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 国际刊号:1673-4122
  • 国内刊号:31-1961/R
  • 影响因子:0.46
  • 创刊:197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上海
  • 语言:中文
  • 邮发:4-190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09年1期文献
  • 寄生虫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寄生虫与宿主是一个特殊的协同进化系统,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协同进化体现在寄生虫选择宿主的特异性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适应性和共物种形成.该文从协同进化的概念类型、研究方法以及遗传学、免疫学等方而就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并简要阐述了国内主要体表寄生性节肢动物及其宿丰之问的协同进化关系.

    作者:黄丽琴;郭宪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密码子优化及其在DNA疫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DNA疫苗已在寄生虫病、结核病、艾滋病、肿瘤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保护作用常常并不理想.不同物种在密码子使用上的偏性导致外源抗原基冈在不同宿主中不能有效表达,这可能是影响DNA疫苗效能的主要凶素之一.已证实密码子优化后能显著增加蛋白的表达量,提高疫苗的保护率.该文就密码子偏性、密码子优化以及其在疟疾、艾滋病等DNA疫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鲁飞;朱荫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生物信息学在寄生虫学中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是建立在牛物学和信息科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学科,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的结构模拟以及药物设计是牛物信息学的三个组成部分.随着基冈绀学的发展,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半,彤成r分子寄生虫学这一门新兴学科.随着寄生虫的基因和蛋白质数据的激增,生物信息学在寄生虫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

    作者:杨潇;詹希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环孢子虫病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环孢子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或家畜只要食入极少量的环孢子虫卵囊就可感染,出现腹泻症状,给人类的健康和世界养殖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建立快速、特异、敏感的环孢子虫病诊断方法非常重要.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环孢子虫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岳彩玲;李国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云南4个少数民族带绦虫分子鉴定研究

    目的 利用分子遗传标志对采自云南西部彝族(楚雄)、傈僳族(怒江)、普米族(怒江)、白族(大理)等4个少数民族带绦虫标本作生物多态性的研究. 方法取云南彝族分离株、傈僳分离株、普米分离株、白族分离株和贵州从江分离株带绦虫成虫节片,提取线粒体DNA,PCR扩增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b)序列部分片段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和牛带绦虫亚洲亚种 mtDNA-Cytb序列,使用PHYLIP软件包运用大似然法和大简约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系统发育树显示云南傈僳族、普米族和白族带绦虫标本与台湾牛带绦虫业洲业种的遗传距离接近,距云南彝族、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 结论云南傈僳族(怒江)、普米族(怒江)和白族(大理)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亚洲弧种,云南彝族(楚雄)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mtDNA-Cytb 序列分析可以用于带绦虫生物多态性研究.

    作者:张晨昊;杨毅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差异显示逆转录PCR鉴定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及其特征分析

    目的 寻找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推测其功能.方法分别提取约氏疟原虫感染人鼠(IL)和正常大鼠(UL)肝脏总RNA,根据疟原虫基因A+T含昔高(>70%)的特点,设计可选择性扩增约氏疟原虫基因的G+C含量为40%的引物,采用差异显示RT-PCR(differential display RT-PCR,DD-PCR)技术进行扩增,筛选筹异片段,经TA克隆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获得6个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 PyHs4、PyHs5、PyHs6、PyHs7、PyHs8、PyHs9;其中PyHs4与约氏疟原虫乙酰葡糖胺磷酸变位酶(phosphoacetylglucosamine mutase,AGM,ID:PY02130)基因具有91%的柑似性,PyHs5与约氏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3(erythrocyte membrance prontein 3.PyEMP3,ID:PY05500)基因具有100% 的同源性,PyHs6、PyHs7、PyHs8、PyHs9经Blast序列分析为疟原虫基因,但功能未知.结论应用DD-PCR技术成功扩增了约氏疟原虫红前期发育相关基因,为进一步进行重组表达、功能及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锡林;宋蓓;吕扬;何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型疟发病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一氧化氮的作用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脑型疟(cerebral malaria,CM)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首先建市C57BL/6J小鼠的CM动物模型.然后,取雌性(C57BL/6J 小鼠10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感染对照组,接种约氏疟原虫By265;CM模型组,腹腔注射感染们氏疟原虫K173;地塞米松处理组,于感染伯氏疟原虫K173前一天在饮水中加入地塞米松,浓度为10 ms/L;L-硝基精氰酸(L-NNA)处理组,从感染伯氏疟原虫K173当天开始每只每大腹腔注射25 g/L的L-NNA溶液0.2 ml.每组均为20只.CM 模型组鼠于CM发病时取脑组织,其他各组小鼠于感染后第10天取脑组织匀浆.观察脑组织TNF-α、NO及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在CM发病过程中的含量变化;同时观察TNF-α合成抑制剂地塞米松及NO合成抑制剂L-NNA对脑组织中TNF-α和NO浓度的影响. 结果 (1)CM模型组小鼠均发牛CM,地塞米松组、L-NNA 组及感染对照组小鼠至感染后第10天均末发生CM.(2)小鼠CM发病时脑组织TNF-α、NO、NOS均高于感染第5天(P<0.01).(3)小鼠CM发病时和感染后第5天脑组织FNF-α、NO、NOS均高于感染对照组和止常对照组(P<0.01).(4)地塞米松组小鼠感染后第10天、第5天与同时间CM模型组比较,脑组织TNF-α均明显下降(P<0.01).(5)L-NNA组与CM模型组比较,脑组织NO、NOS均显著性降低(P<0.01). 结论 (1)成功地建立起较理想的CM动物模型.(2)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给予地塞米松或L-NNA后,可有效地预防CM的发病.

    作者:张文萍;董子明;薛长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犬钩虫第三期钩蚴免疫裸鼠再感染AcL3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目的 观察裸鼠经犬钩虫第三期钩蚴(AcL3)免疫后,其皮肤和肺内AcL3的形态变化及宿主的组织细胞反应,评价其作为疫苗筛选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方法取BALB/c-nu/nu 小鼠,每两周由皮下免疫接种活的AcL3 500条,共3次,并丁末次免疫后1周由皮肤攻击感染AcL3 500条.用未免疫的感染AcL3 裸鼠作对照,攻击感染后不同时间取感染部位皮肤和肺脏,观察宿卡皮肤和肺内AcL3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攻击感染后6、24、72 h及7 d,皮肤内的绝人部分虫体切面形态和组织结构与感染对照裸鼠皮肤内的相似,仪0.5%~2.2%的虫体切而示有变性、死亡,偶见有死虫肉芽肿,而肺组织内的AcL3及其周围的炎细胞反应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结论用活的AcL3免疫裸鼠后,仅见对攻击感染的AcL3 有弱的免疫效应,裸鼠不适宜作为钩虫疫苗筛选的动物模型.

    作者:郭俭;吴嘉形;杨元清;薛剑;强慧琴;肖树华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国云南洱海周边地带斯氏家鼠体表寄生虫的研究

    目的 研究斯氏家鼠体表寄生虫的主要种类. 方法用U榆验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003-2004 年云南洱海(中国滇西北著名的淡水湖泊) 周边88只斯氏家鼠体表寄生虫进行了调查,对斯氏家鼠的体表寄生虫群落和体表寄生虫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性进行描述. 结果有70只斯氏家鼠寄生有体表寄生虫,侵染率为80%.采集到的体表寄生虫有54种,包括34种恙螨、15种革螨、4种蚤和1种吸虱.其中11种以前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 结论斯氏家鼠很可能成为鼠疫、流行性出血热和恙虫病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作者:董文鸽;郭宪国;门兴元;钱体军;吴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消息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从2009年开始标注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

    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digtal object identifier,DOI)是对包括互联网信息在内的数字信息进行标识的一种工具.在传统的出版物中,书刊、磁带、光盘都有国际标准编号(ISBN、ISSN、ISCN)及其条形码,作为出版物的惟一标识.这些标识使出版物得到有效的管理,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而网上的文档一旦变更了网址便无从追索.数字信息标注DOI如同出版物的条形码,是一个永久和惟一的标识号.随着时间推移,数字对象的某些有关信息可能会有变化(包括存储的物理位置),而DOI可让使用者直接由此链接到出版商的数据库、文献、摘要甚至是全文,识别码可以直接指引到出版物的本身,使国内外各种来源、不同物理地址的各种类型的学术信息实现互链互通.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DOI在科技期刊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技期刊数量的不断增加,科技信息的总量也急剧增加.目前,我国统计源期刊有6000多种,学科分类涵盖了基础科学、工业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哲学政治、社会科学、经济管理、教科文艺等方面.虽然信息资源很丰富,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信息尚未实现共享、传播和流通.数字对象惟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identifier,DOI)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资源的标识符,为数字物体本身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链接,方便了网上数据的共享和交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姬晓云;陈勤;洪玉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对当前我国医学寄生虫学领域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该文对当前我国寄牛虫病疾病谱的变化、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和部分寄生虫名词的统一性等问题进行评述,并提出有关建议.

    作者:沈一平;管晓虹;严涛;杨维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