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国际刊号:1009-7708
  • 国内刊号:31-1965/R
  • 影响因子:3.77
  • 创刊:2001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医学文摘,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2年1期文献
  • 新生儿血液标本分离菌株的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新生儿血培养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新生儿血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收集新生儿血液标本分离菌215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占66.1%(142/215),革兰阴性菌占24.2%(52/215),真菌占9.8%(21/215).常见的分离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2.3%(91/215)、肺炎克雷伯菌16.7%(36/215)、肠球菌16.3%(35/215)和白念珠菌9.8%(18/215).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MR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各自菌种的18.2%(2/11)和68.1%(62/91).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占94.4%(34/36),6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6/7),未发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结论 新生儿血液标本主要分离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常见.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作者:石光顺;沈继录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中国7所教学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调查2007年中国7所教学医院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分子流行病学分布及耐药性特征.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葡萄球菌蛋白A基因(spa)分型技术对114株MRSA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并进行Panton-Valentine 毒素(PVL)编码基因lukS检测,采用琼脂稀释法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 114株MRSA中共发现8种MLST- spa分子克隆型,ST239-t030、ST239 t037和ST5-t002是主要的型别,分别占总数的41.2%00 、28.8%和21.9%.仅有1株MRSA检测到lukS基因阳性.MRSA菌株敏感的抗菌药物为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100%),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次之(86.8%);主要的分子克隆型ST239-t030、ST239-t037和ST5-t002菌株具有相似的药敏谱,但所有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菌株均属于ST239t037.结论 在中国MRSA的流行株由数种主要的分子克隆型引起,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基本一致.

    作者:熊祝嘉;肖盟;王贺;杨启文;王瑶;毛镭篥;冯莎娜;段琼;王晶;胡云建;叶慧芬;梅亚宁;刘蓬蓬;俞云松;许慧;岳志刚;徐英春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力研究

    目的 通过菌血症的动物实验,研究不同耐药程度细菌毒力的差异性.方法 用30只家兔为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通过中心静脉分别注入3种肺炎克雷伯菌的细菌株:菌株A(敏感菌株);菌株B(多重耐药菌株);菌株C(泛耐药菌株),建立菌血症模型.结果 A,B,C3组家兔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0.5±3.6)d、(12.7±2.3)d和(13.9±0.3) d(A与C比较,P<0.004);C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A组(A与C比较,P=0.027);A组的CD4/CD8变化幅度显著大于C组(A与C比较,P=0.036);A组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更高(A与B比较,P<0.01;A与C比较,P<0.01);且A组家兔组织中的细菌负荷更多.结论 泛耐药菌导致的菌血症对机体的损害小于敏感菌感染所带来的危害.相比敏感菌感染动物,泛耐药菌感染动物存活时间较长,炎症反应的程度较低.

    作者:周郑;任建安;张长乐;刘海燕;顾国胜;黎介寿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危重患者中致炎症反应的比较

    目的 比较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的炎性介质指标,观察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导致炎症反应的程度.方法 前瞻性分析入住ICU 48 h后血培养阳性患者的性别,年龄,APACHEⅡ和SOFA评分,慢性疾病史,病情严重程度,静脉营养,接受手术或外科操作,机械通气支持和血液净化治疗,混合细菌血流感染,入住ICU时间及医院内病死率情况.比较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和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体温,心率,白细胞(WBC)数量,中性粒细胞(NEU)数量,淋巴细胞(LYM)数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 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相比,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组有更多的患者表现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88.9%∶73.0%,P=0.003)],高血清TNF-α[(0.97±0.54)∶(0.75±0.32),P=0.029]和IL-1β[(7.03±0.12)∶(2.21±0.09),P=0.006]和IL- 6[(10.59±2.48)∶(2.55±0.75),P=0.005]水平.结论 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者较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病情更加严重,表现为更加严重的炎症反应,在血流感染的临床治疗中应考虑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宿主的反应程度.

    作者:吴志恒;郭玉霞;卜婧;郭翠翠;谢佳;穆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SIE)的临床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对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例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有基础心脏病者9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7例(46.7%),室间隔缺损为常见;静脉药瘾者5例(33.3%);不洁静脉输液史2例;拔牙史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100%),心脏杂音改变(12例,80.0%),肺炎或肺脓肿、肺栓塞(13例,86.7%).15例中血培养阳性11例(73.3%),其中金葡菌(6例,54.5%)为常见病原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1例);其次为链球菌属(4例,36.3%);铜绿假单胞菌1例考虑为医院获得性感染.11例(73.3%)好转或治愈,其中8例为单纯抗感染治疗,均为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3例接受外科手术治愈.死亡1例,死于重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导致多脏器衰竭.结论 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发生于先天性心脏病及静脉药瘾者,临床表现以高热、肺部炎症及栓塞症状突出.金葡菌为常见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应引起重视.经有效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郭颖;巩路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重症患者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ICU危重患者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为13.8%,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组血小板基线值(PLT baseline)较未并发组低[(144.11±47.88)×109/L∶(234.96±112.82)×109/L,P =0.021],APACHEⅡ评分高[(24.67±5.15)∶(17.45±6.55),P=0.00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显示利奈唑胺治疗中并发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OR 57.03,95%CI 2.629~1237,P=0.010),用药时间(OR 47.46,95%CI 1.814~1241,P=0.020)和APACHEⅡ评分(OR 41.53,95%CI 2.695~640.0,P=0.008).结论 危重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过程中应警惕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尤其是血小板基线值≤200×109/L,APACHEⅡ评分≥20分和用药时间≥10d的患者.

    作者:穆玉;范春芳;朱铁梁;吴志恒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73例病原学分析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病原学分布及其耐药状况,为指导临床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199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73例IE患者进行血培养,分析病原学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术前血培养及术中赘生物细菌培养总阳性率23.3%(17/73).感染细菌以草绿色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葡菌、肠球菌和口腔链球菌.结论 CHD合并IE病原菌菌种呈现多样化趋势,积极加强对IE患者的血培养检查和药敏试验极为重要.传统的经验性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的观念需要改变.

    作者:韩宏光;李新民;王辉山;姜辉;尹宗涛;韩劲松;张南滨;汪曾炜;WANG Zengwei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成人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肺炎链球菌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近年我国成人患者中分离的肺炎链球菌的耐药现状,为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明确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及慢性气管炎急性加重(AECB)患者中分离获得肺炎链球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5种常用抗菌药物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药敏结果;进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性D试验;PCR扩增方法检测耐药基因.结果 71株肺炎链球菌中,青霉素敏感肺炎链球菌(PSSP)70株(70/71),占98.6%00,青霉素中介肺炎链球菌(PISP)1株(1/70),占1.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链球菌(MRSP) 60株(60/71),占84.5%,MRSP中以cMLSB型耐药的菌株为主,有54株,占90%00,其次为iMLSB型,占8.3%0(5/60),1株为M型,占1.7%(1/60).60株MRSP中ermB基因阳性检出率高,占98.3%(59/60).结论 我国成人引起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CAP治疗中可依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并需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作者:康悦;吴菊芳;徐晓刚;叶信予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上海地区艾滋病患者初始一线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药物更换原因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上海地区接受国家免费抗病毒初始治疗艾滋病患者各种治疗药物更换的时间、原因及例次频率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种药物的耐受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4例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艾滋病患者初始治疗方案中每种药物在开始使用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被更换的常见原因以及发生更换的例次频率.结果 启动ART后的3个月内更换治疗药物的原因以奈韦拉平(NVP)导致的严重皮疹、依非韦伦(EFV)导致的严重皮疹和齐多夫定(AZT)导致的中性粒细胞(ANC)<0.75×109/L为主.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因AZT导致的严重贫血、NVP导致的肝毒性更换药物的患者增多.治疗超过1年后患者更换药物的原因多集中于司他夫定(d4T)所致的外周神经损害、脂肪萎缩、血脂异常以及发生治疗失败.因各种原因更换药物共352例次,其中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为302例次(26.17%),治疗失败为50例次(4.33%).d4T治疗满1年后因血脂异常、脂肪萎缩及治疗失败发生更换药物的例次频率逐渐增加;AZT的更换原因主要为重度骨髓抑制,发生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始ART后的6个月内;EFV更换的例次较少;NVP更换主要原因为严重皮疹和3级以上肝毒性,在开始治疗后的1个月内发生频率较高.结论 在ART过程中,患者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不同,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也不相同.部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范围较大.不良反应仍是影响患者依从性、抗病毒疗效的主要原因.

    作者:郑毓芳;刘莉;张仁芳;沈银忠;齐唐凯;王江蓉;卢洪洲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424株临床分离肠球菌属细菌的耐药性变异

    目的 探讨肠球菌属临床分离情况与耐药变迁,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广东省东莞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2007-2009年临床送检标本进行常规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用WHONET 5.4软件统计分析这3年间肠球菌临床分离株在各标本、科室中的分布与耐药性的变迁情况.结果 2007-2009年临床分离出肠球菌属细菌424株,其中粪肠球菌338株,占79.7%,屎肠球菌75株,占17.7%,鸟肠球菌11株,占2.6%;肠球菌属在各标本中的分布以尿液为主,占50.2%,其次为伤口分泌物(14.4%)、血液(12.5%).3年来肠球菌属的菌种和耐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粪肠球菌所占比率每年保持在80%左右,屎肠球菌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13.9%上升至2009年的20.9%,而鸟肠球菌则逐年下降,从4.7%00降至0.6%.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79.4%~85.7%和84.1%~87.4%,屎肠球菌对氨苄西林、青霉素以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0 %以上,对呋喃妥因、高浓度的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接近或超过50%. 2007年发现1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 肠球菌属耐药性较为严重,不同菌种耐药性有所差异.临床抗感染治疗应以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依据,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

    作者:陈泳;张丽华;郭主声;张丽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表皮葡萄球菌icaA和icaD基因表达及其与黏质物形成的关系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所携带的icaA和icaD操纵子表达情况及其与黏质物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ICU临床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62株,采用刚果红法检测其黏质物形成,PCR法检测icaA、icaD基因表达,卡方检验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2株表皮葡萄球菌中产黏质物菌株有26株(41.9%);产黏质物菌株中icaA、icaD基因表达阳性的菌株分别为22株(84.6%)和19株(73.1%),icaA、icaD基因表达均为阳性有17株(65.4%),明显高于非产黏质物菌株(P<0.01);icaA、icaD基因表达均阴性为2株(7.7%00),明显低于非产黏质物菌株(P<0.01).结论 icaA、icaD基因表达对表皮葡萄球菌的黏质物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其唯一的影响因素.

    作者:费明明;刘宝;周树生;曹晓光;戴媛媛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2001-2010年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的变迁.方法 对该院2001-2010年临床分离的阴沟肠杆菌,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1-2010年共分离出930株阴沟肠杆菌,其中分离于痰标本498株、咽拭子32株、尿标本162株、血液标本30株、分泌物155株、其他体液3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高;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上升较快.结论 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情况日趋严重,并出现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株,应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遏制耐药株的增长.

    作者:甘泳江;黎冬梅;韦香妮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急诊肺部感染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的现状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急诊收治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73例痰培养阳性的肺部感染患者分为恰当治疗组和不恰当治疗组,总结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不恰当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35.9%)显著高于恰当治疗组患者(14.7%),其平均住院天数(25.1d)也显著大于后组(19.4 d).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恰当初始抗菌治疗主要是抗菌药未能覆盖病原菌,在卫生保健相关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组主要是病原菌对所选用的抗菌药耐药.结论 不恰当抗菌治疗可增加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和住院天数,根据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基础疾病、高危因素等结合当地细菌流行病学特点及耐药情况,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进行恰当的初始抗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然君;蒋婕;陆一鸣;童建菁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MexXY-OprM主动外排系统的耐药作用

    目的 探讨MexAB-OprM、MexXY-OprM主动外排系统(外排泵)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36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及进行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存在情况下的干预试验;用实时定量RT-PCR测定结构基因mexA、mexX的mRNA表达水平来判断MexAB-OprM、MexXY-OprM外排泵表达情况;用PCR法分别扩增其调控基因mexR、mexZ,并对其产物测序,用Blast软件在GenBank与已知序列比较,研究其过度表达的机制.结果 在CCCP作用下,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24株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MIC)由20~320 mg/L提高到2.5~40 mg/L,主动外排表型阳性率为66.7% (24/36),15株菌高表达MexAB-OprM外排系统(41.7%),21株高表达MexXY-OprM外排系统(58.3%).15株高表达MexAB-OprM外排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同时表达MexXY-OprM外排系统;12株干预试验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无mexA、mexX高表达;随机选择mexA、mexX高表达的4株细菌均发生mexR、mexZ基因突变,出现氨基酸替代.结论 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MexXY-OprM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过度表达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机制之一;外排泵MexAB-OprM、MexXY-OprM高表达分别与调控基因mexR、mexZ发生变异有关.

    作者:姚慧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项重大全球性健康问题,据估计全球大约有4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演变为CHB.在亚洲的某些地区,HBV的慢性感染率可高达9%~12%[1].据预测大约40%~50% CHB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如肝硬化、终末期肝病及肝细胞肝癌(HCC)[2],且其肝脏相关死亡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2倍[3],因此CHB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已有研究证实血清HBVDNA持续升高与肝硬化、HCC的发生密切相关[4].

    作者:于洁;黄玉仙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氢化酶在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中的作用

    自从青霉素发现以来,人类在抵抗细菌感染的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然而,随着抗生素大量使用和新型抗生素开发减少,细菌耐药的问题日益突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1]的出现几乎将我们推向了无药可用的窘迫境地.因此,进一步发现和理解细菌致病和耐药的机制,寻找新的抗生素靶点,增强耐药菌对现有抗生素的敏感性,对于临床工作而言无疑具有深刻意义.氢化酶(hydrogenase)是微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金属酶,它的活性中心含有2个金属原子和[Fe-S]簇,氢化酶的主要作用是可逆性催化H2(→)2H++2 e反应,与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作者:聂蔚;修清玉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多黏菌素B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较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血流感染

    通过一项回顾性列队研究,比较静脉使用多黏菌素B与其他抗菌药物在治疗医院获得铜绿假单胞菌所致血流感染的疗效.评估多种潜在混杂因素.本研究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18岁以上并接受48 h以上抗菌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或其他抗菌药物的疗效及肾毒性.133例患者中使用多黏菌素B者45例,使用其他抗菌药物88例(对照组),多数对照组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83.0%).住院期间总病死率为41.4% (55/133),其中多黏菌素B组为66.7% (30/45),对照组为28.4%(25/88),P≤0.001.多变量模型显示使用多黏菌素B为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相关因素.

    作者:康悦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曲霉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曲霉感染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比较17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曲霉感染(观察组)与34例同期住院慢性重型肝炎未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的TBil、A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更低、WBC计数更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出现腹水及肝性脑病的患者例数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P<0.01);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均超过3周,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进行侵袭性操作的次数、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曲霉感染与肝病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侵袭性操作次数、使用糖皮质激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玥;张馨;王银玲;程岩;王寿明;王耀峰;高蕾;汪茂荣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卡泊芬净治疗肺黄曲霉病失败1例

    随着肿瘤化疗强度的不断增加、免疫抑制剂大量使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增多,曲霉感染明显上升.侵袭性曲霉感染的首选药物为伏立康唑,棘白菌素类常被作为二线药物使用.三唑类耐药的曲霉感染报道很多,但原发或继发性棘白菌素类耐药的曲霉感染报道极少.我们收治1例卡泊芬净治疗无效的侵袭性肺曲霉感染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因贫血检查后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Ⅰ,细胞核型46XX[20],IPSS:中危Ⅰ型.诊断后给予地西他滨2个疗程,骨髓原始粒细胞由8%降至2%,但在预防性应用伐昔洛韦后出现溶血性贫血,给予地塞米松10 mg/d治疗溶血.在成功控制溶血后激素开始减量,期间给予第3疗程地西他滨治疗.半个月后患者出现咳嗽、低热,肺CT检查显示双肺散在球形结节影及左肺门下淡片状影,结节无空洞,无Halo征,G试验阴性,GM值0.18,深部痰培养黄曲霉生长.

    作者:蔡大利;高然;高峰;李艳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抗真菌药物雾化吸入研究进展

    随着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加,真菌感染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1].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中曲霉感染比率不断增加.尽管已有多种抗真菌药物进入临床,但侵袭性曲霉病(IPA)患者病死率仍高达50%~80%,IPA致死患者占住院死亡总例数的4%[2].IFI尤其是IPA受到学者及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目前临床上根据药物结构不同将抗真菌药物分为3类:多烯类(两性霉素B)、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作者:卢鑫;孙文逵;施毅 刊期: 2012年第01期

  •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12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诊疗水平,减少延诊、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 2010年9月深圳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2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患者的资料,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结果 12例肺隐球菌患者中,4例患有基础病,8例有咳嗽、咳痰、胸痛、气促、发热等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为肺单发或多发结节,或片状渗出影.7例行肺叶切除,仅2例术后接受抗真菌治疗.4例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1例未抗真菌治疗.结论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确诊依靠病理活检.治疗手段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部分病例需行手术.氟康唑有良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可作为该病首选药物.

    作者:王凌伟;陈丹丹;邱晨 刊期: 201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