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螨是常见主要的室内过敏原之一,该文从重组变应原的致敏蛋白特点、致敏蛋白表达量、免疫学机制及其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等4个方面对重组变应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作者:张豪;郑小英;詹希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转基因植物已用于表达多种病原体的抗原蛋白.动物实验证实转基因植物表达的抗原蛋白经纯化后仍保留其免疫学活性,注入动物体内能诱生特异性抗体;用转基因植物组织饲喂动物,抗原蛋白在植物细胞壁的保护下能通过胃的酸性环境到达肠相关淋巴组织,被其表面特异受体所识别,诱导产生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应答.该文在综述疟疾口服疫苗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疟疾口服疫苗的可行性.
作者:陈勤;汤林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硝唑尼特是一种新的广谱抗肠道寄生虫药.它是自苯丙咪唑类药问世30多年来值得注意的一个新发展.它的广谱活性对许多种类的原虫,特别如肠道孢子形成类原虫,以及许多常见的蠕虫,包括绦虫、线虫和吸虫均有特效.进一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将有利于使该药更有效地应用.
作者:沈一平;管晓虹;冯振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在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进展迅速.该文综述了其在绘制危险环境地图以及建立疾病预警系统方面的应用以及面临的问题.
作者:牛红峰;郭家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抗菌肽是具有抗菌活性的一类短肽,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先天免疫的重要防御成分,其杀细胞机制为在靶细胞膜上穿孔,靶细胞因渗透压改变而死亡.抗菌肽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有抗病毒、抗真菌、抗寄生虫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使其走向临床的大挑战是如何用基因工程技术低成本大量生产抗菌肽产品.该文综述了抗菌肽的原核表达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作者:魏泉德;余新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经口感染后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应答.某些近交系小鼠感染后肠道内稳态平衡的改变,导致急性回肠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GALT)为抵抗弓形虫感染的首道屏障,肠上皮内CD4+T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来清除弓形虫,而肠上皮内CD8+T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来减轻炎症反应.该文综述了经口感染弓形虫后,以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ntestmal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IEL)为代表的GALT细胞群在抗弓形虫感染中的免疫功能特征.
作者:弓鸿飞;殷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Toll样受体为机体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外来病原体的结构成分以及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提示外来病原体的存在,激发机体的天然免疫系统发挥抗感染作用,并影响机体获得性免疫的发生、发展.在寄生原虫的感染中,Toll样受体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Toll样受体和原虫感染关系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原虫病的检测、预防和治疗.
作者:郑斌;詹希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文从气候变暖对国内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广州管圆线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以及其他虫媒疾病的影响、预测方法研究及今后的研究重点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暖对中国几种重要媒介传播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坤;王显红;吕山;张玲;贾铁武;李兰花;邓瑶;周晓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猪囊尾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猪囊尾蚴特异性和保护性抗原的研究是猪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免疫和诊断的基础.天然抗原来源有限,限制了其应用,而重组抗原的应用可解决质量控制和抗原来源的问题.该文就近年来猪囊尾蚴病免疫和诊断抗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江莉;蔡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河南省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社会经济因素,为河南省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按照经济水平上、中、下等分为A、B、C三类地区.采用粪检法检测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问卷调查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10个县、市、区的30个点共15 241人,检出17种肠道寄生虫,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63%(1 468/15 241),其中蠕虫感染率为7.70%(1 173/15 241),原虫感染率为2.15%(327/15 241).蠕虫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6.84%(1 042/15 241),包括钩虫3.12%、蛔虫3.06%、鞭虫0.98%.原虫中感染率高的蓝氏贾第鞭毛虫为2.04%(311/15 241),显著低于1992年的第一次调查结果.A、B、C三类地区调查点的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8.77%(670/7 639)、8.45%(384/4 544)和13.54%(414/3 058),统计学差异显著(x2=18.388,P=0.000),其中蛔虫感染率与经济条件成负相关(rs=-0.136,P=0.000).学生和农民为肠道寄生虫的主要感染人群,其中14岁以下儿童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感染率高,分别为11.86%和10.32%.结论 河南省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1992年第一次调查时有显著的下降,社会经济因素与肠道寄生虫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张红卫;许汴利;赵旭东;刘颖;王中全;崔晶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血吸虫病普查人群、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及切脾后和脾肿大等患者的病情监测分析,寻求更有效的监测方法及防治对策.方法 对受检者包括外来人员及14岁以下儿童进行病史询问、体检以及其他实验室和超声显像等检测,包括血清免疫学、肝纤维化和肝炎系列等生化项目.结果 8年来,对上述621 431人(次)作了血清免疫学检测,其中有7 595人作了粪孵检查,检出外来输入性血吸虫病患者2例,分别来自安徽省和江苏省.当地未发现新感染患者.全地区晚血患者由1995年底的1 524例下降至2002年底的906例,下降率为40.6%.结论 血吸虫病阻断地区为达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杜绝和减少晚血的发生发展,不能放松对疫情的监测,尤其是对外来流动人员的监测,健全医疗卫生单位的报病建卡制度,对切脾后和脾肿大患者仍须定期复查,随访.
作者:乌文琳;王金荣;黄育英;徐晓菲;俞文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云南省勐腊县微小按蚊A、C种群密度高峰及其与当地疟疾发病的相关性,并比较微小按蚊A、C的嗜血习性.方法 在云南省勐腊县选取人房,逐月收集微小按蚊,以复合PCR方法分子鉴别其为微小按蚊A或C,观察密度高峰;收集当地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其与微小按蚊A或C密度高峰的相关性.对勐腊和元江县人房和牛栏采集的吸血蚊经复合PCR方法分子鉴别后,以ELISA方法检测胃血来源.结果 微小按蚊A的密度高峰出现在9月,微小按蚊C则在7月,两者密度高峰的出现均会引起当地疟疾发病人数的增加.微小按蚊A的吸人血率(19.1%)略高于微小按蚊C的(12.8%),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小按蚊A、C的的种群密度高峰略有不同,两者均嗜吸牛血,尚不能认为微小按蚊A、C的嗜血习性存在差异.
作者:郑彬;汤林华;王学忠;马雅军;周水森;施文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武汉市城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状况.方法 对根据国家标准诊断的10例城区现症晚血患者进行个案调查.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为56.4岁,均在20年前有疫水接触史,近5年内诊断为晚血,其中腹水型7人,巨脾伴腹水2人,结肠增殖型1人.结论 患者均不属于新感染者,系既往感染,因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发展而成.
作者:杨燕;徐明星;程忠跃;姚群;高竹琴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