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头孢美唑对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头孢美唑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523株的体外抗菌作用.结果 523株细菌中产ESBLs 294株、产AmpC酶7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40株,非产ESBLs和AmpC酶182株.头孢美唑对上述4种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并较头孢西丁强2~4倍,但较头孢米诺为差.头孢美唑对ESBLLs高度稳定,但对AmpC酶稳定性差,产AmpC酶菌株对其多呈现耐药.头孢美唑对产ESBLs菌株的作用优于受试的半合成青霉素,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亦优于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但差于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帕尼培南;较受试的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略强或相仿.结论 头孢美唑对ESBLs稳定,对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提示该药是治疗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所致感染的可选药物之一.
作者:朱德妹;吴湜;吴培澄;胡付品;叶信予;吴卫红;郭燕;张婴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宋内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或(和)质粒介导qnrA基因存在与宋内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 用K-B纸片扩散法对58株宋内志贺菌进行耐药性检测;PCR法检测宋内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根据药敏结果 挑选5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PCR法扩增qnrA基因片段.分析宋内志贺菌gyrA、parC基因突变或(和)qnrA基因存在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宋内志贺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高达94.8%.58株宋内志贺菌中,8株检出qnrA基因,5株测序gyrA、parC基因的菌株中,4株萘啶酸耐药菌株均在gyrA 83位发生有义突变TCG(Ser)→TTG(Leu),但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gyrA基因突变菌株对萘啶酸全耐药.qnrA基因阳性菌株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抑菌圈中位数比较都缩小;对NAL、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qnrA基因阴性菌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yrA Ser83分→Leu突变是导致宋内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突变,宋内志贺菌若携带质粒介导qnrA基因则会导致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若两者同存也可引起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增强,除萘啶酸耐药外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也可呈中介.
作者:汪雅萍;应春妹;吴唯一;叶杨芹;张灏旻;于嘉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西安地区耐亚胺堵南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研究其同源性及分子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西安地区6所三级甲等医院1年间临床分离的非重复鲍曼不动杆菌株146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E试验检测金属酶(MBL),PCR扩增OXA-23,-24,-58,-51 like型及IMP-1型和VIM-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其阳性产物经测序分析,应用肠杆菌科基因组内重复序列(ERIC)-PCR对菌株进行DNA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筛选出对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非重复株1 5株,其中1株经E试验检测产金属酶,但扩增blaTMP-1,blaVIM-2均阴性,另外14株扩增blaOXA-66均阳性,11株blaUXA-23阳性,1株blaXA 58阳性;ERIC-PCR将15株IRAB分为A型和B型,其中部分菌株的亲缘关系很近,同源性达90%以上.结论 产OXA型碳青霉烯酶是西安地区该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OXA-23型普遍存在,OXA-58型和OXA-66型基因在国内尚属新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型;15株IRAB为2种克隆型,可能存在局部暴发流行.
作者:刘原;谭湘淑;韩新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356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数据用WHONET 5.0及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临床分离率逐年升高,多重耐药菌株占77.2%.主要分布于ICU.药敏试验结果 显示该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高,分别为76.7%和74.2%,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67.1%,对其他所测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小于30%.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超过80%.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严重,集中分布于ICU.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敏感性高的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次之,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
作者:卢健聪;蔡绍曦;耿穗娜;佟万成;马真;孟莹;刘来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流感嗜血杆菌体外生物被膜的形成并探讨抗菌药物对其的影响.方法 分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痰液中流感嗜血杆菌12株,体外建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被膜,采用结晶紫法和扫描电镜的方法 研究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结构,并观察不同浓度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生物被膜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 不同菌株的流感嗜血杆菌体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有所不同,超微结构显示由细菌菌体和胞外基质形成的典型的膜状结构.流感嗜血杆菌对氟喹诺酮药物较为敏感,在2倍低抑菌浓度以上可抑制流感嗜血杆菌早期形成生物被膜;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后,较高浓度药物对生物被膜程度的影响不明显,其中环丙沙星破坏作用相对较好.结论 流感嗜血杆菌可在体外形成稳定的生物被膜,氟喹诺酮类药物早期可抑制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环丙沙星较其他氟喹诺酮药物对生物被膜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作者:王东;王瑛;刘又宁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我院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铜绿假单胞菌的金属酶(MBL)携带情况及型别特点,并探讨进行金属酶筛选的简便方法 .方法 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2一巯基乙醇纸片与EDTA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MBL菌株,并对MBL基因进行PCR和序列分析.结果 45株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菌株用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阳性3株,EDTA纸片协同试验阳性4株,经PCR验证均为阳性.除此之外,还有1株PCR阳性而2种纸片协同法都没有筛选出来.其中2-巯基乙醇纸片协同试验筛选的灵敏度为60%,特异度为95%,准确率为95%,EDTA纸片协同试验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7%,准确率为97%.引物IMP扩增阳性4株,VIM扩增阳性1株,PCR产物纯化测序后发现IMP均为IMP-1型而VIM为VIM-2型.结论 用EDTA协同试验法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进行MBL的筛选简单有效,可用来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作为产MBL铜绿假单胞菌的初筛试验.分型研究表明我院流行的铜绿假单胞菌以产IMP-1型为主.
作者:赵苏瑛;吴倩;李克涓;李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儿童患者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对12种抗菌药物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用WHONET 5.3软件分析耐药情况.结果 本研究获得的590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下呼吸道标本365株(69.1%).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低为0.7%;除阿米卡星(2.1%)、庆大霉素(4.9%)、头孢吡肟(5.2%)外,铜绿假单胞菌对其他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在20%以上,且增高明显(P<0.01).ICU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要比其他病区严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由13.3%增加到26.9%.结论 儿童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有增高趋势,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增加.应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和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李万华;张泓;孔菁;王春;孙燕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环境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对烧伤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小鼠烧伤后皮下注射铜绿假单胞菌建立烧伤感染模型,利用分离并纯化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分别在感染后0、1、3、6、12和24 h腹腔注射治疗,观察并分析治疗效果.同时正常小鼠腹腔中注射噬菌体,分析噬菌体在小鼠体内代谢动力学.结果 从分离得到3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中选取1株宽噬噬菌体进行烧伤感染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对烧伤小鼠的小致死剂量为1×106 CFU/mL,在烧伤后12 h之内给予效价为1×1010 PFU/mL噬菌体0.1 mL治疗,小鼠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灭活噬菌体对烧伤感染小鼠无治疗作用,噬菌体对其宿主菌范围以外的细菌感染也无治疗作用.噬菌体在小鼠体内存留时间较长.结论 宽噬噬菌体对烧伤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显著,而抗原性较低,为进一步将噬菌体作为生物制剂用于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成伏波;郑文旭;李菁华;刘晓彬;孙延波;徐德启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屎肠球菌透明质酸酶(hyl)基因在细菌感染中的致病意义.方法 分别用hyl基因阳性的屎肠球菌和hyl基因阴性的屎肠球菌菌株作小鼠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腹膜炎模型.通过检测相关的腹膜炎指标以分析2株细菌的毒力差异.结果 hyl基冈阳性株感染后6 h和12 h,外周血白细胞均高于hyl基因阴性株,前者24 h白细胞下降趋势快于后者;前者肠系膜炎症浸润情况也较后者严重.结论 hyl基因可能是屎肠球菌的毒力基因之一,它可能与屎肠球菌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
作者:黄源春;姚芬;钱元恕;蔡应木;黄文祥;华德兴;焦晓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本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已知或怀疑为革兰阳性菌所致肺炎或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静脉给药治疗.结果 共人选患者144例,改良的意向性治疗分析人群为141例,符合方案集116例,安全集142例.符合方案集中,停药后随访时,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6.9%(53/61)和61.7%(3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肺炎两组有效率为78.6%(22/28)和52.9%(18/34),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两组有效率为78.6%(22,/28)和52.9%(18/34),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的细菌清除率以菌株数计分别为79.2%(42/53)和61.5%(32/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肺炎细菌清除率为77.3%(17/22)和53.6%(15/28),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细菌清除率为80.6%(25/31)和70.8%(17/2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分析集中,试验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4%(18/71),其中3例同时发生临床不良反应与实验室异常,临床不良反应10例(14.1%,10/71),主要为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胃纳减退等胃肠道反应,实验室异常11例(15.5%,11/71),主要为肝功能损害、轻度白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等;对照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9%(12/71),包括临床不良反应11例(15.5%,11/71),主要为过敏反应,包括药物热、皮疹、红人综合征等,实验室异常3例(5.2%,3/71),多为肝功能损害,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停者各为5.6%和11.3%,其中与研究药物相关者各占1.4%和5.6%.所有病原菌均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呈现敏感.结论 利奈唑胺注射剂静脉给药用于革兰阳性菌所致肺炎和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治疗可获良好疗效,疗效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似.
作者:林东昉;吴菊芳;张婴元;郑经川;缪竞智;郑丽叶;盛瑞媛;周新;沈华浩;吴卫红;周乐;汪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镇江地区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3类整合酶基因的检出情况,分析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特征.方法 对临床收集的细菌采用PCR方法 、T-A克隆以及基因测序技术对3类整合酶基因以及Ⅰ类整合子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296株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和不发酵糖菌中Ⅰ类整合酶基因的检出率高为43.2%.其中在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阴沟肠杆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1.0%、14.3%、37.3%和20.0%,而Ⅱ、Ⅲ类基因的检出率较低.对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分析发现共检测到5种不同基因盒,分别为:dfrA17、aadA5、aadA1、aadA2、dhrf XI,有4种不同的基因盒排列方式.结论 镇江地区临床分离的细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检出率较高.
作者:戴晓莉;苏兆亮;陈建国;彭素芳;李雅贞;许化溪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调查我院2007年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503株临床分离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1398株,占31.0%,革兰阴性杆菌3 103株,占68.9%.非ICU前6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不动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金葡菌;ICU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不动杆菌属、金葡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MRSA在ICU、内科和外科的检出率分别为84.0%、51.1%和73.0%,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90.0%,54.6%和65.5%.ICU分离的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均较非ICU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检出糖肽类抗生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低于30%.产ESBL大肠埃希菌在ICU,内科和外科的检出率分别为79.2%、74.3%和78.3%,而产ESBL克雷伯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34.8%、51.3%和63.5%.ICU分离的不动杆菌属对所有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非ICU分离株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临床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约占2/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高活性.临床细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上升趋势.ICU比非ICU分离株耐药性严重,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高.
作者:简翠;孙自镛;李丽;张蓓;王斌;陈中举;田磊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观察MRSA经过不同抗菌药物诱导后黏附Hela细胞能力的变化.寻找医院内MRSA感染增加的可能原因及机制.方法 将不同亚抑菌浓度(1/4MIC、1/16MIC)的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和阿奇霉素诱导生长后的MRSA悬液与Hela细胞悬液混合,1h后去除未黏附细菌.沉渣涂片,显微镜下计算黏附率.结果 1/4MIC浓度下,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均能够增加MRSA黏附Hela细胞的能力(P<0.05~0.01),万古霉素、阿奇霉素则起抑制作用(P<0.05~0.01);1/6MIC浓度下,亚胺培南能够诱导增加MRSA黏附力(P<0.05),万古霉素起抑制黏附作用(P<0.05),其余结果 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可能通过增加MRSA的黏附力而增加医院MRSA肺炎的发生.临床上不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能是诱发医院MRSA感染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明辉;吴本权;张天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我们从1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痰中分离出1株解藻朊酸弧菌,现报道如下.患者男,64岁.
作者:付宝庆;刘青华;常纪;王成美;杜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国产静脉用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两性霉索B第1、2,3天剂量5、10、20 mg,第4天起每天25-40 mg,稀释后静脉滴注12 h以上,144例用药7-66 d,平均25 d,累积剂量平均670 mg,结果 两性霉素B治疗IFI临床有效率78.4%,不良反应发生率寒颤、发热39.1%,低血钾42.2%,消化道反应24.5%,肾功能受损9.5%.结论 国产两性霉素B抗真菌谱广,疗效好,每天剂量稀释后静脉滴注12 h以上,注意监测血钾水平和肝肾功能变化,是较安全的.
作者:刘耿;杨芳;肖毅;刘东;杜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8年6月经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住院患者15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 及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肺隐球菌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既往有基础疾患8例(占53.3%).主要临床症状有:咳嗽(10例,66.7%)、发热(6例,40.0%)、咳痰(5例.33.3%).病变位于右肺12例,左肺7例,影像学以肿块结节型为主(12例,80.0%).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证实7例(46.7%),手术证实6例(40.0%),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2例(13.3%).病理诊断前误诊为肺结核4例(26.7%),周围型肺癌5例(33.3%),普通细菌感染4例(26.7%).误诊率达86.7%.6例(40.0%)经外科手术切除,1例术后发生隐球菌脑膜炎;9例(60.0%)经抗真菌药物治疗,7例患者痊愈或显效.结论 肺隐球菌病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改变以肿块结节型为主,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病理,尽早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是有价值的确诊手段,手术患者术后宜行足疗程全身抗真菌治疗.
作者:罗百灵;张乐蒙;胡成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诊治是危重病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凶险,晚近涌现的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作为独特的免疫治疗方法引人瞩目,是否能改善其预后,为此世界各地开展了许多研究.
作者:曹隽;曹同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青霉素是临床为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过敏反应是本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尤其过敏性休克,发生突然,来势迅猛,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卢丽艳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