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通过对江陵县2009-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管理模式的回顾与总结,阐述了江陵县近5年以政策保障为支撑,县乡两级政府落实目标责任、完善监管机制.防治工作以质量控制为根本,采取样本集中检测、开展定期与不定期工作督导,真实掌握全县疫情.江陵县创造性地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出“二个围绕,三个同步”工作原则,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提高群众血防意识.该文将江陵县达到传播控制目标后,对今后血吸虫病防治迈向传播阻断进行了展望,提出建立高效敏感的监测体系及监测管理模式.
作者:胡合华;张瑕;贺民;张华明;刘雄;肖传云;曹淳力;李石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其病原体通过蜊蛄、溪蟹传播,可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哺乳动物组织、脏器内,引起肺吸虫病.我国是重要的卫氏并殖吸虫分布国度,有25个省(市、自治区)有分布卫氏并殖吸虫的报告.在卫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的研究中,仅靠形态学技术很难全面揭示该虫种的分子多样性.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采用各种分子方法对卫氏并殖吸虫进行分类和鉴定的技术展现出很大的优势.分子遗传技术的应用也为阐明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特性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但是,这些分子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其检测时间和花费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场合使用相应的方法.分子方法的应用能更好地揭示卫氏并殖吸虫的流行病学和进化的特性,并能为该虫引起的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手段.因此,该文概述了我国用于卫氏并殖吸虫分子鉴定和遗传进化的分子手段和方法.
作者:艾琳;陈木新;张永年;陈韶红;陈家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MicroRNA (miRNA)是一类大小约21~25 nt,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和各种病毒体内的非蛋白编码单链小分子RNA,是转录后水平的细胞调控因子.miRNA广泛参与真核生物细胞的生长、发育、代谢、凋亡等生理活动.miRNA也广泛参与血吸虫生长发育及生理代谢过程,在血吸虫感染早期,miRNA在血吸虫和宿主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就miRNA在血吸虫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蒲广斌;杨小迪;孙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性原虫,由其导致的贾第虫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10种主要寄生虫病之一.近年来,贾第虫病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然而贾第虫导致腹泻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其细胞骨架蛋白、虫体分泌物、L精氨酸代谢以及表面抗原变异、免疫学改变等多种因素有关,该文对与贾第虫致病机理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余新刚;胡伟;李国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保虫宿主犬和猫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为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周边村庄及河岸边采集犬和猫的粪便,在周边县市的动物屠宰场收集犬的肝脏及胆囊;采用改良加藤法检查犬和猫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的感染情况;采用解剖法检查犬的肝脏及胆囊内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感染情况. 结果 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华支睾吸虫保虫宿主粪便虫卵的总感染率为8.00% (4/50),其中犬粪虫卵感染率为8.57% (3/35),猫粪虫卵感染率为6.67% (1/15);解剖法发现华支睾吸虫保虫宿主犬的成虫感染率为5.71% (2/35).结论 嫩江流域齐齐哈尔段为肝吸虫病流行较为严重地区,建议加大查治和健康教育等多种防控措施力度,减少华支睾吸虫病对嫩江流域人民的健康危害.
作者:孙艳宏;刘继鑫;孙艳;姚淑娟;郭家;张浩;张春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测定氯硝柳胺在不同水相介质、表面活性剂及有机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为氯硝柳胺的含量测定、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以及新剂型的设计等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温度为25℃和37℃时氯硝柳胺在不同水相介质如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PBS (pH7.4)缓冲液和去离子水中的平衡溶解度.比较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 (tween-8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司盘80 (span-80)对氯硝柳胺平衡溶解度的影响,并测定氯硝柳胺在石油醚、四氢味喃等15种常见有机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 结果 氯硝柳胺在生理盐水、5%葡萄糖溶液、PBS (pH7.4)缓冲液和去离子水中的平衡溶解度均较低,25℃下依次为(0.249 7±0.005 3)、(0.232 0±0.001 2)、(0.552 2±0.005 0)、(0.233 9±0.000 6) μg/ml,37℃下依次为(0.313 2±0.014 5)、(0.253 3±0.005 9)、(1.2540±0.008 6)、(0.270 5±0.001 9) μg/ml.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氯硝柳胺的增溶能力为tween-80>SDS>span-80.氯硝柳胺在有机溶剂中的平衡溶解度比水性介质大,其中在四氢呋喃中大,为(743 7.03±94.40) μg/ml,在石油醚中小,为(50.67 ±0.66)μg/ml. 结论 氯硝柳胺水溶性差,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80可显著增加其溶解能力,在某些有机溶剂如四氢呋喃和丙酮中的平衡溶解度较大.
作者:涂珍;陶奕;姜斌;马玉凤;张皓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广西南宁某警犬养殖训练基地蟀虫及病原体携带情况. 方法 2013年7月在广西南宁某警犬养殖训练基地,采用逆毛式检蜱法采集犬体表以及犬舍墙壁的蜱虫,用巴贝虫属18S rRNA通用引物的巢式PCR、原核生物16S rRNA及真核生物线粒体16S rRNA通用引物的PCR和序列测定方法,鉴定蜱虫体内的病原体感染情况和蜱虫种类. 结果 从警犬体表及犬舍墙壁共计采集5只饱血蜱和13只饥饿蜱;经PCR鉴定均为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蜱虫体内扩增到田鼠巴贝虫(Babesia microti)、伯纳特氏立克次氏体(Goxiella burnetii)、假单胞球菌(Pseu-domonas sp.)、甲基杆菌(Methylobacterium sp.)DNA序列,阳性率分别为27.8% (5/18)、22.2% (4/18)、11.1% (2/18)、11.1% (2/18). 结论 南宁某警犬养殖训练基地蜱虫存在一定比例的田鼠巴贝虫、伯纳特氏立克次氏体、假单胞球菌、甲基杆菌感染阳性率,对接触人员、及其他牲畜有潜在感染的风险,应加强预防和控制.
作者:王华素;徐金山;彭恒;李孟英;陈要朋;刘铁牛;朱淮民;薛绍礼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别对4种牛体表蜱体内巴贝虫和两种犬体表蜱体内巴贝虫基于PCR的检测方法进行评价. 方法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6个市的62个村,现场采集犬和牛体表蜱.巢式PCR特异性扩增巴贝虫18s rDNA,纯化阳性样本的PCR产物、测序、比对,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应用双重PCR、双重巢式PCR、双重环介导等温扩增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牛体表蜱内病原体双芽巴贝虫(Babesia bigemina)和牛巴贝虫(B.bovis)的感染情况.应用多重PCR检测犬体表蜱的犬巴贝虫(B.canis canis)、佛氏巴贝虫(B.canis vogeli)和罗氏巴贝虫(&canis rossi)的感染情况.将各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检测方法进行评价. 结果 采集牛体表蜱102只.巢式PCR、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检测牛体表蜱内双芽巴贝虫和牛巴贝虫均为阴性,双重LAMP的浊度仪检测结果为5例阳性,颜色观测结果阳性样本为29例,该29例包含浊度仪检测的5例阳性.采集犬体表蜱184只.巢式PCR检测出犬体表蜱佛氏巴贝虫阳性样本9例.其中4例被多重PCR检测出佛氏巴贝虫阳性.同时多重PCR检测检出罗氏巴贝虫阳性样本4例,经测序均为罗氏巴贝虫阴性. 结论 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检测牛体表蛑体内巴贝虫未出现假阳性情况,巢式PCR检测微小巴贝虫,双重PCR、双重巢式PCR未发生交叉反应,说明其具有一定特异性,但因无阳性样本,敏感度需要进一步评价.双重LAMP颜色观测结果阳性率15.76%,浊度仪测出阳性率2.72%,其中双重LAMP颜色观测法2例阳性样本为巢式PCR微小泰勒虫阳性(Theileria microti.双重LAMP法直观快捷,但对其检测的阳性样本需进行进一步确认,同时由于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需注重预防实验污染.犬体表蜱多重PCR可一次鉴别3种犬巴贝虫,鉴于在本研究中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多重PCR不适用,建议将病原体独立检测.
作者:危芙蓉;兰勤娴;朱丹;施文琦;周正斌;张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新乡市2013年市售牛、羊肉弓形虫感染情况,为弓形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采集新乡市40个农贸市场的牛、羊肌肉组织,其中市区牛肉71份、羊肉77份,郊区牛肉65份、羊肉64份,农村牛肉46份、羊肉45份,用套式PCR检测肉类弓形虫的感染情况. 结果 共检测牛肉182份,其中阳性23份,阳性率为12.64% (23/182).市区、郊区、农村牛肉弓形虫阳性率依次为12.00% (9/75)、12.50% (8/64)和13.95% (6/43).共检测羊肉191份,阳性22份,阳性率为11.52% (22/191),市区、郊区、农村羊肉弓形虫阳性率依次为10.96%(8/73)、11.29% (7/62)和12.50% (7/56).牛、羊肉弓形虫阴性率在市区、郊区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153,x2=1.084,P>0.05).市区、农村之间牛、羊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418,x2=7.005,P<0.05). 结论 新乡市郊区及农村市售牛、羊肉有弓形虫感染.
作者:许培培;刘峰;许晶晶;李浩;牛含青;何京;曹梓轩;冯龙;张耀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组蛋白的基因家族进化方面人手,对其基因家族的分子系统发育、共线性关系和基因倍增模式进行分析. 方法 下载3种主要致病血吸虫的全基因组序列数据及外源物种基因序列,经Blastp软件比对找出组蛋白各家族基因序列,经多序列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计算选择压力指数(Ka/Ks).使用基因序列与基因组比对并定位,分析同源基因的共线性关系. 结果 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共包含组蛋白基因38条,分为5个子家族,分布在25个scaffold上.通过进化树分析共检测到基因倍增事件34次,推定基因丢失事件17次,其中H3和H4的倍增早在血吸虫物种形成之前已经完成.日本血吸虫组蛋白的倍增机制主要是DNA复制性转座,使得组蛋白在进化保守的同时还出现了更特异性的分化,从而携带更多组蛋白密码或其他修饰信息以应对较复杂的生命周期. 结论 日本血吸虫的组蛋白各子家族多数倍增事件发生在从血吸虫亚洲起源后到进入非洲分化出曼氏血吸虫之前的这段时间内,表明基因倍增是血吸虫应对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日本血吸虫的组蛋白倍增完全来自于DNA序列的复制性转座,且净化选择占主导因素,表明增强适应性的功能分化是基因进化主要的驱动力.
作者:沈海默;郑琪;胡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 结果 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 (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 (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 结论 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作者:周正斌;顾灯安;管立人;凯塞尔;吕山;张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湖北省赤壁市农村儿童感染贾第虫情况,并初步进行类型分析,为加强贾第虫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从赤壁市进行隐孢子虫调查的儿童粪便样本中,随机抽取20份样本,基于贾第虫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基因,采用巢式PCR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贾第虫,对阳性样本的tpi基因片段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确定贾第虫的集聚体类型. 结果 PCR检测结果显示,1份样本为贾第虫阳性,测序后经分析鉴定为集聚体A,与美国威斯康辛州的污水厂污水分离株1503同源性为99%. 结论 该地区农村儿童存在贾第虫感染,应加强贾第虫感染检测和卫生宣教.
作者:袁忠英;姜岩岩;何祖安;王丽;张荣;曹建平;沈玉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淡色库蚊对6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为科学使用化学杀虫剂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WHO生物测定方法检测淡色库蚊敏感品系、敌敌畏抗性品系和氯氰菊酯抗性品系Ⅳ龄幼虫对三氯杀虫酯、敌敌畏、马拉硫磷、残杀威、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等6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敏感性,每次测定设置7个浓度,每个浓度设2组,每组25个幼虫,24h后统计幼虫死亡数据,计算致死中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回归方程和抗性指数. 结果 淡色库蚊敌敌畏抗性品系对三氯杀虫酯、敌敌畏、马拉硫磷、残杀威、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LC5分别为1.962 3 mg/L、1.160 7 mg/L、0.7359 mg/L、0.9002 mg/L、0.0220 mg/L和0.000lmg/L,回归方程分别为Y=3.528 7+5.025 4X、Y=4.696 2+4.693 7X、Y=5.505 1+3.853 6X、Y=5.235 0+5.147 6X、Y=10.499 5+3.318 4X和Y=13.297 7+2.168 3X,抗性指数分别为9.25、12.17、9.14、7.93、183.47和0.71;淡色库蚊氯氰菊酯抗性品系对三氯杀虫酯、敌敌畏、马拉硫磷、残杀威、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LC50分别为5.572 8 mg/L、0.2464 mg/、0.089 2 mg/L、0.202 7 mg/L、0.064l mg/L和0.008 5 mg/L,回归方程分别为Y=2.772 8+2.985 2X、Y=7.205 4+3.6260X、Y=9.475 1+4.263 5X、Y=6.810 6+2.612 5X、Y=8.740 4+3.135 2X和Y=14.695 1+4.685 3X,抗性指数分别为26.27、2.58、1.10、1.79、534.31和40.60. 结论 长期使用一种化学杀虫剂会导致蚊虫产生抗药性,并对其他化学杀虫剂产生不同的交互抗性,应采取合理选择杀虫剂品种和确定使用剂量等有效措施以避免蚊虫抗药性的产生.
作者:李向东;李士根;章洪华;刘永春;王新国;王怀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由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导致全球每年100余万病例死亡,其中以脑型疟为代表的重症疟疾是引起疟疾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在临床上对重症疟疾的诊断、病理学分析以及治疗策略方面已比较成熟,但是对重症疟疾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该文对重症疟疾相关的关键分子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飞;张青锋 刊期: 2015年第02期