌是高死亡率的消化道肿瘤.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美国每年有44 030例新发胰腺癌病例,同时有37 660例患者死亡[1]:而世界范围内的胰腺癌年新发病例达277 668例,年死亡病例达266 029例.胰腺癌虽不属于高发疾病,但因其病死率与发病率相近,使其诊断和筛查备受研究者重视[2].然而,由于胰腺是位于后腹膜的器官,故胰腺肿瘤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且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筛查方案和策略.本文将围绕胰腺癌筛查的研究及筛查方案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分析癌前期病变在筛查方案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杨红;钱家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靶向治疗机制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NET)是一类较罕见的上皮源性肿瘤,其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特征川[1].近年来,NET总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其中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NETs)占NET总发病数的70%左右[3].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PNET)发病率较低,但由于肿瘤局部进展或远处转移而无法手术的患者预后不佳[4].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舒尼替尼(sunitinib,SUTENT )和依维莫司(everolimus,RAD001,AFINITOR )为晚期高分化PNET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作者:周尘飞;张俊;朱正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诊治进展

    肝素是临床应用广泛的抗凝药物之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是使用肝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1].

    作者:徐子真;胡翊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染发剂与肿瘤发生的人群流行病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染发近年来正成为一种美容时尚.近对1916年至1946年间出生的767名城市中老年人染发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男性染发率为16%,女性为46%,平均为34%,年人均染发次数为8次,平均染发年限为6~7年,人均累积染发次数为74次.使用染发剂的主要目的是美化头发颜色,包括使白发染成黑色和其他各种丰富多彩的颜色.但由于染发剂中含大量不同种类化学物质,其中许多化学成分具有生物学活性,可能引起局部皮肤和全身过敏反应,或可能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作者:常春康;张曦;李晓;李春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起源的研究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紊乱的异质组群,以外周血细胞减少、发育异常和易于向白血病转化为特点[1].MDS的发生是个多步骤过程,干细胞水平的突变导致了遗传不稳定的细胞出现克隆性改变.并逐渐形成增殖优势.40%~70%的MDS患者可检出重现性克隆性染色体异常[2],为通过标准核型分析或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eent in situ hvbridization,FISH)定位被恶性克隆累及的细胞水平提供了可能[3].目前,对于MDS异常克隆起源于细胞分化哪一阶段尚无定论,国内外很多学者就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作者:张青霞;李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密度脂蛋白抗炎作用的新进展

    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v lipopmtein,HDL)是常规血脂测定中的重要项目.近年来,其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及流行病学的研究中.既往对HDL的认识多局限在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关系,而本文将对HDL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抗炎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金娴;梁永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多种超声技术在胰腺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lic endocrine tumor,PET)是起源于胰腺内分泌细胞(胰岛细胞)的肿瘤.临床上,PET较少见,国外统计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约为4/100万,占胰腺肿瘤的1%~2%.PET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高峰发病年龄在30~60岁间[1].根据患者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PET一般不难,而影像学检查可对肿瘤进行定位诊断,并可明确肿瘤与周围大血管间的关系,从而为手术治疗提供帮助.胰腺超声检查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但由于PET体积较小,术前超声检查通常很难发现.检出率仅为25%~60%[2].然而,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及超声医师临床诊断PET经验的积累,近15年里PET的超声检出率正在稳步上升而,多种超声技术在PET诊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林;陈悦;詹维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脊柱结核32例的CT表现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比较常见,常规的X线正侧位平片大都能明确诊断,但其也有局限性.CT扫描分辨率高,可清晰显示轻微的骨质破坏、椎管内的受累程度及椎旁的软组织改变[1-2].本研究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螺旋CT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32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伟本;俞同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多排螺旋CT表现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peripheral cholan-giocarcinoma,IHPCC)是较为少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本研究对14例IHPCC患者的多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多排螺旋CT征象,为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綦向;时惠平;申红卫;顾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的价值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其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50%以上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能是新生儿严重疾病(如溶血症、败血症)的首发体征,如不重视,就可能延误诊治,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死亡,较轻者则可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作者:梁肖云;曾兰兰;李文利;梁绮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脊柱关节病诊断的进展

    脊柱关节病(sponadyloarthropathy,SpA)是一组以脊柱、外周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炎症为共同特点的全身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脊柱炎和反应性关节炎等亚型[1-3].现行的Amor分类标准和欧洲脊柱关节病研究组(ESSG)分类标准中,将具有SpA典型特征,但不满足以上亚型标准的脊柱关节病单列为未分化SpA[4-5].同时,按SpA患者的临床表现,又可将SpA分为以中轴关节表现为主的中轴SpA和以外周关节表现为主的外周SpA,而这2种哑型间存在部分重叠[1].本文就新SpA诊断分类标准在今后临床工作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点评如下.

    作者:吕青;古洁若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