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喹酮是一种对人体5种主要血吸虫病(曼氏、埃及、湄公、间插与日本血吸虫病)都非常有效的药物.全球已对1亿多例血吸虫感染者及有疫水接触史的可能感染者用吡喹酮进行了治疗,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该文概述自吡喹酮问世以来国外用吡喹酮治疗几种血吸虫病的效果、副反应及吡喹酮在几个主要流行国家(埃及、巴西、老挝、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防治规划中的应用.
作者:陈名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寄生线虫严重危害着人类及畜禽的健康,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从分子水平研究寄生线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调控机制,可望找到防制寄生线虫病的新途径.该文从与寄生线虫发育调控相关的表面分子、入侵宿主时的触发基因、在宿主体内与摄食相关的基因以及引起宿主免疫应答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的基因等方面对寄生线虫期特异性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翠琴;邹丰才;陈宁;朱兴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含未甲基化的CpG二核苷酸的寡聚脱氧核苷酸模体(CpGODN)具有很强的黏膜佐剂活性,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应用CpG ODN与各种病毒和细菌抗原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所涉及的黏膜免疫途径包括滴鼻、口服和生殖道.CpG ODN可与传统的黏膜佐剂CT和LT产生协同效应,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黏膜佐剂.目前认为,CpG ODN的佐剂效应发挥与TLR9识别和后续的一系列信号转导密切相关.
作者:石蓉;殷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蓝氏贾第鞭毛虫是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寄生性原虫之一.由于该虫宿主包括几乎所有脊椎动物,虫种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变异较大,因而其宿主特异性及人畜共患传播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近年来,贾第鞭毛虫病的广泛流行已引起人们对其遗传多样性的关注.基于PCR的分子鉴定方法及多种分子标志的应用使得对贾第鞭毛虫种群的遗传结构有了更多了解.该文就蓝氏贾第鞭毛虫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温少芳;卢思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血吸虫病疫苗是减轻血吸虫感染、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为提高血吸虫病疫苗的免疫效果,国内外通过不同抗原基因的连接、不同疫苗抗原的组合或从噬菌体肽库中筛选到若干个不同抗原表位的混合等途径来实现复合疫苗或多种单一疫苗的联合免疫,并取得较好的成果.
作者:胡媛;石佑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微孢子虫是一类机会致病原虫,可以侵犯人体泌尿、消化、神经、呼吸系统和角膜、结膜、肌肉等组织导致人体微孢子虫病.随着全球艾滋病患者的增多,与艾滋病合并感染人体微孢子虫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对国外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张红卫;苏云普;许汴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毒力稳定进化水平上,寄生虫增加利用宿主资源的程度(即增加传播)带来优势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即能够传播毒力的感染阶段相应缩短.在这种优势与代价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tradeoff).该文综述了疟原虫毒力进化的假说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长岭;朱淮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 1,PD-1)及其配体PD-L1(1igand 1 of programmed death1)/PD-L2(ligand 2 of programmed death-1)是继CTLA-4/CD28后发现的B7/CD28家族分子,能负调控T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在寄生虫感染免疫、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对PD-1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配体的作用途径等进行综述.
作者:李颖;夏超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已构建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 DNA疫苗及SAG1-SAG2复合DNA疫苗,接种BALB/c小鼠,观察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方法将两核酸疫苗分别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对照组注射pcDNA3.1空质粒.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及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4;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免疫鼠脾脏NK细胞杀伤率;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用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攻击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SAG1-SAG2组小鼠IgG抗体、IFN-γ、IL-2及CD4+/CD8+细胞比例均高于SAG1组(P<0.05);各组均未检测到IL-4;复合DNA疫苗组感染弓形虫后生存时间较单基因组延长(P<0.01).结论弓形虫SAG1-SAG2复合DNA疫苗较SAG1单基因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作者:孙怡;何深一;丛华;杨婷婷;周怀瑜;古钦民;李瑛;赵群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筛选家蝇幼虫分泌物中的抗菌组分并测定其抗菌活性.方法用盐析、凝胶过滤层析、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纯化分泌物中抗菌蛋白肽,以大肠埃希菌为指示菌种,采用平板滤纸片法检测抗菌活性,并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经50%~80%硫酸铵盐析沉淀、Sephadex G-100、G-50凝胶过滤柱层析分离得到一活性峰,该活性峰对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显示较强的抗菌作用,进一步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该活性峰由3个活性组分构成.结论家蝇幼虫分泌物中含有3个抗菌组分,对多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作者:国果;吴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和预测日本血吸虫SJCWL06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方法利用国际互联网中生物信息网站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等的相关信息,分析与预测该编码蛋白一、二、三级结构与功能.结果该基因长861 bp,有一个完整的327 bp的开放读框,编码109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有一个信号肽,多个磷酸化位点和一个ABC三磷酸腺苷酶的结构域,与蜜蜂(Apis mellifera)SMC3编码的mRNA基因序列同源性高(84%).结论SJCWL06基因编码蛋白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潜在价值.
作者:曾少华;汪世平;张加祥;吕志跃;周松华;刘雪琴;徐绍锐;姜孝新;彭先楚;李文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全球每年有3.5亿~5亿临床病例,100万~300万人死于该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由于原虫及媒介均已对药物产生抗药性,疟疾控制面临重重困难.此外,在东南亚国家屡有报道灵长类疟原虫在人体寄生,这种情况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首先,对感染人类的几种疟原虫的防治工作尚未取得稳定的成效,有些流行病学问题也未彻底明了,灵长类疟原虫感染人类,又加入了若干未知因素,使疟疾防制工作更加复杂化.
作者:郑徽;朱淮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尽管近50年来我国在血吸虫病防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血吸虫病仍然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控制血吸虫病的措施仍以灭螺和吡喹酮化疗为主.治愈病人的再感染情况严重、血吸虫抗药虫株的出现及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作为重要传染源是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疫苗研究,寻找更加持续有效的防治手段十分重要.迄今,发现了一些疫苗候选抗原,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副肌琼蛋白、肌球蛋白、膜相关蛋白和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等,但根据动物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这些候选抗原分子都只能诱导出部分保护力,继续寻找新的能诱导较好保护性的疫苗候选分子仍是目前血吸虫病疫苗研究的工作重点之一.
作者:韩海勃;曹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