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分析初次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后其周围神经病变情况.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瑞金北院、上海市北站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血液科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初诊为MM的114例患者.根据治疗效果分为3组,组①为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患者+很好的部分缓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患者,共60例;组②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患者,共20例;组③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患者+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患者,共34例,统计患者接受4个疗程治疗后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及后续改善情况.结果:周围神经病变的总体发生率为65.8%,组①发生神经病变者49例、组②13例、组③13例.4个疗程中,若患者出现周围神经病变后则调整治疗方案,调整后的单个疗程的硼替佐米总剂量,利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发现组①、组②、组③的硼替佐米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不同疗效组间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2);利用Spearman方法分析发现疗效与周围神经病变间呈负相关(r=-0.383,P=0.001).Spearman法分析结果显示,MM患者疗效与初诊时β2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呈负相关(r均<-0.3,P<0.05);周围神经病变的出现与初诊时的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钙、血红蛋白、血小板、肌酐、乳酸脱氢酶、性别、年龄间无统计学相关性(r均<0.3,P>0.05).加用维生素B12治疗后,能够改善其周围神经病变(P=0.032).结论:初治MM患者在采用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时早期出现神经病变,即预示其有较高的治疗反应率;该种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白蛋白、β2微球蛋白、血钙、血红蛋白、血小板、肌酐、乳酸脱氢酶、性别、年龄间均无相关性;在患者出现Ⅰ级神经病变时,可不调整剂量,加用维生素B12即可继续标准剂量治疗.
作者:曹亚峰;王静;顾俊;陆弘逾;许杰;刘元坊;王焰;王瑾;陈钰;陈玉宝;李佳明;郝杰;糜坚青;陈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以及C反应蛋白(reaction protein,CRP)在鉴别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与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CAP患者103例作为研究组,50例上呼吸道感染而排除CAP的老年人作为对照组.研究组中,痰培养结果为阳性者45例,58例为痰培养呼吸道正常菌.所有研究对象分别检测血清PCT、IL-6、CR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CT>0.25 ng/mL,IL-6>7 pg/mL,CRP>8 mg/L为阳性,分析3个指标鉴别老年CA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PCT、IL-6及CRP在45例痰培养结果为阳性的细菌性老年CAP患者中诊断CAP的效能.结果:PCT、IL-6、CRP水平在对照组与研究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诊断CAP的灵敏度为92.2%,高于PCT和IL-6,PCT的特异度为94.0%,明显高于CRP和IL-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CT、IL-6、CRP联合检测(平行试验,即任意一项阳性)的灵敏度为96.1%,高于CRP的灵敏度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检测的特异度略有下降,为68%.CAP患者血清PCT与CRP水平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524 7,P<0.001).三个检测指标在诊断细菌性老年CAP的ROC曲线显示,PC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3,CRP的曲线下面积为0.534,IL-6的曲线下面积为0.542.当PCT临界值取>0.21 ng/mL,其诊断细菌性老年CAP的灵敏度为84.4%,特异度为79.3%.结论:鉴别上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与老年CAP患者时,PCT、IL-6以及CRP均可以作为老年CAP的辅助诊断检测指标,三者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老年CAP患者的灵敏度,同时PCT在鉴别诊断细菌性老年CAP中的价值高于CRP和IL-6.
作者:王琳琳;祝程诚;张庆五;陈婷;吴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究CEBPA基因双端突变与单端突变2种突变模式的伴随附加基因突变分布差异,并讨论其与患者预后间的潜在相关性.方法:对152例正常核型初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25个AML驱动基因的热点区域进行二代深度测序,并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检测突变位点,利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对CEBPA基因双端突变和单端突变所伴随的附加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正常核型的初发AML患者中,CEBPA基因双端突变43例(28.29%),CEBPA基因单端突变13例(8.55%).携带CEBPA基因单端突变患者伴3个以上附加基因突变百分比高于CEBPA基因双端突变(P=0.043).在携带CEBPA基因双端突变患者中,未发现伴NPM1基因突变,而在13例CEBPA基因单端突变患者中,有6例伴NPM1突变(P<0.001).附加基因突变分布分析中,CEBPA基因单端突变患者伴更多的DNA甲基化修饰基因突变(DNMT3A、TET2、IDH1、IDH2)(P=0.046);CEBPA基因单端突变伴随更多的叠加高危组基因突变(DNMT3A、FLT3-1TD、TP53).结论:CEBPA单端突变比双端突变患者伴随更多的预示不良预后的附加突变,可能与CEBPA基因双端突变及单端突变2种突变模式的预后差异相关.
作者:王舒;张赟翔;眭竫旎;鲁静;范惠咏;王超;陈冰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患者血糖波动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183例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日内血糖波动采用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评估,日间血糖波动采用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s of daily differences,MODD)评估,采取广义线性模型用于分析不同临床影响因素与MAGE及MOD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患者的平均MAGE和平均MODD分别为(4.75±0.91) mmol/L和(2.62±0.76) mmol/L.对于日内血糖波动,糖尿病家族史阳性及血清C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低水平是患者MAGE增高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对于日间血糖波动,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MODD呈正相关关系,而空腹C肽水平及预混胰岛素治疗与MODD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肝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C肽水平、预混胰岛素注射治疗方案、心血管疾病史及血清尿酸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可能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预混胰岛素注射治疗方案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能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
作者:林如海;吴晓鸿;姜峥嵘;杨鑫娜;庄端蓉;吴丽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2008年至2012年上海市白血病及其主要亚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上海市市区1973年至2012年的白血病发病趋势,为探寻病因学研究线索,制定和评估白血病预防、研究与控制的规划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登记系统收集的白血病发病资料,描述患者的发病概况及性别、年龄和各亚型分布,并应用Joinpoint统计软件进行趋势分析,估算总体和分阶段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标化率采用世界人口构成为标准.结果:2008年至2012年,上海全市共新诊断白血病病例4 404例,占所有部位恶性肿瘤的1.53%.男、女性的白血病粗发病率分别为6.78/10万和5.75/10万,标化发病率为5.14/10万和4.11/10万,男性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X=3.16,P<0.01).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是常见的白血病亚型,占18.30%,其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除ALL外,各亚型白血病的年龄别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ALL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年龄别发病率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下降,0~5岁组是发病高峰.1973年至2012年期间的总白血病标化发病率,男性无明显变化趋势,而女性标化发病率则明显下降,APC为-0.39%;不同亚型的发病趋势不同,男性ALL的发病率上升(APC为1.12%),男性和女性CLL的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男、女性AML的发病率则在这40年间均显著下降,平均APC分别为-2.04%和-2.00%.结论:上海白血病发病率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男性比女性多发,AML是常见的亚型,ALL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早.1973年至2012年期间,男性白血病发病率无明显变化,女性则显著下降,不同亚型变化趋势不同.
作者:鲍萍萍;吴春晓;张敏璐;顾凯;向詠梅;彭鹏;龚杨明;施亮;邹珍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矿物质水平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老年门诊体检的l 100名体检者,将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264例纳入糖尿病组,另836名非糖尿病体检对象作为非糖尿病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检测了血矿物质含量(钙、镁)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分析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间的矿物质水平变化情况;糖尿病患者进一步以HbA1c≥ 7.0%为切点,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0%,192例)与未达标组(HbA1c≥7.0%,72例),进行亚组分析,并观察HbA1c与体内矿物质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血钙水平较高[(2.36±0.14) mmol/L比(2.35±0.10) mmol/L],血镁水平较低[(0.85±0.07) mmol/L比(0.89±0.06)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HbA1c≥7.0%为切点,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组及未达标组之间的血钙、血镁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35±0.14) mmol/L比(2.40±0.11) mmol/L、(0.87±0.07) mmol/L比(0.83-±0.07) mmol/L;P均<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所有研究对象的HbA1c与血钙水平呈正相关,与血镁水平呈负相关(r=0.074,P<0.05;r=-0.120,P<0.01).结论:与非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镁水平偏低,血钙水平偏高;与血糖控制达标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血糖控制未达标的糖尿病患者体内血镁水平偏低,血钙水平偏高.上海部分中老年居民血HbA1c水平与血钙正相关,与血镁水平呈负相关.
作者:季鹏程;张舒;孙璟;江石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的易感性及其诱导耐药株的耐药机制.方法:选取对氟康唑敏感的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临床株各1株以及对氟康唑敏感的光滑念珠菌标准株ATCC2001、近平滑念珠菌标准株ATCC22019,利用浓度递增法,在体外用氟康唑诱导使其成为耐药株,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排泵相关基因、其转录因子和靶酶编码基因表达,并对光滑念珠菌PDR1转录因子、近平滑念珠菌MRR1转录因子和ERG11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果:光滑念珠菌较近平滑念珠菌更易被氟康唑诱导为耐药株,CDR1的过度表达为其主要的耐药机制,对PDR1转录因子测序后发现了新的突变位点Y932C、V847F.近平滑念珠菌诱导耐药株的MDR1表达显著增加,其MRR1转录因子中亦存在新的突变位点P295S、I799S.结论:光滑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易感性不同,耐药机制也存在差异.新发现的转录因子突变位点有待验证其功能.
作者:刘锦燕;王影;李文静;赵悦;孟玲宁;朱巍巍;史册;项明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MRI检查诊断产后胎盘植入的影像学特征及价值.方法:对52例怀疑胎盘植入的患者行MRI检查,将其影像征象与临床或手术病理对照,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MRI正确诊断了31例患者,其诊断胎盘植入的灵敏度为88.57%,特异度为88.24%.胎盘植入主要MRI征象为,胎盘-子宫肌层交界面消失,其诊断灵敏度高,为91.43%;其次为子宫肌层变薄和胎盘信号不均,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74.29%和68.57%.MRI增强检查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29%和100%.4例术前MRI诊断为胎盘滞留者,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2例术前MRI诊断为浅层植入者,术后证实为胎盘滞留.结论:MRI检查对产后胎盘植入的诊断价值较高,对于产后恢复时间≤4周者,建议采用MRI平扫加增强,以免漏诊.
作者:苏明;张继军;凌华威;张建;丁蓓;陆非;刘燕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调控脂质诱导平滑肌炎症反应的机制.方法:使用TLR4敲除小鼠(以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对照),随机分组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和实验组(高脂饲料喂养),每组各6只,12周后观察动脉斑块进展情况.体外培养TLR4基因敲除小鼠(以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对照)的原代平滑肌细胞.此外,使用TLR4特异性抗体阻断TLR4活性后,观察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刺激下炎症因子反应.结果:高脂喂养可显著促进野生型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炎症因子表达,而高脂喂养TLR4基因敲除小鼠平滑肌细胞中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无明显升高;TLR4特异性抗体可抑制oxLDL诱导的炎症反应.结论:Toll样受体4通过上调平滑肌细胞中炎症因子水平参与oxLDL诱导的炎症反应.
作者:王燕萍;陈媛媛;吴丽苹;陈亚芬;杨克;刘艳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以骨髓中异常浆细胞增殖为特征,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其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0%,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其特征性临床表现主要有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贫血及骨损[1].据美国癌症协会2017年发布的癌症统计报告显示,MM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2016年有所增加,估计2017年美国将新增MM病例30 280例,并预计有12 590例患者死亡[2].亚洲地区的MM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这可能部分与基因遗传学相关,但近年来其发病率亦有明显升高,究其原因,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亚洲人群生活方式的西化及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不可忽视的因素[3-7].MM的发生多伴随着细胞遗传学的异常,且随着疾病的进展,许多患者的相关基因还会产生继发性的改变.有研究者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发现,仅3%的MM患者不存在任何遗传学异常[8].研究发现,这些细胞遗传学异常已成为影响MM预后的重要因素[9].
作者:糜坚青;金诗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尿本周蛋白亦称游离轻链(free light chains,FLC),19世纪中叶其被首次描述并报道.自此以后,尿本周蛋白成为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重要标志物.众所周知,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单体是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经二硫键连接而构成,其中轻链分为κ(Kappa)、λ(Lambda)2个型别,人体内两者的正常比例约为2∶1.正常人体每天产生约500 mg轻链,由于轻链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重链,故其合成速率大于重链,除了与重链形成完整的Ig分子外,另有近40%的轻链未能与重链结合,处于游离状态,即FLC[1].
作者:彭奕冰;章黎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恶性增殖性血液系统疾病,而几乎所有的MM患者在疾病过程中都会发生骨病,这是MM的特征,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骨病的存在与否被视为是否进行治疗的标准,因此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指导MM诊治起着重要作用.过去10年,CT和MRI在MM诊断中显示了优越的性能,如MRI可检测到有症状的MM患者90%以上的异常骨病变,是评估疼痛病灶和鉴别良恶性脊椎骨折的佳选择[11.但在MM治疗的随访过程中,治疗有效的病灶可能在形态学上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因而MRI或CT检查易造成假阳性[2].18F脱氧葡萄糖(18F-fludeoxyglucose,18F-FDG)是18F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与葡萄糖具有相似的特性.
作者:张一帆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于2017年发布了更新的临床实践指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诊断、治疗、随访”.与2013版相比,本次修订在MM的诊断、预后分期、进展和复发治疗方面均有所更新,特别是对于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更新成为本版指南的亮点.本文就该版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作者:侯健;刘进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 (WHO通用命名为浆细胞骨髓瘤)的治疗已进入了新药时代.近年来,新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MM从曾经预期寿命很短的不治之症成为对治疗有持久反应的、潜在可控的疾病[1-2],患者的生存质量得以改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3-4].新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MM患者的治疗、管控更加有效,新药的临床应用使得超过50%的MM患者在治疗后能够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提高[5-10].但几乎所有的MM患者终究会复发,因此,及早识别疾病进展和预后不良的MM患者,对其进行分层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般认为,MM患者在治疗达到传统上的CR时,采用其他灵敏方法可检测到的病变即为微小残留病(microresidual disease,MRD).MRD的检测正逐步成为MM治疗的必要过程和手段[11].
作者:李晓帆;王少元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并分泌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属于单克隆免疫增殖性疾病.几乎所有的MM前期均有“前骨髓瘤”的过渡状态,其主要代表的是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GUS)和冒烟型多发性骨髓瘤(或无症状性多发性骨髓瘤)(smoldering/asymptomatic multiple myeloma,SMM)[1-2].从更广泛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onoclonal gammopathy,MG)诊断意义上讲,临床医师及实验室在从初步诊断到后续跟踪的整个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出现了众多关于MG诊断及治疗相关的国际指南,如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3-5]和欧洲医学肿瘤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6]的指南.这些指南涵盖了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并发症的管理和治疗,特别是IMWG指南,提供了这类疾病的早期筛查标准,能诊断几乎所有的MG.但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筛查成本较高,尤其是血清游离轻链的定量检测价格昂贵.目前,对于“前骨髓瘤”的筛查国内尚无相关指南.
作者:汪萍;沈立松;张冬青 刊期: 2017年第05期
1996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家医院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中首次发现了KPC(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1],随后该耐药基因呈全球播散趋势.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已成为对全球公共健康构成重大威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2-3].KPCs (编码基因记为blake)主要存在于肺炎克雷伯菌中,也存在于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等的非发酵菌中.耐药菌株往往能引起医院感染,如肺炎、败血症、尿道感染和腹腔感染等.在临床上,产KPC细菌主要分离于住院患者中,其引起的感染不一定发生在某一特定的组织或器官,而往往是涉及多个脏器的严重全身性感染,是长期住院患者因医院获得性感染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5].
作者:沈平华;陈慧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PE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2016年有文献报道,PE的漏诊率可达67%,误诊率可达11%~25%[2].PE临床误诊的疾病涉及多个系统、多种疾病,其中20%~40%的PE患者易被误诊为肺炎[3].PE和肺炎均是临床常见病,而肺炎和PE可有类似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目前PE误诊为肺炎的现象并不少见[4].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两者相关性及PE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张姗姗;杨玲 刊期: 2017年第05期
随着我国人口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肾病已成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长、血糖控制差、合并肥胖及高血压等均为其发生肾脏病变的高危因素.不当的生活方式亦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以控制血糖、血压,改善肾脏微循环,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 类药物降蛋白尿,控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并发症等为主[1].同时,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远离烟酒等对肾脏疾病患者的预后亦具有重要的影响[2].
作者:徐丽梨;王伟铭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条件致病性真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逐渐被认为是人类真菌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尤其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如移植受者、艾滋病患者和癌症患者,由念珠菌属引起的侵袭性感染是现代血流感染的第四大死因[1],在院内血流感染的死亡率中,念珠菌感染占40%[2].在北京和上海大型医院的念珠菌感染调查中,白念珠菌感染分别占46.20%和57.80%[3-4].目前抗真菌药物有多烯类、唑类、烯丙胺类、棘白菌素类和嘧啶类等,但这些药物均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常见的如嗳气、呕吐、腹泻、腹痛和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而较为严重的是其对肝脏、肾脏产生的毒性.此外,临床上预防性抗真菌感染治疗的增加,以及抗真菌药物广泛及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致病真菌的菌群构成和药物敏感特性逐渐发生改变,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敏感菌株被抑制或杀灭,耐药菌株逐渐被诱导产生并大量繁殖,使真菌的耐药率越来越高,耐药性也越来越强,尤其医源性感染、交叉感染的耐药菌检出率远高于平均水平.这些药物的耐药机制通常为以下几类.一是药物作用靶酶14α-去甲基化酶的改变;二是外排泵编码基因高表达;三是生物膜的形成;四是细胞甾醇合成通路的改变.因此,迫切需要研发基于新作用靶点的抗真菌药物,避免这些已知耐药机制的作用[5].
作者:孟玲宁;刘锦燕;李文静;赵悦;项明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CB)是一种少见的软骨源性肿瘤,占所有骨肿瘤病例数不到1%.其通常发生于骨骼不成熟患者的骨骺部或骨突,超过75%的患者可累及长骨,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股骨远端和近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的骺部,而常见的发病年龄为10~25岁[1].本文总结了21例CB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CB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
作者:符蓉;王朝夫;欧阳斌燊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淋巴瘤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形态学上观察都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在WHO分类中,淋巴瘤没有独立的类别,而是与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起归类于淋巴组织肿瘤(淋系肿瘤)中(见表1)[1].这一分类是基于淋巴细胞发育、迁移和功能表达等方面的认识.淋巴瘤与白血病系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或以血液(骨髓)还是以淋巴组织侵犯哪个为主而言,但其增加了对于淋巴瘤类型与细胞形态学间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难度.本文以成熟B细胞肿瘤为例,对成熟B细胞淋巴瘤类型的复杂性与细胞形态学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作者:李菁原;卢兴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格教学法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效果.方法:将280名临床医学八年制及五年制的学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微格教学法.课程结束后评价2组学生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满意度水平较对照组高.结论:微格教学能有效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尤其有助于其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罗莉;周济儒;郭宇航;李玉英;胡明冬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当今免疫学领域发展迅猛,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新项目、新技术和新理论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检验工作者,不仅需要会动手操作,还应具备对现有知识和思维进行更新的动力和能力,以从容应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技术、新项目和新理论.同时,21世纪的临床检验工作者必须具备掌握专业外语的应用能力,以广泛参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和竞争.因此,培养具有高水平外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技术专业人员成为目前医学检验技术教育的迫切任务.双语教学是指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通常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形式,是非外语课程采用英语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我教研室自2013年起,逐步在医学检验本科学生的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在教学中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本研究为了解双语教学在学生中的接受程度和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考核分析.
作者:卫蓓文;李擎天;黄洁雯;宋珍;陈福祥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