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国际刊号:1673-4122
  • 国内刊号:31-1961/R
  • 影响因子:0.46
  • 创刊:197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19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7年5期文献
  • 棘球蚴病流行因素研究进展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该文概述了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在全球的流行情况,从自然、宿主和社会三个方面,综述了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流行因素研究进展.遥感和地理信息ⅱ系统作为疾病研究的新手段,已被应用到探索多房棘球蚴病自然因素的研究中.

    作者:许翔;伍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孢子虫病免疫学诊断和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新孢子虫病是一种对多种动物危害严重的原虫病,给畜牧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奶牛饲养业.新孢子虫病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诊断和防制成为国内外兽医界研究的热点.该文对新孢子虫病免疫诊断方法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新孢子虫病免疫预防机制和疫苗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翟延庆;陈佳;王春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的研究进展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产生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作用的复杂过程.该文通过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产生机制以及与抗性相关的pfmdr1基因、pfcrt基因和cg2基因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氯喹抗性产生的机制,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机制的研究及新药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于丹;江钢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种群的遗传标志应用研究进展

    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感染途径,这对于血吸虫病的监控与防治以及对其疫苗的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的发展,在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学上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研究进展.多种遗传标志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线粒体DNA、微卫星等在日本血吸虫种群遗传学上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该文就应用于日本血吸虫的种群遗传学上主要的遗传标志作一综述.

    作者:殷明波;胡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马来丝虫疫苗候选分子的研究进展

    马来丝虫是一种能引发人类淋巴丝虫病的寄生线虫.其生活史和抗原成分复杂,寻找有效的疫苗一直是研究工作的重点.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使研发新的高效安全的马来丝虫疫苗成为可能.该文就马来丝虫疫苗候选分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谢东方;方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肺孢子虫肺炎流行传播研究进展

    肺孢子虫肺炎是艾滋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肺孢子虫肺炎的流行和发病情况随着艾滋病疫情的波动而变化.20世纪后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HIV感染者实施联合抗病毒治疗和磺胺类药物预防,使肺孢子虫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则呈上升趋势.婴幼儿中肺孢子虫感染非常普遍,可表现为无症状带虫者;HIV感染者、慢性呼吸道患者和孕妇有较高的带虫率;健康成人也可表现为带虫者.肺孢子虫可在现症患者、婴幼儿和成人带虫者之间通过空气、密切接触等方式互相传播、循环感染,因此肺孢子虫肺炎的预防控制不能忽视.

    作者:张鸿满;黎学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遥感在监测水体变化与钉螺孳生环境的应用

    日本血吸虫病的传播主要与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有关,钉螺的生存繁殖离不开水,而血吸虫病的传播也离不开水,因此通过遥感监测钉螺孳生水体的变化情况,可为江湖洲滩血吸虫病的防制提供一定依据,国内外研究者在此方面已有初步研究,该文对遥感在监测水体变化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利娟;郭家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蚊媒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复合组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近年来,日本脑炎病毒复合组病毒感染引起人类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上分布广、发病率高、危害较大的一组虫媒病毒性疾病.检测蚊媒体内此类病毒将对虫媒病的预测和预警、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晓俊;朱淮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分析

    该文按时序综合描述广州管圆线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以及针对广州管圆线虫的流行病学调查,从中发现我国在应对广州管圆线虫病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曲振宇;詹希美;何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广州管圆线虫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广州管圆线虫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幼虫侵入人体后可移至大脑,主要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其发病为幼虫移行,幼虫在颅部占位并释放代谢产物,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纤溶酶原活化因子的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对神经细胞的毒害及超敏反应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偶尔该虫也可侵犯眼球,眼球病变主要是免疫反应导致的损害.了解广州管圆线虫的发病机制,对该病的防治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汉江;吴忠道;余新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云南省19县市小兽体表蚤类群落和进化生态的初步研究

    目的 了解云南省19县(市)的小兽体表蚤类不同生境的群落多样性,并对其协同进化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群落生态学常用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种间随机相遇率指数和构成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捕获小兽10 856只,分别隶属于10科,27属,47种.从这些小兽体表采获9 532只蚤类,分别隶属于5科,22属,39种.5种优势小兽分别是黄胸鼠、大绒鼠、齐氏姬鼠、褐家鼠和锡金小鼠(占总数的71.69%);5种优势蚤类分别是方叶栉眼蚤、印鼠客蚤、缓慢细蚤、无值大椎蚤、和特新蚤(占总数的74.33%).结论 不同生境中蚤类群落与小兽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不同生境中优势蚤类与优势小兽亦有相对应关系.在一定生境中的优势蚤类也是小兽宿主体表的优势蚤种.研究结果可能是蚤类与小兽宿主间协同进化的一个证据.

    作者:张胜勇;吴滇;郭宪国;门兴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刚地弓形虫致BALB/c小鼠受精卵发育毒性的研究

    目的 观察刚地弓形虫感染是否影响小鼠受精卵的发育及卵裂,探讨刚地弓形虫对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未染虫对照A组和染虫B-E组,A组每只腹腔注射PBS 0.2 ml;B-E组每只依次腹腔注射刚地弓形虫速殖子25、50、100、200个,注射体积均为0.2 ml.染虫3 d,使小鼠超排、合笼,查阴栓,将查获阴栓的各组小鼠再随机分为A1-A3、B1-B3、C1-C3、D1-D3和E1-E3组,观察各组小鼠受精卵于受精24、48和72 h后的卵裂情况.结果 染虫B组与对照A组各项指标均无差异.染虫C~E组小鼠受精24、48 h回收的胚胎总数、受精卵百分率均小于A组(P<0.05),而在受精72 h后,C组与A组无差异,D、E组小于A组(P<0.05);在受精24h后,1-C胚率比对照A组高(P<0.05),2-C胚率则比A组低(P<0.05);在受精48 h后,桑椹胚率低于A组(P<0.05);72 h后囊胚率低于A组(P<0.05),而发育延迟胚率和退化胚率在受精48、72 h后则都高于A组(P<0.05).结论 刚地弓形虫对小鼠受精卵的发育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作者:赵云鹤;刘智深;侯玉英;饶华祥;张淑萍;张杰;侯丽萍;徐秀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中国犬源性和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的研究进展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反映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从原始野生动物经犬到人的三个演化阶梯,即野生动物源性内脏利什曼病、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和人源性内脏利什曼病.我国陇南川北山区是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和犬源性内脏利什曼病并存的疫区.人偶尔可直接从野生动物宿主经野生中华白蛉而感染,而更多的是野生动物宿主通过野生白蛉由犬再经白蛉传染给人.阐明这一传播关系,从理论上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起源和演化规律,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来制定计划,将对内脏利什曼病和媒介白蛉的预防与控制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金长发;洪玉梅;熊光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8年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华白蛉调查

    对四川省九寨沟县中华白蛉生物学的观察,表明中华白蛉是当地的优势蛉种,是黑热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当地白蛉季节较长,密度高,高峰季节峰幅宽,导致传播黑热病的强度增加.野外洞穴药物滞留喷洒对控制白蛉密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