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 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国际刊号:1671-2870
  • 国内刊号:31-1876/R
  • 影响因子:0.41
  • 创刊:200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临床医学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2015年4期文献
  • 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与血压及糖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水平与其血压及糖脂代谢情况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5年6月至2013年9月我院内分泌科经病理证实的193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浆MNs及代谢指标检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MNs与血压、血糖及血脂等代谢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嗜铬细胞瘤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占83.4%;伴有明显的糖脂代谢异常,合并糖尿病及血脂异常者分别占35.8%和23.8%.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间甲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与空腹血糖及糖负荷2h血糖呈显著正相关(P<0.05);去甲变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负荷2h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及饮酒史后,MN与空腹血糖及游离脂肪酸仍显著正相关(P<0.05),NMN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负荷2h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显著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MN和NMN水平升高的患者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且NMN水平升高患者的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结论: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浆MN、NMN水平与血压及糖脂代谢调控密切相关,且NMN对代谢的影响更为显著.

    作者:木良善;苏颋为;姜蕾;蒋怡然;周薇薇;王卫庆;宁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囊肿术后发现肝囊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1例初诊为肝囊肿,后续治疗中发现巨大肝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囊肿与肝囊腺癌间的关系及肝囊腺癌的诊治.方法:分析上海瑞金医院1例初诊为肝囊肿的肝囊腺癌病例及1986年至2013年间文献报道的共42例肝囊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囊腺癌的诊治和鉴别.结果:初诊为“肝囊肿”,后确诊为“肝囊腺癌”的患者中,常见的症状为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和腹胀.较常出现水平增高的肿瘤指标为糖类抗原19-9(CA19-9)、CA125和癌胚抗原(CEA).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多囊分隔、囊壁乳头状结节伴钙化等特征时则高度提示为囊腺癌.结论:易与单纯性肝囊肿混淆的肝囊腺癌可借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早期诊断.对于确诊为肝囊腺癌的患者,在肿瘤无远处转移的情况下,以手术切除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田园;杨中印;费健;彭承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联合IgG指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ligoclonalbands,OCB)检测联合IgG指数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38例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患者和43例同期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对照组),取其脑脊液和血清标本,应用等电聚焦电泳检测OCB,免疫散射比浊法计算IgG指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组中,多发性硬化、吉兰巴雷综合征、视神经脊髓炎、急性脊髓炎、病毒性脑炎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患者的脑脊液OCB阳性分别为11例(11/13)、2例(2/9)、1例(1/3)、2例(2/5)、0例(0/5)及3例(3/3),而对照组的脑脊液OCB均为阴性.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各亚组的IgG指数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仅多发性硬化组(1.34±1.65)与对照组(0.54±0.36)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患者脑脊液OCB并计算IgG指数,可用于了解其内源性免疫球蛋白IgG的合成情况,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作者:孟俊;朱巍巍;彭奕冰;王学锋;陈呢喃;张冬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原发腹膜后黏液囊腺癌2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腹膜后黏液囊腺癌(primary retroperitoneal 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PRM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应用苏木精-伊红(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2例PRMC患者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经盆腔CT检查发现腹膜后巨大囊性占位.手术标本的病理检查显示,肿块的组织学形态为纤维囊壁组织衬覆增生的黏液柱状上皮,伴细胞内和(或)细胞外黏液,乳头状和(或)筛状结构,细胞异型性明显,伴间质毁损性浸润;肿瘤细胞CK7、CK20、β-catenin阳性,p53不同程度阳性,PR、ER和糖类抗原125阴性.结论:PRMC是临床罕见的肿瘤,检测肿瘤组织中β-catenin和p53的表达可能有助于鉴别.手术完整切除肿瘤后,患者的预后较好.

    作者:李倩玉;奚豪;韩冬艳;蒋虹伟;肖家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抗CD74抗体不是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清标志物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ondylitis,AS)患者血清中抗CD74抗体的水平,并评估抗CD74抗体在AS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AS的85例汉族患者和46名健康献血者(对照),采集血清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用2种重组人CD74蛋白和1种CD74肽作为抗原,检测抗CD74抗体水平,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向方差检验进行组间均值比较.同时比较不同冻存时间的血标本中抗CD74抗体水平差异.结果:3种抗原检测出的AS患者抗CD74抗体的吸光度值(A)均值分别为0.281±0.189、0.157±0.058和0.120±0.04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AS患者中抗CD74抗体的阳性率非常低,且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性别间抗CD74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不同抗原测碍的抗CD74抗体水平在85例汉族AS患者中未见显著升高,考虑其在我国汉族人群中其可能并不能作为诊断AS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陈凌;钱锋;叶玲英;林丽;吴歆;李梦梦;刘晓;张志国;张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活动度与睡眠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的睡眠现状,探讨疾病活动度与睡眠障碍间的关系.方法:对67例A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其一般情况、疾病活动度、睡眠质量等指标,并抽取静脉血检测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①AS高疾病活动度组[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及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分均显著高于低疾病活动度组(P均<0.01).②67例AS患者中,存在主观睡眠问题者占52.23%,入睡困难者占37.31%,实际睡眠时间减少者占31.34%,睡眠效率减低者占35.83%,因存在影响睡眠的事件而影响睡眠者占34.33%,因睡眠问题存在日间功能障碍者占46.27%,使用助眠药物者占2.99%.③PSQI、ISI、AIS与BASDAI间显著相关(P<0.01),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间亦具有相关性(P<0.05).随着AS疾病活动度的增加,患者更易出现睡眠障碍.结论:AS患者易合并睡眠障碍,且随疾病活动度的增加程度加重;患者疼痛的严重程度、晨僵程度及BASDAI评分与其睡眠质量有关,且睡眠障碍会加重疼痛的程度,提示在AS的临床治疗中,不应忽视患者伴发的睡眠障碍.

    作者:宋婧;卢红娟;赵娟;彭华;吴歆;徐沪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几种感染性疾病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检测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其在疾病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emiBio?CD系列(CD3/CD4/CD8)细胞检测玻片,检测166例常见感染性疾病患者(5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67例脓毒症、4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及55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的绝对计数及比值,结合其IgG、IgM、IgA、C反应蛋白变化,并监测脓毒症患者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改变.结果:社区获得性肺炎、脓毒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组患者的CD3+、CD4+、CD8+T细胞绝对计数及脓毒症患者的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症患者治疗后CD4+、CD8+T细胞绝对计数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脓毒症患者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治疗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几种常见感染性疾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异常,监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李媛媛;张舒;曹波;陆晓晔;刘黎;陈杰;归茜;徐欣晖;吕利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副肿瘤风湿综合征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实体肿瘤与血液肿瘤相关副肿瘤风湿综合征患者间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差异,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终诊断为副肿瘤风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实体肿瘤及血液肿瘤2组,比较组间的临床特点差异,并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实体肿瘤组与血液肿瘤组在发病年龄、性别比、起病至诊断肿瘤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 t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ANA阳性率及肿瘤标志物升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体肿瘤拟诊风湿病多的为炎症性肌病,而血液肿瘤拟诊的风湿病多的为关节炎.血液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长于实体肿瘤患者,2组间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起病至诊断肿瘤时间是影响实体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实体肿瘤与血液肿瘤相关副肿瘤风湿综合征患者间的部分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有差异.

    作者:严青;林禾;高飞;李挺;吕良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白血病细胞中翻译控制肿瘤蛋白的检测及其方法学比较

    目的:比较蛋白印迹法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在检测细胞内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中的优势,并分析两者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1μmol/L全反式维A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处理NB4和NB4-R1细胞0~96 h,分别采用蛋白印迹法和FCM检测细胞内TCTP蛋白的变化情况,用Bland-Altman分析法分析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用FCM检测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原代标本中TCTP蛋白水平.结果: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经ATRA处理后NB4细胞内TCTP下降,各时间点(0、24、48、72、96 h)TCTP与β-actin灰度比的相对值分别为1.00、0.97±0.05、0.91±0.03、0.85±0.05和0.72±0.02,而NB4-R1细胞中则保持不变.FCM检测结果显示,经ATRA处理后NB4细胞内各时间点TCTP的阳性率分别为(98.93±0.49)%、(98.83±0.65)%、(96.77±1.45)%、(90.93±1.35)%和(72.17±5.57)%,NB4-R1细胞中保持不变.根据Bland-Altman法,计算可得2种方法测量值95%的一致性区间界限为(-0.081,0.111),本研究所测得的30组数据中有29组落在区间内.对1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9例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内TCTP水平的检测结果显示.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内TCTP的表达较低,而白血病患者则相对较高,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蛋白印迹法与FCM检测细胞内TCTP蛋白水平的结果间有良好的一致性,而FCM更加适用于患者的原代标本检测.细胞内TCTP水平的高低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今后有可能作为临床白血病检测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颖婷;夏迪;刘泺;童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肺黏液性腺癌的临床及CT表现和病理特点

    目的:研究肺黏液性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CT和病理学特征,以进一步提高医师对肺黏液性腺癌的认识.方法:收集43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肺黏液性腺癌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其病灶分布的范围、大小、部位及其CT影像特征,并对其诊断要点进行评价.结果:43例肺黏液性腺癌患者中,31例出现咳嗽,15例咳痰,6例痰液为大量泡沫样,6例痰中带血,5例有低热,2例出现胸痛.CT检查显示,31例患者的病灶呈两肺多发性分布,9例为叶性分布,3例为节段性分布.所有患者均存在实变,34例分布于外周,15例伴有不规则小结节,38例存在空气支气管征,25例的支气管有轻度僵硬、狭窄,11例叶间裂向外突出,18例实变影分布不均匀,13例可见不规则小囊腔,17例实变周围或远侧有磨玻璃样影,7例CT显示血管征.结论:肺黏液性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图像上可表现为典型的外周分布,可见空气支气管征、不规则小结节、叶间裂外突、多发小囊腔样改变等,但这些特征与细菌性肺炎间很难区分.对抗菌药物反应不好的肺炎患者,应警惕肺黏液性腺癌可能,需及时进行肺活检以明确诊断.

    作者:宗晓福;仇玉平;张文娟;俞同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种肝脏瞬时弹性成像仪诊断价值的比较及其与肝脏病理分期间的相关性

    目的:比较肝脏硬度测定仪FibroTouch和FibroScan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及其与肝脏病理分期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临床基本信息和肝脏病理资料齐全的81例肝病患者,分别用Fibro-Touch和FibroScan 2种仪器同时测定其肝纤维化程度,比较2种仪器检测结果间的一致性,并分析FibroTouch检测结果与肝脏病理组织分期间的一致性.结果:FibroTouch和FibroScan检测81例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总平均值分别为(10.19±7.16) kPa和(9.90±7.89) k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P=0.498);且相关性分析显示,2种检测的结果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2(P<0.05).以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结果为依据,FibroTouch诊断肝纤维化≥S1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442;诊断肝纤维化≥S2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7;诊断肝纤维化≥S3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4;诊断肝纤维化≥S4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结论:FibroTouch检测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价值较高,且其结果与FibroScan结果及肝组织病理诊断纤维化分期间一致性较好.

    作者:徐玉敏;赵钢德;林兰意;汤伟亮;刘芸野;周惠娟;郭斯敏;王晖;蔡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辅酶Q10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辅酶Q10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脂及主动脉斑块内白细胞介素6(IL-6)、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phospholipase A 2,LP-PLA2)、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辅酶Q10组、阿托伐他汀组、辅酶Ql0+阿托伐他汀组.空白对照组大鼠予常规饲料喂养,其余4组大鼠行动脉粥样硬化建模成功后,辅酶Q10组、阿托伐他汀组、辅酶Q10+阿托伐他汀组大鼠分别给药8周,取动脉血及完整主动脉,检测血脂水平,采用连续法检测血清对氧磷酶1及LP-PLA2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丙二醛含量.取主动脉根部,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印迹法检测IL-6、LP-PLA2及sICAM-1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的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及氧化型HDL、丙二醛水平均明显上升,而HDL水平、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下降,LP-PLA2活性增高,斑块内IL-6、LP-PLA2及sICAM-1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辅酶Q10处理后,辅酶Q10组大鼠血清三酰甘油、胆固醇及载脂蛋白B较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DL上升,LDL下降,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增加和LP-PLA2活性下降,血清氧化型HDL及丙二醛下降,主动脉斑块内IL-6、LP-PLA2、sICAM-1表达显著下降(P<0.05),另辅酶Q10可增强阳性对照药阿托伐他汀的效果(P<0.05).结论:辅酶Q10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清HDL含量,改善其HDL功能,降低其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和影响主动脉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可能发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减少斑块破裂的作用.

    作者:孙姬;陈一竹;郭玲玉;韦小未;张明亮;张俊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核苷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探讨

    核苷类药物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乙肝)病毒的复制,从而阻止病情进展,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乙肝病毒基因组以闭合环状共价超螺旋(cccDNA)状态长期存在于肝细胞核中,而核苷类药物仅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反转录酶,不能清除肝脏细胞核内的cccDNA,加上慢性乙肝患者多为经母婴垂直传播感染,对乙肝病毒耐受,故核苷类药物治疗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者:缪晓辉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断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WHO曾报道肝硬化的人群平均发病率约为17.1/10万(1987年),然而我国目前尚无准确的肝硬化发病率统计.肝硬化的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其中病毒性肝病是我国肝硬化患者的主要病因.

    作者:尚佳;李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脏病变活检的临床应用

    随着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肝脏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及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广泛应用于肝脏疾病的综合诊治及疗效随访.但很多肝脏疾病在影像学表现上存在“同病异征和异病同征”现象,仅凭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不能确诊,因而仍需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依据.肝脏病变的经皮穿刺活检是取得病理学诊断的重要途径,由于其为一种相对简单、方便的微创检查方法,通常较安全,因此其应用日趋增多[1].

    作者:陈克敏;黄蔚;吴志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miRNA诊断慢性肝病及肝纤维化价值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指因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下,产生以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作为中心环节.细胞外基质大量产生和沉积,从而逐渐形成纤维组织.进一步继发破坏正常肝组织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的过程是可逆的,这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特征.寻找与肝纤维化相关的基因,了解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进而为肝纤维化的诊断、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作者:张清清;陆伦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肝脏是人体大的消化器官,具有十分复杂的合成、解毒、分泌、排泄等功能.肝脏的储备功能指肝脏抗损伤、抗打击的潜力.是肝脏受损后机体维持正常机能的代偿能力,其可作为临床上评估肝脏耐受手术方式的重要指标.也是分析病情、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因用于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指标各不相同,且每一种评估方法各具特色.运用范围也不尽相同,故本文将就这些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赵春华;耿烨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骨髓瘤骨病的病理机制进展与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类恶性浆细胞疾病,其特点是克隆性浆细胞浸润骨髓,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并损害终末器官,导致溶骨性病变、肾功能损害、高钙血症和贫血[1].常见的MM终末器官损害为溶骨性病变,即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该病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弥漫性溶骨病变、广泛的骨质疏松或累及脊柱、头颅和长骨的多发性溶骨损害[2],且受损骨骼越多,患者预后越差.

    作者:肖超;常春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迭代重建算法的发展及其在CT中的应用

    随着CT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临床对于CT诊断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一直以来,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改善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早期,降低辐射剂量的主要方法就是降低管电压、降低管电流、增加螺距及减少扫描次数等,但这些方法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像质量.

    作者:杲霄源;张欢;诗涔;潘自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Kindlin与肿瘤细胞增殖关系的研究进展

    Kindlin是一族新发现的黏着斑蛋白.目前,已在哺乳动物中发现该蛋白家族有3个成员,包括Kindlin-1、Kindlin-2和Kindlin-3[1].不同的Kindlin家族成员在进化上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参与了多种重要的细胞生理过程,如细胞迁移、增殖和分化的调控.Kindlin家族成员的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遗传性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郎雯竞;蔡佳翌;陈芳源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模式生物斑马鱼在肝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肝脏作为机体一个重要的代谢器官,在糖脂代谢和能量稳定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其又是多种疾病如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靶器官.目前已建立了人类肝脏疾病的相关体外细胞模型,但鉴于模式生物在疾病研究中的优势,果蝇、线虫、爪蟾、小鼠、大鼠及斑马鱼等模式生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者:冯胜虎;韩铭;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